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後期最猛的鄧艾 鍾會 姜維竟死於一書生之手

2020-12-16 漢周讀書

三國群雄並起,人才輩出,閉著眼睛就能數出一大把牛人的名字。但要說三國後期還「倖存」了多少牛人,能端上檯面的,也就鄧艾、鍾會、姜維三人了。他們被稱為「後三國三傑」。

但這「三傑」,卻無一例外地死在一個名叫衛瓘的書生手裡。

看了這個故事,你還會感嘆「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嗎?

01

公元263年,曹魏的實際當家人司馬昭發動滅蜀戰爭,大將鍾會、鄧艾、諸葛緒等受命開赴前線,分東、中、西三路進攻蜀漢。

當年十月,徵西將軍鄧艾趁姜維被鍾會牽制在劍閣,率軍偷渡陰平小道。他們逢山開路,遇水搭橋,越過七百裡荒無人煙的險惡地帶,出其不意地直抵江油,蜀軍守將馬邈不戰而降。鄧艾接著在綿竹大破蜀軍,蜀將諸葛瞻父子等人被其斬殺。綿竹陷落,蜀軍就無險可守了,鄧艾再接再厲,很快攻陷廣漢,大軍直逼成都,劉禪降,蜀漢亡。

有的人不能得意,一得意就容易忘形,鄧艾就是這樣的人。這麼大的勝利,足以讓他腦殼進水。滅掉蜀國後,自以為功高的他做了一系列腦殼進水的事情:以天子的名義任命大批官員,包括拜投降皇帝劉禪為驃騎將軍,封蜀太子為奉車都尉、諸王為駙馬都尉,蜀漢其他大臣,也都被他按照地位高低進行了安排。

除此之外,為了宣揚自己的武功,鄧艾還把在綿竹作戰中戰死的士兵,和戰死的蜀國士兵埋在一起,修了一個高大的京觀。

最讓人煩的是,他生怕別人不知道他的功勞,總是把它掛在嘴上,逢人便吹。他還對被他安排了工作的蜀國士大夫們說:「你們幸虧遇到的是我,才有今天,若是遇到別人,早就死翹翹了。」

鄧艾影視形象

他還說,姜維雖然厲害,那是沒遇到我,要是遇到我,他一點辦法都木有。

鄧艾說這話的時候,鍾會和他率領的十多萬伐蜀主力,正被姜維堵在劍閣寸步難行。鍾會聽了這話,心裡會怎麼想? 也許他什麼也沒想,就直接給司馬昭上書,誣告他謀反。

要說鄧艾謀反,即使借他兩個膽子,他也不敢。真正想謀反的不是他,而是誣告他謀反的鐘會,鄧艾的得意忘形,給了鍾會整死他的口實。

去處理鄧艾「謀反」這件事的,正是衛瓘。

02

衛瓘,今山西夏縣人,也是個官N代,其父衛覬在曹魏政權任尚書。往上追溯,他的高祖衛暠還是漢明帝時的著名儒士。

衛瓘影視形象

雖然在他十歲時父親就離開了人世,但他不但沒有成為混混,反而磨鍊了自立的能力,先是世襲了亡父的爵位,然後又做了曹魏的尚書郎,而那一年,他年僅二十歲。

順便提一句,衛瓘還是個書法家,精通隸書、章草(章草是早期的草書,始於漢代,由草寫的隸書演變而成,今草的前身),他的章草,還被唐朝人評為「神品」。

衛瓘書法

衛瓘最大的本事,是處事圓滑,左右逢源,在當時權臣當政、人際關係錯綜複雜的情況下,能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一不小心,不是得罪這個就是得罪那個,所以其母陳氏非常替他擔心。

老人家低估了兒子的智商,聰明無比的衛瓘「優遊其間,無所親疏」,始終平安無事。

衛瓘這個本事,也是曹魏重臣傅嘏最為欣賞的——這哪裡是衛瓘呀,分明是當代寧武子啊!

這個評價可不低,因為寧武子是春秋時期一個大夫,很會為官處事,孔子曾為其點讚:「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意思是當國君有道、政治開明的時候,他就用他的聰明才智為國家效力;當國君無道、政治昏暗的時候,他便裝糊塗,什麼都不管;他的聰明也許其他人能做到,但是他的「愚昧」,卻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這就是「愚不可及」成語的來歷。那時候這個成語,可是實實在在的褒義詞。

03

衛瓘的命運與司馬家族的興衰捆綁在一起,是從滅蜀之戰開始的。作為監軍,他被司馬昭派去監督鄧艾、鍾會(鎮西將軍)的軍事行動,並代理鎮西將軍司。司馬昭還給了他一千人馬,作為他的衛隊。

鍾會影視形象

這足以說明,司馬昭是把衛瓘視為心腹的。

此次鄧艾「謀反」,按理說應該讓衛瓘去處理,他是監軍,有這個職責,又深得司馬昭信任,但司馬昭卻命令鍾會去成都捉拿鄧艾。

司馬昭之所以未派衛瓘去處理,大概覺得衛瓘人手太少,此去必有危險。鍾會卻不這麼想,你姓衛的不是心腹嗎,還是辛苦你跑一趟吧。

此時的姜維已奉劉禪之命投降鍾會,手握重兵的鐘會野心萌發,打算自立為王。鍾會不但想幹掉鄧艾,以便奪取一塊根據地,還想除掉衛瓘。不用自己動手,借鄧艾之手幹掉衛瓘,當然再好不過了。

他的如意算盤是,衛瓘肯定不是鄧艾的對手,待鄧艾幹掉衛瓘,坐實鄧艾謀反之名,他再去收拾鄧艾。

鍾會的借刀殺人之計,衛瓘心知肚明,但又無法拒絕。其實他根本就沒想過拒絕,他已經想好了主意。

為了保密,衛瓘是在夜裡抵達成都的。他決定先清除外圍,然後再來個中心突破。於是,鄧艾手下那些將領們,接到了衛監軍這樣的通知:本人奉詔處理鄧艾的問題,除了鄧艾,其他人一律不予追究,請大家接到通知後,都自覺到官軍這裡來報到,爵位賞賜不變,不然滅三族。

通知一發,將領們哪敢怠慢,第二天天還沒亮,他們紛紛來到衛瓘軍營,只有鄧艾一人未到。他當然不會來,因為根本就沒通知他。

被蒙在鼓裡的鄧艾,還在蜀漢的皇宮裡睡大覺呢,說不定睡的,還是劉禪睡過的龍床。衛瓘倒也不慌不忙,天亮後才去抓他。那時的鄧艾父子兩個,都還沒起床,被抓了個正著。

直到被抓,鄧艾仿佛才明白了什麼,仰天長嘆:「沒想到我這個忠臣,也會落到這個下場。我特麼簡直就是,第二個白起啊!」

抓了鄧艾,並不等於萬事大吉,更大的考驗在後面——看來鄧艾平時對下屬們不錯,他的那些部將們,都想把他救出來,他們帶著人馬,找上門來了。

衛瓘的手裡,只有區區一千人,哪裡是對手?衛瓘想了想,連兵器都沒帶就出去了:各位稍安勿躁,在下也覺得鄧將軍有些冤,這不正在寫奏章嗎,大家放心,在下一定向朝廷申辯,還鄧將軍一個清白!那些人說好吧我們相信你,撤了。

04

不料這邊剛消停,那邊鍾會又不安分了。決心謀反的鐘會,不但囚禁了護軍胡烈等將領,還試圖把衛瓘也拉下水。

他毫不掩飾欲殺胡烈之心,還把這個寫在木片上給衛瓘看,衛瓘說胡烈是朝廷大將,怎麼能說殺就殺呢?堅決反對殺胡烈。碰巧在上廁所時遇到胡烈一名手下,衛瓘便讓他把鍾會想殺胡烈的消息透露出去。

外面的軍隊得知鍾會想造反,立即包圍了皇宮,但又怕傷著衛瓘,不敢衝進去。鍾會明白那些人是衝著他來的,心裡不免打鼓,讓衛瓘出去安撫一下,以免局面不可收拾。

趁機脫身後的衛瓘立即組織力量討伐逆賊,經過一番激戰,鍾會被殺。假意投降鍾會、意欲利用鍾會反叛實現恢復漢室的姜維一同被殺(有說自殺)。

姜維影視形象

禍亂平息後,事情並沒有完,因為鄧艾本營的將士,不相信他們的老大會謀反,想把他救回成都。

那時的鄧艾,已經被鍾會派的人押走,正在押赴長安的路上。若是讓他平安抵達長達,那問題就大了,因為當初誣陷鄧艾謀反,也有他衛瓘一份,鄧艾若是反咬一口,後果不堪設想。

絕對不能讓鄧艾活著抵達長安!受衛瓘指派追殺鄧艾的護軍田續,在四川綿竹追上了鄧艾父子,夜襲鄧艾父子於三造亭,並將其殺掉。鄧艾被殺後,他在洛陽的其他幾個兒子也被誅殺,其妻子和孫子被發配到西域。

幾乎是頃刻之間,三個一流的軍事天才,全部死於這個「小人物」之手。創造了歷史的衛瓘,不知對自己有何評價?

平定益州的功勞,不可謂不大,大臣們紛紛議論,朝廷應該對其加封,這樣才對得起他。衛瓘卻與鄧艾剛好相反,生怕朝廷把功勞算在他頭上,謙虛地說平定益州是大家的功勞,鄧艾、鍾會則是自取滅亡,與他關係不大。

儘管衛瓘堅持不接受賞賜,但是朝廷還是讓他擔任使持節、都督關中諸軍事、鎮西將軍的職位,不久轉任都督徐州諸軍事、鎮東將軍,進封菑陽侯。

05

司馬昭死後,其子司馬炎建立西晉。與其老子一樣,司馬炎對衛瓘的信任,依舊無以復加,因為這個人,早就用實際行動證明了對司馬氏的無限忠誠。

司馬炎影視形象

但太忠誠也不是好事,物極必反嘛,衛瓘之倒黴,就與他的忠誠有關。

那麼,衛瓘對司馬氏到底有多忠誠呢? 眾所周知,司馬炎立了個傻逼兒子做太子,也就是後來的晉惠帝司馬衷。讓一個傻逼當太子,那不是拿國家前途,拿你們司馬家天下開玩笑嗎?皇上您可要想清楚了,現在後悔還來得及!

但要讓他直接給皇帝提意見,他也沒那麼大膽,因為「妄言」太子廢立之事歷來都是大忌,弄不好會掉腦袋。

但這個忠臣出於對司馬氏江山的關心,終於還是沒忍住,在一次朝廷宴會上,借著酒興摸著皇帝的寶座對司馬炎說:「可惜了這個好位置啊。」言外之意是,若是讓太子坐這個位置,他肯定坐不穩,趁早換人吧。司馬炎當然聽出了他的意思,臉色一沉:「你是不是喝多了?」衛瓘一激靈,打了一個酒嗝,再也不敢放一個屁。

司馬炎雖然對衛瓘的「多管閒事」很不高興,但也沒對他怎麼樣。再說人家是好意,又一直很忠誠。

但一個女人不這麼想。在那個女人看來,衛瓘說這話就是找死,他既然想死,就成全他吧。這個女人便是賈南風,歷史上著名的醜皇后和毒女人。

司馬炎死後,傻逼太子司馬衷繼位,是為晉惠帝。既然是個傻逼,那麼他就管不了事,朝政大權,就落到了皇后賈南風手裡。

這個毒女人掌權後,開始清理之前建議廢太子的人,作為司馬衷的老師,衛瓘自然上了她的黑名單。賈南風隨便找個理由,就把衛瓘幹掉了,順便幹掉了衛瓘八個子孫。

早在鄧艾被衛瓘殺掉之時,就有一個「預言家」預言過衛瓘的結局。那人名叫杜預,西晉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和學者,唐代大詩人杜甫的祖先。他聽聞鄧艾被殺後說過這麼一段話:「伯玉(衛瓘的字)其不免乎!身為名士,位居總帥,既無德音,又不御下以正,是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當何以堪其責乎?」

意思是衛瓘這人也不咋地,可能將來也會不得好死。

相關焦點

  • 鄧艾滅蜀後被鍾會設計陷害的經過,還原鄧艾之死的真相
    鄧艾在蜀地封官治軍大權在手,不懂得讓出權力反而要伐吳,司馬昭與鄧艾這對君臣之間的裂隙迅速產生並擴大。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從權力爭奪的角度,鄧艾連螳螂都算不上,只是蟬。螳螂當然是鍾會,至於黃雀,下面再講。鍾會自招降姜維以來,擁兵自重的心態就不斷膨脹。但陰謀家心裡有鬼,所以行事更加低調。
  • 三國時,為什麼司馬昭要殺鄧艾和鍾會?
    有人說司馬昭殺鄧艾和鍾會是因為兩人相互誣陷的結果,也有人說他們被殺是因為功高蓋主的原因,其實看看後來滅東吳的王渾和王濬之間也是爭功,甚至互相告狀也沒有被殺,最終結局非常良好。那麼輪到鄧艾和鍾會的時候,為何是慘澹收場呢?我們一起分析一下。
  • 鍾會為什麼在沒有把握的情況下造反?他真的想和姜維光復蜀漢嗎?
    「鍾會之叛」是司馬昭執政期內遭遇的一次政治挑戰,也是三國後期一件重大的歷史事件。鍾會,字士季,魏國太傅鍾繇之子,「有才數技藝,而博學精練名理」。他為司馬氏政權數立大功,特別是在伐蜀之戰中,滅亡了蜀漢,功勞很大。但是蜀國剛滅,他又轉而反對司馬氏,隨即很快敗亡。
  • 蜀將姜維假意投降鍾會,鍾會決意與司馬昭較量一番,事成則得天下
    蜀主劉禪棄城投降之後,蜀將姜維假意投降魏國鍾會麾下,計劃激化魏國鍾會與鄧艾的矛盾。姜維對鍾會說:今鄧艾奪得益州,益州民殷國富可成霸業,其意自明。鍾會大怒,決心除掉鄧艾。司馬昭接到奏報,果然爆怒不可遏,立即命鍾會收捕鄧艾,還說自己要陪同御駕親徵,鄧艾父子被捕。姜維罵鄧艾賊匹夫偷渡陰平,也有今日。姜維勸鍾會及早隱退,鍾會卻不以為意。姜維於是趁機說:「若不如此,要早做安排。」
  • 鄧艾:三國中的天才軍事家,為何結局悽慘?
    三國是一個璀璨的時代,這個時代裡誕生了關羽、張飛、呂布、周瑜、陸遜、張遼這樣的絕世名將,他們任意一人放在別的時代都能成為一方巨擘。自關羽這代名將相繼離世後,三國實質上也進入了大後期。戰後鄧艾成為郭淮副手,有調動兵馬的權力。第二年姜維繼續北伐,鄧艾得知消息後提前帶領魏軍駐紮在落谷上方,還沒等姜維反應過來鄧艾居高臨下攻打姜維,一戰殲滅2萬蜀軍,這也是姜維北伐以來損失最慘的一場戰爭。戰後鄧艾榮升為將軍、雍涼副都督。
  • 三國最陰毒小人,一手害死姜維,留下一件文物被世人追捧千年
    公元263年,司馬昭委派大將鍾會、鄧艾掛帥,帶領大軍討伐蜀國。衛瓘被司馬昭任命為監軍隨軍出徵,畢竟這是司馬昭第一次組織如此大規模的對外用兵,魏國的主力部隊幾乎傾巢而出,不容有失,衛瓘作為司馬昭的心腹,隨時可監督鍾會鄧艾二人。
  • 作為滅蜀之戰的兩大功臣,鄧艾和鍾會為啥會被司馬昭無情殺害?
    三國末期,司馬昭見蜀漢內部不和,派兵攻伐蜀國。鄧艾和諸葛緒負責圍攻姜維,鍾會負責進攻漢中。實際上在戰前司馬昭根本沒有想到,能這麼快速的滅亡蜀漢,大家想像的都是最多擊敗蜀軍,佔領漢中。哪曾想,鄧艾兵行險著打進了蜀漢腹地,直接逼降了劉禪。給了司馬昭一個天大的驚喜。
  • 鍾會手下三將,一個殺鄧艾,一個殺關羽全家,一個殺鍾會
    公元263年,鍾會伐蜀,手握十餘萬大軍,是主力,在伐蜀過程中,鍾會先後扳倒了諸葛緒和伐蜀第一功臣鄧艾,獨享大功,可惜,最後鍾會本人也被自己手下人幹掉了。當時,鍾會手下至少有三位大將,都是狠人,這三個人,一個殺了鄧艾,一個殺了關羽全家,一個殺了鍾會本人。那麼,這三個人都是誰呢?
  • 為何鄧艾能進武廟72將,而姜維卻不能進?姜維到底差在哪裡?
    就宋朝追封的古代名將72人,就有九位出自三國時期。對於這九位名將,分別是諸葛亮、張飛、關羽、張遼、鄧艾、周瑜、呂蒙、陸遜、陸抗,也即蜀漢三位,曹魏兩位,東吳四位。值得注意的是,在武廟72將中,鄧艾這位消滅蜀漢的名將得以入選,但是,對於和鄧艾齊名的姜維,則無緣這份榜單。
  • 他是三國後期的重臣,經歷了國家分裂到統一,是西晉的開國功臣
    他是三國後期的重臣,經歷了國家分裂到統一,是西晉的開國功臣三國後期,各國有智謀的人才,有能力的將領都相繼去世,所以人才都比較緊缺,不過還是有幾個有能力的人出現,那就是魏國的鐘會鄧艾兩人,還有蜀國的姜維,
  • 鄧艾奇襲陰平小道,為何無需鍾會同意,原來司馬昭有個特殊安排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十七回,發生在鄧艾、鍾會伐蜀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鄧艾和鍾會。原文如下:卻說鄧艾出轅門上馬,回顧從者曰:「鍾會待吾若何?」從者曰:「觀其辭色,甚不以將軍之言為然,但以口強應而已。」
  • 此人是伐蜀大軍統帥之一,先後得罪鍾會和鄧艾,卻因禍得福
    本期的三國戰爭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十七回,發生在劍閣之戰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鍾會、鄧艾、諸葛緒和姜維。故事梗概如下:蜀漢輔國大將軍董厥聽說魏軍大舉入侵,連忙率領二萬兵馬在劍閣下寨。監軍衛瓘出面阻止,認為諸葛緒是鄧艾的部下,殺了諸葛緒將會影響鐘會與鄧艾的關係。於是,鍾會下令將諸葛緒用囚車押送至洛陽,交由司馬昭處理,並將諸葛緒的兵馬收為己用。鄧艾聞訊後大怒,想要前去興師問罪,卻遭到兒子鄧忠的勸阻。於是,鄧艾強壓怒火,來到鍾會營寨,商議下一步的作戰部署。
  • 解析三國戰爭:鄧艾穿行陰平小道,奇襲成都,滅亡蜀漢
    東漢末年,歷經長達36年的諸侯混戰,終於進入了三國時代。魏國、吳國、蜀國,構成了三國最精彩的時代。這個時代,也可以被稱之為後三國時代,因為真正的東漢末年混戰在小說裡其實已經被劃分到了三國的序列裡。不過,從史實來看,那時候三國的叫法完全錯誤,當時各地存在著大大小小的諸侯,並不是單純的三個國家,只能算得上是諸侯混戰的年代。
  • 伐蜀大軍有三位統帥,鍾會鄧艾死於非命,另外一位命運如何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十七回,發生在伐蜀之戰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董厥、姜維、鍾會和諸葛緒。卻說鍾會離劍閣二十裡下寨,諸葛緒自來伏罪。會怒曰:「吾令汝守把陰平橋頭,以斷姜維歸路,如何失了!今又不得吾令,擅自進兵,以致此敗!」緒曰:「維詭計多端,詐取雍州;緒恐雍州有失,引兵去救,維乘機走脫;緒因趕至關下,不想又為所敗。」會大怒,叱令斬之。監軍衛瓘曰:「緒雖有罪,乃鄧徵西所督之人;不爭將軍殺之,恐傷和氣。」
  • 蜀漢帝國滅亡之謎:劉禪麾下有姜維輔佐,為何卻要投降鄧艾?
    鍾會大軍想著打完這一仗回家和親人團聚,所以攻勢格外兇猛,但是姜維拿曹軍屠城的事例鼓舞士氣,加上蜀中各地都在支援姜維,所以蜀軍守勢格外堅固,曹魏大軍一下子屍橫遍野,傷亡頗大。 曹魏大軍的副帥鄧艾經鍾會同意,率領3萬精兵去偷渡陰平小道。
  • 鄧艾抄陰平小路偷襲成都,若劉禪死守,姜維從後夾擊,會怎麼樣?
    鄧艾抄陰平小路偷襲成都,後主劉禪如果死守成都,而後待姜維從後夾擊,蜀國還是有一定的喘息之機的。公元263年,司馬昭認為蜀漢國小勢弱,再加上常年的徵戰,蜀漢已經是財力將近,百姓疲憊厭戰。因此,司馬昭便以蜀漢大將軍姜維屢次進犯魏境為由,派遣鍾會、鄧艾,以及諸葛緒等三路大軍,將近二十萬大軍兵向蜀漢。因為蜀漢命令前線的各個據點回防,縮小兵線而謹守漢、樂二城,使得魏軍得以直入漢中,鍾會等主力軍可以直下陽安關口,並在攻克關城後,長驅南下。姜維得知鍾會大軍西出陽安口,便緊急率軍回援,行至陰平的時候,和前來截斷蜀漢後路的諸葛緒大軍相遇。
  • 三國中姓鄧的將軍很少,但都是人中龍鳳!
    什麼「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基本上很多姓氏都是名將輩出,今天咱們就看下三國中姓「鄧」的名將都有誰?但是三國中姓鄧的人很少,幾乎寥寥無幾,而可以稱為名將的更是不多。但三國中還是湧現兩位鄧氏大將,並且都是人中龍鳳!這二人是誰呢?第一位,魏國鄧艾。
  • 鄧艾:我在詩詞中的年齡已經定格
    提及活躍在三國後期的人物,你會想起那些人呢?興許答案中會出現鄧艾、鍾會、姜維、陸抗等人,本篇就來看看詩詞中的鄧艾,共計14首。【鄧艾最出名的就是奇襲綿竹,在這次伐蜀之前鄧艾就是徵西將軍了】《毀鄧艾廟》 宋 洪諮夔蜀庸無與守,魏吃浪成名。血已洿砧機,魂猶饕酒牲。
  • 《三國志14》製作人談陰平:鍾會失算 鄧艾奇襲滅蜀
    《三國志14》製作人談陰平:鍾會失算 鄧艾奇襲滅蜀 2019-10-22 16
  • 鄧艾抄小路偷襲成都,若劉禪死守,姜維從後夾擊,結果會怎麼樣?
    鄧艾其實原本也沒指望劉禪馬上投降。劉禪死守,姜維回援,正是鄧艾原先的設想。鄧艾的設想在發起滅蜀戰爭時,司馬昭原本的設想是:讓鄧艾、諸葛緒的6萬人牽制姜維於沓中,鍾會率10餘萬人迅速攻取只有3萬人的漢中,一舉突破劍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