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進攻關中,為何都從函谷關或潼關,而不從山西西南渡河進攻?

2020-12-11 藤樹先生

自古以來,選定都城,都不是君王任意而為的選擇,要充分考慮這幾大元素:

第一。戰略安全。四戰之地不適合做首都,最好首都有關河之類的保障,這樣君主居住起來才有安全感。其實當下很多國家選定都城也考慮過這個問題,比如韓國的新首都「世宗」、緬甸的新首都「內比都」,都是考慮戰略安全的角度。

第二。物流發達。京城的龐大和繁華,意味著需要從外地來運輸糧食和物產供應京城,否則,京城的日用品消耗就會難以為繼。歷史上,太平天國切斷大清國南北漕運,導致很多農民軍開始奉洪秀全大掌教為「正統」,理由很明白:太平軍切斷南北漕運,意味著大清國的稅收重地丟失,並且南方的糧食也很難運輸到北方,這也導致京師米價飛漲。因此,定都的時候,還要考慮經濟安全。

第三。天子威嚴。唐中宗在位期間,關中的環保因為之前很多朝代定都於此,遭到了巨大破壞,以至於京城的糧食供應困難,甚至井水都有怪味,有人建議唐中宗遷都,遭到唐中宗拒絕,理由倒也簡單:豈有逐糧天子邪?意思是天底下哪有因為沒有糧食吃而搬家的天子?因此天子選擇都城,還要考慮前朝的定都情況,保證天子的尊嚴。

關中的優勢

在中國歷史上,關中從西周開始,到唐朝滅亡為止,在這長達一千多年的時間裡,有多個王朝選擇定都於此,之所以定都於此,在於關中曾經具備上文提到的三大優勢,而關中喪失都城地位,也和這三大優勢出現變化有關。

在秦末漢初,作為楚人子弟的劉邦,在取得天下後沒有考慮把都城安置在楚地,而是選擇安置在關中,原因在於:論經濟,當時關中的物產完全可以做到自給自足,即便是六國故地發生叛亂,只要守住三秦地區的要塞,那麼,就可以保證外敵不至於打進來,而三秦地區當時最重要的要塞,莫過於函谷關。

秦的強大和崛起,其實也和函谷關息息相關。在秦強盛的時候,秦軍可以東出函谷關對關東六國進行討伐,而秦一旦陷入衰落,秦可以利用函谷關天險自保,等到喘息過後,再徐圖天下——歷史上,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曾率領五國聯軍擊潰秦軍,解了邯鄲之圍,但是,五國聯軍追擊秦軍到達函谷關外以後,便停止追擊,因為聯軍自知函谷關的難以逾越。

甚至在唐朝,玄宗皇帝在位期間,安祿山大軍兵臨潼關之外,不論是封常清還是哥舒翰這樣的名將,一致認為:唐軍應該扼守潼關天險,阻擋安祿山叛軍向關東進犯,而後,等到關東勤王軍隊趕來,熬到安祿山大軍士氣低落,這樣,唐軍前後夾擊,叛亂即可平定——因為唐玄宗對封常清等人的不信任,導致潼關淪陷,自己也被迫逃亡蜀地。

這些都充分說明了關中的地理優勢。

而中國歷史上,似乎外部勢力想攻入關中,函谷關或者潼關,都是外部勢力的必經之路,那麼,為什麼不考慮從山西西南部渡河進攻關中?

奪取關中戰例

在中國歷史上,其實存在很多關東勢力進入關中,不經過函谷關或者潼關的戰例,其中對後世造成較為久遠影響的戰例有兩起。

第一起。隋朝末年,隋朝山西的地方官李淵見天下局勢動蕩,隋煬帝大勢已去,於是起兵割據一方,並趁機擴大地盤。李淵深知關中在當時是帝業成功的關鍵,因此,李淵起兵造反後,選擇從龍門渡口指揮唐軍越過黃河,進入關中。而唐軍奪取關中後,以關中為根據地,開始了之後的統一戰爭。

第二起,唐朝末年,黃巢大軍盤踞關中,唐僖宗一邊跑路,一邊頒布詔書命天下義軍起來勤王,河東藩鎮李克用根據唐僖宗的詔書,指揮軍隊從蒲津渡口越過黃河,參與對黃巢大軍的圍剿。這一局面的結局是,唐天子最後的威嚴消失殆盡,而黃巢也沒能完成改朝換代,最終便宜了軍閥們。

並且,根據戰爭的進攻方位置不同,選擇進攻關中的路線也截然不同。

比如說蜀漢諸葛亮北伐曹魏的時候,也有過奪取關中的計劃,蜀漢在西南地區,諸葛亮奪關中,當然不用考慮什麼函谷關、潼關問題了。諸葛亮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先奪下隴西,然後攻佔關中,進而將三秦、巴蜀連在一起,仿當年秦滅六國的格局,兼併丟失半壁江山的曹魏。而魏延則比較極端,認為只要走子午谷小路,兵臨關中,就可以撼動曹魏局面。

既然存在渡黃河奪關中的戰例,那麼,為什麼大多數人印象裡,奪取關中必須經過函谷關或者潼關不可?

攻打函谷關的優勢

那是因為,對於進攻一方來說,相比之下,選擇進攻函谷關或者潼關奪取關中地區的優勢,或者說性價比,要比選擇渡河進攻具備太多優勢。

因為在古代,渡河作戰的難度係數很大,而且大多是一種軍事冒險。一旦不能做到兵貴神速,及時讓自己的軍隊越過黃河,那麼,很可能導致過河的軍隊沒等完成渡河,就被敵軍消滅,更可怕的是,一旦敵人採取誘敵深入之計,在黃河的西岸堅壁清野,而後切斷渡口,那麼,孤軍深入的軍隊,將會陷入進退失據、糧草難以為繼的局面。

此外,即便是進攻的一方沒有後顧之憂,經黃河渡口攻打關中也是很麻煩的。因為如果攻打函谷關或者潼關,只要奪下這些關口,大軍就可以長驅直入關中——比如安祿山就在奪下潼關後,兵鋒直指長安城。

而如果渡黃河,就意味著要適應山西的表裡山河,山西的地形較為零碎,山川阻隔較多,這對進攻關中的軍隊來說,後勤補給是十分麻煩的,一旦補給線出現問題,很可能導致局勢發生逆轉。

因此相對來說,攻打函谷關或者潼關,是相對之下、常規情況下的最優選擇。

相關焦點

  • 古人進攻關中,為什麼必須要從函谷關或者潼關
    秦漢以後的潼關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成為了歷來兵家必爭之地,但是而在秦漢之前,卻有一關隘跟潼關同樣重要的地位,它就是函谷關。說起函谷關,就不得不說到函谷道,函谷道傳統上有廣義和狹義兩種說法。為什麼必須要從函谷關或者潼關因為從潼關或函谷關進攻關中更容易一些,古代技術落後,沒有什麼好的渡河工具,只能在各個渡口進行偷渡,各個渡口一般都有軍隊把守,都相當險要,一夫擋關,萬夫莫開,與函谷關與潼關的難度不相上下,而且渡河作戰,中原軍隊並不擅長。
  • 東方六國進攻秦國時,為何只能死磕函谷關這麼一條路?
    在戰國時期的歷史中,東方六大強國不止一次的聯合進攻秦國,也就是合縱攻秦。但東方六國總是在函谷關死磕,從來沒有選擇其他的路線。那麼,函谷關到底在哪?從地理位置上來說,函谷關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的靈寶市境內,屬於河南的最西部。其實,東方六國也只能通過函谷關進攻秦國,其他根本沒得選。
  • 古代進攻關中,為何一定要過潼關函谷關,而不沿著黃河直接打過去
    因此古代戰爭中軍事地理學的應用,無論是對於進攻方選擇決戰地點或行軍還是對於防禦方建設要塞堡壘,都是至關重要的。在古代缺乏有效可靠的高速信息傳遞手段的情況下,兵貴神速就成了永不磨滅的真理,因為一支部隊遠離故土,進行作戰的時候永遠要比在國內接受訓練以及負責邊境安全的時候消耗的物資要多的多。
  • 函谷關沒落史:戰國時為何繞不開它?後來又為何沒落?
    關於這個問題,東方列國君臣也並不傻,崤函通道固然重要,但不意味著秦國守住崤函便可安枕無憂。從東北方向看,在晉南汾河平原沿汾水、涑水下遊渡河,可以到達渭北南下,後期秦趙戰爭也多是在函谷關之外的今山西西南部進行,為了防禦這個方向,秦一度遷都櫟陽(位於渭水以北)。
  • 函谷關和潼關:地圖還原函谷關和潼關古代重要戰爭
    為什麼要把函谷關和潼關放在一起函谷關潼關黃河函谷關歷史上有三座:秦關、漢關、魏關弘農河大軍攻打函谷關第一件事就是渡過弘農河六國伐秦,秦依函谷天險,使六國軍隊伏屍百萬,流血漂櫓攻擊函谷關的目的就是要走崤函古道,通過後可直達關中地區秦末大亂,劉邦向西進軍,函谷關下只能望關興嘆,後來繞道南陽走武關才拿下關中
  • 陝西的遺址:關中四關之函谷關、潼關
    聰明的古人發現了從今天的寶雞,沿著嘉陵江直通巴蜀地區的通道。距離關中很遠,並且不在正北方向。所以我當時很疑惑,難道正北方向的金鎖關不應該比蕭關更重要嗎?秦人為什麼把幾百公裡之外的蕭關定為關中的北關?   蕭關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春秋戰國時候,秦人的西部受到少數遊牧民族的威脅,這些少數民族(比如羋月傳當中的義渠王)進攻關中的通道,是沿著涇河。
  • 從函谷關到潼關,幾千年的重要軍事要塞潼關為何如此重要
    這時流民西行,特允許進入這三座關,正說明在此以前,進入這三座關 是 和 進 入函谷關一樣是不容易的。當時設關不僅這三、四處,為什麼進入這三、四座關就這樣不容易? 顯然可見,太行山也是區別東西的界線。不過這一時期東西兩方對立的形勢不甚分明,遂不為人所重視。到了東漢,關西、關東或者山西、山東的概念還是相當明確的。東漢初年,光武以蕭王身分轉戰於幽、冀兩州,其時赤眉將攻破長安,光武頗欲乘釁並關中,而以「方事山東」,遂派遣鄧禹率軍西行。更始由洛陽遷都長安,諸將皆山東人,鹹勸留洛陽,鄭興說更始,就提到「山西雄桀,爭誅王莽」。
  • 關中平原東部門戶,潼關為什麼易守難攻?
    潼關扼守中原通往關中、西域的通道,戰略位置極其重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四鎮咽喉」、「百二重關」的美譽。百二重關意思是只要兩個人守著,可抵擋百人進攻,足見其地勢之險。清朝康熙和乾隆這爺孫倆都曾給潼關非常高的評價,稱潼關為「天下第一城」、「第一關」。《山海關志》中說:「畿內之險,惟潼關與山海關為首稱。」
  • 關中的「關」是哪個關?函谷關和潼關是不是一個地方?
    渭河平原,又稱為關中平原。關中之名始於戰國時期,因為西有散關,東有函谷關,南有武關,北有蕭關,故取意四關之中。四方的關隘,再加上陝北高原和秦嶺兩道天然屏障,使關中成為自古以來的兵家必爭之地。但是古人一般習慣稱函谷關以西為關中。
  • 關中地區的地緣地位
    崤函古道是連接關中與中原的最重要通道,且地形十分顯要,歷代建都關中的王朝,都在這條古道上設置關隘。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潼關、函谷關(秦)。潼關位於陝西華陰市區東20公裡處,地處黃河幾字形拐彎處,函谷關位於靈寶市北10公裡處,兩處關隘都是北靠黃河,南靠秦嶺,十分險要。
  • 函谷關傲視群雄,保秦國一方平安,六國為何不繞道攻打?
    事實上,我們現在看旅遊照片,根本看不出函谷關在歷史上的險峻,但去看過古崤山狹長通道的人都知道,當地黃土峁有七八米高,中間只允許一輛汽車通過,感覺並不是很險要,但如果考慮到戰國基本都是木輪戰車作戰,那麼函谷關就是古代的一個堵點了。而且,函谷關的成功是天註定的,西邊高原,東邊瀑布,南邊秦嶺,北邊黃河。
  • 函谷關和潼關是一個地方嗎?關中的關又是哪一個關?
    函谷關和潼關不是一個地方,且歷朝的函谷關也不在同一個位置,至於關中的關,指的是關中四關,即:東面的函谷關(東漢後被潼關取代)、西大散關、南武關和北面的蕭關。
  • 春秋戰國第一雄關函谷關,漢武帝時為何東移了300裡?
    如圖,黃河水從被而來直接將山西高原與陝西高原一切兩半,到了潼關區域因為有秦嶺山脈的阻隔而逶迤向東流函谷關在稠桑原之中是因為稠桑原因為長期被雨水衝刷而形成了一條通透東西的大裂縫。而稠桑原是典型的黃土高原上的塬的地形,頂部平坦如原,高度非常高,四周峭壁陡立,加之黃河從稠桑原北面流過,緊貼著原壁,所以東來的行人要進入關中,沒有其他道路可以走,只能從這條裂縫通過。這條長15裡的裂縫兩邊壁立如削,寬不過數米,真乃「車不能方軌,馬不能並鞍」。對函谷關的險要,古人往往用一個詞來形如,叫「丸泥可塞」。
  • 潼關與函谷關的變遷就是半部中華史,走遍兩座雄關才知古人智慧
    我們沿黃河之旅來到了陝西與河南的交界,這裡有兩座舉世聞名的關隘,分別是函谷關和潼關,而這兩道關隘的變化,恰恰與黃河有著密切的關係。陝西關中平原是中華文化的發源地之一,而關中的東大門正是函谷關,可隨著歷史的變遷,函谷關逐漸被潼關所替代,那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的?這兩座雄關又有怎樣的歷史故事。
  • 一條道上兩座雄關,函谷關和潼關哪個更險要
    函谷關建成之後,「秦有崤函之固。」東漢末期,潼關在亂世中崛起,長安通往洛陽的驛道因此被稱為「潼關道」。一條道上兩座雄關,哪一個更險要呢?這個爭論早已有之。新朝末年軍閥隗囂力挺函谷關,豪言: 「請以一丸泥 ,東封函谷關 ,圖王不成 ,其弊足霸矣。」
  • 關中地區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侵華日軍為何遲遲未進攻?
    關中,即「四關」之中,東潼關(函谷關)、西散關(大震關)、南武關(藍關)、北蕭關(金鎖關)。今天的關中地區主要位於陝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寶雞、鹹陽、渭南、銅川、楊凌五市一區。這裡自古以來易守難攻,從戰國時起就有「四塞之國」的說法,張良曾用「金城千裡」來概括關中的優勢,並勸劉邦定都關中。可以說,關中地區在中國歷史上的存在感十足。
  • 東從面進入關中一定要走潼關嗎?為啥不能渡黃河攻打關中?
    從秦朝開始,在關中平原的東部、西部、西北、東南各設有函谷關、散關、蕭關、武關四個關隘保護關中,由於地處四關中央,關中平原也因此得名。(關中平原四周皆有天險,易守難攻)在函谷關、蕭關、散關、武關四個關隘中,函谷關是最為知名的。
  • 如果關羽進攻樊城的時候,劉備進攻關中,結果會如何?
    後來劉邦也是在被封為漢王以後,暗度陳倉佔領關中,自此雖多次被項羽打敗但只要退守關中項羽也攻不進去,最終依靠蜀地和關中逐步擴張,將項羽擊敗建立大漢王朝,由此可看出,關中之地是稱王稱霸的關鍵,可以說誰得關中誰得天下。
  • 麒麟蜀夢假想劇本戰報88,蜀漢佔領武關,並出兵繼續進攻函谷關!
    玩《三國志11》之麒麟蜀夢假想劇本戰報88,蜀漢佔領號稱是秦之四塞之一的武關,並繼續進攻函谷關。公元271年4月1日,蜀漢第一路北伐大軍拿下長安城後,並沒有停下腳步,蜀漢北伐軍總指揮官·蜀漢軍師·徵東將軍羅憲也並沒有第一時間進城,而是立刻安排好長安的防禦工作,畢竟長安可是天下第一城,與洛陽城齊名,長安洛陽號稱大漢兩都。還是比較擔心曹魏興師數十萬來討伐的,而我們蜀軍也不過數萬兵馬,所以還要拿下潼關,潼關在手,長安可守。
  • 老行驢剛從潼關,函谷關窮遊歸來,緊急告知避坑建議
    利用國慶中秋節到來前兩天,東出關中,找找潼關古城,風凌古渡,函谷古關。從西安坐火車到達潼關新縣城,縣城內公交免費,可是從縣城到潼關古城的交通非常不方便。給我的感覺潼關縣對自己獨有的——古潼關,這張旅遊名片重視的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