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洛陽到函谷關蠻遠的,大概有180公裡,對於自助遊的我來說,最經濟的辦法是乘火車到靈寶。從百度地圖查知,靈寶火車站離函谷關景區相距16公裡,路程很近,交通問題容易解決。說幹就幹,起個大早,9月14日從洛陽火車站坐K911次,04:21分開,到靈寶07:17分。天公不作美,中雨,出靈寶火車站一打聽,可乘1路公交車,到終點站再倒一次車就成。
01 冒中雨,到達函谷關景區大門,左側是售票處,老伴門票半價38元,我免票。拍攝時間8:56分。
老天下雨,本來打算坐景區交通車遊覽,公交車司機師傅說沒有必要,理由是到老子塑像處交通車不開,你還得步行。謝謝司機師傅的熱情指導。
02 下中雨,還要撐傘拍照,操作上不方便。這時候多隻手就好,猛然間想到「三隻手」是小偷的別稱,趕緊把「歪」念掐滅。
為什麼要冒中雨遊函谷關?函谷關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老子著述道家學派開山巨著《》的靈谷聖地,道家文化的發祥地;是古代西去長安、東達洛陽的通衢咽喉之地;是千百年烽煙際會、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塞,紫氣東來、雞鳴函關等歷史故事與傳說的起源地。在漫漫歷史長河中,這裡以名人()、名著(《》)、名關(函谷關)留芳青史,名揚海內外。
、、、、、、等歷史名人志士臨關吟詩作賦,流傳至今的有100餘篇。函谷關如此有名,豈能因下雨而錯過?
03 老天繼續下雨,俺倆遊興不減。
04 嘿,發現岸那邊有老子金色塑像。
05 道學高深,老子在霧氣中時隱時現,更增添神秘色彩。
06 在老子塑像前冒雨拍張合影。
這張照片得說明一下,下中雨,遊客稀少。在我們遊覽時,正好遇到來自鄭州的一家子人也來遊玩,簡短交流後,得知我們是南方人,遠道而來,年長的家長特意叫女兒幫我們拍合影。嘿,還沒有開口,人家就主動幫忙,藉此遊記深表謝意。
07 給中華先賢老子拍張正面照。
老子生於,靜思好學,知識淵博。老子聽老師講課,總愛尋根問底,求知慾望非常強烈。為了解開心中的疑惑,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言「實乃老夫之學有盡」,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由此,老子豐富了學識,見識卓越,名聲大振,並提出了一系列治國安民的主張。據史籍記載,另一位中華先賢孔子慕名而來、曾多次問道於老子,也就是說,老子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08 走近老子,欣賞就在函谷關寫下的不朽著作《道德經》。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之學,文意深奧,涵蓋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09 抬頭看見「道家之源」匾額,由此上臺階,可尋訪老子寫經處。
匾額「道家之源」為第六任道教協會會長玉溪道人題寫,楹聯是:三百代太初之光生一生二生萬物;五千年道德真經法天法地法自然。言簡意賅地描述出道教真諦。
10 先看到的是靈符「桑」。
據《資治通鑑》記載:唐代有位參軍叫田同秀,他在早朝時說,昨晚夢遊函谷關見到老子,老子說在其著經處埋有靈符,誰能得到它就能得天下。唐玄宗聽後,馬上命田同秀帶人到函谷關老子著經處,掘地三尺,挖出一個桃符,上面刻著一個古體「桑」字。眾臣解釋為四十八,桑象徵農業,寓意如果重視農業可保佑玄宗坐擁天下四十八年。玄宗大喜,認為是天賜之寶,隨即改「開元」年號為「天寶」,立老子為,改桃林縣為靈寶縣。這就是歷史上重要的「玄宗改元」事件。
11 老子寫下五千言道德經的「太初聖宮」。
太初聖宮是聞名海內外的道教聖地,每年的農曆二月十五日,即老子誕辰日,都要舉辦老子誕辰紀念活動,吸引了眾多的遊客和海內外道教團體考察觀光。太初宮還是成語「仙丹救民」故事的發生地。老子在函谷關太初宮著寫《道德經》時,他的坐騎青牛被當地一老農飼養著。當時,函谷關一帶流行一種瘟疫,許多人為此斃命,郎中也無能為力。一天,老子的青牛不吃不喝,急壞了飼養人。他找郎中,郎中讓人扶起青牛,只是咔咔不止後突然咔出一個肉團(就是現在人說的牛黃),牛才如釋重負,張嘴吃草。郎中大喜,忙將肉團拿回家中,泡製成小藥粒,發給有病關民。病人吃後馬上見輕。人們為了感激老子的青牛救命之恩,說這是仙丹。
12 上臺階進院門,老伴手指元代碑石。
這塊巨碑是元代大德四年,即公元1300年立的重修太初宮記事碑。碑文記敘了老子入關著《道德經》的史實,與《史記·老子列傳》的記載相符;記述了唐代「玄宗改元」重要歷史事件,以及因此而引起的太初宮的演變。碑文還闡述了老子的「道德」思想,以及太初宮修葺過程,是珍貴的實物資料。
13 進太初宮殿,中華先賢老子端坐中央。
殿堂門柱上有幅楹聯,上聯是「道德聞真經權衡滋萬物威靈真顯赫」,從上面這張照片看下聯不完整,缺最後二個字,鬥膽加上「聖賢」二字,那麼完整的下聯是「天尊揚真諦紫氣暎三千朝神禮聖賢」,加錯了請包涵。
14 繼續前行,就來到函谷關大道院。
函谷關大道院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建築面積達716平方米。為硬山式仿秦漢建築,是迄今河南省最大的一座仿秦漢建築,體現了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思想,當然,重點是展示道教文化內涵。整個建築氣勢宏偉,古樸典雅,青灰基調,肅穆莊重。殿內有佛燈1682盞,供奉有老子、孔子、釋迦牟尼和八仙等道教主要神仙塑像,是紀念老子及道教中重要神化人物的地方。
15 近前看匾額和楹聯。
外楹聯是:無為參道德繞谷達三界威靈真顯赫;極理合天尊普同濟萬民錫福納禎祥。內楹聯是:大開函谷關紫氣東來照鍾靈與社稷;道院慧精通祥雲中土潤功參天地人。頌揚道德經、道教及老子思想。
16 從大道院下來,可直達函谷關。
函谷關是成語「雞鳴狗盜」、「雞鳴函關」的發生地。戰國時期,齊國的素有好客喜賢之名,想讓孟嘗君來秦共圖大業。派其弟涇陽君到齊國為人質,請孟嘗君入秦為相,孟嘗君到秦遭到丞相的忌妒及陷害。後秦王反悔,欲害之,又不想擔罵名,就將孟嘗君軟禁起來。回國後的涇陽君聞聽此訊,欲救孟嘗君去求燕姬,燕姬提出要孟嘗君已贈給秦王的狐白裘衣。後一門客從狗洞進入庫房,巡夜人聽有動靜,門客學狗叫,騙走巡夜人,盜得狐白裘衣,送給燕姬。燕姬才幫忙弄到出關文書,孟嘗君一行慌忙逃至函谷關,正值半夜,當時關規是「雞鳴開關,日落閉關」。後邊追兵將至,形勢危急。此時有一門客站在土阜上學雄雞打鳴,引得周圍雄雞齊鳴,關吏忙開關門,孟嘗君一行匆匆出了函谷關。追到此處,孟嘗君已出關多時了。
17 老伴說,站在城樓這個位置,可以看到函谷關關名。
函谷關是成語「紫氣東來」的發生地。公元前491年,函谷關令,清早從家裡出門,站在一個土臺上看見東方紫氣騰騰,霞光萬道,心喜大呼:「紫氣東來,必有異人通過。」忙令關吏清掃街道,恭候異人,果然,見一老翁銀髮飄逸,氣宇軒昂,並且倒騎青牛向關門走來。尹喜忙上前迎接,通報姓名後,誠邀老子在此小住。老子欣然從命,在此著寫了彪炳千秋的洋洋五千言《道德經》。
18 函谷關城樓上有樓梯,還可更上一層樓。
函谷關是成語「公孫白馬」的發生地。戰國時期,,互相爭鳴,思想非常活躍。當時門客中有一名叫的,想到秦國出遊。那時趙國一帶的馬,正流行一種惡性傳染病。秦國得知後,在其的函谷關貼出告示:「凡趙國的馬概不得入關」。這天,公孫龍騎著白馬,來到函谷關,驗過符節就要過關。關吏攔住說:「你人可以過關,但馬不能過關」。公孫龍不悅,「馬不能過關?白馬非馬,怎能不讓過呢?」關吏說:「白馬也是馬呀!」公孫龍說:「難道我公孫龍就是龍嗎?」關吏被問愣了。他又說:「白馬者,馬與白也,或白與馬也,譬如說要馬,給黃馬、黑馬都行,但要白馬,給黃馬、黑馬就不行了。這說明白馬和馬是兩回事,也是就說白馬就不是馬,為什麼不能過呢?」關吏還沒明白過來,他就騎著馬過了函谷關。
19 更上一層樓,欣賞函谷關的雨中景色。
函谷關是成語「終軍棄襦」的發生地。於公元前153年復置函谷關,下令用襦作為出入關卡的憑證。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劉徹詔舉賢士。當時濟南有一名叫終軍的人很有才華,十八歲時就被選為,與少年才子齊名,並稱為「終賈」。一天,他從濟南行至函谷關,關吏驗過符後,交還給他。他棄之而行,關吏笑他無知,終軍口出豪言:大丈夫過關就是來博取功名,何需此襦!果然,終軍得到了漢武帝重用,擔任大使。重過函谷關時,關吏認出了他,說這就是當年棄襦過關的孩子,隨從大呼:「這是出使南越的大使,不許胡說。」關吏大驚,忙跪拜送出關門。
20 這裡有下城樓的臺階,步下臺階可出關看看。
函谷關是兵家必爭之地,是典故「函谷關大戰」的發生地。故事發生在公元前三百多年,趙、楚、魏、韓、燕等五國聯合起來攻打秦國的一場戰鬥就發生在這裡。俺依稀記得讀中學時背誦過賈誼的《過秦論》:「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可見當時秦國強大並向東擴張,使得各國認為秦國是個嚴重的威脅。魏王任命公孫衍為相,採用了「合縱」的策略,聯合魏國、趙國、韓國、燕國、楚國,這五個國家推舉楚國的楚懷王當所謂的「縱長」,由此組織五國聯軍一起進攻秦國。公孫衍還聯繫了義渠國,想讓他們配合聯軍行動,在後方攻擊秦國。沒想到秦國送上絲綢和美女,就緩解了義渠帶來的危險。另外也由於聯軍各有圖謀,無法統一號令。比如楚國和燕國兩國受到的威脅不大,態度就不是很積極。所謂的五國聯盟其實只有魏、趙、韓三個國家在和秦軍交戰。在公元前三百一十八年,秦國派樗裡疾出關迎戰聯軍,在修魚這個地方大敗聯軍,斬殺了主力韓軍八萬餘人,震嚇住關東諸國。
21 在函谷關城門內看到這張圖,此圖系東漢墓中出土的畫像磚拓片,現在我們所見的函谷關城樓依此圖復建。
經歷了數千年的變遷,秦時的函谷關早已湮滅無存,已經從人們的印象中、現存的典籍中消失。幸好光緒末年出土於河南開封白沙鎮的「偃師邢渠孝父畫像石」上有座城樓,還指明是函谷關東門。1992年依圖復建,才使得今天的人們能有機會看到二千年前秦漢時期的函谷關,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22 看看雨中函谷關的雄姿。你看,雨不小,老伴的褲腿都溼了。
細細欣賞函谷關城樓,發現真的跟畫像石一樣,關樓是建築形式對稱、連體的四層木結構雙樓,一層為門關,雙樓各開一門洞,每洞雙扇門,門上有鋪首;二層至四層,上小下大,樓壁開小方窗,二層、三層環繞有走廊。雙樓頂脊上,對稱雕有二隻丹鳳。
23 步出函谷關,可以看到老子騎著青牛的塑像。當然,今天下雨,「紫氣東來」的景象是完全看不到的。
24 就要離開函谷關景區了,拍張金雞獨立照,算是告別。
離開的路上,我還在想,老子的《道德經》雖然只有5000字,卻留下了許多成語和名句,諸如「天長地久」、「受寵若驚」、「視而不見,聽之不聞」、「深不可識」、「見素抱樸」、「自知之明」、「大器晚成」、「善始善終」、「千裡之行始於足下」、「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上善若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治大國,若烹小鮮」等都出於此,被中華民族世代沿用。冒雨遊覽,實地感受函谷關散發出來的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領略這千古雄關的壯麗風姿,稱得上人生一樂。
離開的路上,我還在想,從春秋戰國到秦時期,函谷關是何等的重要,後來到了三國更多的是聽到潼關的故事,函谷關漸漸地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其實,到東漢時期,甚至在西漢漢武帝時期,函谷關戰略地位就開始下降。這是因為,先秦時期的函谷關修在稠桑原的一條裂縫中,當時稠桑原的高度非常高,四周峭壁陡立,並且原上都是大樹,古代步兵想從高原上翻過去是不可能的。而在稠桑原的北面又緊挨著黃河,河水緊貼著原壁流過,所以東來西往的人要進入關中,沒有其他道路可以走,只能從這條裂縫通過。根據史籍記載,這條裂縫長十五公裡,絕岸壁立,寬不過數米,可謂是「車不能方軌,馬不能並鞍」。但是經過幾百年的變遷,舊函谷關的自然環境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一是稠桑原上的森林被砍伐,水土流失嚴重、高度降低;二是黃河的衝刷和水位的下降,形成河灘。而這個河灘的存在,使函谷關天險失去了意義,因為過往的軍隊可以直接從河灘上走過去了,不需要再擠那條函谷關的裂縫了。函谷關的變遷,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沒有永恆不變的,學會適應新情況,才是生存之道,這是遊函谷關獲得的又一個啟示。明天遊洛陽博物館,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