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想必大家對於道德經都已經非常熟悉了,相傳它是老子所作,當年老子西出函谷關,關令尹喜求而問書,老子教其五千餘字道德經,傳存於世,也就是我們現在看見的道德經。
但是其實當年向老子求問的人並不僅僅指尹喜一人,根據歷史記載,孔子也曾經向老子求問,就是非常有名的孔子問禮的故事。
雖則根據記載,孔子年齡不一,但是這件事卻是真的。而孔子貴為我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特地問禮,老子為什麼不將道德經相傳於他,卻要傳給尹喜呢?難道是因為孔子讀不懂道德經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其實主要有以下三種猜想。
兩人思想主張不同
想必不少的朋友拜讀過《論語》,其書由孔子及其弟子一起編纂而成,集中體現了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
可以說,縱觀《論語》一書,可知《論語》是非常入世的,孔子主張大家積極追求功名,幫助君王了卻天下事,自己遊走天下宣揚其學說,並且著書立說,其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但是相對而言,由尹喜記載下來的《老子》卻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書中體現的,無一不是消極避世的思想。
在道家思想體系中,道是無所不在,無所不存的,它主張人們都能無為而治,相對於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來說,道家體系顯得更加避世,也不主張大家追求功名利祿,而是希望大家都回歸本真,休養生息。
因為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有所不同,所以不少學者認為,孔子讀不懂老子李耳的思想,或者孔子雖然向老子求問,但是卻並不認同老子的思想,所以老子並未把道德經相傳與孔子,反而是在西出函谷關時,將其傳給了尹喜。
然而,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爭鳴,各國廝殺不斷。所以,不少學者認為,老子不傳書與孔子,恐怕還有更加深層次的原因。
深層次的政治原因
在那個戰火激蕩的年代,周朝王室曾經發生過非常激烈的權力爭奪。當時,當周朝原來所立的太子去世之後,周天子想要將庶子扶上王位,即周王子朝。
但是權力向來是吸引人的,周王室裡,並不是僅有王子朝一位皇子,還有其他人也想要做皇帝。當周天子無故暴斃之後,各方面的勢力開始蠢蠢欲動起來。
大家都緊盯著天子的寶座,其中最有可能與周王子朝相爭的,便是王子猛。於是,王子朝與王子猛之間展開了非常激烈的爭奪。最終,王子朝打敗王子猛,奪得天子之位。
但是事態並沒有因為王子朝的勝利而歸於平靜,因為周王室還有其他的王子。諸侯和周朝權貴紛紛覺得這是一個機會,擁立王子匄,自封為周敬王。
在權貴和諸侯的擁立之下,周敬王成為了正統天子,而王子朝卻不被認可。他被降為臣子,而且每日活在害怕被殺的恐懼之中。
由於卻是存在被滅口的風險,於是王子朝投奔楚國,希望能在楚國擁有安身之地。
但是這時正值楚王新喪,周王子逃到楚國之後,隨身所攜帶大批周王室典籍竟然不翼而飛。
在那個禮崩樂壞的年代,周王室的典籍並不僅僅只代表著一堆書籍而已,而是象徵著王權,象徵著自己才是正統的王位繼承人。
而當時的老子李耳,正是擔任著周王室圖書館館長一職。當時的周王室典籍被很多人覬覦。
因為它不對外開放,並存有大量珍貴資料,更加重要的,在當時人們的心中,典籍在一定程度上麼也代表著王權。
因此很多人都想要典籍,不僅王子朝如此,周敬王更是如此。他派人四處尋找王子朝,並且打算將王子朝滅口,得到典籍,宣示自己的正統。
老子李耳擔任著守藏室史,自然會被周敬王劃入可能知曉周王室藏書下落的那一撥人。此時孔子卻前來問禮,如果此時老子將道德經傳授與他。
可能會坐實自己知曉典籍下落的傳聞,為自己招來殺身之禍。因此,此時孔子前來問禮,時機是非常不正確的,老子不敢也不能在此時將道德經傳給他,此為老子不傳書於孔子的第二種猜想。
至於第三種猜想,則是因為「單氏取周」的傳聞。
單氏取周
由於王室典籍的不翼而飛,周敬王登上王位之後,向天下徵集圖書,企圖恢復周王室藏書。
而老子李耳,則已經被罷免守藏室史一職。也有說法,說是老子自己辭了這一職位,以求保住身家性命。
但是,此時的周朝依舊不平靜,由於周敬王是被權貴擁立,成為天子,於是大權旁落,臣子權勢大過王權,政權一度掌握在單氏手中。
因此,一部分學者認為,此時孔子很有可能幫助過單氏,威逼老子李耳,以求得到王室典籍。
從後來的老子西出函谷關一事來看,老子當時西出,應當是想要避難才對。
周王室的政權風波很有可能已經波及到了他,使他的身家性命遭到威脅。而其最大的原因,則是因為很多人認為老子李耳知道王室典籍的下落。
如果孔子曾經幫助過單氏取得典籍,那麼老子自然不會將道德經相傳。
而當尹喜向老子求問時,老子西出函谷關,逃出生天,不再被王室的政權所困。因此,也就能放心將道德經相傳,並且自己離開函谷關避世。
綜上所看,老子離開函谷關,將道德經傳授給尹喜,卻不傳與孔子,大致就是以上三種原因。
但是歷史神秘莫測,就算是書籍上有所記載的事件,尚且有可能是時人為了謀取利益所作。而這樣的千古之謎,就更加讓人捉摸不定。
不管如何說,老子離開函谷關時,將道德經相傳,總歸是為我國留下了瑰麗的文化珍寶。
道德經不過數千言,卻又有無盡智慧藏於其中,字字珠璣,讓人每次閱卷閱讀,都能得到新的啟發。
而孔子也為我國留下了積極入世的儒家思想,激勵了無數仁人志士的家國理想,成為了我國的經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