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中雨遊函谷關——豫鄂自助遊(19)

2020-10-19 三愛先生之館

從洛陽到函谷關蠻遠的,大概有180公裡,對於自助遊的我來說,最經濟的辦法是乘火車到靈寶。從百度地圖查知,靈寶火車站離函谷關景區相距16公裡,路程很近,交通問題容易解決。說幹就幹,起個大早,9月14日從洛陽火車站坐K911次,04:21分開,到靈寶07:17分。天公不作美,中雨,出靈寶火車站一打聽,可乘1路公交車,到終點站再倒一次車就成。


01  冒中雨,到達函谷關景區大門,左側是售票處,老伴門票半價38元,我免票。拍攝時間8:56分。

老天下雨,本來打算坐景區交通車遊覽,公交車司機師傅說沒有必要,理由是到老子塑像處交通車不開,你還得步行。謝謝司機師傅的熱情指導。


02  下中雨,還要撐傘拍照,操作上不方便。這時候多隻手就好,猛然間想到「三隻手」是小偷的別稱,趕緊把「歪」念掐滅。

為什麼要冒中雨遊函谷關?函谷關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老子著述道家學派開山巨著《》的靈谷聖地,道家文化的發祥地;是古代西去長安、東達洛陽的通衢咽喉之地;是千百年烽煙際會、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塞,紫氣東來、雞鳴函關等歷史故事與傳說的起源地。在漫漫歷史長河中,這裡以名人()、名著(《》)、名關(函谷關)留芳青史,名揚海內外。

、、、、、、等歷史名人志士臨關吟詩作賦,流傳至今的有100餘篇。函谷關如此有名,豈能因下雨而錯過?


03  老天繼續下雨,俺倆遊興不減。


04  嘿,發現岸那邊有老子金色塑像。


05  道學高深,老子在霧氣中時隱時現,更增添神秘色彩。


06  在老子塑像前冒雨拍張合影。

這張照片得說明一下,下中雨,遊客稀少。在我們遊覽時,正好遇到來自鄭州的一家子人也來遊玩,簡短交流後,得知我們是南方人,遠道而來,年長的家長特意叫女兒幫我們拍合影。嘿,還沒有開口,人家就主動幫忙,藉此遊記深表謝意。


07  給中華先賢老子拍張正面照。

老子生於,靜思好學,知識淵博。老子聽老師講課,總愛尋根問底,求知慾望非常強烈。為了解開心中的疑惑,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言「實乃老夫之學有盡」,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由此,老子豐富了學識,見識卓越,名聲大振,並提出了一系列治國安民的主張。據史籍記載,另一位中華先賢孔子慕名而來、曾多次問道於老子,也就是說,老子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08  走近老子,欣賞就在函谷關寫下的不朽著作《道德經》。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之學,文意深奧,涵蓋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09  抬頭看見「道家之源」匾額,由此上臺階,可尋訪老子寫經處。

匾額「道家之源」為第六任道教協會會長玉溪道人題寫,楹聯是:三百代太初之光生一生二生萬物;五千年道德真經法天法地法自然。言簡意賅地描述出道教真諦。


10  先看到的是靈符「桑」。

《資治通鑑》記載:唐代有位參軍叫田同秀,他在早朝時說,昨晚夢遊函谷關見到老子,老子說在其著經處埋有靈符,誰能得到它就能得天下。唐玄宗聽後,馬上命田同秀帶人到函谷關老子著經處,掘地三尺,挖出一個桃符,上面刻著一個古體「桑」字。眾臣解釋為四十八,桑象徵農業,寓意如果重視農業可保佑玄宗坐擁天下四十八年。玄宗大喜,認為是天賜之寶,隨即改「開元」年號為「天寶」,立老子為,改桃林縣為靈寶縣。這就是歷史上重要的「玄宗改元」事件。


11  老子寫下五千言道德經的「太初聖宮」。

太初聖宮是聞名海內外的道教聖地,每年的農曆二月十五日,即老子誕辰日,都要舉辦老子誕辰紀念活動,吸引了眾多的遊客和海內外道教團體考察觀光。太初宮還是成語「仙丹救民」故事的發生地。老子在函谷關太初宮著寫《道德經》時,他的坐騎青牛被當地一老農飼養著。當時,函谷關一帶流行一種瘟疫,許多人為此斃命,郎中也無能為力。一天,老子的青牛不吃不喝,急壞了飼養人。他找郎中,郎中讓人扶起青牛,只是咔咔不止後突然咔出一個肉團(就是現在人說的牛黃),牛才如釋重負,張嘴吃草。郎中大喜,忙將肉團拿回家中,泡製成小藥粒,發給有病關民。病人吃後馬上見輕。人們為了感激老子的青牛救命之恩,說這是仙丹。


12  上臺階進院門,老伴手指元代碑石。

這塊巨碑是元代大德四年,即公元1300年立的重修太初宮記事碑。碑文記敘了老子入關著《道德經》的史實,與《史記·老子列傳》的記載相符;記述了唐代「玄宗改元」重要歷史事件,以及因此而引起的太初宮的演變。碑文還闡述了老子的「道德」思想,以及太初宮修葺過程,是珍貴的實物資料。


13  進太初宮殿,中華先賢老子端坐中央。

殿堂門柱上有幅楹聯,上聯是「道德聞真經權衡滋萬物威靈真顯赫」,從上面這張照片看下聯不完整,缺最後二個字,鬥膽加上「聖賢」二字,那麼完整的下聯是「天尊揚真諦紫氣暎三千朝神禮聖賢」,加錯了請包涵。


14  繼續前行,就來到函谷關大道院。

函谷關大道院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建築面積達716平方米。為硬山式仿秦漢建築,是迄今河南省最大的一座仿秦漢建築,體現了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思想,當然,重點是展示道教文化內涵。整個建築氣勢宏偉,古樸典雅,青灰基調,肅穆莊重。殿內有佛燈1682盞,供奉有老子、孔子、釋迦牟尼和八仙等道教主要神仙塑像,是紀念老子及道教中重要神化人物的地方。


15  近前看匾額和楹聯。

外楹聯是:無為參道德繞谷達三界威靈真顯赫;極理合天尊普同濟萬民錫福納禎祥。內楹聯是:大開函谷關紫氣東來照鍾靈與社稷;道院慧精通祥雲中土潤功參天地人。頌揚道德經、道教及老子思想。


16  從大道院下來,可直達函谷關。

函谷關是成語「雞鳴狗盜」、「雞鳴函關」的發生地。戰國時期,齊國的素有好客喜賢之名,想讓孟嘗君來秦共圖大業。派其弟涇陽君到齊國為人質,請孟嘗君入秦為相,孟嘗君到秦遭到丞相的忌妒及陷害。後秦王反悔,欲害之,又不想擔罵名,就將孟嘗君軟禁起來。回國後的涇陽君聞聽此訊,欲救孟嘗君去求燕姬,燕姬提出要孟嘗君已贈給秦王的狐白裘衣。後一門客從狗洞進入庫房,巡夜人聽有動靜,門客學狗叫,騙走巡夜人,盜得狐白裘衣,送給燕姬。燕姬才幫忙弄到出關文書,孟嘗君一行慌忙逃至函谷關,正值半夜,當時關規是「雞鳴開關,日落閉關」。後邊追兵將至,形勢危急。此時有一門客站在土阜上學雄雞打鳴,引得周圍雄雞齊鳴,關吏忙開關門,孟嘗君一行匆匆出了函谷關。追到此處,孟嘗君已出關多時了。


17  老伴說,站在城樓這個位置,可以看到函谷關關名。

函谷關是成語「紫氣東來」的發生地。公元前491年,函谷關令,清早從家裡出門,站在一個土臺上看見東方紫氣騰騰,霞光萬道,心喜大呼:「紫氣東來,必有異人通過。」忙令關吏清掃街道,恭候異人,果然,見一老翁銀髮飄逸,氣宇軒昂,並且倒騎青牛向關門走來。尹喜忙上前迎接,通報姓名後,誠邀老子在此小住。老子欣然從命,在此著寫了彪炳千秋的洋洋五千言《道德經》。


18  函谷關城樓上有樓梯,還可更上一層樓。

函谷關是成語「公孫白馬」的發生地。戰國時期,,互相爭鳴,思想非常活躍。當時門客中有一名叫的,想到秦國出遊。那時趙國一帶的馬,正流行一種惡性傳染病。秦國得知後,在其的函谷關貼出告示:「凡趙國的馬概不得入關」。這天,公孫龍騎著白馬,來到函谷關,驗過符節就要過關。關吏攔住說:「你人可以過關,但馬不能過關」。公孫龍不悅,「馬不能過關?白馬非馬,怎能不讓過呢?」關吏說:「白馬也是馬呀!」公孫龍說:「難道我公孫龍就是龍嗎?」關吏被問愣了。他又說:「白馬者,馬與白也,或白與馬也,譬如說要馬,給黃馬、黑馬都行,但要白馬,給黃馬、黑馬就不行了。這說明白馬和馬是兩回事,也是就說白馬就不是馬,為什麼不能過呢?」關吏還沒明白過來,他就騎著馬過了函谷關。


19  更上一層樓,欣賞函谷關的雨中景色。

函谷關是成語「終軍棄襦」的發生地。於公元前153年復置函谷關,下令用襦作為出入關卡的憑證。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劉徹詔舉賢士。當時濟南有一名叫終軍的人很有才華,十八歲時就被選為,與少年才子齊名,並稱為「終賈」。一天,他從濟南行至函谷關,關吏驗過符後,交還給他。他棄之而行,關吏笑他無知,終軍口出豪言:大丈夫過關就是來博取功名,何需此襦!果然,終軍得到了漢武帝重用,擔任大使。重過函谷關時,關吏認出了他,說這就是當年棄襦過關的孩子,隨從大呼:「這是出使南越的大使,不許胡說。」關吏大驚,忙跪拜送出關門。


20  這裡有下城樓的臺階,步下臺階可出關看看。

函谷關是兵家必爭之地,是典故「函谷關大戰」的發生地。故事發生在公元前三百多年,趙、楚、魏、韓、燕等五國聯合起來攻打秦國的一場戰鬥就發生在這裡。俺依稀記得讀中學時背誦過賈誼的《過秦論》:「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可見當時秦國強大並向東擴張,使得各國認為秦國是個嚴重的威脅。魏王任命公孫衍為相,採用了「合縱」的策略,聯合魏國、趙國、韓國、燕國、楚國,這五個國家推舉楚國的楚懷王當所謂的「縱長」,由此組織五國聯軍一起進攻秦國。公孫衍還聯繫了義渠國,想讓他們配合聯軍行動,在後方攻擊秦國。沒想到秦國送上絲綢和美女,就緩解了義渠帶來的危險。另外也由於聯軍各有圖謀,無法統一號令。比如楚國和燕國兩國受到的威脅不大,態度就不是很積極。所謂的五國聯盟其實只有魏、趙、韓三個國家在和秦軍交戰。在公元前三百一十八年,秦國派樗裡疾出關迎戰聯軍,在修魚這個地方大敗聯軍,斬殺了主力韓軍八萬餘人,震嚇住關東諸國。


21  在函谷關城門內看到這張圖,此圖系東漢墓中出土的畫像磚拓片,現在我們所見的函谷關城樓依此圖復建。

經歷了數千年的變遷,秦時的函谷關早已湮滅無存,已經從人們的印象中、現存的典籍中消失。幸好光緒末年出土於河南開封白沙鎮的「偃師邢渠孝父畫像石」上有座城樓,還指明是函谷關東門。1992年依圖復建,才使得今天的人們能有機會看到二千年前秦漢時期的函谷關,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22  看看雨中函谷關的雄姿。你看,雨不小,老伴的褲腿都溼了。

細細欣賞函谷關城樓,發現真的跟畫像石一樣,關樓是建築形式對稱、連體的四層木結構雙樓,一層為門關,雙樓各開一門洞,每洞雙扇門,門上有鋪首;二層至四層,上小下大,樓壁開小方窗,二層、三層環繞有走廊。雙樓頂脊上,對稱雕有二隻丹鳳。


23  步出函谷關,可以看到老子騎著青牛的塑像。當然,今天下雨,「紫氣東來」的景象是完全看不到的。


24  就要離開函谷關景區了,拍張金雞獨立照,算是告別。

離開的路上,我還在想,老子的《道德經》雖然只有5000字,卻留下了許多成語和名句,諸如「天長地久」、「受寵若驚」、「視而不見,聽之不聞」、「深不可識」、「見素抱樸」、「自知之明」、「大器晚成」、「善始善終」、「千裡之行始於足下」、「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上善若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治大國,若烹小鮮等都出於此,被中華民族世代沿用。冒雨遊覽,實地感受函谷關散發出來的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領略這千古雄關的壯麗風姿,稱得上人生一樂。

離開的路上,我還在想,從春秋戰國到秦時期,函谷關是何等的重要,後來到了三國更多的是聽到潼關的故事,函谷關漸漸地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其實,到東漢時期,甚至在西漢漢武帝時期,函谷關戰略地位就開始下降。這是因為,先秦時期的函谷關修在稠桑原的一條裂縫中,當時稠桑原的高度非常高,四周峭壁陡立,並且原上都是大樹,古代步兵想從高原上翻過去是不可能的。而在稠桑原的北面又緊挨著黃河,河水緊貼著原壁流過,所以東來西往的人要進入關中,沒有其他道路可以走,只能從這條裂縫通過。根據史籍記載,這條裂縫長十五公裡,絕岸壁立,寬不過數米,可謂是「車不能方軌,馬不能並鞍」。但是經過幾百年的變遷,舊函谷關的自然環境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一是稠桑原上的森林被砍伐,水土流失嚴重、高度降低;二是黃河的衝刷和水位的下降,形成河灘。而這個河灘的存在,使函谷關天險失去了意義,因為過往的軍隊可以直接從河灘上走過去了,不需要再擠那條函谷關的裂縫了。函谷關的變遷,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沒有永恆不變的,學會適應新情況,才是生存之道,這是遊函谷關獲得的又一個啟示。明天遊洛陽博物館,再見。

相關焦點

  • 神遊明堂與天堂——豫鄂自助遊(18)
    歷史發展的脈絡是這樣的:公元605年隋煬帝開始經營東都(洛陽),建造紫微宮,總設計師宇文愷揣摩聖意,加上自己的巧思絕倫,建成的紫微宮壯麗輝煌,隋書記載「製造頗窮奢麗,前代都邑莫之比焉」。接著隋煬帝在紫微宮的乾陽殿接受萬國朝賀,設九賓之禮,開創我國歷史上首次。公元687年春,武則天力排眾議,拆除,即隋朝的,就地創建明堂,而後又下令建造天堂。
  • 鄂城寺塔與張衡墓——豫鄂自助遊(24)
    沿著圍牆向左拐,發現古塔位於南陽市十一中(原張衡高中)校園內,跟門衛說明來意,得到友善的回答,讓我們登記一下,就可自行參觀遊覽。謝謝!因漢代、隋代這裡屬南陽郡西鄂縣,故名鄂城。佛教自東晉永昌年間傳入南陽,隋代佛教發展較快,仁壽四年(604)和大業十三年(617),淅川縣法相寺、西鄂縣鄂城寺塔先後興建。元朝末期,南陽除香嚴寺規模依舊外,鄂城寺及其它名剎皆毀於亂世。根據寺內碑刻和歷史文獻的記載,鄂城寺建於隋大業年間,北宋元符二年(1099)寺、塔重建。
  • 先遊土司城後逛女兒城——豫鄂自助遊(31)
    2018年5月俄渝鄂團自混合遊時,從莫斯科返重慶乘船遊三峽及小三峽、小小三峽,然後上岸遊過宜昌、遊過荊州。這次豫鄂自助遊決定離開襄陽,一路不停直接去恩施。9月21日一早乘特快T49次,6:28分開,到宜昌東不出站,接著轉乘10:28分開的動車組D625次,中午時分到達恩施火車站。嘿!在襄陽享受到的些許秋涼,在恩施一掃而光,炎炎夏日當空照,感覺到整個人都被熱浪裹挾著。
  • 穿越疊彩洞賞雲臺山一絕——豫鄂自助遊(09)
    疊彩洞是連接豫晉兩省的公路隧洞,是修武人民戰天鬥地的傑作。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前後歷時八年開築而成。大小二十三條公路隧道,首尾相連,總長4800多米,在峭壁間重疊直上,洞洞之間,可遠觀平川,近觀懸崖,上觀奇石,下觀溝谷,精彩與驚險共生,絕佳和美景紛呈,聽鳥語泉聲似琴鳴,聞花香嵐氣沁心扉。
  • 嶽飛故裡訪嶽廟——豫鄂自助遊(03)
    這座建造精美的木結構牌樓,叫精忠坊,又名,建於正德七年(1521),是一座卯榫結構的木製牌樓。它飛簷尖聳,形如群雁比翼,建造精美,氣勢雄偉壯觀。雖然通體沒有使用一根釘子,卻歷經近500年的震災水患,仍巍然屹立。嶽飛廟又稱「宋嶽忠武王廟」,是因為時,嶽飛冤獄被平反,改葬於西湖畔棲霞嶺,追諡武穆,後又追諡忠武,封鄂王。這塊「宋嶽忠武王廟」匾額由朱佑樘賜題。
  • 遊黃河小浪底——豫鄂自助遊(10)
    19  嘿!發現一艄遊艇高速行駛在黃河小浪底庫區的碧波之中。好,小浪底大壩壩上遊覽完畢,現在按原路返回,遊黃河故道。
  • 遊嵩陽書院逛中嶽廟——豫鄂自助遊(16)
    嵩陽書院初建於太和八年(484),名為嵩陽寺,為佛教活動場所,僧待多達數百人。五代後周時(公元951-960年),改為太乙書院。宋景祐二年(1035),名為嵩陽書院,此後一直是歷代名人講授經典的教育場所。嵩陽書院大門楹聯是:近四旁,惟中央,統泰華衡恆,四塞關河拱神嶽;歷九朝,為都會,包伊瀍洛澗,三颱風雨作高山。楹聯很有氣勢,先說中嶽,後表洛陽,好地方。
  • 愚公故裡登王屋山——豫鄂自助遊(11)
    據說迎恩宮始建於唐開元元年(713),關於迎恩宮名字的來歷,一說是唐代的李道宗在紫微宮修道,這個李道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叔父,因李道宗在此接駕而稱迎恩宮。二說是迎恩宮在唐代稱張仙宅,因唐親王駕臨,山人迎恩而得名。宮內現存建築均為清代重建。據史載,宋徽宗登王屋山華蓋峰時,曾於此駐蹕。
  • 吟唐詩登茱萸峰——豫鄂自助遊(08)
    詩人的家鄉蒲州(今山西永濟)與登臨的茱萸峰處於同一緯度,又都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為「憶山東兄弟」。不過,俺吟這首詩不是因為思念家鄉,而是由「茱萸」二字聯繫起來的,在離詩人家鄉不遠處登茱萸峰,吟含「茱萸」的詩,是一種精神享受,也是一種文化薰陶,增添了興致與情趣,更是一種難得的緣分。
  • 遊白馬寺賞齊雲塔——豫鄂自助遊(17)
    白馬寺創建於永平十一年(68),中國第一,世界著名伽藍,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的第一座官辦寺院,有的「祖庭」和「釋源」之稱,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白馬寺是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現存的遺址古蹟為元、明、清時所留。寺內保存了大量元代夾紵乾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將、十八羅漢等,彌足珍貴。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來過,故地重遊,變化真大。
  • 鄂豫紅色旅遊
    去年此時,初秋暑去,自駕豫鄂,走紅色路,找老區情。新縣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和將軍縣,1955年有43人被授予將軍銜。(我和講解員交流(我和講解員交流。)(1991(1991年,李德生到焦作考察,我隨行採訪,臨別和將軍合影。)
  • 參觀陰墟宮殿宗廟遺址——豫鄂自助遊(05)
    可以斷定司母戊鼎是後期(約公元前十四世紀至前十一世紀)鑄品,更大膽的推測是,司母戊鼎應該是商王武丁的兩個兒子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親婦妌而制的,「戊」就是武丁后妃婦妌的廟號。該鼎於1939年出土於,這一帶現稱王陵遺址。當時這裡是日寇佔領區,躲過了日寇的瘋狂搶劫;後又差點運到臺灣去了;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在南京機場發現了她。司母戊鼎可謂第一國寶,真是命大福大造化大,現藏於。
  • 鄂豫「黃金水道」升級 唐白河航運開發工程年內開建
    來源:長江商報長江商報消息 長江商報訊(記者 徐靚麗)據湖北省港航局消息,襄陽唐白河(唐河)航運開發工程通過初步設計諮詢會,將在年內開工。該項目建成後,唐白河、唐河可通行千噸級、500噸級船舶,形成一條貫通鄂豫兩省的「黃金水道」。唐白河(唐河)航運開發工程是湖北省交通「三年攻堅」重點項目。唐河是連接鄂、豫兩省的黃金水道,歷史上曾是「南船北馬」運輸方式的交替地、轉換點。唐河經河南南陽流入襄陽市境內,再與白河(起於河南)匯合後在襄陽形成唐白河,最後匯入漢江,是漢江的重要支流。
  • 中原大地之旅,河南十大景區推薦(下)
    河南也是中國文明起源地之一,中國有文字(甲骨文)記載的朝代,商,其大部就在河南省。因歷史上大部分位於河水(黃河)以南,故名河南。遠古時期,黃河中下遊地區河流交錯縱橫,森林寬廣茂密,野象眾多,據稱河南被描述為人牽象之地,是象形字「豫」的根源,也是河南簡稱「豫」的由來。這片土地,和陝西、山西一樣,有著豐富而多樣的文化遺存。
  • 參觀世界遺存最早的國家監獄——豫鄂自助遊(04)
    咱們略過,步上臺階過山門就是羑裡城遺址,文王廟建在羑裡城遺址之上,座北朝南,現存建築系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重建的。《周文王裡城》碑立於明成化四年(1468),原為指路碑,1978年為保護文物移至此處。
  • 打通鄂豫省際「黃金水道」 唐白河航運開發工程完成初步設計,年內...
    示意圖湖北日報訊(記者雷闖、通訊員陳珺、實習生龍晗宇)記者8月15日從湖北省港航局獲悉,襄陽唐白河(唐河)航運開發工程通過初步設計諮詢會,將在年內開工。該項目建成後,唐白河、唐河可通行千噸級、500噸級船舶,形成一條貫通鄂豫兩省的「黃金水道」。唐白河(唐河)航運開發工程是「十三五」交通運輸部規劃的項目之一,也是我省交通「三年攻堅」的重點項目。據介紹,唐河是連接鄂、豫兩省的黃金水道,歷史上曾是「南船北馬」運輸方式的的交替地、轉換點。
  • 函谷關歷史文化旅遊區簡介
    函谷關歷史文化旅遊區位於豫秦晉三省交界處的黃河金三角河南    省三門峽市靈寶境內,是一處融軍事文化和老子文化為一體的國家    函谷關始建於西周,是我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因關在谷    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建關3000年間,這裡曾經發生過大小戰役200多次,其中有16次重大戰役甚至影響了中國歷史的進程。春秋    末期,道家鼻祖老子在函谷關著寫了洋洋五千言的《道德經》,開創了我國    獨有並影響世界的道家文化,奠定了道教文化的發展基礎。
  • 河南靈寶 華夏古戰場函谷關
    位於豫陜晉三省交界、河南省西大門靈寶市境內,轄區面積16.5平方公裡,主要景點有太初宮、道聖宮、道家養生園、藏經樓、瞻紫樓、雞鳴臺、碑林、蠟像館、博物館、關樓、函關古道等20餘處。函谷關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老子著述道家學派開山巨著《道德經》的靈谷聖地,道家文化的發祥地;是古代西去長安、東達洛陽的通衢咽喉,河南文化和秦晉文化的交匯地;是千百年烽煙際會、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塞,紫氣東來、雞鳴函關等歷史故事與傳說的起源地。在漫漫歷史長河中,這裡以名人(老子)、名著(《道德經》)、名關(函谷關)留芳青史,名揚海內外。
  • 函谷關在現在什麼地方?
    函谷關,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裡處的王垛村,距三門峽市約75公裡,地處「長安古道」,緊靠黃河岸邊。函谷關古文化旅遊區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豫陝晉三省交界、河南省西大門靈寶市境內,轄區面積2平方公裡,主要景點有太初宮
  • 函谷關旅遊區景點建設項目
    為進一步保護和開發這一珍貴歷史文化資源,省計委以豫計社會[2001]510號文對下建設內容予以批覆。  三、基礎設施建設:    給排水工程(5公裡上水管道,8公裡排水管道):供電工程(建設50千伏變電站一座);停車場建設工程(4500平方米);觀景大橋一座(長2公裡,寬6米);函谷關碼頭一座;古道綠化及環保建設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