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西出函谷關後留下千古絕密,那隱藏在大山深處的雄關究竟在哪

2020-12-14 追尋歷史的秘密

戰國時,戰國七雄除秦以外的其餘六國曾聯合對抗秦國,但秦國在函谷關成功抵禦住六國聯軍的攻勢。西漢賈誼的政論名篇《過秦論》寫道:"於是六國之士……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其中的"關"就是指函谷關,可見其戰略影響。

函谷關建於春秋戰國之際,"因在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東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號稱天險"(《辭海》)。函谷關扼守崤函咽喉,西接衡嶺,東臨絕澗,南依秦嶺,北瀕黃河,地勢險要,道路狹窄,素有"車不方軌,馬不並轡"之稱。

《太平寰宇記》中稱"其城北帶河,南依山,周回五裡餘四十步,高二丈"。關城宏大雄偉,關樓倚金迭碧,因其地處桃林塞之中樞,崤函古道之咽喉,素有"天開函谷壯關中,萬古驚塵向北空"(唐·胡宿詩),"雙峰高聳太河旁,自古函谷一戰場"(金·辛願詩),"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說。

周慎靚王三年(公元前318年)楚、趙、魏、韓、燕五國伐秦,秦據函谷關天險大敗六國軍隊。秦始皇六年(公元前241年),楚、趙、魏、韓、衛五國伐秦,"至函關,皆敗走"。戰國時魏佔函谷關而鎖秦,秦佔函谷關而出山東。六國合縱攻秦也全是以函谷關為戰場,秦末楚漢戰爭中,劉邦曾守關阻擋項羽進攻。唐"安史之亂"中,官兵與叛軍在關前進行了著名的桃林之戰。

自春秋戰國以來的兩千多年中,函谷關歷經了七雄爭霸、楚漢相爭,黃巢、李自成農民起義,以及辛亥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狼煙烽火,無論是逐鹿中原,抑或進取關中,函谷關歷來都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可見函谷關的重要性,也是山東入關中的重要通道。.

古代處於洛陽至西安故道中間的崤山至潼關段多在澗谷之中,深險如函,古稱函谷。戰國時秦孝公從魏國手中奪取崤函之地,在此設置函谷關。此關關城東西長7.5公裡、谷道僅容一車通行,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說。

長達五十公裡的峽谷,東頭是函谷關,而西頭就是潼關。"歷史上發生在函谷關的重要戰爭達13次,而潼關則多達45次。"常駐重兵,少則數萬,多則幾十萬,這段峽谷在軍事上的作用被歷代君主銘記。

據《史記》記載:春秋末期,柱下史老子李聃看到周室將衰,西渡隱居。公元前491年,函谷關令尹喜,清早從家裡出門,站在一個土臺上看見東方紫氣騰騰,霞光萬道,觀天象奇景,欣喜若狂,大呼:"紫氣東來,必有異人通過。"

忙令關吏清掃街道,恭候異人,果然,見一老翁銀髮飄逸,氣宇軒昂,並且倒騎青牛向關門走來。尹喜忙上前迎接,通報姓名後,誠邀才子在此小住。才子欣然從命,在此著寫了彪炳千秋的洋洋五千言《道德經》。以後,函谷關一帶的門楣或春聯都肯寫"紫氣東來",流傳至今,表示吉祥 。

函谷關歷史上有兩座,秦關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裡處的王垛村,後西東移,漢關位於距三門峽市約75公裡位於洛陽新安縣,地處"兩京古道",緊靠黃河岸邊,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

漢獻帝初平二年,群雄起兵討伐董卓,董卓強行將漢獻帝從洛陽遷到長安時,就以函谷關堅固易於防守為理由。魏正始初,從弘農太守孟康言,移函谷關,更號大崤關,又為金關。

函谷古道東起弘農澗西岸的函谷關東門,橫穿關城向西,由王垛村的果溝、黃河峪、狼皮溝至古桑田(今稠桑),全長15公裡,是這一帶唯一的東西通道。谷深50~70米,谷底寬10米左右,窄處只有2、3米,谷岸坡度40~80度,谷底有蜿蜒道路相通,崎嶇狹窄,空谷幽深,人行其中,如入函中,關道兩側,絕壁陡起,峰巖林立,地勢險惡,地貌森然。古書上說函谷關道"車不分軌,馬不並鞍","一泥丸而東封函谷"。

甚至有傳說說古函谷關並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關隘,因為老子西出函谷後消失在了人世間,從此再也沒有了音信,這更是給了這座雄關蒙上了一層神秘面紗。有人說古函谷關有兩座,一座是凡世間的關隘,一座是通往異界的關隘,而關隘的守將就是尹喜,老子當時走的就是那座通往其他世界的函谷關,所以後來世間關於老子的記載都在他出函谷關那一刻消失了。

相關焦點

  • 老子西出函谷關後並沒有消失,而是回到了家鄉養老
    老子根本沒有西出函谷關,更沒有騎著大青牛升天,也沒有去印度傳教,釋迦牟尼也絕不是他的徒弟……在中國人的普通認知裡,都知道老子是道教的創始人,他的《道德經》至今也仍是中華民族的瑰寶級文化。老子的確去過函谷關,也的確去過甘肅,但這些都不過是他路過罷了。辭官之後的老子,一心想要整理總結自己一生的所見所聞和所感,所以他才會四處遊歷。而函谷關之所以會最被大家重視,是因為他在函谷關寫出了《道德經》,並且在這之後,有關於他的記載就開始越來越少,也不出名了。
  • 老子西出函谷關之後,到底去了哪裡?《後漢書》裡怎麼說的?
    一:老子為何人?為何西出函谷關?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春秋時代思想家、哲學家。老子為貴族,曾擔任守藏史,也就是咱們現在說的圖書管理員。最後老子在函谷關留下《道德經》,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西出函谷關而去,不知所蹤。二:老子西出函谷關之後就消失了,去哪裡了?老子西出函谷關去向一直成謎,但也引起很多後人猜想。
  • 我國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函谷關,現以老子文化為主
    (3) 全日制大中專學生(憑學生證,限大陸、港澳臺地區),半價函谷關,這裡為老子著《道德經》的所在,兼有 「紫氣東來」、「雞鳴狗盜」、「公孫白馬」、「玄宗改元」等歷史故事和傳說,更是我國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
  • 千古之謎:老子為何西出函谷就消失了,2000年後發現史料早有記載
    老子的學說後被莊周發展,老子與後世的莊子並稱老莊,道家後人將老子視為宗師,與儒家的孔子相比擬,史載孔子都曾向老子請教關於禮的問題。他著有《道德經》一書,這是道家學派的經典著作。關於老子究竟西出函谷關之後究竟去了哪裡的問題,千百年來一直爭論不休。目前主要有一下幾種推測:一、《後漢書·襄楷傳》記載:「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愛,精之至也。」
  • 老子出函谷關後去了哪裡?相傳升天住進了兜率宮
    老子出函谷關後去了哪裡?相傳升天住進了兜率宮春秋時代有一個牛人,上知天文,下曉地理,通天徹地,無所不通,這個人就是老子。孔子見到老子之後說了一句話,這句話就是"我見到老子就猶如見到了龍",可見老子在當時有多出名,老子的博學不是天生的,也是後天學來的。關於老子,有很多的傳說。據說老子的母親有一天在河邊洗衣服,忽然看見上遊飄下來一個黃橙橙的李子,於是老子的母親就將這個黃橙橙的李子撈了上來。
  • 老子西出函谷關,不知所蹤?荷蘭教授認為,去了印度重新創業
    為什麼老子如此的神秘?實際上,只因為他做過一件事,時值壯年的他選擇騎著青牛,西出函谷關,從此世上再也沒有人見過他本人。後人一直不斷地搜尋老子最終的去向,荷蘭萊頓大學漢學教授許理和人為,老子西出函谷關以後,一直忘西去了印度,創立佛教。到底這種說法是否經得起推敲呢,從一些史籍記載來看,不是沒有可能。
  • 老子西出函谷關,留下了《道德經》,還有這張《太極圖》
    老子是道教的鼻祖,也是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之一。關於老子的神秘傳說非常多,其中老子倒騎青牛西出函谷關就是一個非常有名的典故。老子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春秋未期世事紛爭,天下大亂,周王室內部也狼煙四起,老子看在眼裡想在心裡,準備棄官而遊歷天下,歸隱山林。函谷關以西是一塊清修聖地,一天,老子倒騎青牛,來到了函谷關通關道口。函谷關的守衛尹喜見到突然而至的老子,又驚又喜,懇求拜為師。
  • 潼關與函谷關的變遷就是半部中華史,走遍兩座雄關才知古人智慧
    在我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之中,關隘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自古就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評價,從秦國的東出函谷掃六合,到後來的西出陽關無故人,再到吳三桂打開山海關迎清軍入關……可以說每一座關隘都有著其獨特的歷史底蘊和故事。
  • 當年老子西出函谷時,為何教尹喜道德經,而不教孔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想必大家對於道德經都已經非常熟悉了,相傳它是老子所作,當年老子西出函谷關,關令尹喜求而問書,老子教其五千餘字道德經,傳存於世,也就是我們現在看見的道德經。因為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有所不同,所以不少學者認為,孔子讀不懂老子李耳的思想,或者孔子雖然向老子求問,但是卻並不認同老子的思想,所以老子並未把道德經相傳與孔子,反而是在西出函谷關時,將其傳給了尹喜。然而,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爭鳴,各國廝殺不斷。
  • 老行驢國慶前窮遊自由行之三:解謎函谷關,尋跡老子路
    從弘農河河谷南行更不可能,一是河水太大,二是南行不遠就是秦嶺,秦軍在函谷關一包圍,就甕中捉鱉了。山原高陡,叢林密布,弘農河水流湍急,要通過崤函古道進入關中,只有通過函谷關關樓的關口進入,「車不能方軌,馬不能並鞍」的稠桑原大裂谷,六國軍隊無論如何也突不進去。
  • 老行驢國慶前窮遊自由行之三:解謎函谷關,尋跡老子路
    從弘農河河谷南行更不可能,一是河水太大,二是南行不遠就是秦嶺,秦軍在函谷關一包圍,就甕中捉鱉了。山原高陡,叢林密布,弘農河水流湍急,要通過崤函古道進入關中,只有通過函谷關關樓的關口進入,「車不能方軌,馬不能並鞍」的稠桑原大裂谷,六國軍隊無論如何也突不進去。
  • 函關雄風猶在,風雲變幻古今——重遊新安漢函谷關
    路過新安縣漢函谷關(河南省洛陽市新安縣),天氣多雲,再一次遊覽了景區。多變的雲氣升騰在關樓上空,讓雄關瀰漫著古意。漢函谷關地處要衝,東邊就是洛陽四條河之中的「澗河」,在這一段河水清清,水流不緩不急,波光粼粼,岸邊白石嶙峋,是古道兩側山體的延伸。
  • ONE說 | 怎樣的周口才能讓老子西出函谷前為它停留拒絕終南山上的...
    兩千五百年前終南樓觀上那一盞光焰暗淡的青燈將註定成為照亮人類理性文明進程的不滅光焰。伴隨著終南山中那飄忽不定的山嵐霧氣。老子書寫下那足以令後人景仰與驕傲的第一行字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公元前771年周王朝的都城鎬京被來自西方的犬戎攻陷。
  • 太上老君81次救世度人,除化身老子李耳外,還有誰?
    他就是後來的老子李耳。老子李耳後來曾做過周朝管理藏書的官員,由於他知識淵博,很有才華,並成為道教的創始人,也是歷史上也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特別是老子寫下的一本經典、現存世的《道德經》,更是人類寶貴的知識財富。後來,他還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是李姓始祖。
  • 叩開函谷關,開啟雄關探索發現之旅
    「秦函谷關」與戰國時代的「六國合縱抗秦」有關,還與「雞鳴狗盜」的孟嘗君故事有關,「道德經」也是老子在「秦函谷關」寫就的。不是說漢關和魏關就不去遊覽了,這裡是說,如果你在有限的時間內,就去「秦函谷關」比較好。
  • 老子西出函谷關,傳出4字流芳百世,乃大祥瑞,大吉兆
    周朝末年,天下大亂,朝堂之上烏煙瘴氣,在周王朝為官的老子,不願摻和在這潭渾水之中,便辭官歸隱,騎著青牛雲遊四方。可當他準備西出函谷關的時候,卻被一個人給攔了下來,這個人叫做尹喜。尹喜是函谷關的關令,從小喜好天文,那日他登樓夜觀天象,忽見東方紫氣浩蕩如龍,綿延三萬裡不絕,尹喜知道東方將有聖人前來,於是便焚香沐浴更衣,大開城門,等待聖人前來。不久之後,仙風道骨的老子果然騎著青牛而來。
  • 半人半神亦半仙,是老子出函谷成仙,還是太上老君下凡度化世人?
    先秦最著名的背包客,當屬老子,騎著頭青牛什麼都沒帶,就膽敢西出函谷關,踏入胡人未知之地。跟報團出遊的唐僧一伙人不同,老子西遊可是單個上路,重點是他老人家出去時早已上百歲,雖不比孫悟空年長,但以人來說也算是個健行的狠角色,他究竟是人是神,我們看下去。
  • 【走家鄉】每日一村 || 李家谷關
    這就是我們今日走家鄉的目的地古長城雄關要塞——李家谷關!       這裡三面環山,一面環水,村落中心佇立著一座保存完好的明代長城,斑駁的城牆向世人昭示著歲月的滄桑和歷史的厚重。關口城牆上蒼勁豪邁的四個朱紅大字「李家谷關」格外醒目,這是明萬曆年間戚繼光親筆題寫。
  • 老子和孔子到底誰更厲害
    老子的生平不是很祥,約前571年出生於春秋時期楚國的苦縣,相傳老子曾經做過周朝的典吏,管理周朝的書籍,並通覽周籍,有著深厚的學識和智慧。約前523年孔子曾向老子問禮,並探討了周禮及人生哲學,孔子對老子推崇備至。前516年,周室內亂,相傳老子蒙失職之責,辭官歸隱,西出函谷關,路遇函谷關守官關尹,受關尹請求之後著書上下兩篇,共計五千言遺世,便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道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