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緊靠黃河岸邊,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
這裡曾是戰馬嘶鳴的古戰場,與"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劍門關都是重要關口。這裡又是我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經》的地方,千百年來,眾多海內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這裡朝聖祭祖。
1、關城遺址
建築無存,據考證函谷關關城為不規則長方形,用長、圓、平夯夯打而 成。東城牆長1800米,西城牆長1300米,南城牆長180多米。遺址基本與史書記載相吻合。
2、函谷關東門關樓
原關樓已不存在,2000年看到的是1992年開工修建的復古建築。
東門關樓南北長工71.2米,高21.5米,呈凹形,坐西向東,控制入關的要道。關樓為雙門雙樓縣山頂式三層建築,樓頂各飾丹鳳一隻,所以又叫"丹鳳樓" 。
3、函谷古道
東起弘農澗西岸的函谷關東門,橫穿關城向西,由王垛村的果溝、黃河峪、狼皮溝至古桑田(今稠桑),全長15公裡,是這一帶唯一的東西通道。谷深50~70米,谷底寬10米左右,窄處只有2、3米,谷岸坡度40~80度,谷底有蜿蜒道路相通,崎嶇狹窄,空谷幽深,人行其中,如入函中,關道兩側,絕壁陡起,峰巖林立,地勢險惡,地貌森然。古書上說函谷關道"車不分軌,馬不並鞍","一泥丸而東封函谷"。2000年村內一農民在田間勞動時,曾挖掘出一具古代人遺骨,發現其身上中箭十多處。經文物部門鑑定,死者身上的箭簇為戰國時期製品,可見當時戰爭之斑。
4、戰國井式箭庫
位於函谷磁東城門右側城牆下端,為一直徑0.9米豎井窯穴式兵器倉庫,於1986年7月發現,是戰國時守關官吏儲藏兵器的箭庫。箭庫象一口旱井,裡面放著一捆捆箭族,約1立方米,箭頭是銅質的,箭杆是鐵質的,很輕,已經鏽在一起,不能分開。此箭庫為研究戰國朝代的兵器提供了重要依據。
5、尹喜故宅遺址
相傳為尹喜地寓所。尹喜,春秋時代人,素識天象,曾為函谷關關令。傳說他曾在此接待老子。唐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陳王府參軍田同秀(桃林縣人)為獻媚皇上,進言玄宗皇帝說天降靈符於函谷尹喜故室,玄宗即遣人去挖掘,果然掘得"靈符",玄宗大喜,以為是老子對他的恩賜,遂將年號"開元"改為"天寶"。
6、雞鳴臺,又叫田文臺
成語"雞鳴狗盜"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重建的雞鳴臺傳說就是當年田文食客學雞叫的高埠。
7、望氣臺,又叫瞻紫樓
傳說是函谷關關令尹喜登高望遠,觀察天象之地。"紫氣東來"這一成語源出於此。唐代大詩人杜甫《秋興》詩中有"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之句。後人為紀念他,便將尹喜登高望遠的土山起名為:望氣臺。唐時在上面修建了3丈多高的"瞻紫樓"。此樓民國年間毀於兵火。
8、太初宮
位於函谷關東城門右側。傳說,尹喜迎候老子到函谷關,行以師禮,懇求老子為其著書,老子便在此寫下了《道德經》五千言。這部蘊涵豐富的著作對後世影響很大(也有有認為是後人託名之作)。為了紀念這件事,後人便在老子著經的地方修築了太初宮,曾是一座道觀。
太初宮為殿宇式古典建築。殿脊和山牆簷邊上塑有麒麟、獅、虎、雞、狗等珍禽異獸,神形兼備。殿頂飛梁縱橫,椽檁參差,雖然屋架複雜,但卻自成規矩,殿宇寬闊,中無撐柱。史載,太初宮始建於西周。現存太初宮主殿建於唐以前,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廟院現存石碑兩通,一通立於元大德四年,一通立於清順治年間,上面都記載著老子騎青牛過函谷關的故事。
9、函谷夾輔
位於靈寶市城北17公裡的孟村舊村的小谷裡,南距古函谷關約2公裡。夾輔外形像炮樓,磚木結構,城門式建築物。分內外二重門,外門口上,青磚鐫刻"函谷夾輔"四字。城門上系二層歇山頂式四角樓。2000年除北邊房頂和部分部件有損壞外,基本上保存完整。據鑑定現存建築建於明代,清代重修。
10、函谷碑林
函谷碑林修建於1988年秋,碑林南北長100米,東西寬40米,佔地面積4000平方米,有石碑62通。其中不但有從靈寶各地搜集來的古碑,如宋代的法制碑、唐代的地震碑、楊貴妃之兄楊仲嗣的墓誌碑、明代吏部尚書許天官夫人的墓誌碑等,而且也有近現代書法名家書寫名人吟詠函谷關詩文的新碑,如:清代康有為給當時的靈寶縣長寫的條幅石碑,李向陽原型的筆文碑等。
三處函谷關
【秦關】即春秋戰國時期所建的函谷關。
【漢關】在今河南省新安縣東500米,西距秦關150公裡。據靈寶市志記載,自漢室興起之後,關中作為帝都,函谷關以東則稱關外。人們都以自己是關中人為榮。樓船將軍楊僕,原籍函谷關以東的新安縣,別人說他是關外人,他深感不快,就盡捐家資,於漢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在新安縣城東也修起了一座雄偉的城池,人們稱它為漢函谷關。有了這座新關,楊僕也就成了關中人了。漢關早已廢棄,2000年僅存有關門遺址。
【魏關】位於靈寶市東北20公裡,距秦關約5公裡。相傳三國時候,曹操西討張魯、馬超,為了迅速轉運兵馬糧草,命許褚在那裡開鑿隧道,築起關樓,距秦關不遠,故稱新關。這處後來成為東達洛陽,西接長安的重要交通幹線。抗日戰爭時城樓毀於兵火,遺址為三門峽水庫淹沒,現僅留古道和烽火臺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