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滅蜀之戰的兩大功臣,鄧艾和鍾會為啥會被司馬昭無情殺害?

2020-12-13 小明開眼看歷史

三國末期,司馬昭見蜀漢內部不和,派兵攻伐蜀國。鄧艾和諸葛緒負責圍攻姜維,鍾會負責進攻漢中。實際上在戰前司馬昭根本沒有想到,能這麼快速的滅亡蜀漢,大家想像的都是最多擊敗蜀軍,佔領漢中。哪曾想,鄧艾兵行險著打進了蜀漢腹地,直接逼降了劉禪。給了司馬昭一個天大的驚喜。不過接下來發生的事卻讓司馬昭十分頭疼,因為鄧艾和鍾會二人的表現,讓司馬昭十分不安,懷疑心起!

鄧艾

鄧艾是魏國名將,多次立下大功,和姜維也是老對手了。他軍事能力強,戰略能力非常高,滅蜀之功他佔第一,可惜的是他的政治能力不高,不會揣摩領導意圖,引起了司馬昭的不滿。

鄧艾雖然在滅蜀大戰中立下大功,但是他同時也犯了兩個發錯。

一、擅自封賞

鄧艾在佔領蜀漢後,為了快速穩定蜀漢的局面和人心,以天子的名義,大封官員。他封劉禪為驃騎將軍、蜀漢太子為奉車都尉、諸王為駙馬都尉;其他蜀漢群臣,則根據其地位高低分別任命為朝廷官員。雖然他的這種行為是為了穩定蜀漢,但是這同時也犯了司馬昭的忌諱,因為這種封賞的事情不是你一個大將有資格幹的,你都幹了那司馬昭幹啥?這是赤裸裸的越權。

二、上書司馬昭對局勢的看法

原本鄧艾的這份上書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作為臣屬給上司提意見和看法是很正常的,但是在這個敏感的時間點,說這些話就讓司馬昭十分不爽了,甚至讓司馬昭對鄧艾的做法產生了懷疑。

除了鄧艾自己犯的兩個錯,還有一個人對他的失寵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最終也是這個人殺掉鄧艾的,這個人就是監軍衛瓘。衛瓘和鍾會二人不滿鄧艾,誣陷鄧艾謀反,司馬昭一看,另外兩大人物都說鄧艾謀反,正好將鄧艾給抓過來好好審問一下。注意,這個時候司馬昭的命令是讓衛瓘將鄧艾父子抓起來送往洛陽,並沒有說要殺掉二人。因為這件事情有蹊蹺,司馬昭還需要仔細審問。而鄧艾父子真正被殺是衛瓘私自做的決定!

鍾會

鍾會原本是司馬昭親信,當初伐蜀大戰朝中無人支持,只有鍾會鼎力支持,所以正常情況下司馬昭是不會輕易殺掉鍾會的。但是當衛瓘和鍾會都說鄧艾謀反時,事實就出現了一絲不對勁的地方,這一點被司馬昭敏銳地捕捉到了。鄧艾被抓,那麼蜀地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掣肘鍾會了,十多萬魏軍全部歸於鍾會麾下,這令司馬昭十分警覺,所以他只是下令押解鄧艾父子來洛陽,並親自帶兵來到長安。

而鍾會見司馬昭親自帶兵前來,也認為司馬昭對他起了疑心,所以在還沒有做好準備的時候,就快速的起兵謀反。而鍾會的謀反很有意思,他作為一軍主帥,在把眾將領都關押起來的情況下,不僅沒能鎮壓住眾軍,反而被亂軍給殺了,令人大跌眼鏡。

那麼沒有主將的魏軍是如何團結起來的?這又要說到衛瓘了!衛瓘作為監軍,鍾會原本是想拉他一起謀反的,但是衛瓘不願意,後來他裝病跑出了城外,給眾人下達了作戰命令,大家才開始進攻鍾會的!

《晉書》原文:瓘辭眩疾動,詐僕地。比出閣,數十信追之。瓘至外解,服鹽湯,大吐。瓘素羸,便似困篤。會遣所親人及醫視之,皆言不起,會由是無所憚。及暮,門閉,瓘作檄宣告諸軍。諸軍並已唱義,陵旦共攻會。會率左右距戰,諸將擊敗之,唯帳下數百人隨會繞殿而走,盡殺之。瓘於是部分諸將,群情肅然。

可以看到,鍾會之死,全程都沒有司馬昭的參與。司馬昭此時遠在長安,根本不知道蜀地的變動,都是衛瓘作為監軍,臨時發號施令,讓眾人進攻鍾會的。而且在擊殺鍾會和姜維後,魏軍城內大開殺戒,使得城內陷入一片混亂之中,過了很久,衛瓘才出面約束諸軍,可見其實衛瓘是故意這麼幹,目的就是消滅他和鍾會一起密謀誣陷鄧艾的證據。之後他又派人追上了鄧艾,並誅殺鄧艾父子,徹底解決了對他有威脅的人物。

結語

整場事情發生下來,我們可以看到,司馬昭其實並不想馬上誅殺鄧艾和鍾會,這兩人剛剛立下滅國大功,殺了他們難免落人口實。最終鍾會、鄧艾其實都是死於衛瓘之手,而衛瓘之所以這麼幹也是怕受到牽連,不過司馬昭倒是相信了衛瓘的話,並沒有處罰衛瓘。

相關焦點

  • 鄧艾滅蜀後被鍾會設計陷害的經過,還原鄧艾之死的真相
    其實鄧艾說的兩條並沒有錯,吳漢是東漢開國功臣,特點就是殺伐果斷,尤其是對手的高級官員,殺起來毫不含糊。鄧艾以寬宏的態度對待蜀地上至皇帝下到百姓,在古代滅國之戰中是非常少見的。至於姜維,鄧艾比姜維大五歲左右,雖然稱其「雄兒」略有貶低,但事實上鄧艾與姜維交手多年,鄧艾基本沒吃過虧,至少交手戰績上鄧艾確實佔優。
  • 三國時,為什麼司馬昭要殺鄧艾和鍾會?
    有人說司馬昭殺鄧艾和鍾會是因為兩人相互誣陷的結果,也有人說他們被殺是因為功高蓋主的原因,其實看看後來滅東吳的王渾和王濬之間也是爭功,甚至互相告狀也沒有被殺,最終結局非常良好。那麼輪到鄧艾和鍾會的時候,為何是慘澹收場呢?我們一起分析一下。
  • 司馬昭與鍾會「相見在近」,分析鍾會謀反事件的前因後果
    滅蜀之戰的進程263年10月,絕境中的鄧艾決定孤注一擲,翻過高山,走陰平小路,繞到劍閣關後面。蜀群司各隨高下拜為王官,或領艾官屬。以師纂領益州刺史,隴西大守牽弘等領蜀中諸郡。使於綿竹築臺以為京觀,用彰戰功。」這些舉措,是在特殊時期非常正確的政治舉措,可以迅速的安定民心,穩定當前局勢。但是上述的這些,連同鄧艾自己翻越陰平無人山區奇襲成都的軍事行為,並沒有事先徵得伐蜀主帥鍾會和鍾會背後老闆司馬昭的首肯。這就出事了。
  • 司馬昭與鄧艾關係微妙,其專擅之舉引發司馬昭懷疑,導致最終的悲劇
    伐蜀之役中的鐘會和鄧艾 作為三國後期最重要的軍事行動之一,伐蜀之役的勝敗不但對魏、蜀兩國的國運興衰關係甚巨,更牽連到司馬氏在曹魏政權中權力的鞏固與魏晉嬗代進程的展開,對於當時三國互相制衡的政治形勢而言,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
  • 鍾會為什麼在沒有把握的情況下造反?他真的想和姜維光復蜀漢嗎?
    「鍾會之叛」是司馬昭執政期內遭遇的一次政治挑戰,也是三國後期一件重大的歷史事件。鍾會,字士季,魏國太傅鍾繇之子,「有才數技藝,而博學精練名理」。他為司馬氏政權數立大功,特別是在伐蜀之戰中,滅亡了蜀漢,功勞很大。但是蜀國剛滅,他又轉而反對司馬氏,隨即很快敗亡。
  • 三國後期最猛的鄧艾 鍾會 姜維竟死於一書生之手
    當年十月,徵西將軍鄧艾趁姜維被鍾會牽制在劍閣,率軍偷渡陰平小道。他們逢山開路,遇水搭橋,越過七百裡荒無人煙的險惡地帶,出其不意地直抵江油,蜀軍守將馬邈不戰而降。鄧艾接著在綿竹大破蜀軍,蜀將諸葛瞻父子等人被其斬殺。
  • 鄧艾滅掉蜀國功高蓋世,堪稱一代名將,為何卻身死族滅?
    三國後期,雖不似群雄逐鹿之時群星薈萃,但其中卻也不乏柱石之才;而其中魏國大將鄧艾更是其中翹楚;鄧艾治軍嚴整,將才卓越。鄧艾一生北化匈奴,南敗文欽,偷渡陰平,滅蜀挫吳,可以說是魏國後期最閃亮的將星。但他最終卻被人陷害而死,家族也遭受連累,為何一代名將會慘遭毒手?
  • 鍾會手下三將,一個殺鄧艾,一個殺關羽全家,一個殺鍾會
    公元263年,鍾會伐蜀,手握十餘萬大軍,是主力,在伐蜀過程中,鍾會先後扳倒了諸葛緒和伐蜀第一功臣鄧艾,獨享大功,可惜,最後鍾會本人也被自己手下人幹掉了。當時,鍾會手下至少有三位大將,都是狠人,這三個人,一個殺了鄧艾,一個殺了關羽全家,一個殺了鍾會本人。那麼,這三個人都是誰呢?
  • 未雨綢繆環環相扣,三國司馬昭每一步都暗藏謀略
    司馬昭的提議在朝廷上得到了一片反對,就連他的嫡系鄧艾都覺得此事徵討蜀漢時機未到,但司馬昭仔細分析形勢之後,他做出了一統天下的最大預判,快速滅成都就是快速滅蜀的最好辦法。
  • 《三國志14》製作人談陰平:鍾會失算 鄧艾奇襲滅蜀
    《三國志14》製作人談陰平:鍾會失算 鄧艾奇襲滅蜀 2019-10-22 16
  • 鄧艾為什麼必須死?毋丘儉諸葛誕覆轍在前,鄧艾竟然毫無察覺
    鄧艾在滅蜀之戰中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靠運氣。但是他要死,這是肯定的,無論滅蜀之戰是否能夠成功,司馬昭都會搞死鄧艾,這是必然的。因為關中地區在地理上和中原是兩個板塊,只有潼關這一條主要的大通道保持聯繫,從南陽走武關進入關中都是山路,不大好走。
  • 魏國滅蜀最大功臣,為何蜀國一滅,他卻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場?
    魏國滅蜀最大功臣,為何蜀國一滅,他卻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場?文/古今花滿樓相信大多數人都只看了《三國演義》的前八、九十回。事實上,升官從來都不是他的人生目標,他的目標是一展滿腔抱負,而司馬懿正好看到了他的才能和熱血,留下他,給了他大展身手的機會。然而,凡事以工作經驗為準,所以,司馬懿給他的第一份工作還是和屯田有關。到了三國中後期,魏蜀,魏吳都是長期對峙狀態,誰也不能一下子滅掉誰。
  • 鄧艾奇襲陰平小道,為何無需鍾會同意,原來司馬昭有個特殊安排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十七回,發生在鄧艾、鍾會伐蜀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鄧艾和鍾會。原文如下:卻說鄧艾出轅門上馬,回顧從者曰:「鍾會待吾若何?」從者曰:「觀其辭色,甚不以將軍之言為然,但以口強應而已。」
  • 滅蜀平吳將領為何結局不同
    司馬氏掌控曹魏政權後,發兵滅了蜀漢;建立西晉後,又平定東吳,再次統一了中國。率軍平定蜀漢、東吳的將領,可謂一時之才俊,但他們的結局大不相同:率軍滅蜀的鐘會和鄧艾,都死於非命;率軍滅吳的王濬和王渾,卻得以善終。箇中緣由,值得回味。
  • 此人是伐蜀大軍統帥之一,先後得罪鍾會和鄧艾,卻因禍得福
    本期的三國戰爭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十七回,發生在劍閣之戰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鍾會、鄧艾、諸葛緒和姜維。故事梗概如下:蜀漢輔國大將軍董厥聽說魏軍大舉入侵,連忙率領二萬兵馬在劍閣下寨。監軍衛瓘出面阻止,認為諸葛緒是鄧艾的部下,殺了諸葛緒將會影響鐘會與鄧艾的關係。於是,鍾會下令將諸葛緒用囚車押送至洛陽,交由司馬昭處理,並將諸葛緒的兵馬收為己用。鄧艾聞訊後大怒,想要前去興師問罪,卻遭到兒子鄧忠的勸阻。於是,鄧艾強壓怒火,來到鍾會營寨,商議下一步的作戰部署。
  • 滅蜀之戰:鄧艾為何只用幾千兵馬就逼得劉禪投降
    特別是蜀漢和曹魏,幾十年來互為敵我,幹戈不休。應該說,在諸葛亮時代,蜀漢以攻為守,一直對曹魏呈進攻態勢;到了姜維時代末期,曹魏開始反守為攻,意欲傾盡全力滅掉蜀漢。那是在公元263年夏天,曹魏權臣司馬昭召集群臣開會,商議滅蜀事宜。然而,徵西將軍鄧艾認為這事兒不靠譜,「屢陳異議」。
  •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論「鄧艾之死」
    若舉世皆醉而獨醒,則清醒之人,必成秀林之木,為風所摧。魏徵西將軍鄧艾,因與鍾會、衛瓘不睦,最終含冤慘死。人所共知。諷刺之處,是逆賊鍾會「家門得全」,除置留洛陽的養子(鍾毅)被戮,其兄鍾毓一系未受牽連。冤殺鄧艾的衛瓘、則憑鎮壓鍾會的「大功」位極人臣,榮寵三朝。西晉開國,為曹魏勳貴平反;諸葛誕、王凌等淮南三叛的「首逆」子孫都得赦免,鄧艾有功無過之人,卻被徹底遺忘。鄧艾家屬流徙西域,孫鄧朗在泰始九年(273)才經「法外開恩」、得到「郎中」(警衛員)小官,且艾依然身背「叛逆」惡名。
  • 鄧艾:三國中的天才軍事家,為何結局悽慘?
    自關羽這代名將相繼離世後,三國實質上也進入了大後期。這個時代魏蜀吳三方勢力都面臨著人才斷層的問題,蜀漢僅有姜維一個人撐臺面,東吳則有諸葛恪、陸抗支撐,曹魏則是司馬師兩兄弟,鄧艾、諸葛緒、鍾會等少壯派將領。最終曹魏靠著絕對的實力碾壓蜀漢、殲滅東吳完成統一。很多朋友不理解,鄧艾作為親自攻滅蜀漢的將領,又對司馬氏忠心耿耿,按理來說結局應該很好才對。
  • 蜀將姜維假意投降鍾會,鍾會決意與司馬昭較量一番,事成則得天下
    蜀主劉禪棄城投降之後,蜀將姜維假意投降魏國鍾會麾下,計劃激化魏國鍾會與鄧艾的矛盾。姜維對鍾會說:今鄧艾奪得益州,益州民殷國富可成霸業,其意自明。鍾會大怒,決心除掉鄧艾。所以鍾會一問怎樣除掉鄧艾,姜維正中下懷,馬上提出計策。為了防止引起鍾會的懷疑,姜維適當進行了冷處理,可見此時鐘會和姜維在除掉鄧艾目標一致,他倆是並肩作戰的。
  • 鄧艾偷渡陰平,滅亡蜀漢,向司馬昭建議滅吳,未被採納
    立此大功之後,鄧艾隨即向司馬昭建議,滅吳計劃,但司馬昭沒有採納,那麼,當時鄧艾的作戰計劃,是否能行得通呢?鄧艾滅亡蜀漢,功勞超過了平定七國之亂的周亞夫,鄧艾被封為太尉,增加食邑兩萬戶,兩個兒子被封為亭侯,各食邑千戶。由此可見,鄧艾位極人臣,光宗耀祖,頗為顯貴。拋開鄧艾偏低的政治能力,暫且不說,僅僅說鄧艾此時的作戰計劃,還是很清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