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官場「連環套」:任愷的坦坦蕩蕩,緣何敵不過賈充蠅營狗苟?

2020-12-19 愛讀行動派

導語

西晉-鹹熙二年(公元266年),經過司馬氏祖孫三代的苦心經營,司馬炎「照抄」了魏文帝受禪得位的「作業」,代魏立晉。相比於46年前的曹丕開國,這次改天換地的大手術來地更加「絲滑」,然而,得益於世家大族資源上位的司馬炎,真正坐上皇位時,世家大族由盟友變為廷臣,不得不直面一道縈繞漢末、三國所有高精尖人傑的「世紀難題」:如何處理皇權與世家大族關係。沒有世家大族的支持票,自己上不得位;有世家大族的存在,自己睡不安穩;滅世家大族的勢力,龐大的官僚系統又有誰來運維?

晉武帝司馬炎

一、「辭舊迎新」的異路人

伴隨著司馬氏控權、上位過程,圍繞權力周圍,逐步打磨出了「兩把刷子」:一把用來掃清權力障礙,另一把用來打理業務。同屬「辭舊迎新」的曹魏遺老,兩方人馬未及替曹魏流下「鱷魚的淚水」,已然開始擺開陣勢,形成對壘,很快,衍生出了賈充、任愷的朋黨之爭。

充與侍中任愷皆為帝所寵任,充欲專名勢而忌愷,於是朝士各有所附,朋黨紛然。《資治通鑑·晉紀一》

①百「站」百勝賈充這位河東士族才俊,比老爸賈逵更懂領導心思。除了學閥家庭帶給他「雅長法理」、「刀筆才」的技能加持,賈充「想司馬氏之所想,急司馬氏之所急」的權力敏銳度,更令其脫穎於潁川群英,堪稱司馬氏控權上位不折不扣的「權力」刷子:司馬師病亡時,賈充領大軍擁立司馬昭;曹髦率御林軍欲誅殺司馬昭時,挑動成濟弒君;甚至在司馬昭猶疑傳位司馬炎、司馬攸時,更是不顧翁婿情分,一股腦兒把賭注下在了司馬炎身上。

成濟弒君,是賈充一生無法甩脫的包袱

②經國幹才任愷任愷年少成名,是魏明帝曹叡的女婿。在任愷來看,社稷遠遠大於皇權歸屬。皇帝英明神武也好,昏聵無能也罷,都離不開實操的幹才。因此,任愷的閃光點集中在勤於職守、政務精通方面。無論是司馬昭還是司馬炎,在勞行案牘面前,都離不開這麼一件「百科全書」式的「業務」刷子:在組織制定政策方針時,能夠引經據典,合理搫劃;在組織需要選賢任能時,能夠不徇私情,推陳出新;在組織出現偏差失誤時,能夠進言匡正,輔弼朝政。

③傾軋的緣起可以說,賈充、任愷在司馬氏上位過程中,在不同戰線均有建樹,卻免不了對朝廷認知「盲人摸象」的局限性,終究進入傾軋的怪圈:其一,價值導向的不同,賈充以權力所有人的利益為依歸,為此可以不擇手段,而任愷則以組織利益為重,任何破壞行為都是不可容許的,形成了二人在價值觀方面的截然對立;其二,成功路徑不同,面對龐大複雜的朝廷體系,二位近臣以「兩條大道」通往「羅馬」,賈充以悖逆弒君、諂諛陋質的無下限方式贏得回報,而任愷則以忠誠堅貞,氣度純正、業務過硬作為人設,也獲得了相當的尊重,成功路徑的迥異經歷,深刻影響著對時事的預判方向;其三,資源的有限性,賈充、任愷都想佔據司馬氏信賴圈層的獨家位置,在賈充看來,有任愷一派,則必然對權力擴張產生結構性障礙,而任愷看來,正是賈充的各種上不得臺面的行徑,會把西晉新朝搞得烏煙瘴氣,雙方存在根源性的互斥,矛盾不可調和。

於是,賈充、任愷身邊各自聚攏了一些類似價值觀、同樣成功路徑、有意爭奪資源的一群人:賈充身邊,有荀勖、荀顗、馮紞、何曾、石苞等人,逐步形成太子司馬衷一系;任愷身邊,有庾純、張華、溫顒、向秀、和嶠等人,逐步圍繞在司馬攸周圍。這場鬥爭拉開了帷幕。

西晉重臣賈充

二、捨得一身剮,才把皇帝拉下馬

帝知之,召充、愷宴於式乾殿而謂之曰:「朝廷宜壹,大臣當和。」充、愷等各拜謝。既而充、愷以帝已知而不責,愈無所憚,外相崇重,內怨益深。《資治通鑑·晉紀一》

晉武帝司馬炎自然不希望兩類股肱之臣撕破臉,甚至設宴專門為之講和。賈充、任愷學乖了,把「搶圈」的方式由「明爭」進化成為了「暗鬥」。

回合一:徒勞的「捧殺」充欲解其近職,乃薦愷忠貞,宜在東宮;帝以愷為太子少傅,而侍中如故。《資治通鑑·晉紀一》

作為司馬炎的左膀右臂,某種程度上講,都有不可撼動的信任根基。因此,頃刻間將對手踢出「遊戲室」的想法顯然不可行,只有分階段將其調離司馬炎的視野,再行打擊。賈充率先發難,懷揣著「去國懷鄉,憂讒畏譏」的小九九,極力推薦其為太子太傅,伺候司馬炎的傻兒子——司馬衷;然而皇帝仍然不願放手任愷,為他保留了侍中的職務,仍可兼顧東宮事務與參謀工作,賈充第一次捧殺宣告失敗。

會樹機能寇亂秦、雍,帝以為憂,凱曰:「誰可者?」愷因薦充,純亦稱之。秋,七月,愷酉,以充為都督秦、涼二州諸軍事,侍中、車騎將軍如故;充患之。《資治通鑑·晉紀一》

任愷並非不懂官場傾軋那套,對賈充的此番計較瞭然於心,來了個「坦蕩蕩」的有樣學樣:當時秦雍之地,禿髮樹機能作亂,先後派出兩位高級將領均未能平定,以善於識人著稱的任愷帶著小夥伴庾純,幾番表示,只有全面性人才賈充才能真正「藥到病除」。司馬炎聽了進去,並很快下達了任命詔書,賈充雖然保留了侍中、車騎將軍的職務,然而遠在秦雍之地,侍中之職只剩了個「寂寞」。任愷的捧殺奏效。

任愷的捧殺反而奏效

回合二:最後的買定離手賈充將之鎮,公卿餞於夕陽亭。充私問計於荀勖,勖曰:「公為宰相,乃為一夫所制,不亦鄙乎!然是行也,辭之實難,獨有結婚太子,可不辭而自留矣。」充曰:「然則孰訶寄懷?」勖曰:「勖請言之。」因謂馮曰:「賈公遠出,吾等失勢;太子婚尚未定,何不勸帝納賈公之女乎!」亦然之。《資治通鑑·晉紀一》

眼看「出鎮秦雍」就要成行,賈充找來了死黨荀勖(潁川荀氏)商議。賈充意識到,捧殺不能解決問題,還是得走老套路,從「裁判員」司馬炎做文章。於是,賈充曾經表態站隊司馬炎的「老本兒」已經不夠用了,只能與司馬炎深度捆綁:將自己女兒賈南風嫁給傻太子司馬衷。對於賈充而言,這是基於形勢判斷的最後一次買定離手,把女兒賈南風嫁給司馬衷,不僅僅是對司馬炎本人的示好,更是對過去大女兒嫁給司馬攸(潛在皇位爭奪者)這段關係的公然決裂的「投名狀」。於是調動了派系內部荀勖、馮紞等精英,促成了又一次聯姻,賈充就此保留舊職,再次啟動對任愷的攻擊。

賈充嫁女兒,兼具投機和投名狀

回合三:風捲殘雲充乃薦愷為吏部尚書,愷侍覲轉希;充因與荀勖、馮承間共譖之,愷由是得罪,廢於家。《資治通鑑·晉紀一》

聯姻後,賈充仍不敢大意,又開出了「吏部尚書」的高額價碼。一者,任愷確有識人之明,派去能堪重任,司馬炎對於此項任命不會過於敏感;二者,任愷由虛職高參轉任實職高官,心理波動也不會太大,提出反對意見倒像雞蛋挑骨頭了。任憑任愷如何看得懂這層機括,也難以撼動此次人事變動。另外,任愷坦蕩蕩的交際決定著庾純、張華、溫顒、向秀、和嶠等人亦屬志行高潔之人,沒有足夠的壓力、動力、能力來組織一場針對賈充的反擊;此消彼長,賈充、馮承等人的多維度打擊終於導致任愷含冤莫白,提前告別了歷史舞臺。

三、司馬炎的「鐵算盤」

作為賈充、任愷之爭的「裁判員」,司馬炎對這一切都盡收眼底,那麼他時而英明、時而昏聵的決策,背後又有什麼邏輯呢?到底是掌舵水準的缺失,還是另有一番利害計較呢?

擔憂:「臥榻之側」司馬攸原來,司馬炎的臥榻之側,始終縈繞著司馬攸的陰影。司馬攸為司馬炎胞弟,因司馬師無子而過繼給他,司馬昭甚是喜愛司馬攸才華、性格,曾想立其為世子,因賈充、荀勖、馮紞等士族代表支持司馬炎而作罷。得位的司馬炎長子過早去世,而順位嫡長子司馬衷「戇愚」。

一賢一愚之間,司馬炎在繼承人選擇上遭遇兩難:如果按照立嫡立長的宗法制,就不得不立司馬衷為太子,意味著承擔國家崩潰的風險;如果按照立賢立能的規則,那麼自己在於司馬攸的奪位之爭中,自己的合法性根基也要受損;剷除司馬攸?曹魏集團因曹丕、曹植煮豆燃萁導致宗室沒落的教訓不可謂不慘重;任其發展?那麼曾經的競爭對手,在自己百年之後,又會如何對自己蓋棺定論呢?

臥榻之側的司馬攸

司馬炎發現,自己是進亦憂,退亦憂……

②加碼:只抓「控股」權皇權與藩王,封建王朝的一對相愛相殺的矛盾體。沒有實權藩王的拱衛,就會有被權臣殘殺、顛覆的可能;沒有皇權的集中,則會政令難以通行天下,處處掣肘。那麼,存不存在雙方兼顧的「中間閾值」呢?司馬炎找的就是這麼一根獨木橋:皇權勢力的股份大於藩王勢力的股份

基於此,外戚的重要性立即凸顯。從這個角度比較分析,賈充等人的世家大族身份帶來的實惠,遠不是任愷這樣的技術官員所能比肩、替代的。因此,賈、任「官場鬥」在一開始勝敗已分,從某種意義上,回溯賈充、任愷的黨爭,更像是司馬炎早早做好選擇的「貓捉老鼠」小把戲:司馬炎表面上言聽計從,一會兒讓任愷當太子太傅,一會兒讓賈充出鎮秦雍,使賈充未能如願不說,甚至將其置於遠離權力的危險境地,本質上是一場借任愷敲打賈充,迫其走向聯姻的有意引導

司馬炎引導賈充走向聯姻

有了魏晉時期強力世家大族的加碼,司馬炎放心了很多。

③大棒:外戚不是「免死金牌」賈充與朝士宴飲,河南尹庾純醉,與充爭言。充曰:「父老,不歸供養,卿為無天地!」純曰:「高貴鄉公何在?」充慚怒,上表解職;純亦上表自劾。詔免純官,仍下五府正其臧否。石苞以為純榮官忘親,當除名,齊王攸等以為純於禮律未有違。詔從攸議,復以純為國子祭酒。《資治通鑑·晉紀一》

任愷的落馬,是否意味著賈充將走向外戚專權之路呢?司馬炎很快用事實教育賈充,外戚身份並沒有給「免死金牌」。任愷的同道河南尹庾純為司馬炎適時提供了彈藥:賈充、庾純發生了一次酒後失言,賈充拿不回家奉養老父揶揄庾純不孝,庾純拿挑唆弒君嘲諷賈充不忠。其實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庾純的話更顯大不敬,畢竟賈充的弒君是為司馬氏掌權解扣,不符合道義,但符合司馬氏的利益;外加賈充新晉外戚的身份,不出意料將再次把庾純掃除朝堂。

司馬炎為避免身處糾紛旋渦,徵詢群臣意見。司馬攸自然要保意氣相投的庾純,石苞也不出意料直言庾純不孝當免。司馬炎通過認同司馬攸,藉機敲打賈充:儘管任愷被踢出遊戲了,但這股力量仍然在,而且有強勢親王司馬攸作為靠山,就是司馬炎本人也有意維持其存續,賈充這輩子就別想橫著走了

庾純的反唇相譏沒有遭到打擊

平衡,美妙的操作,每一步試圖一家獨大的操作,都會迎來方方面面的打擊。

三、愛讀君曰

可以說,西晉初年的這場官場傾軋大戲,自一開始,就不是以對錯論英雄。司馬炎決策的「蛇形走位」,背後是對各方勢力的調和、找補。處於這樣一個紛繁複雜的處境,司馬炎既不敢大動幹戈,打破一切建立新秩序,又不能任其野蠻生長,以致尾大不掉之勢。

平衡術考驗著司馬炎的政治智慧

然而,平衡之術也對君王本身的素質有極高的要求,儘管繼承人司馬衷卻無力維序,但司馬炎為生前、身後西晉的長續發展,還是做過足夠努力的,仍有很多可尋味之處:

①權力對生

賈充、任愷一方面是仇敵,另一方面是互相印證的關係。如果任愷一系消失了,組織機器不能正常運行不說,賈充一系就會成為皇權聚焦之處,好日子也不長遠了。

②生態平衡

個人的進退得失,在司馬炎眼中並無足輕重,而生態的維繫,藩王、外戚、世家大族的多方入局,形成完整的生態體系,才是凸顯自身仲裁權威、低管理成本的良策。

③信號藝術

司馬炎似乎沒有對賈充、任愷的勾心鬥角做過任何一句公開的點評,而把自己的想法埋藏在職務任免、決策納諫中,高端的領導藝術是信號藝術,耳提面命更適合存在於電視劇中。

【愛讀行動派】始終相信:「以欣賞藝術品的角度觀摩歷史人物,善推理,求真經,只為過好今生今世!」我是【愛讀行動派】,別具一統解讀歷史職場,深耕帝王將相枯榮背後的究竟邏輯! 如果你認可我的回答,敬請關注、點讚、轉發、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焦點

  • 以賈充、荀勖為代表的西晉開國功臣為什麼強烈反對伐吳?
    鹹寧五年(279年)到鹹寧六年(280年),西晉武帝司馬炎滅亡東吳,三分歸一統。有意思的是,司馬炎滅亡東吳的最大阻礙並不是東吳方面的抵抗,而是以賈充、荀勖為首的西晉功臣的反對。
  • 西晉開國功臣賈充,為何在後世留下了德不配位的評價?
    而篡取曹魏政權的司馬氏也是如此,在西晉建國過程中,賈充立下了極大的功勞,也成為開國重臣之一,但是其道德卻一直被人指摘,這也成為了西晉政府的一個汙點。 支持司馬氏的賈充 誠然在西晉得國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大臣中也不乏羊祜,杜預這樣的高尚君子,但是賈充等毒辣之士確實也得到了西晉政府的認可。
  • 以賈充、荀勛為代表,西晉開國功臣,強烈反對司馬炎伐吳
    在公元前270年的十年間,西晉武帝司馬炎將東吳一舉滅亡,是完成了三分統一的局面。值得一提的是,司馬炎在當時消滅東吳的時候,最大的阻礙並不是東吳這個國家的費力反抗,而是自己朝堂上面的大臣的反對,其中大臣包括賈充、荀勛。
  • 他是西晉的開國功臣,也是導致西晉走向滅亡的奸臣
    西晉有個著名的奸臣集團,就是圍繞賈充、賈后、賈謐等人形成的圈子,當然最開始還是賈充為核心,彼時賈后還沒當皇后呢,賈謐更沒影兒。自然,對司馬氏來說,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的賈充大概屬於自己的鐵桿忠臣,因此從司馬昭到武帝司馬炎,賈充都備受寵幸。
  • 香港女神關之琳,玩世不恭是真的,坦坦蕩蕩也是真的!
    我覺得兩個詞形容最合適,玩世不恭卻又坦坦蕩蕩。原生家庭的傷害關之琳是一個標準的"星二代",他父親是國際上首位華人影帝,母親又是邵氏集團力捧的當紅花旦,按理說,生活在這樣一個環境了,關之琳應當是衣食無憂的幸福小公主,但事實卻恰恰相反。
  • 西晉八王之亂到底怎麼回事兒?為何說司馬炎是倒行逆施?
    司馬炎篡魏建立西晉到滅亡,不過只有短短51年,從八王之亂起到西晉滅亡,有25年。從八王之亂終到西晉亡,有10年。可見八王之亂直接導致了西晉的滅亡,外敵入侵不過是一個助推器。
  • 西晉「金谷二十四友」,高官、富豪、帥哥、名將與才子的盛世聚會
    著名的有曹操、曹丕、曹植父子為首的建安七子的鄴城銅雀臺聚會;竹林七賢的竹林聚會;西晉時期金谷園的「金谷二十四友」聚會;東晉的蘭亭集會等等。其中,西晉時期的金谷園「金谷二十四友」聚會因人數眾多和爭議巨大而聞名於世。
  • 西晉十大開國名將,沒有最強,只有更強,第一當之無愧
    八、陳騫今安徽天長人,是曹魏司徒陳矯之子,西晉的開國功臣。自幼為人樸實穩重,頗有智謀,可以稱得上是西晉的一代儒將。主要戰績:當年蜀漢的軍隊曾多次從隴右進軍,陳騫便以尚書的身份代理徵蜀將軍,成功破蜀而還。諸葛誕在壽春叛變時,陳騫再次以尚書身份擔任安東將軍,率軍將其討平,後一路遷升,任徵南大將軍,獲封郯侯。
  • 荀彧的一位兒子,輔佐司馬懿父子,成為西晉開國功臣!
    二嘉平六年(254年),司馬師對曹芳有所猜疑,廢曹芳為齊王,司馬師本打算立彭城王曹據為帝,但郭太后要求立高貴鄉公曹髦為帝,在郭太后的堅持下,司馬師爭執不過,於是派使者迎立曹髦到洛陽登基。對於荀顗來說,則在輔佐司馬懿父子三人之後,又支持司馬炎建立西晉王朝,從而成為西晉初期的大臣。鹹熙二年(265),司馬炎擔任相國,襲封晉王。鹹熙二年十二月丙寅(266年2月8日),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即位為帝,定國號為晉,改元泰始。在司馬炎稱帝之後,荀顗的爵位升為公爵,食邑一千八百戶。
  • 官場小白:王維被人下套,初入仕途便挨悶棍
    「黃獅子者,非天子不舞也」,王維初入官場,還是一個小白,經驗不足,一挑就上,犯了大忌。王維犯忌貶官罪有就得,很正常啊,他為什麼感到怨憤?史書上又為什麼說他「坐累」,被牽連獲罪?這裡面深藏玄機。因為「黃獅子」案,與王維同時獲罪的還有一人,乃王維上官,太樂令劉貺。王維犯忌獲罪,上官劉貺負領導責任,也要受罰。
  • 宇文愷,古代版的貝聿銘,一手締造「大興城」
    大興城這個新都城的工程,雖然說是幫助隋朝皇帝楊堅一統天下的高熲作總監工,但是大興城的規劃到建造都是出自於宇文愷之手。宇文愷,他自小對官場無感,醉心於建築工藝技術之上,在民間大家都把他稱為「巧思工匠」。本來宇文愷這位來自於鮮卑族的人物,作為前朝的反叛家族的成員之一,理應是逃不過死神的追殺。
  • 男孩起名:冷門的有寓意的男孩名字大全,個個坦坦蕩蕩
    男寶寶起名然,意指將來誠實守信、坦坦蕩蕩。 4、森 森:本義是指樹木叢生繁密。男寶寶起名森,意指將來財源茂盛、成就非凡。 5、荀 荀:古代中國傳說中的一種香草。男寶寶起名荀,意指將來出塵脫俗、容貌出眾。
  • 為了反腐,他公然與官場為敵、連升六級,結果令人唏噓!
    兩個不懂官場規則的人走到一起,相見恨晚,一致表示要懲惡揚善、吐故納新,將反腐倡廉進行到底,一掃大明帝國官場腐敗的現象!這一天朝會上,元氣滿滿的韓一良向皇帝上奏了《勸廉懲貪疏》,正氣凜然地揭露了官場腐敗現象:每個官位都是明碼標價的。
  • 三國末期吳國實力最弱,為何蜀國滅亡後,西晉滅吳卻用了十幾年?
    今天就從西晉和東吳兩方面來說一下為什麼拖延了十幾年!司馬昭一、西晉方面西晉未建立之前,司馬家已經實際掌控曹魏政權,當家主事之人就是路人皆知的司馬昭。以原定伐吳主帥賈充為首的朝廷重臣紛紛反對出兵滅吳,滿朝文武只有四個人力主滅吳;另一方面,與曹丕掌權之時,曹操已經北徵烏桓,將北方少數民族打怕不同。司馬炎當政之後,北方少數民族因為連年雪災大舉南下,進攻中原。雙重壓力之下,司馬炎只能將工作重心放在穩定朝局和對抗少數民族進攻上,暫時放棄滅吳計劃。
  • 生母與乳母:讀兩方西晉墓誌札記
    趙超《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輯錄有兩方西晉墓誌,均有題首,一為《夫人宜成宣君郭氏之柩》,北京圖書館藏拓;一為《晉賈皇后乳母徐美人徐氏之銘》,現藏洛陽古代石刻藝術館。
  • 攻滅東吳、一統天下的西晉,迅速滅亡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麼?
    西晉作為歷史上的短命王朝之一,從太康元年(280年)滅吳完成統一,再到建興四年(316年)長安失守滅亡,前後不過短短三十六年。那麼,西晉為何如此短命呢?其中雖然有朝政混亂、奢靡成風的原因在,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於國家架構出了問題,再加上繼承人選擇錯誤,從而使西晉的根基本就不穩,而「八王之亂」則成為了最終的導火索。
  • 西晉比富方式有多奇葩,現在富二代炫富簡直弱爆了
    剛開始,西晉出現一片繁榮景象,史稱「太康之治」,但是好景不長,統一全國以後,驕奢淫逸,怠惰政事,分封諸王,為八王之亂埋下隱患! 《晉書·石崇傳》:愷作紫絲布步障四十裡,崇作錦步障五十裡以敵之。……崇、愷爭豪如此。武帝每助愷,嘗以珊瑚樹賜之,高二尺許,枝柯扶疏,世所罕比。 有了皇帝幫忙,王凱比闊氣的勁頭更大,就特地邀請石崇和其他人一起來他家吃飯,當然了,只要是看一下珊瑚樹。別人看了都讚不絕口,只有石崇冷笑一聲,直接把珊瑚給砸了。
  • 西晉時期歷史,八王之亂
    惠帝的皇后賈南風是賈充的女兒。賈充因在司馬氏篡魏過程中殺曹髦有功而被司馬炎升為侍中尚書令、車騎將軍,深受武帝寵信。楊、賈兩家各樹黨羽,培植勢力,擴充權勢。公元290年,晉武帝病死,晉惠帝即位。惠帝司馬衷是個白痴、不會管理國家大事。武帝臨死前,詔太尉楊駿和汝南王司馬亮共同輔助皇帝。楊駿和女兒楊皇后偽造詔書,由楊駿獨攬政權。
  • 懷疑論者的花園 41《官場現形記》是一部偉大之作
    《官場現形記》是一部極其廣闊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遠非當代那些蠅營狗苟的所謂官場小說可比。快聽到一半時我就確認這是一部奇書(《老殘遊記》要差一大截,筆力要鬆散得多,篇幅也只是中篇,只相當於《官場現形記》的一大段),一部偉大的小說,一部名著,勝過很多名著(中國的也好外國的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