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不配位

2020-12-24 海潮如峰

德不配位

電影、電視劇的播出,會帶動小說的發行,就像錢鍾書先生的小說《圍城》,是通過電視劇的播出,帶動小說的熱銷,其中很多經典雋永語言深深印在讀者腦海中。

看過一本書寫到:戰國時期的思維模式與現在一樣。電視劇《大秦賦》的播出,讓人又重新回到烽火連煙的戰國時代,對秦朝歷史又重新了解。一個時期對歷史人物的塑造都各不相同,記得批林批孔的時代,法家韓非是正面形象,秦始皇是正面形象,六國貴族都是被鎮壓的反面形象,李斯是一個小丑形象,害死法家韓非,現在給之的結論為德不配位,似乎每次政治鬥爭都使用借古諷今的手段。

現在看來,從局外人的角度看看歷史,每個歷史人物都有局限性,就像李斯,總諷刺呂不韋是商賈出身,眼界短淺,只知道自己撈權回本。實際上李斯也是如此,嬴政活著時權傾朝野,嬴政幸虧早死,如果活得久,李斯也有危險,這就封建社會定律: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戰國時期的人們都沒有道德感,只有爾虞我詐,互相利用,所以封建社會兩千多年沒有絲毫進步,所以要推翻它,雖然封建制度推翻了,還去要進一步清除人們頭腦中的封建殘餘思想。

附圖:209《無問西東》油畫系列之二百零九 煉丹與焚書 60*80釐米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為什麼說「德不配位,必有災殃」?解筱文大凡對中國傳統文化有學習和體悟的人,對「德不配位,必有災殃」這古話還是有所深刻認知的。我個人也經常琢磨這句話,尤其是在現今時代,如何知曉其中的真正涵義。我個人以為,可從如何理解、如何衡量、如何踐行三個層面去認知。
  •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晚,賓客散,問:"兒子,你咋了,不舒服?""沒有,爸爸,只是有點不安。""不安?""嗯,今早出門:乘飛機,頭等倉;下飛機,大奔馳;住賓館,總統套。記得師父跟我說過: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父親一時無語。
  • 易經法則:德不配位是一種場效應
    周秋鵬德不配位是一句名言,大概意思是,如果一個人擁有了較高的地位,但是如果沒有與之匹配的德行,那麼地位就不一定保得住。可能擁有一段時間後,就把地位讓給別人了。這件事情是很難用科學手段來驗證的。所以聽到德不配位這句話,就有點不以為然。但是我們同樣可以看到很多真實的案例,在證明這個現象是存在的。比如我們經常看到媒體上報導,被查處的一些公職人員,幾乎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會養很多情婦、情夫,家裡被搜出的資金,以前是幾十萬、幾百萬,現在聽到幾千萬、幾個億都沒有新鮮感了。這些都是證明此人雖然地位較高,但沒有品德,所以就可能被查處,然後進一步失去曾經擁有的地位。
  • 厚德才能載物: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德厚才可以承載得了相應的福報。那麼,德不厚會如何呢?中國古聖孔子在《周易-繫辭下》中說,「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簿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意思是說,一個人智慧不深而謀劃太大,力量很小擔子卻很重,那麼,其必定達不到預想的結果。同樣,如果一個人的道德品行和他的職位等福報不相稱,也必定會召來災禍!古人講,「無德無行而取厚利,必有奇禍;善行善德而受磨難,多有後福。」
  • 警惕德不配位
    有論者以「德不配位」來形容在短短的2個多月內,發生如此多事故背後的根本原因。這還不包括「行政院長」林全臨時宣布考慮重啟核一廠發電機組,以因應臺灣夏季用電可以面臨的限電或停電危機,引發黨內外一陣譁然;以及「衛福部」趕在颱風夜傍晚,用新聞稿宣布開放號稱已不含瘦肉精的加牛進口,引發外界批評等。     這個號稱最會溝通的「政府」,不知在溝通什麼?
  • 德不配位!
    德不配位!此事被爆出後,與田蕤曾有過接觸的一些網友,開始紛紛站出來爆料,稱他早前在上課的時候,就經常對女生講黃段子,肢體觸碰,酒後侮辱等有辱師德的行為。德不配位!此事被公布後,得到了網友的熱議,作品不等同於人品。對於他這種行為,網友紛紛表示十分唾棄,口誅筆伐。
  •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好多人都只理解了一半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好多人都只理解了一半,這就是此文筆者要剝離的話題。許多人通常都只會這樣認為:如果是一個德行不好的人佔據了很高的位置,那麼就很容易會形成禍患。要知道:一個無德之人如果佔據了很高的位置,在這件事的對立面就必然會有一個有德之人佔據很低的位置。也就是說,不光是無德之人佔據了高位就叫是德不配位,如果是一個有德之人處於低位,這也可以說是德不配位。
  • 《易經》道: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我們常說,做事先學做人,易經中的「德不配位,必有餘殃」就是告訴我們一個修身做人的道理:一個人的財富,名望及地位再高,如果缺少自我約束,做出觸碰道德紅線的事來,或者為一己之私,做出損害下屬或他人利益的事,這樣的行為遲早會導致眾叛親離,被他人唾棄。《三國演義》中的董卓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東漢末年時,宦官把持朝綱,民不聊生,狼煙四起,東漢政權也名存實亡。
  • 所謂德不配位,我的思考
    德不配位有時候看到教學樓自習室的保潔阿姨,我總是有一種德不配位的感覺,感覺自己被服務,而自己只是一個普通的大學生但是並不配,這是一種很奇妙的感覺,因為我真的不配,人家那麼大年紀,來服務你。有時候也覺得自己過於矯情了,因為不止是面對保潔阿姨,面對那些寒冷中賣紅薯沒人買孤獨腳踩三輪迴去的大爺背影,面對冷風中搓著手然後賣著餛飩,還要防著城管的真的很不容易,然後有時候我會心裡為他們祈福,甚至會買上一個為了不辜負他們的勞動,有時候我又覺得這是一種婦人之仁,因為我不必扮演上帝,因為每個恩都很辛苦,我爸媽何嘗不是像他們一樣。
  • 《周易》名句賞析: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通常會把它譯為:如果自身的德行與自己所處的社會地位不相匹配,那麼就必然會招致災禍,出自《周易·繫辭下》。孔子在提出「德不配位,必有災殃」論斷時,從三個方面做了具體詮釋,即: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 「德不配位」與「厚德載物」
    正念思維「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源自《朱子治家格言》,講的是倫理綱常,道德修養,善惡禍福。大意就是指自己應該守本分,不要過於奢求。引申為即使獲得榮譽和報酬,也要使自己的所得與付出和地位相稱,而不應該不勞而獲,指望天上掉餡餅。這與「厚德載物」是同理同義。
  • 老祖宗講「德不配位、必有災殃」,處世錦囊,都聽過懂的人卻不多
    第一、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古人對有厚德的君子非常推崇,而對寡義和沒有德行之人特別痛恨。孔子在《周易-繫辭下》中曾曰:「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簿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指的就是一個道德品行,與地位、福報不相稱的人,一定會因為「德不配位」而招來災禍。
  • 德不配位,人崗匹配
    今夜在朋友圈讀到《中國人的「四大天規」和「九大定律」》這篇文章時,讓我陷入了沉思,為什麼會出現「德不配位」這種現象呢?其實這就是企業在運營過程中沒有實現有效的「人崗匹配」。俗話說「駿馬能歷險,耕田不如牛。堅牛能負重,渡河不如舟」。企業要發展,人才是關鍵。
  • 珍視「丁真們」的純真,德不配位,網紅必遭流量反噬
    不論是在喧囂複雜的網際網路環境中,不因流量而迷失自我,保持應有的那一份純真、樂觀和積極,還是為家鄉代言,努力為脫貧攻堅事業貢獻力量,這些體現了一個網紅該有的素養。珍視「丁真們」的純真,德不配位,網紅必遭流量反噬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出自《周易·繫辭下》,意思是一個人的德行和福報要與所處的社會地位及享受到的待遇相匹配,如果違背自然規律,就會受到其反噬,網紅正是如此,享受著巨大流量人氣如果自身的才學德行價值觀差勁,必定會受到流量反噬。
  • 《易經》:德不配位,必有禍端
    《易經》:德不配位,必有禍端。現在的很多人都有一個錯誤的思維,都想一步登天。從來沒有想過去付出去學習,只是一味地想得到回報。整天幻想著當老闆,幻想著創業一炮而紅,走上人生巔峰。因為人生所有的榮華富貴,都需要長久的沉澱和蟄伏才能夠換來,沒有一個長久學習和歷練沉澱的過程,不可能有富貴的狀態。即便是有突如其來的餡餅,或許也只是陷阱,因為德不配位,必有禍端。在《易經》之中,有這樣一句話:六三:包羞。《象》曰:「包羞」,位不當也。
  • 【美文】倫常乖舛,立見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晚,賓客散,問:「兒子,你咋了,不舒服?」「沒有,爸爸,只是有點不安。」「不安?」「嗯,今早出門:乘飛機,頭等倉;下飛機,大奔馳;住賓館,總統套。記得師父跟我說過: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父親一時無語。
  • 孔子: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令人深思受用
    其中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就有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為《易經》裝上了翅膀,注釋了《十翼》,其中孔子在《周易·繫辭下》有「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孔子把「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又分成了三個部分:一、德薄而位尊:就是說一個人的道德和人品的高度與這個人所處的領導位置,不成正比。
  • 印正居士講經精華選段-德不配位,必有餘殃。
    印正居士講經精華選段-德不配位,必有餘殃。 來源:慧利2020 原標題:印正居士講經精華選段-德不配位
  •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請收起「小幹部」的「大官威」丨閃電漫評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這句話在告誡我們:一個人的道德修養要配得上自己所處的位置,否則,德行淺薄卻佔據高位,智慧有限卻謀劃大事,力量不足卻肩挑重擔,這樣必然會給個人和社會帶來「災禍」。「德不配位」是孔子對執政者選賢任能的警告,也是當下任用幹部時,防止「大官威」的無才無德「小幹部」上位必須要警惕的事情。
  •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到底指什麼?
    對於此問題的闡述、說法,中華典籍與民間諺語非常多,有「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有「厚德載物」、「以德服人」、「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幾乎所有的論點,都會把德行與命運好歹興衰聯繫在一起。《周易·繫辭下》說:「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