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賈充、荀勖為代表的西晉開國功臣為什麼強烈反對伐吳?

2020-12-17 騰訊網

鹹寧五年(279年)到鹹寧六年(280年),西晉武帝司馬炎滅亡東吳,三分歸一統。有意思的是,司馬炎滅亡東吳的最大阻礙並不是東吳方面的抵抗,而是以賈充、荀勖為首的西晉功臣的反對。

司馬炎在代魏後就準備伐吳,但卻遭到功臣的強烈反對。賈充在東吳滅亡時還給司馬炎寫信要求立刻撤回滅吳大軍,鬧出了大笑話。那麼以賈充、荀勖為代表的西晉開國功臣為什麼強烈反對伐吳呢?

首先,西晉當時的軍事威脅並不是只有東吳,周邊很多少數民族政權也在威脅西晉,「五胡亂華」已經出現徵兆。賈充、荀勖等人認為後方不穩的局面不宜伐吳,不過這只是他們反對伐吳的次要原因。

其次,在西晉滅吳之前的幾十年裡,曹魏及西晉對東吳的多次進攻全部失敗,其中還包括赤壁之戰、東興之戰這樣的慘敗。於是軍事能力較差的賈充、荀勖等人認為東吳不可能滅亡,伐吳就是找死。

最後,西晉的江山並不是司馬氏打下來的,而是篡奪曹魏的,賈充、荀勖這些人則是靠站隊和陰謀內鬥才當上開國功臣的,而不是軍功。與司馬氏的皇位類似,賈充、荀勖這些人的功臣也是不穩的。

因此以賈充、荀勖為代表的西晉功臣非常擔心真正的軍功大臣崛起,那會損害他們的既得利益。而當時最有可能湧現大批軍功大臣的戰爭就是滅吳之戰,賈充、荀勖這些開國功臣自然強烈反對伐吳。

綜合來講,伐吳對於賈充、荀勖這些西晉開國功臣的利益是很大的威脅,再加上其他因素,所以他們強烈反對伐吳。而在東吳滅亡之後,滅吳的幾位西晉功臣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排擠乃至陷害。

相關焦點

  • 以賈充、荀勛為代表,西晉開國功臣,強烈反對司馬炎伐吳
    賈充畫像賈充、荀勛反對司馬炎伐吳在當時,司馬炎已經做好了對吳國發動進攻的準備,但是司馬彥的這一做法卻遭到了朝堂上幾位大臣的反對,並且這種反對的聲音特別的強烈。賈充劇照西晉時期,出現五胡亂華的徵兆關於賈充、荀勛的表現,有很多人提出疑問,為什麼賈充、荀勛這種朝廷上的功臣要反對司馬炎對吳國發動進攻
  • 西晉開國功臣賈充,為何在後世留下了德不配位的評價?
    而且在賈充的心目當中,認為去到京城之外做官就是地位的下降,全然不管當時羊祜等重臣也都鎮守在國家邊境上,這些原因都讓其十分不滿。 但是賈充一時之間又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來推辭這個授命,後來在百官為賈充舉辦的踐行儀式上,賈充好友荀勖向其獻策,說只要將其女兒嫁給太子,就可以留在京城做官,賈充採納了他的建議。
  • 他是西晉的開國功臣,也是導致西晉走向滅亡的奸臣
    忠誠的臣子很簡單,無非為國為君盡力竟命而矣。當然其間也有些微不同,有的通於時務達於人情,很可以為國家做出一番大事業,或者攘除奸兇、或者興革制度,有的那就沒太大本事,或者沒機會展露自己的本事,一不小心卷到漩渦裡去,為國一死全其忠名也算是可敬了。忠不忠誠和能不能幹未必完全掛鈎。
  • 司馬昭的野心和司馬炎的軟肋,帶你了解滅吳之戰姍姍來遲的原因
    他認為晉初伐吳決策的爭執,實際上是西晉黨爭在對外政策上的延續。賈充等人反對伐吳,還有著為了阻止羊祜因為卓著的戰功而獲得在中樞壓倒自己優勢的企圖;復旦大學仇鹿鳴老師對此觀點似乎不太同意,他站在重新認識賈充這一複雜歷史人物的立場,將賈充的反對伐吳,視為他只是想要維護晉初政局平衡。特別是當時齊王司馬攸因為尚在服喪,無法參加伐吳戰爭。
  • 西晉官場「連環套」:任愷的坦坦蕩蕩,緣何敵不過賈充蠅營狗苟?
    ,有任愷一派,則必然對權力擴張產生結構性障礙,而任愷看來,正是賈充的各種上不得臺面的行徑,會把西晉新朝搞得烏煙瘴氣,雙方存在根源性的互斥,矛盾不可調和。充私問計於荀勖,勖曰:「公為宰相,乃為一夫所制,不亦鄙乎!然是行也,辭之實難,獨有結婚太子,可不辭而自留矣。」充曰:「然則孰訶寄懷?」勖曰:「勖請言之。」因謂馮曰:「賈公遠出,吾等失勢;太子婚尚未定,何不勸帝納賈公之女乎!」亦然之。《資治通鑑·晉紀一》眼看「出鎮秦雍」就要成行,賈充找來了死黨荀勖(潁川荀氏)商議。
  • 三國末期吳國實力最弱,為何蜀國滅亡後,西晉滅吳卻用了十幾年?
    今天就從西晉和東吳兩方面來說一下為什麼拖延了十幾年!司馬昭一、西晉方面西晉未建立之前,司馬家已經實際掌控曹魏政權,當家主事之人就是路人皆知的司馬昭。以原定伐吳主帥賈充為首的朝廷重臣紛紛反對出兵滅吳,滿朝文武只有四個人力主滅吳;另一方面,與曹丕掌權之時,曹操已經北徵烏桓,將北方少數民族打怕不同。司馬炎當政之後,北方少數民族因為連年雪災大舉南下,進攻中原。雙重壓力之下,司馬炎只能將工作重心放在穩定朝局和對抗少數民族進攻上,暫時放棄滅吳計劃。
  • 西晉十大開國名將,沒有最強,只有更強,第一當之無愧
    八、陳騫今安徽天長人,是曹魏司徒陳矯之子,西晉的開國功臣。自幼為人樸實穩重,頗有智謀,可以稱得上是西晉的一代儒將。主要戰績:當年蜀漢的軍隊曾多次從隴右進軍,陳騫便以尚書的身份代理徵蜀將軍,成功破蜀而還。諸葛誕在壽春叛變時,陳騫再次以尚書身份擔任安東將軍,率軍將其討平,後一路遷升,任徵南大將軍,獲封郯侯。
  • 荀彧的一位兒子,輔佐司馬懿父子,成為西晉開國功臣!
    在荀彧去世後,他的兒子繼續為曹魏效力。其中,就荀顗來說,在曹魏後期選擇輔佐司馬懿父子,從而最終成為西晉的開國功臣。一具體來說,荀顗(yǐ)(?~274年),字景倩,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曹魏太尉荀彧第六子。荀顗是太尉荀彧的第六個兒子。年幼時被他的姐夫陳群賞識,幼年時就有好名聲,學識廣博,思維周密。
  • 蜀漢滅亡17年,曹魏滅亡15年後,為什麼東吳才滅亡?原因不簡單
    隨後他的兒子司馬炎上臺後「原形畢露」,威逼曹魏末代皇帝曹奐禪讓於他,西晉建立,他搖身一變成了晉武帝。他上任後,一方面要協調好內部勢力關係,同時還要加強和鞏固自身的統治,自然無暇顧及對東吳的徵伐。二是西晉的元老派不支持伐吳。晉武帝司馬炎篡位後,並沒有自己的心腹,他憑藉著其父司馬昭的餘威而篡位得到天下,自身沒有大的功績。
  • 攻滅東吳、一統天下的西晉,迅速滅亡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麼?
    西晉作為歷史上的短命王朝之一,從太康元年(280年)滅吳完成統一,再到建興四年(316年)長安失守滅亡,前後不過短短三十六年。那麼,西晉為何如此短命呢?其中雖然有朝政混亂、奢靡成風的原因在,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於國家架構出了問題,再加上繼承人選擇錯誤,從而使西晉的根基本就不穩,而「八王之亂」則成為了最終的導火索。
  • 誰說後三國時代無英雄,有一人可與孔明比肩且是西晉開國功臣
    羊祜獨務德信,開示公道,不為掩襲,使吳人心服,一舉而奄有江淮,混一區夏;孔明之後,一人而已。至於謂『王衍必敗俗傷化』,告武帝以『既平之後,當勞聖慮』,卒皆如其言,晉室之聖臣也。」郝經如此不吝溢美之辭,可見此人著實不凡,當屬國士無雙!而郝經讚美的正是西晉名臣羊祜,這個名字可能鮮為人知,但他的事跡足以名垂青史。我們之所以不了解他,是因為不了解西晉這個王朝的緣故。
  • 他是三國後期的重臣,經歷了國家分裂到統一,是西晉的開國功臣
    他是三國後期的重臣,經歷了國家分裂到統一,是西晉的開國功臣三國後期,各國有智謀的人才,有能力的將領都相繼去世,所以人才都比較緊缺,不過還是有幾個有能力的人出現,那就是魏國的鐘會鄧艾兩人,還有蜀國的姜維,
  • 如何評價西晉時期的杜預?
    朝中很多人反對,認為殷和周的都城都靠近孟津,歷代聖賢都不曾在此建橋,必然有不可建橋的道理。杜預主持修建橋建成後,晉武帝司馬炎帶著百官到橋邊舉行宴會,對杜預祝酒說:「不是你,此橋是建不成的」。杜預答:「那是陛下英明,杜預等不過是施展微小的技巧罷了」。鹹寧四年(278)秋,大雨、蝗災相繼,杜預上疏救災方案。杜預在宮中七年,斟酌處理國家大事,不可勝數,受到朝野的讚美,由此稱其為「杜武庫」。
  • 唐代追封名將六十四人,三位西晉名將上榜,都和滅吳之戰有關!
    西晉取代曹魏的前夕,司馬炎調羊祜為中領軍,在皇宮當值,統領御林軍。西晉建立後,司馬炎有吞吳之心,乃命羊祜坐鎮襄陽,都督荊州。在之後的十年裡,羊祜屯田興學,以德懷柔,深得民心。羊祜一方面繕甲訓卒,廣為戎備,做好了伐吳的物質準備,另一方面,羊祜在東吳名將陸抗去世後上表奏請伐吳,卻遭到眾大臣的反對。
  • 西晉八王之亂到底怎麼回事兒?為何說司馬炎是倒行逆施?
    所謂八王之亂並非八王群起叛亂,顛覆西晉政權 ,他們目的僅是為奪權而鬥爭,且相繼而起。話說這些大王如何擁有競相逐權的實力,這要感謝司馬炎。 其主要原因在於司馬炎建立的西晉之」封建「,與大清時代的封建制並不相同。八王手中的權力遠勝於清室的九子,八王相當於春秋戰國時代的諸侯國,他們都是有裝備有自己軍隊的「一國之君」,而清室的九子沒有軍權這一條就限制了他們的實力。也就是說,西晉沒有引用秦始皇創立的中央集權的專利成果,而是讓歷史倒行回到了西周時期的分封制。 那麼,司馬炎為什麼要重新啟用分封制呢?
  • 西晉開國四大名將,幫助西晉平定東吳,三分歸一
    鹹熙二年(266年),曹魏皇帝曹奐禪位於司馬炎,改元泰始,是為晉武帝。曹魏滅亡,西晉開始。但是此時,東南還有東吳政權,公元279年,晉軍開始發動滅吳之戰,三國鼎立的局面結束了。司馬炎統一了全國,結束了八十年的分裂局面。今天我們就來看看西晉開國平定東吳的四大名將。
  • 西晉「金谷二十四友」,高官、富豪、帥哥、名將與才子的盛世聚會
    著名的有曹操、曹丕、曹植父子為首的建安七子的鄴城銅雀臺聚會;竹林七賢的竹林聚會;西晉時期金谷園的「金谷二十四友」聚會;東晉的蘭亭集會等等。其中,西晉時期的金谷園「金谷二十四友」聚會因人數眾多和爭議巨大而聞名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