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西晉的開國功臣,也是導致西晉走向滅亡的奸臣

2020-12-17 騰訊網

託爾斯泰有句名言吶:「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看這話套用一下也可以用,忠誠的臣子都是相似的,不忠的臣子各有各的不忠啊。忠誠的臣子很簡單,無非為國為君盡力竟命而矣。當然其間也有些微不同,有的通於時務達於人情,很可以為國家做出一番大事業,或者攘除奸兇、或者興革制度,有的那就沒太大本事,或者沒機會展露自己的本事,一不小心卷到漩渦裡去,為國一死全其忠名也算是可敬了。忠不忠誠和能不能幹未必完全掛鈎。

至於奸臣嘛,那就牛鬼蛇神各路神仙鬼怪都出來了,有的阿諛諂媚只知道逢迎皇帝逢迎上官,以此鼠竊狗偷得掌權柄,有的就走大奸似忠的路線了,犯言直諫、盡力維持、調鼐陰陽未必都不會去做,但一到關鍵時刻,那奸臣的底子還是漏了出來,說到底國家和君主的利益還是高於自己的這頂烏紗帽的。

西晉有個著名的奸臣集團,就是圍繞賈充、賈后、賈謐等人形成的圈子,當然最開始還是賈充為核心,彼時賈后還沒當皇后呢,賈謐更沒影兒。賈充是司馬氏的幾代謀臣,高貴鄉公攻打丞相府喊著要殺司馬昭的時候,丞相府的將領無人敢動,只有賈充一聲大喝,說:「你們這些人都是丞相的手下,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如今正是用得著你們的時候,還不與丞相出死力。」聽到司馬昭寵臣這麼說,部下將領才有膽大的出來一刀就把曹髦斬於馬下。這件事是賈充對司馬家的大功勞,但從此人膽敢弒君也可看出絕非良善忠臣。自然,對司馬氏來說,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的賈充大概屬於自己的鐵桿忠臣,因此從司馬昭到武帝司馬炎,賈充都備受寵幸。

當時在武帝身邊侍從的大臣還有荀勖、馮紞,二人都與賈充交好,馮紞的地位稍低一些,荀勖和賈充的地位相仿,都備受武帝的優寵。就比如說吧,荀勖和馮紞都有奸臣貪權奸猾、不顧國事而只顧著自己蠅頭私利的一面,但荀勖也曾對朝政頗多損益之功。

高貴鄉公事變之時,司馬昭的掾屬孫佑守著閶闔門,這人大概心在曹魏,正好司馬昭的弟弟安陽侯聽說皇帝發難就想增援,孫佑守著門就騙安陽侯說:「沒人從我這進,君侯要進就從東掖門進吧。」等到安陽侯繞了一大圈從東掖門進,事兒都已經擺平了,司馬昭奇怪怎麼來的這麼遲,安陽侯就說了實情。司馬昭明白了,立時就要下令殺了族滅了孫佑,荀勖這時候大方得體地就出來諫諍:「孫佑不讓安陽侯進門,確實是對您不忠需要懲處。然而事有順逆之分,用刑不可以喜怒決定輕重。如今殺了皇帝曹髦的將軍都只是自己身死,孫佑卻被滅族,恐怕義士們聽了會寒心的。」荀勖這裡諫諍的還是深明理義的。

又說當時司馬昭平蜀,因為姜維等蜀國將領屢次在邊境騷擾,搞得魏國苦不堪言,司馬昭心裡發狠,就想了個餿主意,要重金聘請來往過路的刺客去蜀國刺殺姜維等人。荀勖又諫諍道:「明公以至公大道宰輔天下,應當以正義的行動和旗號去平定叛逆。如今派遣刺客去擒賊,不是所謂刑於四海、以德服遠的道理。」司馬昭都大加稱善,覺得荀勖真是方正。

直到武帝朝,荀勖也頗多善政和得力之處,精通音律的他為晉朝制定了完備的樂制,而且常年侍從武帝,掌機要文書制誥,頗為時所稱譽。本來拿的是國家重臣的劇本,然而對權力的貪慾還是導致了荀勖做出些奸臣做的惡事。

先說小惡吧,結黨營私、排除異己這本來不算小惡,但比之後面做的大錯事還是算小頭。因為荀勖常年典理中書,後來尚書張華慢慢深愜帝心立了大功,代替了荀勖的中書之職,荀勖就不免生了些嫉賢妒能之意,找出由頭尋找機會要把張華給擼掉。果然讓他逮到機會,張華因立嗣的事和武帝的想法不同,荀勖趁機便進言出其外鎮了。不過這爭鬥還是在朝堂之上,明面上的事兒。

馮紞也跟張華過不去,不過他的手段就更卑劣一點,悄悄地武帝面前使眼藥下絆子,故作驚人之語,一番委曲長談實則是在武帝面前說張華的壞話,不過說的很委婉,連名姓都沒直接提,就是說讓皇帝一定要小心那些在方鎮做官掌握一方權柄的人。這麼著,終武帝之世,張華都沒一躍封為公。

荀勖的許多善政卻比不上他為的一件大惡。當時賈充要被皇帝出到關右外鎮做官了。荀勖就和馮紞商量:「賈公遠放,我等遲早失勢。太子婚姻未定,如果讓賈充女兒配位太子妃,將來這天下豈不還是你我的?」就這麼的,通過荀勖、馮紞等人的力保推薦,賈南風最終上位,西晉亂國的惡果從此種下了因。

相關焦點

  • 以賈充、荀勖為代表的西晉開國功臣為什麼強烈反對伐吳?
    鹹寧五年(279年)到鹹寧六年(280年),西晉武帝司馬炎滅亡東吳,三分歸一統。有意思的是,司馬炎滅亡東吳的最大阻礙並不是東吳方面的抵抗,而是以賈充、荀勖為首的西晉功臣的反對。
  • 以賈充、荀勛為代表,西晉開國功臣,強烈反對司馬炎伐吳
    在公元前270年的十年間,西晉武帝司馬炎將東吳一舉滅亡,是完成了三分統一的局面。值得一提的是,司馬炎在當時消滅東吳的時候,最大的阻礙並不是東吳這個國家的費力反抗,而是自己朝堂上面的大臣的反對,其中大臣包括賈充、荀勛。
  • 他是三國後期的重臣,經歷了國家分裂到統一,是西晉的開國功臣
    他是三國後期的重臣,經歷了國家分裂到統一,是西晉的開國功臣三國後期,各國有智謀的人才,有能力的將領都相繼去世,所以人才都比較緊缺,不過還是有幾個有能力的人出現,那就是魏國的鐘會鄧艾兩人,還有蜀國的姜維,
  • 攻滅東吳、一統天下的西晉,迅速滅亡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麼?
    西晉作為歷史上的短命王朝之一,從太康元年(280年)滅吳完成統一,再到建興四年(316年)長安失守滅亡,前後不過短短三十六年。那麼,西晉為何如此短命呢?其中雖然有朝政混亂、奢靡成風的原因在,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於國家架構出了問題,再加上繼承人選擇錯誤,從而使西晉的根基本就不穩,而「八王之亂」則成為了最終的導火索。
  • 八王之亂導致了西晉的亡國,這八王最後的結局又是怎樣的
    西晉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短命的王朝,從公元266年立國,到公元316年亡國。如果以西晉滅掉東吳為開始,那其在中國歷史上僅存在37年,而直接導致西晉滅亡的導火索就是「八王之亂『』。在司馬炎死後,由於晉惠帝司馬衷的無能,導致了皇后賈南風的幹政,從而引發了西晉皇族內部為了爭鬥中央政權的八王之亂。今天,筆者就來講一下這「八王之亂」中的八王,八王之亂導致了西晉的分崩離析和滅亡,大家想知道司馬皇族的這八王嗎?如果想知道的話,就跟我們一起來看看。
  • 荀彧的一位兒子,輔佐司馬懿父子,成為西晉開國功臣!
    在荀彧去世後,他的兒子繼續為曹魏效力。其中,就荀顗來說,在曹魏後期選擇輔佐司馬懿父子,從而最終成為西晉的開國功臣。一具體來說,荀顗(yǐ)(?~274年),字景倩,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曹魏太尉荀彧第六子。荀顗是太尉荀彧的第六個兒子。年幼時被他的姐夫陳群賞識,幼年時就有好名聲,學識廣博,思維周密。
  • 西晉司馬氏滅亡時,場景有多慘烈?
    西晉也算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另類的王朝了,其滅亡之時的慘狀,用近那些形容悲慘的形容詞,恐怕都形容不出來。晉武帝司馬炎開創西晉王朝,也算是一代明君。只可惜,他選了一個「何不食肉糜」的傻兒子司馬衷繼承了大統。
  • 西晉淪為短命王朝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西晉,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短命王朝,雖出現過太康之治的盛世局面,但在短暫輝煌過後,便迅速地衰敗下去了。國家衰敗,百姓自然苦不堪言,諸如「八王之亂」「五胡亂華」讓百姓流離失所,使得西晉在短短數年就徹底亡國。究其原因,恐怕逃不掉以下幾點。
  • 為什麼西晉八王之亂會導致國家分崩離析,並且異族入主中原
    為什麼西晉八王之亂會導致國家分崩離析,並且異族入主中原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的亂世在司馬炎地一統下,中原重新歸一。西晉的建立也讓天下臣民和士族們看到一個新王朝蓬勃發展的新希望。然而西晉開國君王司馬炎去世後,留下的天子卻是一個弱智兒,因為天子智商存在著問題,這就導致了西晉的權柄開始落到了一些有心人的手裡。
  • 西晉的滅亡只因為「八王之亂」?不是的,還有這些原因!
    只是,為什麼晉朝,尤其是西晉。只存在了52年,就滅亡了呢?很多人認為這是因為司馬炎的傻兒子,司馬衷將江山敗壞的。其實,並不盡然。叛亂的種子,早在司馬炎時期,就已經種下了。雖然「八王之亂」是導致西晉滅亡的重要因素,因為故事線太長,所以在這裡就暫且不談。順著時間的推動,我們向下接著捋。司馬炎在位期間,也曾提倡節儉,大力發展本國GDP,國內經濟實力也是蹭蹭的往上漲,史稱「太康之治」。眼看著家底越來越厚,隨之而來的,就是遏制不住的奢靡之風。
  • 歷史上最為嚴重的皇族內亂之一,西晉「八王之亂」爆發原因和影響
    根本原因:司馬炎的施政錯誤,為「八王之亂」埋下了隱患司馬炎作為西晉的開國皇帝,為了確保江山永固,他在施政方面汲取了東漢和曹魏滅亡的教訓,從而制定了一套自認為極為穩妥的統治架構,但這個架構卻存在嚴重的結構問題,而這則成為了「八王之亂」的根源。
  • 西晉的滅亡是誰的過錯?賈南風是如何間接引發八王之亂的?
    西晉,一個名聲不太好的朝代。因為西晉的皇室,是司馬家族。而司馬懿在高平陵之變中所做的事情,實在無法令人對他和他的家族產生好感。更令人氣憤的是,司馬家族從曹魏手中接過了這個江山,卻沒有好好地守護它。司馬炎死後,西晉接連陷入了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給中原的百姓帶來了十分沉重的災難。
  • 西晉的開國功臣,最早製作出我國第一份地圖冊,卻因嗑藥不慎暴斃
    雖說地圖很早就出現在我國歷史中,然而真正能夠詳細準確地描繪出地形地貌的地圖冊,則要到西晉時期才出現。而第一份地圖冊的作者,就是小編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主人公——裴秀。出身於門閥世家的裴秀,自幼就聰明伶俐,八歲就能寫出文章。裴秀的母親只是父親裴潛的小妾,卻也因為這個有出息的兒子在家裡有了一定的地位。後來,裴秀接受了朝廷的徵辟,成為大將軍曹爽的幕僚。
  • 蜀漢滅亡後東吳過分依賴長江天險對西晉進攻的準備不足
    到了孫皓時代,蜀漢雖然已經滅亡,但是東吳依然擁有二十多萬軍隊,分布在長江上中下遊的各個要地,還收復了交州之地。因此,西晉要滅東吳,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東吳長江防務的關鍵,歷來就是荊州的上遊地區,因為東吳一旦受到攻擊,從上遊水路東下馳援最迅捷。反之,敵軍佔據荊州,再順流而下也是一樣。所以,朱然父子、陸遜家族三代都在荊州鎮守。
  • 為什麼七王之亂以後就是漢武盛世,而八王之亂以後就是西晉滅亡?
    滅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就是因為秦始皇沒有分封宗室,造成了秦始皇宗族勢力的孱弱,這才造成了秦朝的滅亡。那麼,是否就意味著分封總是正確的呢?也不盡然,歷朝歷代有分封宗室者,最後都為宗室所累,最後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比如西漢,又比如西晉。
  • 三國末期吳國實力最弱,為何蜀國滅亡後,西晉滅吳卻用了十幾年?
    公元263年,鄧艾偷渡陰平小道,直抵成都,劉禪被迫出降,至此蜀漢滅亡。正所謂唇亡齒寒,按理說蜀漢滅亡後,西晉應該趁勢派軍討伐東吳,統一天下,可是西晉滅東吳卻一直拖延到公元280年,才統一全國。在公元263年滅亡蜀漢之後,司馬昭篡位之心更是昭然若揭,肆無忌憚。司馬昭開始:「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蹕,乘金根車,駕六馬,備五時副車,置旄頭雲罕,樂舞八佾」,距離篡位稱帝只剩一步之遙。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公元265年6月司馬昭突然暴斃身亡。接替司馬昭位置繼續掌控曹魏政權的就是晉武帝司馬炎!也是在這一年的12月,剛剛掌權半年的司馬炎稱帝,建立西晉王朝。
  • 西晉開國功臣賈充,為何在後世留下了德不配位的評價?
    而篡取曹魏政權的司馬氏也是如此,在西晉建國過程中,賈充立下了極大的功勞,也成為開國重臣之一,但是其道德卻一直被人指摘,這也成為了西晉政府的一個汙點。 他不但是導致曹髦之死的罪魁禍首,更是引起諸葛誕叛變的原因。在其政治生涯中,他還為了保住自己的官職,不惜將自己德行有虧的女兒嫁給了太子,為之後的八王之亂埋下了伏筆。還差點因為患得患失差點錯失了統一中國的最好機會。正是因為賈充的這些表現,人們才會對其嗤之以鼻,更對西晉政府生出異樣的眼光。
  • 西晉十大開國名將,沒有最強,只有更強,第一當之無愧
    西晉的開國功臣,三國時曹魏至西晉的重要將領,官至司徒。主要戰績:當年東吳諸葛恪發動東興之戰時,曹魏各部隊紛紛潰敗,不少人因踩踏和遇溺而亡,唯獨石苞所領部隊能夠全身而退。後來諸葛誕在壽春叛亂,得到了東吳的支援,石苞在此期間曾大破東吳的朱異,阻擋了東吳方面的援軍。九、胡奮今甘肅鎮原人,性格開朗,有謀略,少年好武事。是曹魏車騎將軍、陰密侯胡遵之子。
  • 嶺南烽火:西晉與東吳在交州拉鋸爭奪,拉開了西晉統一全國的序幕
    位於嶺南地區的交州在漢末三國時期一直以來是一塊遠離戰火的「淨土」,但是蜀漢滅亡後,這裡卻成為西晉和東吳拉鋸爭奪的主要戰場,戰況極為慘烈。嶺南地區燃起的數年烽火,也拉開了西晉統一全國的序幕。交州戰前形勢不過263年蜀漢滅亡後,情況發生了變化。由於東吳和曹魏、西晉處於對立狀態,位於交界地區的交州則從大後方變為前線地區,東吳和曹魏及其取代者西晉的戰火在這裡一觸即然。
  • 外有強敵環伺,內有強臣林立,內外交困的西晉亡於「八王之亂」
    小冰期的到來成為遊牧民族進駐中原,滅亡西晉的重要環境因素 眾所周知,近代西方不斷流行的"地理環境決定論",實際上對於悠久古代歷史,有著非常重要的借鑑作用,雖然這種用環境變化,來衡量古代社會變化和發展、王朝政權更替現象的說法過於絕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