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戰績平平,憑什麼能入選武廟十哲?

2021-01-20 歷史冷知識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國丞相,後世把他描述為智慧的化身,唐朝上元元年(760年),唐肅宗尊周朝開國功臣姜子牙為武成王,建立武廟,祭祀禮節同孔子,又立十位傑出的軍事將領為「十哲」一同供奉。

武廟

「武廟十哲」包括: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漢丞相諸葛亮、唐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司空英國公李勣、漢太子少傅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將軍孫武、魏西河郡守吳起、燕昌國君樂毅。

武廟十哲各個都是出類拔萃的人才,戰績輝煌,唯獨蜀漢丞相諸葛亮頗受爭議,因為其他九哲要麼幫助君主成就霸業,要麼帶領將士所向無敵,可是諸葛亮的戰績平平,甚至多年徵討無功而返,為什麼能入選呢?這就要從多方面分析了。

諸葛亮

首先,諸葛亮戰績平平不是他能力太差,而是敵人更加強大

劉禪、諸葛亮

當時的魏國和蜀國差距有多大呢?據後來統計,魏國有人口103萬戶,443.28萬人,總兵力約50萬;蜀國有28萬戶,94萬人,兵力10.2萬。也就是說蜀國無論是人口還是兵力不過是魏國的1/5,而諸葛亮以這麼薄的家底對陣魏國,還能經常取勝,後來北伐失敗的原因經常是缺糧食,而不是不能打勝仗,所以諸葛亮戰績相對於其實力來說是比較突出的。

其次,諸葛亮的戰略眼光比較突出,是蜀漢的實際締造者

隆中對

劉備一生奔波,想成就霸業,但一直缺乏高級策劃師,所以儘管起兵早,卻一直顛沛流離,和流寇差不多,直到遇到諸葛亮,一番「隆中對」後,聯吳抗曹、取荊州、取益州、取漢中,一度成為最強的諸侯,如果不是關羽的狂妄和劉備的固執,蜀漢憑藉其正統地位完全有機會一統天下,這種攪動天下格局的能力千古罕見。

再次,諸葛亮有系統性的軍事才能,是全面型人才

諸葛亮作品

諸葛亮的軍事思想包括:第一師出有名,蜀漢雖然弱小,但打的是大漢的旗號,行的是正義之師,這就給自己無形的實力加成;第二精兵簡政,由於蜀漢人少,所以諸葛亮很重視精兵簡政,提高單兵作戰能力,蜀漢的白耳軍、無當飛軍都是當時的「特種部隊」,曾經以5000無當飛軍力敵數萬魏兵不落下風;第三諸葛亮還著有多部軍事著作,為後代留下了寶貴的軍事財富,其中包含了如何布陣,如何管理後勤,如何守住險要等等,所以司馬懿感嘆諸葛亮是「天下奇才」。

最後,諸葛亮是忠臣,古代講究忠義,這點很重要

諸葛亮

諸葛亮的忠貞感動了無數的後人,他為蜀漢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種精神是古代皇帝特別提倡的,武廟十哲提出的時候正是「安史之亂」時期,唐肅宗也在用這種形式間接告訴那些武將們要學習前人的忠義精神,也算是一次深刻的歷史教育。後來宋朝、元朝都曾供奉武廟十哲,雖然名單略有變化,但諸葛亮一直在列,可見無論是漢人還是少數民族,對諸葛亮都是認可的。

相關焦點

  • 唐玄宗讓諸葛亮入選「武廟十哲」,與韓信孫武並列,是否合理
    唐開元十九年,唐玄宗設立武廟,以姜太公為主神,同時讓十個歷代名將作為陪祀,這十個人是白起、韓信、諸葛亮、李靖、李勣、張良、孫武、吳起、樂毅、田穰苴。「武廟十哲」中,大致由兩種人組成,一種人是戰功赫赫的名將,如韓信、李靖、白起等,都曾為國家開疆闢土,屢克強敵,立下豐功偉績。
  • 諸葛亮為什麼能進入武廟十哲?和其他九位相比,他有資格嗎?
    武廟十哲,是指唐朝開元十九年,唐玄宗為表彰並祭祀歷代名將所設置的廟宇,它以周朝呂尚(姜子牙)為主祭,以漢朝張良為配享,並以歷代名將十人從之。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尊太公望為武成王祭典與祭孔子相同。太公尚父廟更名為武成王廟,簡稱武廟。武廟的主神是太公呂尚,以張良為副祀。張良等歷代名將十人分列左右。
  • 唐朝武廟十哲:戰國三人入選,三國僅諸葛亮入內
    唐肅宗時,入選武廟十哲。宋徽宗時,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吳起(前440年—前381年),戰國初期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 吳起通曉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內政、軍事上都有極高的成就。在楚國時,曾主持「吳起變法」,後因變法得罪貴族,遭其殺害。其著作有《吳子兵法》傳世。 唐肅宗時,吳起位列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廟十哲。宋徽宗時被追尊為廣宗伯,為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 白起是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為何沒列入武廟十哲?趙匡胤:白起殺降
    很多人可能會說封王拜相,當然,封王拜將已是極致,再想向上估計就只有造反一途了;但是除了當皇帝外,對於武將而言,還有一個至高成就,那就是入選武廟。 一個武將,不管在歷史上有多大的威名,始終還是不如入選武廟,受世人祭祀來得尊崇吧;在唐朝時期,武廟十哲是白起、韓信、諸葛亮、李靖、李勣、張良、司馬穰苴、孫武、吳起、樂毅,但是到宋朝時期,武廟十哲成了管仲、孫武、樂毅、諸葛亮、李勣、司馬穰苴、範蠡、韓信、李靖、郭子儀。
  • 武廟十哲和文廟十哲分別是誰,武廟和文廟中還供奉哪些人?
    武廟十哲和文廟十哲分別是誰,武廟和文廟中還供奉哪些人? 至宋代逐漸形成的奉祀姜太公的廟。同"文廟"相對。明朝洪武年間,廢武廟,以姜太公從祀帝王廟。至滿清時稱供奉關羽的關公廟為「武廟」。民國時合祀關羽﹑嶽飛的關嶽廟也叫"武廟",但不同"文廟"相對。
  • 「武廟」最早是用來供奉誰的,最初的「武廟十哲」又是哪些人呢?
    現在我們知道了,最早的武廟是用來供奉姜太公呂尚,那麼,作為最早武成王從祀的「武廟十哲」又是哪些人?01漢留侯張良張良,字子房,秦末漢初傑出謀士,為武成王廟副祀,位居「武廟十哲」右列第一。04漢淮陰侯韓信韓信,秦末漢初著名軍事家,位居「武廟十哲」左列第二。
  • 軍人殿堂——武廟十哲
    武廟十哲,是指唐朝開元十九年唐玄宗為表彰並祭祀歷代名將所設置的廟宇,它以周朝開國太師、軍師姜尚(即姜子牙)為主祭,以漢朝留侯張良為配享,並以歷代名將十人從之。十人分左右兩列分坐。接下來介紹武廟十哲中的主神與左列五人。
  • 武廟七十二將,有張飛和張遼卻沒有趙雲,只因趙雲戰績不如二張
    大唐天子讓張良和諸葛亮等十人配享,謂之曰武廟十哲。大唐天子還下詔,選擇七十二位古代名將,作為姜子牙的弟子陪祀,謂之曰武廟七十二將。根據《唐會要.卷二十三.武成王廟》的記載,蜀漢的關羽和張飛,曹魏的張遼、鄧艾,東吳的周瑜和呂蒙、陸遜入選武廟七十二將行列。日後大名鼎鼎的趙雲,不在大唐天子欽定的武廟七十二將行列。
  • 武廟七十二將,張良地位躍居十哲之上,宋徽宗為何如此尊崇他?
    唐朝配享武廟的名將有七十四位,其中又以分坐姜子牙左右的十人地位最高被尊之為武廟十哲,這十人分別是左列: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漢丞相諸葛亮、唐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司空英國公李勣;右列:漢太子少傅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將軍孫武、魏西河郡守吳起、燕昌國君樂毅。
  • 諸葛亮為何能進入武廟十哲?其實光憑一招就足夠,歷史上從未輸過
    陣法是中國古代的重要發明創造,其中古代陣法的集大成者就是兩漢到三國時期的將領們,他們對於陣法的理解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尤其是諸葛亮的八陣之法,更是令人無比振奮,那麼諸葛亮的八陣法是如何發展出來的呢?兩漢時期,將領們充分意識到陣法的優劣對於戰爭的勝負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 武廟十哲,中國古代兵家的巔峰
    武廟,全稱武成王廟,是古代祭祀姜子牙和歷代良將的廟宇,唐肅宗上元年間,尊姜子牙為武成王,祭典與文宣王孔子相若,以歷代良將為十哲陪祀,這十哲就是所謂的武廟十哲,分別是漢太子少傅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將軍孫武、魏西河守吳起、燕昌國君樂毅、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丞相諸葛亮、唐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和唐司空英國公李勣
  • 武廟十哲都是歷史牛人,為何趙匡胤稱帝後,將2人踢出了武廟
    唐玄宗之前,只有祭祀孔子的文廟,配享文廟的人都是顏回、孔伋、曾參、孟軻、閔損、冉雍這類先賢先儒,但唐玄宗即位後,也將姜子牙尊為了武聖,並設立武廟祭祀他。同時,還將歷朝歷代的武將放入了武廟。最開始的時候,武廟只有十哲64名將,後來增添到了十哲72名將。
  • 諸葛亮和馬謖之前都沒帶過兵,為何孔明武廟十哲,馬謖言過其實?
    馬謖是馬良的弟弟,而馬良可以算是諸葛亮的高徒,由於馬謖善於軍事理論研究,因此深得諸葛亮的信任,馬謖因為:「才器過人,好論軍計,丞相諸葛亮深加器異。」但是諸葛亮在劉備死之前,並未完全掌握蜀漢權力巔峰,大小事務基本還是劉備做主,馬謖的發揮空間並不大,主要原因就是劉備看不上馬謖。但是劉備在伐吳之戰敗北後,就一命嗚呼了。
  • 享譽古今的武廟十哲去哪兒了
    大家都有個疑問,文廟有孔子他老人家,那麼武廟呢?武廟聽說是關帝關羽的神廟是也,怎麼又聽旁人議論,說什麼「姜太公」、「武廟十哲」?那麼,到底武廟祭祀的是誰?這期間又有什麼名堂呢?【史跡演繹】歷史變遷則比較五花八門,武廟主要變遷在唐宋。在北宋宋徽宗的時候,武廟祭祀對象與主次之分等判定的最苛刻,當然也被認為是最標準的。元朝武廟又變回了十哲。
  • 除白起外,還有一人也被踢出了武廟十哲,理由是不仁不孝私德有缺
    武廟是仿文廟而建,當時文廟中除了供奉聖人孔子外,還有十哲和七十二先賢,所以武廟中自然也要配上十哲和七十二名將;又是在經過反覆的挖掘史料和探討後,最終敲定十為白起、韓信、諸葛亮、李靖、李勣、張良、田穰苴、孫武、吳起、樂毅;這十人在歷史上的威名自是不必多說,比如韓信被譽為「兵仙」,李靖被譽為唐朝「軍神」,其他人也是一個時代獨領風騷的人物。
  • 曹操手下戰將很多為何只有張遼入選72名將,張飛戰績不多卻能入選
    所謂的七十二名將是指武廟中用來陪祭主祭呂尚(姜子牙)的七十二位古代名將,唐朝時,武廟從最先的武廟十哲到六十四名將,宋朝時,陪祭增加到七十二名將,是為了對應文廟中孔子有七十二門徒陪祭。
  • 武廟十哲都有誰?一眼望去全是名將
    唐朝開元十九年,唐玄宗李隆基為了表彰和祭祀歷代名將特地建了一座廟,叫做武廟,以周朝開國丞相、軍師姜尚為主祭,西漢三傑之一、留侯張良為配享,並以歷代名將十人從之,這十人被後世稱為「武廟十哲」。武廟十哲分別是春秋末期齊國大司馬司馬穰苴、「兵家至聖」孫武、戰國時期楚國宰相吳起、燕國名將樂毅、歷史上著名的殺神白起、西漢三傑之一韓信、蜀漢丞相諸葛亮、唐朝開國名將李靖以及唐朝名將李勣,下面咱們就來詳細說說這武廟十哲。
  • 司馬穰苴:他憑什麼名列武廟十哲?(武廟七十二將系列)
    他的地位很高,名列武廟十哲,在武廟中是有凳子坐的。他的待遇很好,在《史記》中單獨列傳,要知道孫武、孫臏、吳起是三人合傳,白起王翦也是兩人合傳。他就是春秋末期齊國名將司馬穰苴。2先來辨音。田穰苴是個有本事的人,當晉國、燕國入侵齊國的時候,「小身材,大能量」的晏子給了田穰苴八個字的評語「文能附眾,武能威敵」,極力向齊景公推薦田穰苴。田穰苴的機會來了。
  • 武廟七十二名將:蜀漢三位,東吳四位,良將千員的曹魏為何僅兩位
    諸葛亮唐武廟十哲左列: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漢丞相諸葛亮宋朝武廟宋朝武廟於宋徽宗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確定下來。宋朝武廟中,張良被尊為亞聖與姜尚一起位列武廟十哲之上。張良宋武廟十哲東側西向:管仲、孫武、樂毅、諸葛亮、李勣。
  • 武廟十哲之諸葛亮
    《諸葛亮》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琅琊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琅琊諸葛氏是世家大族,大概是為了逃避徐州戰亂且父親早逝,諸葛亮和叔父諸葛玄南遷荊州,其兄諸葛瑾則出仕東吳。諸葛亮在隆中隱居的十多年,卻沒有磨滅他的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