唐朝武廟十哲:戰國三人入選,三國僅諸葛亮入內

2021-01-20 淺評歷史

孫武(前545年—前470年),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尊稱兵聖或孫子,又稱「兵家至聖」,被譽為「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 他曾率領吳國軍隊大敗楚國軍隊,佔領楚國都城郢城,幾近覆亡楚國。他撰著的《孫子兵法》在中國乃至世界軍事史、軍事學術史和哲學思想史上都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兵學典範之一。

田穰苴(生卒不詳),是繼姜尚之後一位承上啟下的著名軍事家,曾率齊軍擊退晉、燕入侵之軍,因功被封為大司馬,子孫後世稱司馬氏。後因齊景公聽信讒言,田穰苴被罷黜,未幾抑鬱發病而死。由於年代久遠,其事跡流傳不多,但其軍事思想卻影響巨大。 唐肅宗時,入選武廟十哲。宋徽宗時,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吳起(前440年—前381年),戰國初期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 吳起通曉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內政、軍事上都有極高的成就。在楚國時,曾主持「吳起變法」,後因變法得罪貴族,遭其殺害。其著作有《吳子兵法》傳世。 唐肅宗時,吳起位列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廟十哲。宋徽宗時被追尊為廣宗伯,為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樂毅,戰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魏將樂羊後裔,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 公元前284年,他統帥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70餘城,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報了強齊伐燕之仇。後因受燕惠王猜忌,投奔趙國,之後於趙國逝世。唐肅宗將其列入「武廟十哲」,宋代被列入七十二名將。

白起(?—前257年),戰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兵家」代表人物。 擔任秦軍主將30多年,攻城70餘座,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受封為武安君。 作為中國歷史上繼孫武、吳起之後又一個傑出的軍事家、統帥,白起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名列武廟十哲。

韓信(前231年—前196年),西漢開國功臣,漢初三傑之一,中國軍事思想「兵權謀家」的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神帥」。 他作為統帥,擒魏、取代、破趙、脅燕、東擊齊、南滅楚;作為軍事理論家,聯合張良整理兵書、序次兵法,並著有《韓信兵法》三篇。公元前196年,韓信被呂后誅殺。

張良(前250年—前189年),秦末漢初傑出謀臣,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 協助漢王劉邦贏得楚漢戰爭,建立大漢王朝,幫助呂后之子劉盈成為皇太子,冊封為留侯。晚年,跟隨赤松子云遊四海。張良去世後,諡號文成。

諸葛亮(181年—234年),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發明家。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於赤壁之戰協助孫權、劉備打敗曹軍。後隨劉備奪得漢中並被任命為蜀漢丞相,主持朝政。諸葛亮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著有《出師表》《誡子書》等。234年病逝於五丈原,追封為忠武侯。

李靖(571年—649年),隋末唐初將領,是唐朝文武兼備的著名軍事家,世稱李衛公。 李靖善於用兵,長於謀略,原為隋將,後效力李唐,為唐王朝的建立發展立下赫赫戰功,南平蕭銑、輔公祏,北滅東突厥,西破吐谷渾。 李靖的治軍、作戰經驗進一步豐富了中國的軍事思想和理論。著有《李靖六軍鏡》等多部兵書,今多已失傳。

李勣(594年—669年),唐朝初期名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李勣早年投身瓦崗軍,後降唐,先後參加虎牢關之戰,幫助唐朝打敗東突厥、薛延陀、高句麗等少數民族政權。一生歷事唐高祖、太宗、高宗三朝,累封英國公。 669年去世,冊贈太尉、揚州大都督,諡號「貞武」,陪葬昭陵,後配享高宗廟庭。

相關焦點

  • 諸葛亮戰績平平,憑什麼能入選武廟十哲?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國丞相,後世把他描述為智慧的化身,唐朝上元元年(760年),唐肅宗尊周朝開國功臣姜子牙為武成王,建立武廟,祭祀禮節同孔子,又立十位傑出的軍事將領為「十哲」一同供奉。武廟「武廟十哲」包括: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漢丞相諸葛亮、唐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司空英國公李勣、漢太子少傅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將軍孫武、魏西河郡守吳起、燕昌國君樂毅。
  • 白起是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為何沒列入武廟十哲?趙匡胤:白起殺降
    很多人可能會說封王拜相,當然,封王拜將已是極致,再想向上估計就只有造反一途了;但是除了當皇帝外,對於武將而言,還有一個至高成就,那就是入選武廟。 武廟始建於唐朝唐肅宗時期,供奉的是武成王(武聖)姜子牙,以歷代良將為十哲象坐侍;後在唐德宗時期,在禮儀使顏真卿的建議下,又在武廟中列古今名將六十四人圖形,在宋朝時擴增為七十二人
  • 唐玄宗讓諸葛亮入選「武廟十哲」,與韓信孫武並列,是否合理
    唐開元十九年,唐玄宗設立武廟,以姜太公為主神,同時讓十個歷代名將作為陪祀,這十個人是白起、韓信、諸葛亮、李靖、李勣、張良、孫武、吳起、樂毅、田穰苴。「武廟十哲」中,大致由兩種人組成,一種人是戰功赫赫的名將,如韓信、李靖、白起等,都曾為國家開疆闢土,屢克強敵,立下豐功偉績。
  • 「武廟」最早是用來供奉誰的,最初的「武廟十哲」又是哪些人呢?
    現在我們知道了,最早的武廟是用來供奉姜太公呂尚,那麼,作為最早武成王從祀的「武廟十哲」又是哪些人?02秦武安君白起白起,戰國後期秦國名將,「戰國四大名將」之首,位居「武廟十哲」左列第一。06蜀漢忠武侯諸葛亮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期蜀漢開國元勳,官拜武鄉侯、大丞相,死後被追封為忠武侯,位居「武廟十哲
  • 武廟七十二名將:蜀漢三位,東吳四位,良將千員的曹魏為何僅兩位
    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唐代的武廟定了下來,姜尚的封號也從武聖轉變為武成王。唐朝武廟唐朝的武廟以兵家鼻祖姜尚居中,武廟十哲分列左右,六十四名將在其下侍立。唐朝的武廟除了姜尚之外,祭祀總共七十四位名將。
  • 軍人殿堂——武廟十哲
    武廟十哲,是指唐朝開元十九年唐玄宗為表彰並祭祀歷代名將所設置的廟宇,它以周朝開國太師、軍師姜尚(即姜子牙)為主祭,以漢朝留侯張良為配享,並以歷代名將十人從之。十人分左右兩列分坐。接下來介紹武廟十哲中的主神與左列五人。
  • 武廟十哲,中國古代兵家的巔峰
    武廟,全稱武成王廟,是古代祭祀姜子牙和歷代良將的廟宇,唐肅宗上元年間,尊姜子牙為武成王,祭典與文宣王孔子相若,以歷代良將為十哲陪祀,這十哲就是所謂的武廟十哲,分別是漢太子少傅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將軍孫武、魏西河守吳起、燕昌國君樂毅、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丞相諸葛亮、唐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和唐司空英國公李勣
  • 諸葛亮為什麼能進入武廟十哲?和其他九位相比,他有資格嗎?
    武廟十哲,是指唐朝開元十九年,唐玄宗為表彰並祭祀歷代名將所設置的廟宇,它以周朝呂尚(姜子牙)為主祭,以漢朝張良為配享,並以歷代名將十人從之。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尊太公望為武成王祭典與祭孔子相同。太公尚父廟更名為武成王廟,簡稱武廟。武廟的主神是太公呂尚,以張良為副祀。張良等歷代名將十人分列左右。
  • 古往歷朝歷代名將武廟榜,一聖、一亞、十哲、六十一將
    今天給大家講一講,古往歷代名將,武廟一聖、一亞聖、十哲、六十二將。中華浩瀚歷史中,有著無數所向披靡的將領,戎馬一生,後世留名,受人敬仰。唐朝開元十九年,唐玄宗為表彰並祭祀歷代名將特意修建廟宇,以周朝開國太師呂尚(姜子牙)為主祭,以漢朝留侯張良為配享,並以歷代良將十人從之。稱(武成王廟)簡稱武廟,並在之後歷代多次調整增加。
  • 除白起外,還有一人也被踢出了武廟十哲,理由是不仁不孝私德有缺
    武廟是仿文廟而建,當時文廟中除了供奉聖人孔子外,還有十哲和七十二先賢,所以武廟中自然也要配上十哲和七十二名將;又是在經過反覆的挖掘史料和探討後,最終敲定十為白起、韓信、諸葛亮、李靖、李勣、張良、田穰苴、孫武、吳起、樂毅;這十人在歷史上的威名自是不必多說,比如韓信被譽為「兵仙」,李靖被譽為唐朝「軍神」,其他人也是一個時代獨領風騷的人物。
  • 武廟七十二將,張良地位躍居十哲之上,宋徽宗為何如此尊崇他?
    唐朝配享武廟的名將有七十四位,其中又以分坐姜子牙左右的十人地位最高被尊之為武廟十哲,這十人分別是左列: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漢丞相諸葛亮、唐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司空英國公李勣;右列:漢太子少傅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將軍孫武、魏西河郡守吳起、燕昌國君樂毅。
  • 武廟十哲都有誰?一眼望去全是名將
    唐朝開元十九年,唐玄宗李隆基為了表彰和祭祀歷代名將特地建了一座廟,叫做武廟,以周朝開國丞相、軍師姜尚為主祭,西漢三傑之一、留侯張良為配享,並以歷代名將十人從之,這十人被後世稱為「武廟十哲」。武廟十哲分別是春秋末期齊國大司馬司馬穰苴、「兵家至聖」孫武、戰國時期楚國宰相吳起、燕國名將樂毅、歷史上著名的殺神白起、西漢三傑之一韓信、蜀漢丞相諸葛亮、唐朝開國名將李靖以及唐朝名將李勣,下面咱們就來詳細說說這武廟十哲。
  • 武廟十哲都是歷史牛人,為何趙匡胤稱帝後,將2人踢出了武廟
    唐玄宗之前,只有祭祀孔子的文廟,配享文廟的人都是顏回、孔伋、曾參、孟軻、閔損、冉雍這類先賢先儒,但唐玄宗即位後,也將姜子牙尊為了武聖,並設立武廟祭祀他。同時,還將歷朝歷代的武將放入了武廟。最開始的時候,武廟只有十哲64名將,後來增添到了十哲72名將。
  • 享譽古今的武廟十哲去哪兒了
    大家都有個疑問,文廟有孔子他老人家,那麼武廟呢?武廟聽說是關帝關羽的神廟是也,怎麼又聽旁人議論,說什麼「姜太公」、「武廟十哲」?那麼,到底武廟祭祀的是誰?這期間又有什麼名堂呢? 【武廟由來】唐朝開元年間,也就是唐玄宗李隆基那會兒,玄宗尋思只有文廟沒有武廟,不可呀!始置亞聖十哲配祀,以表彰並祭祀歷代名將所設置的廟宇。它以周朝開國太師、軍師呂尚(即姜子牙)為主祭,以漢朝留侯張良為配享,並以歷代名將十人從之。
  • 武廟十哲和文廟十哲分別是誰,武廟和文廟中還供奉哪些人?
    武廟十哲和文廟十哲分別是誰,武廟和文廟中還供奉哪些人? 至宋代逐漸形成的奉祀姜太公的廟。同"文廟"相對。明朝洪武年間,廢武廟,以姜太公從祀帝王廟。至滿清時稱供奉關羽的關公廟為「武廟」。民國時合祀關羽﹑嶽飛的關嶽廟也叫"武廟",但不同"文廟"相對。
  • 從「個人崇拜」到「立太公廟」,分析唐朝太公崇拜思想與武廟建立
    唐朝武廟的來源正是出自於對於姜太公的個人崇拜。雖然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對姜太公進行立廟祭祀的事件,但是那時的祭祀只是個人或者部分群體的行為,遠遠不及作為唐朝國家層面的祭祀大事的重要程度。而在武廟當中陪祀的「十哲」都是歷史上的立過赫赫戰功的將領,但是各個時期的將領都不盡相同。
  • 諸葛亮為何能進入武廟十哲?其實光憑一招就足夠,歷史上從未輸過
    陣法是中國古代的重要發明創造,其中古代陣法的集大成者就是兩漢到三國時期的將領們,他們對於陣法的理解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尤其是諸葛亮的八陣之法,更是令人無比振奮,那麼諸葛亮的八陣法是如何發展出來的呢?兩漢時期,將領們充分意識到陣法的優劣對於戰爭的勝負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 諸葛亮和馬謖之前都沒帶過兵,為何孔明武廟十哲,馬謖言過其實?
    馬謖是馬良的弟弟,而馬良可以算是諸葛亮的高徒,由於馬謖善於軍事理論研究,因此深得諸葛亮的信任,馬謖因為:「才器過人,好論軍計,丞相諸葛亮深加器異。」但是諸葛亮在劉備死之前,並未完全掌握蜀漢權力巔峰,大小事務基本還是劉備做主,馬謖的發揮空間並不大,主要原因就是劉備看不上馬謖。但是劉備在伐吳之戰敗北後,就一命嗚呼了。
  • 關羽張飛皆入祀武廟,趙雲沒有入祀武廟,只因趙雲沒戰勝過名將
    武廟,史稱武成王廟,始建於唐朝時期。到了宋朝的時候,武廟以姜尚為主祀,七十二將為從祀。武廟七十二將當中,蜀漢有三人入選,分別是武侯諸葛亮、漢壽亭侯關羽、西鄉侯張飛。大名鼎鼎的常山趙子龍,沒有入選武廟七十二將。
  • 孫武韓信位列十哲,關羽張飛是武廟七十二弟子,武聖武成王是誰?
    供奉文聖人的文廟,供奉武聖人的武廟,是歷朝歷代君王都要前去叩拜的。文廟可能一直叫文廟,武廟卻不是總叫武廟,其中供奉的也不總是關羽。武廟一開始叫武成王廟,在武成王廟裡,孫武吳起韓信張良諸葛亮等「十哲陪祀」,關羽張飛這樣的名將充當七十二弟子,這是按照文廟祭祀孔子的規矩來的——只是後來關羽火箭上升,擠掉了武成王,自己當了武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