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法則:德不配位是一種場效應

2020-12-13 深山讀書

周秋鵬

德不配位是一句名言,大概意思是,如果一個人擁有了較高的地位,但是如果沒有與之匹配的德行,那麼地位就不一定保得住。可能擁有一段時間後,就把地位讓給別人了。

這件事情是很難用科學手段來驗證的。用大白話說,就是一個人當上了官,或者當上了老闆,擁有了比別人更多的權力和資源,但是這個人品德很不好,那麼宇宙中就會出現一種看不見的力量,讓那個人失去擁有的地位。但是這個現象由於無法直接用科學來驗證,所以一般的人是不大信服的。而且在生活中也經常看到一些地位很高的人,大家卻認為此人品德不怎麼樣,但是照樣飛黃騰達。所以聽到德不配位這句話,就有點不以為然。

但是我們同樣可以看到很多真實的案例,在證明這個現象是存在的。比如我們經常看到媒體上報導,被查處的一些公職人員,幾乎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會養很多情婦、情夫,家裡被搜出的資金,以前是幾十萬、幾百萬,現在聽到幾千萬、幾個億都沒有新鮮感了。這些都是證明此人雖然地位較高,但沒有品德,所以就可能被查處,然後進一步失去曾經擁有的地位。

筆者在商界謀生,認識過很多非常有錢的老闆,其中有一些老闆身價有幾千萬的,幾個億的也有。但是在跟他們的交往中,發現那些老闆品德很壞,什麼壞事都幹,而且因為有財有勢,幹了壞事也沒人管。當時看在眼裡也很憤慨,覺得上天無眼,為何讓這麼壞的人當那麼大的老闆,擁有揮霍不盡的巨額財富,甚至可以主宰成千上萬人的生計和命運,住著豪宅開著豪車,既高調又囂張。後來發現時間會改變一切,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就看到那些幹壞事的老闆慢慢就沒有那麼風光了,有的開始破產,有的負債纍纍,有的銷聲匿跡了,有的還去坐牢了,還有的人壽命不長,剛過中年就去世了。總之結局都不怎麼好。

但是看到的多了,就會意識到,德不配位這個現象,真的是存在的。上天不會無緣無故讓一個人擁有比別人更高的地位、權力與名聲,擁有大量的財富和資源。前一陣看到國家在查一個法官,說擁有200個億。一個法官就是一個法院的工作人員,每天在法院上班,每月領取國家發的工資。就算每一個月可以領取2萬塊工資,也無法積累到200個億吧。那麼上天為何要讓這個法官擁有200個億?所以要被查處。因為一個有品德的法官,應該把時間和精力放在學習法律、公正辦案上面,怎麼可能去賺200個億呢。所以查下來如果是真的,那麼這個法官的地位和財富可能也保不住。

德不配位現象,可能是一種場效應。我們生存的宇宙,是一個物質、能量與信息集合在一起的場。有些東西可能我們看不見摸不著,但卻是存在著,並會對每一個人、每一件事發揮潛移默化的影響和作用。我們很難找到一種科學儀器,去檢測某個人身心中的品德到底有多少,但是一個人如果擁有某種地位、權力、名聲和財富,想要保住的話,經常觀察一下自己的心念和言行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我們看到的幾乎所有失去地位的人,都是跟自己的品德不好有直接的關係。德不配位的意思就是,一個不管地位多高的人,要是沒有品德的話,地位是早晚保不住的。

相關焦點

  • 《易經》道: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易經》是我國古代的一部哲學著作,裡面有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我們常說,做事先學做人,易經中的「德不配位,必有餘殃」就是告訴我們一個修身做人的道理:一個人的財富,名望及地位再高,如果缺少自我約束,做出觸碰道德紅線的事來,或者為一己之私,做出損害下屬或他人利益的事,這樣的行為遲早會導致眾叛親離,被他人唾棄。《三國演義》中的董卓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東漢末年時,宦官把持朝綱,民不聊生,狼煙四起,東漢政權也名存實亡。
  • 《易經》:德不配位,必有禍端
    文章由【國學人生】原創,品讀《易經》智慧,學習古人文化。《易經》:德不配位,必有禍端。現在的很多人都有一個錯誤的思維,都想一步登天。從來沒有想過去付出去學習,只是一味地想得到回報。整天幻想著當老闆,幻想著創業一炮而紅,走上人生巔峰。
  • 易經:厚德載物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為什麼有些人發財了就出事?
    願意就四個字:德不配位……我們常說:財富,地位,智慧,早先的人們把他用一個統稱的詞:物。也就是說要有良好的品德才能引來福報。清華大學的校訓就有一詞叫:厚德載物。《易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
  • 《易經》:德不配位,卻擔當重任,是大兇之兆
    我們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總是希望能夠把優秀的人才放在最適合他的位置上,希望為一個組織找到一個能力、德行與其位置相匹配的優秀人才,但事實上,因為每個人的標準不一樣,機遇不一樣,便難免會出現一些德不配位的事情發生。
  • 易經:「厚德載物,德不配位,必有殃失」,值得深思的為人處世之道
    易經:"厚德載物,福祿在上;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值得深思的為人處世之道「厚德載物,福祿在上;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易經》裡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一個人只有順應事物發展規律工作學習生活才能承載萬物,獲得富貴福祿,若是德行不配我們的福報,則災殃就來了
  • 《易經》告誡: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今天我們就一起通過《易經》去找尋答案。1.遭遇不幸的原因究竟是什麼?這些人之所以會遭遇不幸,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德不配位。我們不斷追尋的財富,地位還有智慧,在老祖宗的眼裡就是所謂的"物","物"也就是我們說的福報,一個人只有注重品德,才能夠引來福報,厚德方能承載萬物。
  • 《周易》名句賞析: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通常會把它譯為:如果自身的德行與自己所處的社會地位不相匹配,那麼就必然會招致災禍,出自《周易·繫辭下》。 《易經》為群經之首,它是在歷代有志之士的共同努力下不斷來完善的哲學典籍。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注釋了《十翼》,為《易經》裝上了翅膀。孔子在提出「德不配位,必有災殃」論斷時,從三個方面做了具體詮釋,即: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 孔子: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令人深思受用
    《易經》為群經之首,它是在歷代有志之士的共同努力下,不斷來完善的哲學典籍。其中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就有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為《易經》裝上了翅膀,注釋了《十翼》,其中孔子在《周易·繫辭下》有「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孔子把「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又分成了三個部分:一、德薄而位尊:就是說一個人的道德和人品的高度與這個人所處的領導位置,不成正比。
  • 珍視「丁真們」的純真,德不配位,網紅必遭流量反噬
    不論是在喧囂複雜的網際網路環境中,不因流量而迷失自我,保持應有的那一份純真、樂觀和積極,還是為家鄉代言,努力為脫貧攻堅事業貢獻力量,這些體現了一個網紅該有的素養。很多人在丁真爆火的同時也在擔憂著他的未來,畢竟這個時代就是這樣,火的快,掉下神壇也同樣極其迅速,畢竟,暈輪效應下,網紅的某個特質被社媒網絡放大,從而掩蓋其其他品質特點,網紅也被符號化,一旦脫離光環,其他特質全部曝光在大眾面前,缺陷也被快速放大,也就會極其快速被大眾拋棄。
  • 為什麼說「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為什麼說「德不配位,必有災殃」?解筱文大凡對中國傳統文化有學習和體悟的人,對「德不配位,必有災殃」這古話還是有所深刻認知的。我個人也經常琢磨這句話,尤其是在現今時代,如何知曉其中的真正涵義。我個人以為,可從如何理解、如何衡量、如何踐行三個層面去認知。
  • 德不配位
    德不配位電影、電視劇的播出,會帶動小說的發行,就像錢鍾書先生的小說《圍城》,是通過電視劇的播出,帶動小說的熱銷,其中很多經典雋永語言深深印在讀者腦海中。看過一本書寫到:戰國時期的思維模式與現在一樣。一個時期對歷史人物的塑造都各不相同,記得批林批孔的時代,法家韓非是正面形象,秦始皇是正面形象,六國貴族都是被鎮壓的反面形象,李斯是一個小丑形象,害死法家韓非,現在給之的結論為德不配位,似乎每次政治鬥爭都使用借古諷今的手段。現在看來,從局外人的角度看看歷史,每個歷史人物都有局限性,就像李斯,總諷刺呂不韋是商賈出身,眼界短淺,只知道自己撈權回本。
  • 《易經》中最厲害的九大天機,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楚風一個人在旅行,很疲憊,他躺在黃沙上,看著血色的夕陽,不知道還要多久才能離開這片大漠。    數日前他畢業了,同時也跟校園中的女神說再見,或許見不到了吧,畢竟他曾被委婉的告知,從此天各一方,該分手了。    離開學院後,他便出來旅行。    落日很紅,掛在大漠的盡頭,在空曠中有一種寧靜的美。
  •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晚,賓客散,問:"兒子,你咋了,不舒服?""沒有,爸爸,只是有點不安。""不安?""嗯,今早出門:乘飛機,頭等倉;下飛機,大奔馳;住賓館,總統套。記得師父跟我說過: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父親一時無語。
  • 所謂德不配位,我的思考
    德不配位有時候看到教學樓自習室的保潔阿姨,我總是有一種德不配位的感覺,感覺自己被服務,而自己只是一個普通的大學生但是並不配,這是一種很奇妙的感覺,因為我真的不配,人家那麼大年紀,來服務你。有時候也覺得自己過於矯情了,因為不止是面對保潔阿姨,面對那些寒冷中賣紅薯沒人買孤獨腳踩三輪迴去的大爺背影,面對冷風中搓著手然後賣著餛飩,還要防著城管的真的很不容易,然後有時候我會心裡為他們祈福,甚至會買上一個為了不辜負他們的勞動,有時候我又覺得這是一種婦人之仁,因為我不必扮演上帝,因為每個恩都很辛苦,我爸媽何嘗不是像他們一樣。
  •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到底指什麼?
    對於此問題的闡述、說法,中華典籍與民間諺語非常多,有「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有「厚德載物」、「以德服人」、「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幾乎所有的論點,都會把德行與命運好歹興衰聯繫在一起。《周易·繫辭下》說:「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人到中年,悟透2條道理,可以積德積福
    《易經》中的這2條「吉兆」,你若能悟透一條,也能大富大貴。人到中年,讀懂《易經》中的這2條「天機」,可以積德積福!《易經》: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現在的很多人都有一個錯誤的思維,都想一步登天。因為人生所有的榮華富貴,都需要長久的沉澱和蟄伏才能夠換來,沒有一個長久學習和歷練沉澱的過程,不可能有富貴的狀態。即便是有突如其來的餡餅,或許也只是陷阱,因為德不配位,必有禍端。
  • 老祖宗講「德不配位、必有災殃」,處世錦囊,都聽過懂的人卻不多
    第一、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古人對有厚德的君子非常推崇,而對寡義和沒有德行之人特別痛恨。孔子在《周易-繫辭下》中曾曰:「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簿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指的就是一個道德品行,與地位、福報不相稱的人,一定會因為「德不配位」而招來災禍。
  • 厚德才能載物: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德厚才可以承載得了相應的福報。那麼,德不厚會如何呢?中國古聖孔子在《周易-繫辭下》中說,「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簿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意思是說,一個人智慧不深而謀劃太大,力量很小擔子卻很重,那麼,其必定達不到預想的結果。同樣,如果一個人的道德品行和他的職位等福報不相稱,也必定會召來災禍!古人講,「無德無行而取厚利,必有奇禍;善行善德而受磨難,多有後福。」
  • 警惕德不配位
    有論者以「德不配位」來形容在短短的2個多月內,發生如此多事故背後的根本原因。這還不包括「行政院長」林全臨時宣布考慮重啟核一廠發電機組,以因應臺灣夏季用電可以面臨的限電或停電危機,引發黨內外一陣譁然;以及「衛福部」趕在颱風夜傍晚,用新聞稿宣布開放號稱已不含瘦肉精的加牛進口,引發外界批評等。     這個號稱最會溝通的「政府」,不知在溝通什麼?
  • 「德不配位」與「厚德載物」
    正念思維「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源自《朱子治家格言》,講的是倫理綱常,道德修養,善惡禍福。大意就是指自己應該守本分,不要過於奢求。引申為即使獲得榮譽和報酬,也要使自己的所得與付出和地位相稱,而不應該不勞而獲,指望天上掉餡餅。這與「厚德載物」是同理同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