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前老行驢說走就走:
2020.09.29
遊風陵渡,潼關古城。
2020.09.30
遊函谷關
回到西安已發文三篇:
《老行驢剛從潼關,函谷關窮遊歸來,緊急告知避坑建議》
《老行驢國慶節前窮遊自由行之一:風陵渡懷古幽思》
《老行驢國慶節前窮遊自由行之二:初識潼關古城,揭開面紗偷看》
我本想儘快把《老行驢國慶節前窮遊自由行之三:解謎函谷關,尋跡老子路》寫完發布,反反覆覆寫不下去。總寫不出心中的那份感覺。
哎,一天的時間太短了,迷難解,跡難尋,情難平。
題一:窮遊自由行建議
如果你和我一樣是窮遊自由行,坐普通快車到靈寶,找個舒適的酒店休息一晚,第二天到函谷關遊一天,是最佳選擇。
但是要真實認知清楚函谷關周圍的地形特點,體驗函谷關在古代為何是函關險隘,老行驢認為需要踏遊兩天才好。
第一天景區內踏遊,一定走完七公裡的函關古道,我只走了一百多米。
第二天:踏勘函谷關的地理位置和環境:過弘農河東岸山原回望函谷關;向北走走,想想看看,當年六國合縱攻秦可能進入的路線;登上稠桑原,登高看看黃河。
不用打車,火車站附近坐1路公交,到終點換乘1路區間公交始發,終點就是函谷關, 整點發車很準時。進景區不要坐電瓶車,徒遊才能感受到:關城之壯觀,道學之深邃,湖水之靜美。
題二:函谷關真的險要嗎?
站在今天函谷關的關樓前,找不到深函如盒的崤函古道地形雄險的感覺。滄海桑田這裡的地形地貌和三千年前已經面目全非。
函谷關建立於西周,實行分封制的周,都城在關中豐鎬,諸侯國之間在天下共主周天子的統領下,相安無事,天下太平。函谷關的護衛意義不大。周朝東遷洛陽,關中成了大秦的地盤。王室衰微,周天子無能號令天下,諸侯國開始爭奪天下,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大爭時代不期而至。
以關中平原為核心的大秦帝國北有黃土高原,南有秦嶺,西北有六盤山據險而守。東依黃河,而黃河在潼關和風陵渡折向東後,由太行山系的中條山黃河與秦嶺崤山形成的狹窄的崤函古道就成了出入關中平原的重要通道。函谷關是崤函古道的東口,潼關是西口。大秦帝國充分利用了崤函古道據守關中,函谷關成了秦國的最重要的軍事要
在三千年前,冷兵器時代,戰車馬隊,步行軍到這裡,想通過這個崤函古道,只要秦軍把崤函古道東口據守住,六國大軍只能在函谷關前大戰而不能突進。
關前是弘農河,今天看上去,水不過膝,古代弘農河破濤滾滾,想涉水也非易事;從稠桑原上穿過繞過函谷關嗎?昔日的稠桑原叢林密布,車馬人都無法通過。
六國軍隊如果從弘農河東岸原上南行,因為那時原上也森林密布,無法行走。從弘農河河谷南行更不可能,一是河水太大,二是南行不遠就是秦嶺,秦軍在函谷關一包圍,就甕中捉鱉了。
山原高陡,叢林密布,弘農河水流湍急,要通過崤函古道進入關中,只有通過函谷關關樓的關口進入,「車不能方軌,馬不能並鞍」的稠桑原大裂谷,六國軍隊無論如何也突不進去。
老行驢站在函谷關關樓上面對河道狹窄,水不過膝的弘農河,看那已被削平,道路縱橫交錯稠桑原,只能發揮想像力才復原了兩千多年前秦國軍事要塞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雄姿。
「天開函谷壯關中,萬谷驚塵向北空」、「雙峰高聳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戰場」。關前「伏屍百萬,流血漂櫓」,慘烈場面,隨著老行驢的想像,有了絲絲的感覺。
函谷關景區把關樓,廣場,弘農河吊橋,崤函古道都建的非常壯觀。老行驢建議從弘農河東岸向西走,過吊橋,進廣場,上關樓,走崤函古道。也許才有【雄關漫道真如鐵】的感覺和體驗。
弘農河吊橋
遙望關樓
關樓正面
關樓側影
關樓瞭望弘農河吊橋
俯瞰函關古道
遊函谷關必須從弘農河東岸向西,邊遊邊發揮你的想像力,才能有聽見戰馬嘶鳴,旌旗獵獵,」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題三:老子真的在函谷關住過嗎?
函谷關景區:一座軍事古關,一位名人老子,一部名著【道德經】,是一處融軍事文化和老子道家文化為一體的歷史文化人文景區。
2002年10月20日,中國道教協會會長、玉溪道人閔智亭將函谷關命名為「道家之源」。
老子在中國歷史上,是一位有著神秘色彩的人物。從出生到棄官雲遊,最後終老何處,有無數的美麗傳說。他才是中華民族心中的神,一部5162個字的【道德經】是全人類的經典中的經典。
大道院裡的道德天尊——太上老君【老子】
老子西進函谷關的傳說有三個版本。時間大約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16年),那年老子應該是(571-516=54)54歲了,老子辭官出函谷關雲遊四海。
一說:到函谷關就被尹喜留下,著述了【道德經】
二說:尹喜得知老子要西進函谷關雲遊,尹喜也告老還鄉,到秦嶺結草樓迎接老子,就是現在西安周至境內的秦嶺樓觀臺。東樓觀是老子為尹喜講述【道德經】的地方,西樓觀有老子墓。
三說:西出的是大散關,尹喜陪他一起雲遊,在大散關著【道德經】。
老行驢傾向於第二種傳說,另文專述。
來到函谷關,讓我驚嘆的是,靈寶把老子在函谷關著述【道德經】的傳說,挖掘演繹的充分,合理,豐富,有意境。至此老子到底是在函谷關,還是在秦嶺樓觀臺著述的【道德經】,對於我來說,已經不重要了。在這裡老行驢又一次獲得了道家文化的洗禮,安定,淨化,灌頂。唯有這樣的景區才能獲得的敬畏,充盈,寧靜的體驗。
題四:道家之源文化景區概覽
【道家之源】文化景區,佔了景區很大一部分。佔地5000畝地景區,太極聖湖佔1400畝,景區正門進入後向北是太極大道
太極大道
太極大道北端是太極渾天儀噴泉
太極渾天儀噴泉
向東北進入太極湖東側是道島,道壇,西側是德島德堂
德堂和老子文化園,老子塑像,朱雀門,太初宮,大道院在一個南北軸線上。
德堂
老子紫銅鍛造貼金塑像,手執《道德經》,通高33.3米,突出老子「三生萬物」的哲學思想。陽光下塑像熠熠生輝,猶如道家文化的思想光芒普照大地。
塑像的東面稠桑原西緣下是長達365米、高達12米(喻一年365天12個月)的道德天書鐫刻著《道德經》全文,單字1平方米見方,宛若長龍,氣勢恢宏,堪稱世界之最。
道德天書
上懸道家之源匾額的朱雀門
太初聖宮宮門
門聯:仙居懷聖德,靈廟肅神心。
兩側宮牆上書:
千古道源,萬世德宗。
太初聖宮
大道院
【道養生,儒養德,佛修心】中國最大的道觀,儒釋道集一堂,天宮人間各路神仙坐一室。
大道院內儒釋道和各路神仙
整個道家文化景區以太初聖宮為核心,一碑,一石,楹聯,碑文,無不體現道家文化。
老子著經的靈石
靈寶地名的美麗傳說靈符遺址。
道家之源景區,挖掘的很深,很好保留了唐宋以來對太初聖宮的建造和道家文化的積澱,創造性地加入新的元素,遺存和新景觀有機結合,營造出了道家文化的博大精深,意蘊深厚的氛圍和意境。
函谷關是一處保護開發利用非常成功的歷史人文景觀,這裡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節點,【千古雄關,道家之源】名不虛傳,實至名歸。
老行驢希望今後有機會再來,體驗感悟天地人大道之音,身心雙修,開悟文化懵懂,精進文化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