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開國功臣賈充,為何在後世留下了德不配位的評價?

2020-12-17 騰訊網

風捲雲舒,慣看桑田變滄海;閱歷歷史,身入其中,古往今來,多少故事笑談中!

在中國歷史上,禪讓曾經是最高尚的行為,但是隨著皇權的誕生,以及中央集權制的發展,禪讓卻成為了權臣奪權的形象工程。無論是西漢末年的王莽篡漢,還是魏文帝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都被視作缺乏道德的行為。而篡取曹魏政權的司馬氏也是如此,在西晉建國過程中,賈充立下了極大的功勞,也成為開國重臣之一,但是其道德卻一直被人指摘,這也成為了西晉政府的一個汙點。

支持司馬氏的賈充

誠然在西晉得國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大臣中也不乏羊祜,杜預這樣的高尚君子,但是賈充等毒辣之士確實也得到了西晉政府的認可。他不但是導致曹髦之死的罪魁禍首,更是引起諸葛誕叛變的原因。在其政治生涯中,他還為了保住自己的官職,不惜將自己德行有虧的女兒嫁給了太子,為之後的八王之亂埋下了伏筆。還差點因為患得患失差點錯失了統一中國的最好機會。正是因為賈充的這些表現,人們才會對其嗤之以鼻,更對西晉政府生出異樣的眼光。

西晉權臣賈充

司馬氏奪權功臣,曹魏政權的實際掘墓人

賈充出生在曹魏的貴族家庭,其父親為當時的豫州刺史賈逵。賈充年幼的時候賈逵就去世了,他在守喪期間以孝義知名,後來他繼承了父親的爵位,出任尚書郎。後來又成為了司馬師的參將,跟隨其參與到了平定毋丘儉叛亂的戰爭之中,立下了些許軍功,而賈充也成為了司馬師的得力助手,進而成為了司馬氏的心腹。

在司馬師去世之後,其弟弟司馬昭接替了其大將軍的職位,其時大將諸葛誕鎮守揚州,司馬昭懷疑其有反叛的想法,便派出賈充前往打探。賈充去到揚州之後,就向諸葛誕詢問其是如何看待禪讓問題的,他提出現在天下人都希望大將軍能夠取代天子的位置,希望聽到諸葛誕的看法。諸葛誕表示自己和賈充都是曹魏重臣,曾經受到過朝廷的恩德,一旦真的有人有篡位的想法,自己就會為朝廷死節。

曹魏名將諸葛誕

聽到這番話之後,賈充就回到京城,向司馬昭回覆說諸葛誕在揚州地區威名甚著,而且早就有不臣之心,因此必須儘早剷除。聽了賈充的匯報之後,司馬昭就下令讓諸葛誕到朝中擔任司空,諸葛誕看出了司馬昭對自己的疑心,便發動了叛亂,而司馬昭也很快解決了這次內亂。

按理來說諸葛誕的回應是十分恰當的,但是當時的賈充身為魏臣,已經堅定地站在了司馬氏的一邊,才會將這種忠臣的肺腑之言看做亂臣賊子的不義之詞,這是賈充不忠的體現,而諸葛誕的失勢也是曹魏集團實力的又一次重大削弱。

而賈充對於曹魏政權的破壞還未停止,在不久之後,曹魏皇帝曹髦再也難以忍受司馬昭的專權,決定率領其親信侍衛進攻丞相府。當時司馬昭不在府中,其親信家將不知道該如何處理這樣的情況。賈充此時鼓動身邊的將領成濟,希望他能夠挺身而出,殺死曹髦。之後成濟也確實殺死了曹髦,在實際上終結了曹魏的統治。而且在司馬昭為了成全自己的忠臣之名,對成濟處以極刑,而這件事情的始作俑者賈充卻得到了大量的封賞。此事在《晉書》中有如下記載:

成濟刺死曹髦

"轉中護軍,高貴鄉公之攻相府也,充率眾距戰於南闕。軍將敗,騎督成倅弟太子舍人濟謂充曰:'今日之事如何?'充曰:'公等養汝,正擬今日,復何疑!'濟於是抽戈犯蹕。"

賈充作為魏臣,在諸葛誕事件中就暴露了其不忠的一面,當時他已經完全站在了司馬氏的一邊,而之後他慫恿成濟殺死曹髦的舉動更是讓其不臣之心徹底暴露了出來。在中國的封建時期,像賈充這樣忠於權勢而不是忠於皇室的行為雖然能夠給其帶來可觀的利益,但是卻違背了傳統的道義,這也是賈充為人不齒的第一個原因。

諸葛誕畫像

憑嫁女留任京城,不良女埋下禍根

賈充在中國歷史上的不良名聲,雖然有其個人原因,但和其女兒賈南風也有密不可分的聯繫。而賈南風之所以會嫁給當時的太子司馬衷,並不是因為其個人品性有多好,而是因為其被賈充當作了維護自己權力的政治工具。

在司馬氏篡魏建國之後,賈充也被授予了宰輔的官職,位高權重。但當時西晉成立不久,國家局勢並不是十分穩定。當時西北地區的羌人和氐人屢屢發動叛亂,對晉朝的西北邊境造成了很大的威脅。於是朝中就有人向晉武帝進言,希望能夠讓賈充這樣的老臣前往關中地區坐鎮,威懾群胡,安定邊疆的局勢。

賈充好友荀勖

這本來是一個很正常的政治調動,但是在權力欲很強的賈充看來卻並非如此。他認為這些建議讓他遠鎮關中的人都是其政治對手,希望通過將其驅逐的方式來攫取本來屬於他的權力。而且在賈充的心目當中,認為去到京城之外做官就是地位的下降,全然不管當時羊祜等重臣也都鎮守在國家邊境上,這些原因都讓其十分不滿。

但是賈充一時之間又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來推辭這個授命,後來在百官為賈充舉辦的踐行儀式上,賈充好友荀勖向其獻策,說只要將其女兒嫁給太子,就可以留在京城做官,賈充採納了他的建議。在之後的一次宴會上,荀勖聯合楊皇后等人一起向晉武帝推薦賈充的女兒賈南風,希望其能嫁給太子司馬衷為妻,晉武帝當時也答應了下來,並立即著手準備婚事,賈充因此也就留在了京城。此事在《晉書》中有如下記載:

"俄而侍宴,論太子婚姻事,勖因言充女才質令淑,宜配儲宮。而楊皇后及荀顗亦並稱之。帝納其言。會京師大雪,平地二尺,軍不得發。既而皇儲當婚,遂不西行。詔充居本職。"

賈充之女賈南風

此事在當時看來只是一件小事,賈充出任關中與否對於政治大局也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但是賈充的女兒賈南風實際上並沒有那些人說的那麼好。雖然其有聰明的頭腦,但她同時也有巨大的政治野心,正是賈南風對於權力的渴求,才讓西晉出現了八王之亂,將這個剛剛成了的大一統王朝推向了崩潰的邊緣。因此就算說賈充為了一己私慾,直接導致了西晉王朝的覆滅也絕不為過。

瞻前顧後患得患失,賈充險些耽誤平吳良機

在晉武帝登基的時候,西晉政府已經掌握了天下的大半土地,只有割據江東的孫吳政權還沒有被收復。司馬炎在稱帝之後最大的夢想就是統一天下,他也一直在為平吳戰爭做著積極的準備。作為司馬氏老臣的賈充自然也在這個過程中被委以重任,被授予了大都督的職位。

晉武帝司馬炎

但是賈充卻擔心自己不能成功取勝,有損於自己的威名。因此屢次上表向晉武帝請示放棄攻打孫吳。他用當時邊患未平做藉口,卻被晉武帝駁回,並回復"君不行,吾便自出。"迫於無奈之下,賈充才奉旨出徵。但實際上當時孫吳的將領們並沒有抵抗的意願,江陵一帶的守將在聽聞晉軍前來的消息之後就紛紛投降了。此事在《晉書》中有如下記載:

"充慮大功不捷,表陳'西有昆夷之患,北有幽并之戍,天下勞擾,年穀不登,興軍致討,懼非其時。又臣老邁,非所克堪。'詔曰:'君不行,吾便自出。'充不得已,乃受節鉞,將中軍,為諸軍節度,以冠軍將軍楊濟為副,南屯襄陽。吳江陵諸守皆降,充乃徙屯項。"

賈充畫像

按理說這樣的形勢會讓賈充堅定繼續南進的信心,但是賈充似乎依然擔心自己會遭遇失敗並受到責罰。於是他再次上疏晉武帝,以天氣不佳,將士可能患病為由希望能夠退兵,但是晉武帝再次拒絕了他的請求。在不久之後東吳之主孫皓就向晉軍投降了,賈充率領的部隊甚至沒有遭遇太大的抵抗,而賈充也在平吳之後得到了大量的封賞。

賈充作為老臣,不願意伐吳的原因一定是方方面面的,從其個人層面來說,一定是擔心自己打了敗仗會遭受懲罰,並讓自己的地位受到損失。而之所以他會有這樣的想法,很有可能是因為之前曹魏多次南徵中戰果都十分有限。但其實當時的東吳已經基本喪失了鬥志,正是討伐他們的最好時機。

作為最高統領的賈充不能洞悉戰局,了解對手,反而糾結於自己的虛名,也是其能力不足,格局不高的直接體現。如果不是杜預等人極力支持伐吳的決定,那說不定中國的統一還要再向後推遲一段時間。

吳主孫皓向晉軍投降

結語

在中國古代的官制中,三公既是權力最高的官職,同時也是地位的象徵,凡是位列三公之人往往都是道德楷模。因此在曹魏建立的時候,賈詡位列三公就曾經遭受過質疑,而西晉開國時位列三公的賈充就徹底淪為人們的笑柄了。

之所以賈充會給人留下德不配位的印象,主要是因為其作為魏臣,卻只向司馬氏盡忠,投靠權勢而不是臣子應該遵守的道義。後面還向司馬昭進讒言逼走忠臣諸葛誕,破壞曹魏政權的穩定。而指示成濟殺死曹髦更是將他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在晉朝成立之後,賈充依然沒有改變其自私自利的性格,一切政治決策都是為了保全自己,而非幫助國家排憂解難,險些讓晉朝失去了統一全國的機會。最重要的是,其女兒賈南風在被他當做政治工具嫁給太子司馬衷之後,對西晉政府造成了巨大的破壞,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賈充自然也成為人們批判的對象。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感謝您的觀看。

相關焦點

  • 以賈充、荀勖為代表的西晉開國功臣為什麼強烈反對伐吳?
    賈充在東吳滅亡時還給司馬炎寫信要求立刻撤回滅吳大軍,鬧出了大笑話。那麼以賈充、荀勖為代表的西晉開國功臣為什麼強烈反對伐吳呢? 賈充、荀勖等人認為後方不穩的局面不宜伐吳,不過這只是他們反對伐吳的次要原因。
  • 以賈充、荀勛為代表,西晉開國功臣,強烈反對司馬炎伐吳
    在公元前270年的十年間,西晉武帝司馬炎將東吳一舉滅亡,是完成了三分統一的局面。值得一提的是,司馬炎在當時消滅東吳的時候,最大的阻礙並不是東吳這個國家的費力反抗,而是自己朝堂上面的大臣的反對,其中大臣包括賈充、荀勛。
  • 荀彧的一位兒子,輔佐司馬懿父子,成為西晉開國功臣!
    荀彧認為:「(曹公)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曹操因此「心不能平」。同年,荀彧因病留在壽春(今安徽壽縣),不久憂慮而亡(關於荀彧的死,《魏氏春秋》還有這樣的說法:當時曹操贈送食物給荀彧,荀彧打開食器,見器中空無一物,因此被迫服毒自盡),時年五十歲。諡號敬侯。
  • 他是西晉的開國功臣,也是導致西晉走向滅亡的奸臣
    西晉有個著名的奸臣集團,就是圍繞賈充、賈后、賈謐等人形成的圈子,當然最開始還是賈充為核心,彼時賈后還沒當皇后呢,賈謐更沒影兒。賈充是司馬氏的幾代謀臣,高貴鄉公攻打丞相府喊著要殺司馬昭的時候,丞相府的將領無人敢動,只有賈充一聲大喝,說:「你們這些人都是丞相的手下,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如今正是用得著你們的時候,還不與丞相出死力。」聽到司馬昭寵臣這麼說,部下將領才有膽大的出來一刀就把曹髦斬於馬下。這件事是賈充對司馬家的大功勞,但從此人膽敢弒君也可看出絕非良善忠臣。
  • 為什麼說「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為什麼說「德不配位,必有災殃」?解筱文大凡對中國傳統文化有學習和體悟的人,對「德不配位,必有災殃」這古話還是有所深刻認知的。我個人也經常琢磨這句話,尤其是在現今時代,如何知曉其中的真正涵義。我個人以為,可從如何理解、如何衡量、如何踐行三個層面去認知。
  • 西晉官場「連環套」:任愷的坦坦蕩蕩,緣何敵不過賈充蠅營狗苟?
    導語西晉-鹹熙二年(公元266年),經過司馬氏祖孫三代的苦心經營,司馬炎「照抄」了魏文帝受禪得位的「作業」,代魏立晉。,有任愷一派,則必然對權力擴張產生結構性障礙,而任愷看來,正是賈充的各種上不得臺面的行徑,會把西晉新朝搞得烏煙瘴氣,雙方存在根源性的互斥,矛盾不可調和。
  • 易經法則:德不配位是一種場效應
    周秋鵬德不配位是一句名言,大概意思是,如果一個人擁有了較高的地位,但是如果沒有與之匹配的德行,那麼地位就不一定保得住。可能擁有一段時間後,就把地位讓給別人了。這件事情是很難用科學手段來驗證的。所以聽到德不配位這句話,就有點不以為然。但是我們同樣可以看到很多真實的案例,在證明這個現象是存在的。比如我們經常看到媒體上報導,被查處的一些公職人員,幾乎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會養很多情婦、情夫,家裡被搜出的資金,以前是幾十萬、幾百萬,現在聽到幾千萬、幾個億都沒有新鮮感了。這些都是證明此人雖然地位較高,但沒有品德,所以就可能被查處,然後進一步失去曾經擁有的地位。
  • 警惕德不配位
    有論者以「德不配位」來形容在短短的2個多月內,發生如此多事故背後的根本原因。這還不包括「行政院長」林全臨時宣布考慮重啟核一廠發電機組,以因應臺灣夏季用電可以面臨的限電或停電危機,引發黨內外一陣譁然;以及「衛福部」趕在颱風夜傍晚,用新聞稿宣布開放號稱已不含瘦肉精的加牛進口,引發外界批評等。     這個號稱最會溝通的「政府」,不知在溝通什麼?
  • 德不配位!
    德不配位!據受害人透露,當時她跟同學一起去田某家中討論劇本,而後一起吃飯,過程中喝了一些酒,自己不勝酒力醉倒了,一切就這樣發生了。雖然受害人當機立斷的報了警,維護了自己的合法權益,但還是在心裡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陰影,並且還患上了重度的抑鬱症。
  • 德不配位
    德不配位電影、電視劇的播出,會帶動小說的發行,就像錢鍾書先生的小說《圍城》,是通過電視劇的播出,帶動小說的熱銷,其中很多經典雋永語言深深印在讀者腦海中。看過一本書寫到:戰國時期的思維模式與現在一樣。一個時期對歷史人物的塑造都各不相同,記得批林批孔的時代,法家韓非是正面形象,秦始皇是正面形象,六國貴族都是被鎮壓的反面形象,李斯是一個小丑形象,害死法家韓非,現在給之的結論為德不配位,似乎每次政治鬥爭都使用借古諷今的手段。現在看來,從局外人的角度看看歷史,每個歷史人物都有局限性,就像李斯,總諷刺呂不韋是商賈出身,眼界短淺,只知道自己撈權回本。
  • 西晉的開國功臣,最早製作出我國第一份地圖冊,卻因嗑藥不慎暴斃
    雖說地圖很早就出現在我國歷史中,然而真正能夠詳細準確地描繪出地形地貌的地圖冊,則要到西晉時期才出現。而第一份地圖冊的作者,就是小編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主人公——裴秀。出身於門閥世家的裴秀,自幼就聰明伶俐,八歲就能寫出文章。裴秀的母親只是父親裴潛的小妾,卻也因為這個有出息的兒子在家裡有了一定的地位。後來,裴秀接受了朝廷的徵辟,成為大將軍曹爽的幕僚。
  •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晚,賓客散,問:"兒子,你咋了,不舒服?""沒有,爸爸,只是有點不安。""不安?""嗯,今早出門:乘飛機,頭等倉;下飛機,大奔馳;住賓館,總統套。記得師父跟我說過: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父親一時無語。
  • 司馬懿子孫滅了三國,建立的西晉王朝為何如此短命?
    司馬懿後代家族——德不配位,後繼無人,後宮亂政,八王之亂……讓少數民族迅速崛起,滅了西晉而且五胡十六國亂華三百年!在八王之亂後期,司馬越在先後擊敗了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等諸王的勢力之後開始掌控西晉政權,並在晉惠帝死後立太弟司馬熾為皇帝,是為晉懷帝。司馬越自任太傅輔佐朝政,輔政期間不思團結官員一致對外,反大權獨攬,殺戮朝臣,弄得人人自危,各方紛紛起兵討伐。司馬越自請出徵石勒,永嘉五年(311年)司馬越在項城憂懼而死,至此八王之亂終結。
  • 厚德才能載物: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德厚才可以承載得了相應的福報。那麼,德不厚會如何呢?中國古聖孔子在《周易-繫辭下》中說,「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簿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意思是說,一個人智慧不深而謀劃太大,力量很小擔子卻很重,那麼,其必定達不到預想的結果。同樣,如果一個人的道德品行和他的職位等福報不相稱,也必定會召來災禍!古人講,「無德無行而取厚利,必有奇禍;善行善德而受磨難,多有後福。」
  • 西晉八王之亂到底怎麼回事兒?為何說司馬炎是倒行逆施?
    司馬炎篡魏建立西晉到滅亡,不過只有短短51年,從八王之亂起到西晉滅亡,有25年。從八王之亂終到西晉亡,有10年。可見八王之亂直接導致了西晉的滅亡,外敵入侵不過是一個助推器。
  •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好多人都只理解了一半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好多人都只理解了一半,這就是此文筆者要剝離的話題。許多人通常都只會這樣認為:如果是一個德行不好的人佔據了很高的位置,那麼就很容易會形成禍患。要知道:一個無德之人如果佔據了很高的位置,在這件事的對立面就必然會有一個有德之人佔據很低的位置。也就是說,不光是無德之人佔據了高位就叫是德不配位,如果是一個有德之人處於低位,這也可以說是德不配位。
  • 《易經》道: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我們常說,做事先學做人,易經中的「德不配位,必有餘殃」就是告訴我們一個修身做人的道理:一個人的財富,名望及地位再高,如果缺少自我約束,做出觸碰道德紅線的事來,或者為一己之私,做出損害下屬或他人利益的事,這樣的行為遲早會導致眾叛親離,被他人唾棄。《三國演義》中的董卓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東漢末年時,宦官把持朝綱,民不聊生,狼煙四起,東漢政權也名存實亡。
  • 火箭少女解散,楊超越稱畢業是解脫,開公司落戶上海被指德不配位
    尤其是第一個字「德」。從小我們書本中就少不了這個「德」字,小學的「思想品德」課,老師在課堂上經常提到的「道德」,還有高年級時候填寫學生手冊的時候,也經常有與之相關的評定。不過,到了我們離開學校了之後,「德」,不過就是每個人心中自身的一桿秤,是輕是重,只能是自己作評定。
  • 他是三國後期的重臣,經歷了國家分裂到統一,是西晉的開國功臣
    他是三國後期的重臣,經歷了國家分裂到統一,是西晉的開國功臣三國後期,各國有智謀的人才,有能力的將領都相繼去世,所以人才都比較緊缺,不過還是有幾個有能力的人出現,那就是魏國的鐘會鄧艾兩人,還有蜀國的姜維,
  • 所謂德不配位,我的思考
    德不配位有時候看到教學樓自習室的保潔阿姨,我總是有一種德不配位的感覺,感覺自己被服務,而自己只是一個普通的大學生但是並不配,這是一種很奇妙的感覺,因為我真的不配,人家那麼大年紀,來服務你。有時候也覺得自己過於矯情了,因為不止是面對保潔阿姨,面對那些寒冷中賣紅薯沒人買孤獨腳踩三輪迴去的大爺背影,面對冷風中搓著手然後賣著餛飩,還要防著城管的真的很不容易,然後有時候我會心裡為他們祈福,甚至會買上一個為了不辜負他們的勞動,有時候我又覺得這是一種婦人之仁,因為我不必扮演上帝,因為每個恩都很辛苦,我爸媽何嘗不是像他們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