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第一雄關函谷關,漢武帝時為何東移了300裡?

2020-12-14 大福讀史

函谷關的設置是在戰國初期,故址在如今的靈寶縣王垛村。首先說明函谷關所在的淆涵要道。

如圖,黃河水從被而來直接將山西高原與陝西高原一切兩半,到了潼關區域因為有秦嶺山脈的阻隔而逶迤向東流,一直流過崤山山脈的三門峽再到廣袤的大平原地帶。從潼關到三門峽這一段河穀穀道的左邊是太行山餘脈中條山,右面是秦嶺餘脈華山。兩山夾持著黃河,將之固定起來。這段區域就是淆函要道。

稠桑原橫亙在淆涵要道中間,從秦嶺延伸下來一直達到黃河岸邊,將淆函道攔腰隔開,一切兩半。函谷關就位於被稱之為「稠桑塬」的裂縫之中,準確的說函谷關就位於這條裂縫的開口處(河南靈寶縣的王垛村)。函谷關在稠桑原之中是因為稠桑原因為長期被雨水衝刷而形成了一條通透東西的大裂縫。而稠桑原是典型的黃土高原上的塬的地形,頂部平坦如原,高度非常高,四周峭壁陡立,加之黃河從稠桑原北面流過,緊貼著原壁,所以東來的行人要進入關中,沒有其他道路可以走,只能從這條裂縫通過。這條長15裡的裂縫兩邊壁立如削,寬不過數米,真乃「車不能方軌,馬不能並鞍」。對函谷關的險要,古人往往用一個詞來形如,叫「丸泥可塞」。

在稠桑原的東面,也就是函谷關的關前,就是弘農河。敵人要進攻函谷關,就必須先渡過弘農河,而渡過河之後,由於弘農河緊貼著稠桑原東側而流,河岸和關城之間的只有一條狹小的窄路,無論敵人有多少兵馬也無法擺開,這是函谷關又一險要之處。

一圖勝千言:

雖然從今天的地形圖上來看,稠桑原上光禿禿的,但是在古代的稠桑原上都是森林,不單單是稠桑原上森林密布,從崤山到潼關140裡路,亦到處都是茂盛的森林,古代稱作「桃林之塞」,又叫「松柏之塞」。春秋時晉國曾派人駐守桃林之塞,以遏制秦國東進。駐守的地方就是後來的函谷關。——正是由於原上森林密布,人不得通行,只能在原體的一條裂縫中行走。所以只要扼守住這條裂縫,就能斷絕東西交通。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漢末曹操時代,黃河水位下切,靠近稠桑原的黃河露出了河灘,為了防止別有用心的反抗者利用,於是曹操命令許褚就在河灘處又修建了魏函谷關。

但是在秦函谷關和曹操時代的函谷關之間,還有一座漢函谷關。在如今的新安縣,距離秦關300裡。據記載,漢朝興起以後,關中長安作為帝都,函谷關以東都被稱為關外,地域黑的當朝權貴人人都已關內人自豪。籍貫新安的樓船將軍楊僕對此深以為恥,於是託言上奏漢武帝請求將函谷關東移,以擴大關中地盤,增強對關東的控制。漢武帝同意後,楊僕自討腰包於公元前114年在新安修建了新的函谷關,從此土豪楊僕變成了關內人。

今天漢關函谷關早已廢棄,僅存2000年前的關門遺址。而魏函谷關也在抗日戰爭時被毀,剩下的遺址也被三門峽水庫淹沒,能看到就是烽火臺了。

如今有跡可循的就剩下了最早修建的秦代函谷關。

相關焦點

  • 易守難攻的函谷關多次保衛秦國免於亡國,為何後世被潼關取代?
    春秋戰國時代,諸侯混戰,秦國從開局時的弱國到後來吞併六國,一統天下,秦國與其他國家邊境最重要的關隘,便是函谷關,其他六國被稱為「關東六國」,便是因為處在函谷關以東得名,那麼函谷關究竟位於何處?為何這樣一座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的雄關,後來會被拆毀?
  • 河南函谷關西漢時曾東徙300裡 或為京畿拓疆(圖)
    比如宋代學者王益之、清代學者沈欽韓等經過考辨,認為從時間上看,函谷關徙關在前,三年後楊僕才討伐南越,為樓船將軍,這三年裡,楊僕一直是個司法幹部,怎麼可能對軍事問題指手畫腳,「恥為關外民,上書乞徙東關者」?  清代學者何焯更是質疑:函谷關乃天下雄關,就算搬遷,也應該是國家撥款,「以武帝之雄,豈展拓都畿費出臣下之家財乎?」
  • 潼關與函谷關的變遷就是半部中華史,走遍兩座雄關才知古人智慧
    我們沿黃河之旅來到了陝西與河南的交界,這裡有兩座舉世聞名的關隘,分別是函谷關和潼關,而這兩道關隘的變化,恰恰與黃河有著密切的關係。陝西關中平原是中華文化的發源地之一,而關中的東大門正是函谷關,可隨著歷史的變遷,函谷關逐漸被潼關所替代,那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的?這兩座雄關又有怎樣的歷史故事。
  • 漢武帝時期,樓船將軍楊僕為何要把函谷關往東移動三百裡
    在漢武帝之前,函谷關本來位於河南省靈寶市王垛村一代,在戰國時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秦國因為擁有函谷關,東方的六國無法攻進函谷關,因而六國把秦國無可奈何。而秦國則可以有恃無恐地出兵進攻東方六國,最後把六國一個個消滅。
  • 函谷關沒落史:戰國時為何繞不開它?後來又為何沒落?
    先秦函谷關復原模型,位於狹長通道中,險峻無比在這樣的情況下,對於攻守雙方而言,相比繞道迂迴,位於豫西的崤函通道無疑都是更好的選擇。函谷關為何沒落?函谷關在先秦時期威名赫赫,號稱「丸泥可塞」,其地勢險峻用「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來形容也不過分,但為什麼在之後的歷史裡,函谷關漸漸沒落,直到被潼關取代?
  • 雄關要塞—函谷關的歷史印記
    函谷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緊靠黃河岸邊,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這裡曾是戰馬嘶鳴的古戰場,與"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劍門關都是重要關口。這裡又是我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經》的地方,千百年來,眾多海內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這裡朝聖祭祖。
  • 漢函谷關:兩京故道第一門戶(圖)
    核心提示漢函谷關始建於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由漢樓船將軍楊僕所建,至今已有2100餘年。作為洛陽通往西方的「第一門戶」,漢函谷關東指洛都、西望長安,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美譽,為「洛陽八關」之首。
  • 一條道上兩座雄關,函谷關和潼關哪個更險要
    春秋時期,秦國經過商鞅變法,綜合國力迅速膨脹,觸角延伸至河南靈寶一帶。秦王「建武關、函谷、臨晉關者 ,大抵為備山東諸侯也 ,今者諸侯多其力 ,因建關而備之。」函谷關建成之後,「秦有崤函之固。」東漢末期,潼關在亂世中崛起,長安通往洛陽的驛道因此被稱為「潼關道」。一條道上兩座雄關,哪一個更險要呢?
  • 河南靈寶 華夏古戰場函谷關
    函谷關,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區,該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函谷關歷史上有兩座:秦關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裡處的王垛村,距三門峽市約75公裡;漢關東移至洛陽新安縣,西距秦關150公裡。
  •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函谷關,為何因為黃河而逐漸廢棄?
    不過如今的函谷關早已被廢棄,成為旅遊景點,附近有鐵路和高速通過,或許在開車和坐火車的時候,函谷關只是路上飛馳而過的一個地名,然而在兩千多年前,這裡卻是從洛陽向西入關中的必經之地,由於函谷關扼守崤函咽喉,西接衡嶺,東臨絕澗,南依秦嶺,北瀕黃河,地勢險要,道路狹窄,素有「車不方軌,馬不並轡」之稱,可以說是真正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 叩開函谷關,開啟雄關探索發現之旅
    「秦函谷關」與戰國時代的「六國合縱抗秦」有關,還與「雞鳴狗盜」的孟嘗君故事有關,「道德經」也是老子在「秦函谷關」寫就的。不是說漢關和魏關就不去遊覽了,這裡是說,如果你在有限的時間內,就去「秦函谷關」比較好。
  • 崤函古道第一關-「函谷關」
    函谷關是我國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是東去洛陽、西達長安的咽喉,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它東臨弘農澗河,河寬流急;南依秦嶺,巍峨挺拔;西靠衡嶺,綿延逶迤;北瀕黃河,驚浪滔天。函谷關有三處,第一處關是周、秦函谷關。
  • 中國古代的三個函谷關都在哪裡?
    函谷關為天下雄關,千古要塞,堪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天險,是中國建置最早的古代雄關要塞之一,有「四大名關」之稱。函谷關有三座,即古(秦)函谷關、新(漢)函谷關和魏函谷關。【古函谷關】古函谷關又稱秦函谷關,簡稱秦關,在今河南靈寶市北函谷關鎮王垛村,北距三門峽市75公裡,「西去長安四百裡」。因關城在山谷之中,深險如函(匣子)而得名「函谷關」。函谷關始建於戰國之秦國,為秦長城的防禦體系。函谷關西據黃土高原,東臨山中絕澗,南接巍巍秦嶺,北塞滔滔黃河。
  • 函谷關風景區風光迷人
    函谷關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曾是戰馬嘶鳴的古戰場,素有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稱。這裡又是我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經》的地方。千百年來,眾多海內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這裡朝聖祭祖。函谷關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裡處的王垛村,距三門峽市約75公裡,地處「長安古道」,緊靠黃河岸邊。
  • 老子西出函谷關後留下千古絕密,那隱藏在大山深處的雄關究竟在哪
    戰國時,戰國七雄除秦以外的其餘六國曾聯合對抗秦國,但秦國在函谷關成功抵禦住六國聯軍的攻勢。西漢賈誼的政論名篇《過秦論》寫道:"於是六國之士……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其中的"關"就是指函谷關,可見其戰略影響。
  • 函谷關到底有多重要?兵家必爭之地,千年歷史古戰場
    函谷關,故址在今河南靈寶縣,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潼關則是在今陝西潼關縣,兩者相距70多公裡。函谷關,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靈寶市區,該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
  • 相對於易守難攻的函谷關,劉邦入秦的武關為何總被人忽略?
    其中最為險峻易守難攻的是函谷關,戰國時期東方六國曾多次合縱聯合進攻函谷關,前後有五次之多,最多時雄兵百萬,但也只有第二次攻入函谷關,其餘都宣告失敗,直到秦末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時,周文率領起義軍也是目的函谷關,一直打到離秦都鹹陽僅百餘裡的戲地(今陝西臨潼境內),但是被章邯率領的秦軍擊敗,一直到秦朝滅亡,函谷關都始終牢牢的被守住,然而出乎大家意料的是,劉邦卻沒有走函谷關但是迫使秦王子嬰投降,這便是劉邦入秦的重要關隘
  • 函谷關傲視群雄,保秦國一方平安,六國為何不繞道攻打?
    早在戰國,函谷關便以其獨特的軍事地位傲視群雄,而我們的「天下第一雄關」在當時還未發跡。想賈誼是何等雄才大略,言秦戰功也不得不說一句:「擁雍州之地,據崤函之固」,足以看出函谷關之險。那麼,函谷關到底為關中地區帶來了怎樣的安全保障呢?
  • 秦國東出門戶,函谷關據高原,臨絕澗,接秦嶺,塞黃河
    我們都知道春秋戰國時期,秦國依靠函谷關天險,頻頻東出徵戰,可謂佔盡了地利,主要是因為在河南以西與陝西東部的崤山山脈,南北走向,幾乎隔絕了中原和關中之間的所有通路。六國伐秦,函谷關遭到打擊,在數倍敵軍進攻之下,慘遭陷落,但之後也無力進攻秦國,那是因為函谷關難以展開正面大軍的同時,後勤運輸也是一大難題,前方軍隊若深入,後方運輸線將拉長,糧草輜重將難以接濟。
  • 戰國第一關函谷關,是一種怎樣的地位,秦國又是如何利用它的呢
    而所謂的"崤函之固"便是戰國時期天下第一關函谷關。地理優勢函谷關地理位置從地理位置上看,函谷關位於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所以函谷關對秦國來說其實是一把雙刃劍,但總體上來講還是優勢更大,函谷關的存在能讓秦國較少的受到列國對本土的侵擾,從而有時間恢復生產,增強國力。越來越重要的位置戰國初期,魏國強大,秦國魏國接壤,魏國可以不通過函通道而攻打到秦國,這也是秦國最艱難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