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行驢剛從潼關,函谷關窮遊歸來,緊急告知避坑建議

2020-10-03 老行驢

老行驢2020.09.29,因為小區停電,臨時決定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利用國慶中秋節到來前兩天,東出關中,找找潼關古城,風凌古渡,函谷古關。

從西安坐火車到達潼關新縣城,縣城內公交免費,可是從縣城到潼關古城的交通非常不方便。給我的感覺潼關縣對自己獨有的——古潼關,這張旅遊名片重視的不夠。

下了火車,坐公交1號線,到郵電局,坐潼關到山西風陵渡的私營班車,可是上車後遲遲不發車,發車後又在城內走走停停,非常耽誤時間。

我直接到山西風陵渡鎮,可是這裡對黃河邊上的風陵古渡口,並不在意,我被當地人誤導到了一處人造景區——印象風陵。大家千萬不要去,沒什麼內容的景區,拼湊人造,沒有人文內容,破爛冷清的景區。

風陵渡鎮,地處黃河幾字形大灣最後橫折鉤的那個鉤彎處,黃河在這裡由北向南奔流的黃河轉向東流。這裡有著名的風凌古渡遺址。這才是風陵渡鎮應該打造的旅遊區。

我們花15元,坐電動三輪到了黃河邊,找風凌古渡。古渡口沒有遺址痕跡。當地人告訴我就在這個鉤彎處。看完後老哥又把我們送到風陵渡大橋橋頭,這座大橋很壯觀,山西側橋頭建造的很大氣。我不理解風陵渡鎮為何不把這個黃河最後一個大灣沿岸,以風凌古渡為核心,好好開發打造。

到了橋頭,等車近2個小時,客車,計程車全沒有。最後總算等來一輛有乘客的出租,20元到對岸潼關古城。往返潼關和風陵渡的班車,時間不定,次數不固定,非常不便。我差一點就被困在風陵渡鎮。

潼關古城,原來的古城牆,東西南北四個門,已經難找到,開發建設新的城闕,還沒建完。黃河岸邊的古渡口,被潼關黃河風景區單獨圍了起來。我們到了一問要門票,當地人告訴我上午還沒要票,國慶黃金周到了,他們要發國慶財。本來潼關古城是一個整體,非要把黃河岸邊圍隔,收門票。大大降低了對潼關古城旅行體驗感。我到這裡是尋古遊,被這種突兀的商業化鬧的索然無味。

大致瀏覽,匆匆逃離,回潼關縣城。可是還是沒車,滴滴呼叫快車和計程車,沒有車接單。最後一輛下班回縣城的小車,20元讓我搭車回到火車站。

坐火車趕往靈寶。靈寶的吃住方便,價格合理。酒店早餐非常好,一掃昨天種種不好的感覺。早餐後準備乘車去函谷關景區,等車時因為昨日潼關交通困境,讓我心有餘悸。和公交站旁的電動三輪談妥,20元到景區。就走了,路非常好。如果打出租大概要70元左右。

到達函谷關景區,真是又漂亮,又大氣壯觀,東臨澗河,有大片的湖面,景區管理的非常好。景區75元門票,60歲可以免費。

景區比較大,但是要遊的好,一定要步行,不要做電瓶車。電瓶車是這裡的唯一的坑。往返票20元,可是進去不遠到達老子廣場,就下車了。一路臺階,遊老子廣場,太初宮,然後就是關城了,實際不遠。在關城的東南面是大片湖區,很美。

如果累了,在關城廣場下面可買返回景區大門的電瓶車,10元。最好還是徒步,遊湖區最完美。

原來從靈寶火車站有一路公交到城邊轉1路區間直達景區。而且定點準時,整點發車,非常方便。所以往返景區和靈寶火車站非常快捷方便,2元票價,4元就到達景區。所以不用打車。靈寶函谷關旅行,給我的體驗非常好。

真希望陝西和山西,潼關古城和風凌古渡聯合開發,把交通暢通,把風凌古渡和潼關古渡聯通,用一條大船讓遊客橫渡黃河。讓黃河最後一個鉤彎,黃河金三角活起來。兩個有無數歷史故事,扼守黃河咽喉的兩個古渡口,一座潼關古城,應該是有豐富歷史人文內容,又有黃河震撼人心的尋古旅行的好去處。

出西安蹬華山,尋潼關古城,渡黃河尋風凌古渡。走靈寶,遊函谷關,多好旅行線路。

老行驢是一個窮遊,自由深度遊驢友。如果你自駕遊,就沒有我的困難了。我的避坑建議只提供給和我一樣的窮遊自由行驢友。

相關焦點

  • 老行驢國慶前窮遊自由行之三:解謎函谷關,尋跡老子路
    國慶前老行驢說走就走:2020.09.29遊風陵渡,潼關古城。2020.09.30遊函谷關回到西安已發文三篇:《老行驢剛從潼關,函谷關窮遊歸來,緊急告知避坑建議》《老行驢國慶節前窮遊自由行之一:風陵渡懷古幽思》《老行驢國慶節前窮遊自由行之二
  • 老行驢國慶前窮遊自由行之三:解謎函谷關,尋跡老子路
    國慶前老行驢說走就走:2020.09.29遊風陵渡,潼關古城。2020.09.30遊函谷關回到西安已發文三篇:《老行驢剛從潼關,函谷關窮遊歸來,緊急告知避坑建議》《老行驢國慶節前窮遊自由行之一:風陵渡懷古幽思》《老行驢國慶節前窮遊自由行之二:初識潼關古城,揭開面紗偷看》我本想儘快把《老行驢國慶節前窮遊自由行之三:解謎函谷關,尋跡老子路》寫完發布,反反覆覆寫不下去。
  • 老行驢國慶節前窮遊自由行之二:初識潼關古城,揭開面紗偷看
    國慶中秋節這次說走就走的驢行,初步規劃的目的地是:潼關,函谷關。交通的緣由,讓我直達了風陵渡,這是我與風陵渡的今生之緣。老行驢沉浸在中華根祖女媧的故裡,行走在女媧摶土造人,化生萬物的黃河岸邊,一篇《老行驢國慶節前窮遊自由行之一:風陵渡懷古幽思》分享給了喜歡的驢友。
  • 函谷關和潼關:地圖還原函谷關和潼關古代重要戰爭
    為什麼要把函谷關和潼關放在一起函谷關潼關黃河函谷關歷史上有三座:秦關、漢關、魏關弘農河大軍攻打函谷關第一件事就是渡過弘農河六國伐秦,秦依函谷天險,使六國軍隊伏屍百萬,流血漂櫓攻擊函谷關的目的就是要走崤函古道,通過後可直達關中地區秦末大亂,劉邦向西進軍,函谷關下只能望關興嘆,後來繞道南陽走武關才拿下關中
  • 函谷關與潼關地圖補遺
    這是秦函谷關及函谷的地形圖,能看到所處位置真是今天的X007縣道。本來我還不能確定這條就是函谷,因為北面還有一條山谷。有熟悉的網友確認了,並指出北面那條山谷是有水的。函谷之所以是交通要道是因為能通車,而北面的則通不了車,只能過人。
  • 函谷關和潼關是一個地方嗎?
    那麼,函谷關和潼關是一個地方嗎?因為都靠近黃河,相距較近,有人把函谷關和潼關誤以為一回事。其實,函谷關和潼關是長安城和洛陽城之間的咽喉不為,是我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兩個關隘。函谷關佔據崤函咽喉,北依黃河,南挽秦嶺,西接衡嶺,東臨絕澗,深險如函,盤踞谷中。
  • 老行驢國慶前窮遊自由行之一:風陵渡懷古幽思
    老行驢2020年的9月,旅行計劃是踏遊西安灞河。2020.09.29隻因小區要從早6.40至晚23.50停電,物業通知大家電梯也不能開。我當然不想悶在家裡,可是出去回來就得爬樓梯,32樓很困難。我決定出去旅行兩天,說走就走,目的地潼關,函谷關。去風陵渡不在這次旅行計劃之內,走之前也不知道潼關古城和風陵渡的位置關係。
  • 老行驢國慶前窮遊自由行之一:風陵渡懷古幽思
    老行驢2020年的9月,旅行計劃是踏遊西安灞河。2020.09.29隻因小區要從早6.40至晚23.50停電,物業通知大家電梯也不能開。我當然不想悶在家裡,可是出去回來就得爬樓梯,32樓很困難。我決定出去旅行兩天,說走就走,目的地潼關,函谷關。
  • 從函谷關到潼關,幾千年的重要軍事要塞潼關為何如此重要
    函谷關的關址到了漢武帝時有了移徙,由原來所在的弘農縣徙於新安縣。漢時新安縣在今河南省澠池縣東。後新安縣六移,函谷關新址實在今新安縣東二裡。函谷關為什麼會受到遷移?這不是由於新關所在的地勢更為險要,而是因為當時的樓船將軍相僕數有大 功,恥為關外人,上書乞徙關城,武帝意亦好廣闊,故聽從遷徙。
  • 陝西的遺址:關中四關之函谷關、潼關
    確定了函谷關(漢之後為潼關,兩者實為一體),大散關,武關,蕭關為四大關,號稱「秦之四塞」。函谷關(潼關)為關中東大門,一旦失守,關中平原也就無險可守,是關中防禦的重中之重;南方的秦嶺山脈,正南方向海拔較高,道路開通較晚。聰明的古人發現了從今天的寶雞,沿著嘉陵江直通巴蜀地區的通道。
  • 潼關為什麼取代函谷關?潼關變遷了三次,都是為什麼變遷?
    東漢末年,黃河水位下切,加之稠桑原頂端的森林植被已經被破壞,所以先秦時代的函谷關已經失去了天險的作用。於是,位於淆函道西端的潼關就做了替補。潼關位於名為麟趾原的黃土塬體上,和函谷關所在的稠桑原一樣,麟趾塬也是頂面平坦,且從秦嶺延伸下來直到黃河岸邊。所不同的是,函谷關位於稠桑原之中,而潼關則位於海波550米的麟趾塬之上。麟趾塬東側是名為遠望溝的深溝,西側是名為禁溝的深壑。二者溝中都有水,在水流和雨水的反覆衝刷下變得壁如刀削。
  • 古人進攻關中,為什麼必須要從函谷關或者潼關
    潼關出現在中國歷史上的頻率是最高的,由於陝西河南一帶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陝西和河南兩省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西安和洛陽兩地更是長期在中國歷史上扮演著首都的角色,而潼關扼守在西安和洛陽中間,是陝西等西部地區前往中原的交通要道,可見,無論是從東方攻入西方,還是從西方攻入東方,得到了潼關,
  • 函谷關和潼關是不是一個地方?
    關中之名始於戰國時期,因為西有散關,東有函谷關,南有武關,北有蕭關,故取意四關之中。四方的關隘,再加上陝北高原和秦嶺兩道天然屏障,使關中成為自古以來的兵家必爭之地。但是古人一般習慣稱函谷關以西為關中。函谷關和潼關不是一個地方,卻在一個區域,它就是著名的淆函通道,又稱豫西通道。函谷關位於崤函要道的東端,潼關位於西端。歷史上函谷關有秦關,漢關和魏關三處。
  • 函谷關和潼關是一個地方嗎?關中的關又是哪一個關?
    函谷關和潼關不是一個地方,且歷朝的函谷關也不在同一個位置,至於關中的關,指的是關中四關,即:東面的函谷關(東漢後被潼關取代)、西大散關、南武關和北面的蕭關。
  • 古人進攻關中,為何都從函谷關或潼關,而不從山西西南渡河進攻?
    唐中宗在位期間,關中的環保因為之前很多朝代定都於此,遭到了巨大破壞,以至於京城的糧食供應困難,甚至井水都有怪味,有人建議唐中宗遷都,遭到唐中宗拒絕,理由倒也簡單:豈有逐糧天子邪?意思是天底下哪有因為沒有糧食吃而搬家的天子?因此天子選擇都城,還要考慮前朝的定都情況,保證天子的尊嚴。
  • 潼關與函谷關的變遷就是半部中華史,走遍兩座雄關才知古人智慧
    我們沿黃河之旅來到了陝西與河南的交界,這裡有兩座舉世聞名的關隘,分別是函谷關和潼關,而這兩道關隘的變化,恰恰與黃河有著密切的關係。陝西關中平原是中華文化的發源地之一,而關中的東大門正是函谷關,可隨著歷史的變遷,函谷關逐漸被潼關所替代,那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的?這兩座雄關又有怎樣的歷史故事。
  • 一條道上兩座雄關,函谷關和潼關哪個更險要
    函谷關建成之後,「秦有崤函之固。」東漢末期,潼關在亂世中崛起,長安通往洛陽的驛道因此被稱為「潼關道」。一條道上兩座雄關,哪一個更險要呢?這個爭論早已有之。新朝末年軍閥隗囂力挺函谷關,豪言: 「請以一丸泥 ,東封函谷關 ,圖王不成 ,其弊足霸矣。」
  • 易守難攻的函谷關多次保衛秦國免於亡國,為何後世被潼關取代?
    春秋戰國時代,諸侯混戰,秦國從開局時的弱國到後來吞併六國,一統天下,秦國與其他國家邊境最重要的關隘,便是函谷關,其他六國被稱為「關東六國」,便是因為處在函谷關以東得名,那麼函谷關究竟位於何處?為何這樣一座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的雄關,後來會被拆毀?
  • 老行驢回燕山入關中——心飛四野,行者無疆
    老行驢再入關中,休整了幾天,實在是按捺不住遊走關中的衝動。2020年9月6日,回西安第八天,重啟浪蕩大關中,大秦嶺,大西安的旅程。我從2018年開始,我已經三次到神禾原南端的南堡古寨,因為那有個被放棄的古寨讓我掛懷,總惦記那廢棄的痕跡是否還尋得到。那是讓人無法忘卻的鄉愁,希望唐村農業公園的開發建設能留有印記,尋得見南堡古寨的回憶。9月6日我和老伴第四次南行再訪古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