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函谷關,現以老子文化為主

2020-09-04 文藝青年桑桑的碎碎念

開放時間夏季8:00-18:30;冬季8:00-17:30

門票信息:建議網上入哦。成人票70元。

兒童:身高1.4米(或6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免費

老人:60周歲(含)以上的老人(憑有效證件,限大陸、港澳臺地區),免費

未成年人/學生/教師:

(1)人民教師憑有效證件。

(2)18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憑學生證或其他有效證件)。

(3) 全日制大中專學生(憑學生證,限大陸、港澳臺地區),半價

函谷關,這裡為老子著《道德經》的所在,兼有 「紫氣東來」、「雞鳴狗盜」、「公孫白馬」、「玄宗改元」等歷史故事和傳說,更是我國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
戰國秦幾代雄主,最後終有秦始皇一統天下。
秦孝公從魏國手中奪取崤函之地,在此設置函谷關。楚懷王舉六國之師伐秦,秦依函谷天險,使六國軍隊「伏屍百萬,流血漂櫓」。秦始皇六年,楚、趙、衛等五國軍隊犯秦,「至函谷,皆敗走」。
劉邦守關拒項羽」,「安史之亂」的唐軍與叛軍的「桃林大戰」等大戰也是在此。
現有老子銅像,太初宮,函谷關關樓,古道,碑林等景致可供遊人了解這裡的歷史文化,帶孩子來,是最好不過了,能學到非常多的東西。

其實現在這裡以老子文化為主,倒是個和孩子說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好地方。老子西遊,關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而老子果乘青牛而過也。這也是紫氣東來這個成語的出處。老子到函谷關後,他留下五千餘言論道德之意,乃為《道德經》,而後西出函谷關,飄然而去。這裡的宮殿雖多為重建,但是仔細尋找,卻仍有遺存,比如太初宮門口的底座。

碑林有很多人的題字,值得一看。

其實秦當年之所以能稱雄,函谷關功不可沒,易守難攻。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頗具戰略意義。

跟女兒說起秦崛起的那段歷史,不由心潮澎湃。

上午學習歷史文化,下午則是運動探險。

鞏義長壽山了解下。

開放時間全年 08:00-18:00

門票信息:建議網上入手,成人票35元。

園內交通:擺渡車:景區大門口,工作時間8:00-18:00 20元/人,從大門口至登山口

竹林長壽山位於鞏義市竹林鎮,是國家AAAA級景區。這裡自然環境優美,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擁有五龍潭、筆架山、桃樹溝、杏樹嶺、天井等景點,春季花紅柳綠,夏季蜂吟蟬鳴,秋季滿山紅葉,冬季則是銀裝素裹的人間仙境。

但是我們這次來,當然不是純粹的爬山啊!我們是來探險的哦。這裡的遊樂設施多的令人咂舌,而且每一樣都是精品。來試試自己是不是勇者。

部分需要另外收費,但是價格適中。

彩虹橋這塊區域有3種選擇,其中只有鏈條的那道只有成人可以走哦。我家妹紙終於勇敢地蹦蹦跳跳走了個來回,中間晃晃悠悠,還真挺考驗膽量。膽子大的話,可以看看風景的。

年齡小的孩子來,可以玩七彩旱滑,坡度不算很陡。可以幾個人一起玩,也可以單個來。

玻璃橋則是老少皆宜,這裡的玻璃橋有一段可以踩出聲音,小朋友衝上去就是各種跺腳。在橋上,妹紙戲精附身,趴地上叫我救她,當然我是不會救的。

看風景很不錯。

空中飛艇倒是第一次坐,可以往返,也可以當代步工具,到另外一面山上。
餓了的話可以去古街美食城上吃東西喲。
玩一天真的沒問題,太多項目了。高空過山車,高空漂流,這些看起來就超刺激。

相關焦點

  • 道德之源函谷關+紅亭驛民俗文化村一日遊
    、哲學家老子著述道家學派開山巨著《道德經》的靈谷聖地,道家文化的發祥地;是古代西去長安、東達洛陽的通衢咽喉,河南文化和秦晉文化的交匯地;是千百年烽煙際會、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塞,紫氣東來、雞鳴函關等歷史故事與傳說的起源地。
  • 雄關要塞—函谷關的歷史印記
    函谷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緊靠黃河岸邊,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這裡曾是戰馬嘶鳴的古戰場,與"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劍門關都是重要關口。這裡又是我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經》的地方,千百年來,眾多海內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這裡朝聖祭祖。
  • 函谷關歷史文化旅遊區簡介
    函谷關歷史文化旅遊區位於豫秦晉三省交界處的黃河金三角河南    省三門峽市靈寶境內,是一處融軍事文化和老子文化為一體的國家    函谷關始建於西周,是我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因關在谷    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建關3000年間,這裡曾經發生過大小戰役200多次,其中有16次重大戰役甚至影響了中國歷史的進程。春秋    末期,道家鼻祖老子在函谷關著寫了洋洋五千言的《道德經》,開創了我國    獨有並影響世界的道家文化,奠定了道教文化的發展基礎。
  • 老子西出函谷關後留下千古絕密,那隱藏在大山深處的雄關究竟在哪
    函谷關建於春秋戰國之際,"因在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東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號稱天險"(《辭海》)。函谷關扼守崤函咽喉,西接衡嶺,東臨絕澗,南依秦嶺,北瀕黃河,地勢險要,道路狹窄,素有"車不方軌,馬不並轡"之稱。《太平寰宇記》中稱"其城北帶河,南依山,周回五裡餘四十步,高二丈"。
  • 老子西出函谷關後並沒有消失,而是回到了家鄉養老
    老子根本沒有西出函谷關,更沒有騎著大青牛升天,也沒有去印度傳教,釋迦牟尼也絕不是他的徒弟……在中國人的普通認知裡,都知道老子是道教的創始人,他的《道德經》至今也仍是中華民族的瑰寶級文化。老子的確去過函谷關,也的確去過甘肅,但這些都不過是他路過罷了。辭官之後的老子,一心想要整理總結自己一生的所見所聞和所感,所以他才會四處遊歷。而函谷關之所以會最被大家重視,是因為他在函谷關寫出了《道德經》,並且在這之後,有關於他的記載就開始越來越少,也不出名了。
  • 老子出函谷關後去了哪裡?相傳升天住進了兜率宮
    老子出函谷關後去了哪裡?相傳升天住進了兜率宮春秋時代有一個牛人,上知天文,下曉地理,通天徹地,無所不通,這個人就是老子。孔子見到老子之後說了一句話,這句話就是"我見到老子就猶如見到了龍",可見老子在當時有多出名,老子的博學不是天生的,也是後天學來的。關於老子,有很多的傳說。據說老子的母親有一天在河邊洗衣服,忽然看見上遊飄下來一個黃橙橙的李子,於是老子的母親就將這個黃橙橙的李子撈了上來。
  • 採訪團探訪絲綢之路第一關——漢函谷關 新安「文旅興縣」成果現
    面向密密青磚壘成的漢函谷關城門11月16日上午,「丈量五千年 蝶變黃河岸」主流融媒體沿黃看河南採訪團,走進了新安縣漢函谷關,一睹漢時雄關的風採。漫步絲路第一關 青海編輯感嘆:想起了日月山新安漢函谷關遺址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新安縣城關鎮,公元前114年(漢武帝元鼎三年),西漢樓船將軍楊僕將原設在河南省靈寶市的秦函谷關移建於此
  • 臺灣高道與中原道教參訪團西行文化交流活動圓滿完成
    月12日訊( 劉永軍 蔣保慶) 日前,臺灣蓬萊龍門傳道宗長老、高雄聖君宮住持邱圓山,副秘書長、嘉義無極龍鳳宮住持何圓鳳,海外交流組組長、道教網絡傳道宗站長林圓安三位高道與來自河南鄭州、開封、南陽、商丘、鹿邑五地各界人士組成的中原道教參訪團一行33人,歷經七天日夜兼程,往返6600多公裡,途徑河南、陝西、甘肅、青海四省,先後參訪了格爾木、青海湖、塔爾寺、蘭州白雲觀、陝西樓觀臺、靈寶函谷關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