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廟」最早是用來供奉誰的,最初的「武廟十哲」又是哪些人呢?

2020-12-13 古今興衰多少事

隋末唐初,天下戰火紛飛,人們渴望能夠出現一位能夠解救天下黎蒼生於水火之中的英傑,於是乎,人們想起了那位輔佐周武王建立周王朝,被歷代君王尊奉為「武聖」的姜太公呂尚。

唐太宗在「玄武門之變」後登基即位,不久便因突厥入侵,被迫籤訂了《渭水之盟》,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唐太宗自稱為呂尚的化身,並且建立了太公廟,開始尋訪天下賢才輔政。

唐玄宗即位後,國內剛剛從高宗後期以來的亂政中走出來,國家百廢俱興,繼續賢才輔政。於是,唐玄宗先是追封孔子為文宣王,改此前供奉孔子的宣聖廟為文宣王廟,這才有了後世文廟之稱。隨後,又將唐太宗時期設立的太公廟推廣至全國,要求各州至少修建一座太公廟,以此供奉呂尚,這是唐朝歷史上第一次「武廟熱」。

公元739年,唐玄宗追諡呂尚為「武成王」,因此,在民間有人也將太公廟稱之為「武成王廟」或者是「武廟」,可是這個時候的武廟地位要比供奉孔子的文廟地位低多了,直到唐肅宗時期……

公元756年,在安史之亂的浩劫中即位的唐肅宗深感人才的重要性,再度掀起了「武廟熱」,在全國範圍內大肆修建太公廟,隨後又在公元760年將祭祀武成王呂尚的典禮規格提高到和祭祀文宣王孔丘的典禮規格一致,並且將太公廟更名為武成王廟,這才形成了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文廟和武廟。

現在我們知道了,最早的武廟是用來供奉姜太公呂尚,那麼,作為最早武成王從祀的「武廟十哲」又是哪些人?

01漢留侯張良

張良,字子房,秦末漢初傑出謀士,為武成王廟副祀,位居「武廟十哲」右列第一。本為韓國貴族,在韓國覆亡後,張良家道中落,從此一心為滅強秦而奮鬥。在轟轟烈烈的秦末農民大起義之中,加入了劉邦陣營之中,成為了劉邦的首席謀士,協助劉邦取得了楚漢之爭的勝利,成為了西漢開國功臣,與蕭何、韓信並稱為「漢初三傑」。隨後,又協助劉盈坐穩了太子之位,贏得了呂后一派的好感,被拜為留侯,從而得以全身而退。

02秦武安君白起

白起,戰國後期秦國名將,「戰國四大名將」之首,位居「武廟十哲」左列第一。因與秦宣太后、穰侯魏冉交好,得以在新城之戰中脫穎而出,隨後指揮秦軍先後取得了伊闕之戰、鄢郢之戰、華陽之戰以及長平之戰的大捷,使得韓、魏、楚、趙等國國力大損,為秦國的統一大業奠定了堅實基礎。而後因得罪應侯範雎,加之多次拒絕秦昭襄王出兵伐趙要求,被賜死於杜郵。

03齊大司馬田穰宜

田穰宜,生卒年不詳,春秋末期齊國名將,位居「武廟十哲」右列第二。曾指揮齊軍擊退了晉、燕兩國聯軍的進犯,因功被授予大司馬之職,因而被後人稱之為「司馬穰宜」。而後因齊景公聽信讒言,疏遠了田穰宜,隨後又將其罷黜,田穰宜不久便抑鬱而亡。

04漢淮陰侯韓信

韓信,秦末漢初著名軍事家,位居「武廟十哲」左列第二。先後投奔項梁、項羽叔侄,但因不受重用而轉投劉邦,一度離開,所幸「蕭何月下追韓信」,劉邦這才留住了一代名將韓信。在此後的數年時間裡,韓信為劉邦南徵北戰,為其取得了楚漢之爭的勝利。而後,因在戰場上脅迫劉邦將其封為齊王而被褫奪兵權,隨後改封楚王,不久又被貶為淮陰侯。公元前196年,在蕭何的協助下,呂后誘殺韓信於長樂宮鍾室。

05吳將軍孫武

孫武,春秋末期齊國人,兵家鼻祖,被譽為「兵家至聖」,位居「武廟十哲」右列第三。經伍子胥的推薦,受到了吳王闔閭的重用,率軍進攻楚國,一度攻陷楚國國都郢城,使得楚國幾近亡國。而後又在公元前494年,指揮吳軍擊敗了越王勾踐,迫使其入吳為臣。隨著吳國愈發強盛,吳王夫差也愈發的昏聵起來,孫武的摯友伍子胥因讒言被殺,孫武心灰意冷,辭官歸隱。

06蜀漢忠武侯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期蜀漢開國元勳,官拜武鄉侯、大丞相,死後被追封為忠武侯,位居「武廟十哲」左列第三。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之後,諸葛亮為蜀漢集團四處奔走,先是聯吳抗曹,使得曹操在赤壁折戟,為劉備取得了荊州作為安身之處。隨後又協助劉備取得了益州、漢中等地,於公元前221年擁立劉備登基即位,被拜為丞相,總領朝政。在劉備死後,又輔佐後主劉禪治理蜀漢,恢復了蜀漢自夷陵之戰後損失的國力,前後五次北伐中原,終因積勞成疾,於公元234年病逝於五丈原軍中。

07魏西河郡守、楚令尹吳起

吳起,戰國時期衛國人士,歷仕魯、魏、楚三國,位居「武廟十哲」右列第四。在魯國之時,曾以弱勝強擊敗了齊國的進犯。在魏國之時,擔任西河郡守,輔佐魏文侯、魏武侯兩代魏君,給予了秦國以沉重打擊,而後因讒言被迫離魏去楚,被楚悼王拜為令尹,主持「吳起變法」,為楚國後來的重新崛起奠定了基礎。

08唐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

李靖,字藥師,唐朝傑出軍事家,位居「武廟十哲」左列第四。起初因舅父韓擒虎的關係出仕隋朝,而後李淵父子在晉陽起兵,李靖加入了李唐陣營之中,為其南徵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歷任檢校中書令、兵部尚書、尚書左僕射,被拜為衛國公,成為了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於公元649年病逝。

09燕昌國君樂毅

樂毅,戰國時期中山國人士,位居「武廟十哲」右列第五。初仕趙國,後因趙國爆發「沙丘宮變」,一代雄主趙武靈王被活活餓死,樂毅為避難逃往燕國,被求賢若渴的燕昭王拜為亞卿,主持燕國變法,而後又因功被拜為燕國上將軍、昌國君。於公元前284年率秦、趙、魏、韓、燕五國聯軍討伐齊國,攻陷齊國七十餘城,奈何因燕昭王壯年而逝,其子燕惠王的不信任,樂毅再度逃回了趙國,被拜為望諸君,老死在趙國。

10唐司空、英國公李勣

李勣,原名徐世勣,而後被賜姓「李」,改名李世勣,又因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諱,改名為李勣,是唐朝初年名將,位居「武廟十哲」左列第五。早年投奔瓦崗軍,而後跟隨李密降唐,成為了唐朝大將,協助唐太宗李世民南徵北戰,平定了天下。唐太宗即位之後,被其視為肱骨之臣,多次率軍出徵塞北,為大唐王朝立下赫赫戰功,被拜為司空、太師,封為英國公,成為了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相關焦點

  • 「武廟」最早是用來供奉誰的,最初的「武廟十哲」又是哪些人呢?
    於是,唐玄宗先是追封孔子為文宣王,改此前供奉孔子的宣聖廟為文宣王廟,這才有了後世文廟之稱。隨後,又將唐太宗時期設立的太公廟推廣至全國,要求各州至少修建一座太公廟,以此供奉呂尚,這是唐朝歷史上第一次「武廟熱」。
  • 武廟十哲和文廟十哲分別是誰,武廟和文廟中還供奉哪些人?
    武廟十哲和文廟十哲分別是誰,武廟和文廟中還供奉哪些人? 至宋代逐漸形成的奉祀姜太公的廟。同"文廟"相對。明朝洪武年間,廢武廟,以姜太公從祀帝王廟。至滿清時稱供奉關羽的關公廟為「武廟」。民國時合祀關羽﹑嶽飛的關嶽廟也叫"武廟",但不同"文廟"相對。
  • 武廟十哲和文廟十哲分別是誰,武廟和文廟中還供奉哪些人?
    武廟十哲和文廟十哲分別是誰,武廟和文廟中還供奉哪些人?至宋代逐漸形成的奉祀姜太公的廟。同"文廟"相對。明朝洪武年間,廢武廟,以姜太公從祀帝王廟。至滿清時稱供奉關羽的關公廟為「武廟」。民國時合祀關羽﹑嶽飛的關嶽廟也叫"武廟",但不同"文廟"相對。
  • 諸葛亮戰績平平,憑什麼能入選武廟十哲?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國丞相,後世把他描述為智慧的化身,唐朝上元元年(760年),唐肅宗尊周朝開國功臣姜子牙為武成王,建立武廟,祭祀禮節同孔子,又立十位傑出的軍事將領為「十哲」一同供奉。武廟「武廟十哲」包括: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漢丞相諸葛亮、唐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司空英國公李勣、漢太子少傅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將軍孫武、魏西河郡守吳起、燕昌國君樂毅。
  • 三國時期有十三人入選武廟,僅諸葛亮一人入「武廟十哲」
    這些人因此得以擁兵自重。到後來「黃巾起義」是被平定了,但是整個華夏大地打成了一鍋粥。亂世對平頭百姓來說是巨大的磨難,但是對武將來說卻是施展手段的舞臺。三國時期也不例外,出現很多名將。   中國有文廟,裡面供奉聖人孔子、亞聖孟子、十哲、七十二子。這些都是儒家的先賢。相應的還有武廟,裡面供奉姜子牙、張良、武廟十哲、七十二子。
  • 武廟十哲都是歷史牛人,為何趙匡胤稱帝後,將2人踢出了武廟
    唐玄宗之前,只有祭祀孔子的文廟,配享文廟的人都是顏回、孔伋、曾參、孟軻、閔損、冉雍這類先賢先儒,但唐玄宗即位後,也將姜子牙尊為了武聖,並設立武廟祭祀他。同時,還將歷朝歷代的武將放入了武廟。最開始的時候,武廟只有十哲64名將,後來增添到了十哲72名將。
  • 諸葛亮戰績平平,憑什麼能入選武廟十哲?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國丞相,後世把他描述為智慧的化身,唐朝上元元年(760年),唐肅宗尊周朝開國功臣姜子牙為武成王,建立武廟,祭祀禮節同孔子,又立十位傑出的軍事將領為「十哲」一同供奉。武廟「武廟十哲」包括: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漢丞相諸葛亮、唐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司空英國公李勣、漢太子少傅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將軍孫武、魏西河郡守吳起、燕昌國君樂毅。
  • 秦始皇的功臣,和諸葛亮齊名,為「武廟十哲」,趙匡胤卻把他踢走
    中國歷史上出現了很多傑出的軍事家,他們對國家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後人就把他們供奉起來,當作守護神。唐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唐玄宗為了表彰歷代名將,他就給歷代名將修建了一所廟宇——太公尚父廟,用來祭祀和供奉。廟宇中姜子牙是主祭,張良是配享,另外還有十個名將在兩側。
  • 北宋武廟兩大顯著特徵:張良一枝獨秀,吳起和白起被踢出武廟十哲
    武廟是祭祀興周八百年的姜尚姜子牙的廟宇,最先設立於唐玄宗時期,當時稱為太公尚父廟,唐肅宗封姜子牙為武成王之後才改稱武成王廟。唐朝武廟最初除了主祀姜子牙之外,還有歷代名將十人坐像分坐左右,這十人就是武廟十哲,唐德宗時期又增加了古今六十四名將配享武廟,也就是說唐朝配享武廟的其實一共是七十四名將。
  • 「武廟十哲」你最喜歡誰?
    唐朝開元十九年,玄宗皇帝為表彰並祭祀歷代名將所設置的廟宇,它以周朝開國太師、軍師呂尚(即姜子牙)為主祭,以漢朝留侯張良為配享,並以歷代名將十人從之,這就是武廟十哲。太公尚父廟更名成武成王廟,簡稱武廟。當時武廟的主神是太公望,以張良為副祀。包含張良在內的歷代名將十人坐像分坐左右。
  • 白起是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為何沒列入武廟十哲?趙匡胤:白起殺降
    武廟始建於唐朝唐肅宗時期,供奉的是武成王(武聖)姜子牙,以歷代良將為十哲象坐侍;後在唐德宗時期,在禮儀使顏真卿的建議下,又在武廟中列古今名將六十四人圖形,在宋朝時擴增為七十二人
  • 軍人殿堂——武廟十哲
    武廟十哲,是指唐朝開元十九年唐玄宗為表彰並祭祀歷代名將所設置的廟宇,它以周朝開國太師、軍師姜尚(即姜子牙)為主祭,以漢朝留侯張良為配享,並以歷代名將十人從之。十人分左右兩列分坐。接下來介紹武廟十哲中的主神與左列五人。
  • 孫武韓信位列十哲,關羽張飛是武廟七十二弟子,武聖武成王是誰?
    供奉文聖人的文廟,供奉武聖人的武廟,是歷朝歷代君王都要前去叩拜的。文廟可能一直叫文廟,武廟卻不是總叫武廟,其中供奉的也不總是關羽。武廟一開始叫武成王廟,在武成王廟裡,孫武吳起韓信張良諸葛亮等「十哲陪祀」,關羽張飛這樣的名將充當七十二弟子,這是按照文廟祭祀孔子的規矩來的——只是後來關羽火箭上升,擠掉了武成王,自己當了武聖人。
  • 享譽古今的武廟十哲去哪兒了
    大家都有個疑問,文廟有孔子他老人家,那麼武廟呢?武廟聽說是關帝關羽的神廟是也,怎麼又聽旁人議論,說什麼「姜太公」、「武廟十哲」?那麼,到底武廟祭祀的是誰?這期間又有什麼名堂呢? 【武廟由來】唐朝開元年間,也就是唐玄宗李隆基那會兒,玄宗尋思只有文廟沒有武廟,不可呀!始置亞聖十哲配祀,以表彰並祭祀歷代名將所設置的廟宇。它以周朝開國太師、軍師呂尚(即姜子牙)為主祭,以漢朝留侯張良為配享,並以歷代名將十人從之。
  • 武廟七十二將,張良地位躍居十哲之上,宋徽宗為何如此尊崇他?
    武廟全稱武成王廟,主祀是西周開國功臣姜尚姜子牙,最初的名稱不叫武成王廟,而是稱為太公尚父廟,於唐玄宗開元十九年(731年)設立,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才改為武廟。
  • 軍人殿堂——武廟十哲
    武廟十哲,是指唐朝開元十九年唐玄宗為表彰並祭祀歷代名將所設置的廟宇,它以周朝開國太師、軍師姜尚(即姜子牙)為主祭,以漢朝留侯張良為配享,並以歷代名將十人從之。十人分左右兩列分坐。接下來介紹武廟十哲中的主神與左列五人。
  • 我也給武廟十哲排個序
    唐明皇時候,始建武廟,文廟有十哲,武廟也有。唐朝選武廟十哲,是按時間順序排的序——亞聖漢太子少傅張良居首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將軍孫武魏西河郡守吳起燕昌國君樂毅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漢丞相諸葛亮唐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唐司空英國公李勣十哲沒有單純的勇將
  • 武廟十哲都是誰?為何足以代表了古代名將的水平巔峰
    歡迎來到百家號《老者聊歷史》,今天我們講的是:武廟十哲都是誰?為何足以代表了古代名將的水平巔峰。在我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之中,曾經湧現出一大批的優秀將領,他們不僅能夠保衛國家不受侵略,更能夠為國家統一做出自己的貢獻,在歷史上都是赫赫有名的名將。
  • 無處安放的英雄:嶽飛為何被雍正請出了「武廟」?
    武廟,全稱武成王廟,又稱武成廟、太公廟等,最初是封建王朝設置用來祭祀周朝開國第一功臣姜太公以及歷代名將,以作世人楷模的。唐朝開元年間,官方比照已成型的文廟祭祀體系,開始供奉歷代十大名將,也即「十哲」祭祀。
  • 唐玄宗讓諸葛亮入選「武廟十哲」,與韓信孫武並列,是否合理
    唐開元十九年,唐玄宗設立武廟,以姜太公為主神,同時讓十個歷代名將作為陪祀,這十個人是白起、韓信、諸葛亮、李靖、李勣、張良、孫武、吳起、樂毅、田穰苴。「武廟十哲」中,大致由兩種人組成,一種人是戰功赫赫的名將,如韓信、李靖、白起等,都曾為國家開疆闢土,屢克強敵,立下豐功偉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