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老子西出函谷時,為何教尹喜道德經,而不教孔子?

2020-12-12 水墨書窗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想必大家對於道德經都已經非常熟悉了,相傳它是老子所作,當年老子西出函谷關,關令尹喜求而問書,老子教其五千餘字道德經,傳存於世,也就是我們現在看見的道德經。

但是其實當年向老子求問的人並不僅僅指尹喜一人,根據歷史記載,孔子也曾經向老子求問,就是非常有名的孔子問禮的故事。

雖則根據記載,孔子年齡不一,但是這件事卻是真的。而孔子貴為我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特地問禮,老子為什麼不將道德經相傳於他,卻要傳給尹喜呢?難道是因為孔子讀不懂道德經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其實主要有以下三種猜想。

兩人思想主張不同

想必不少的朋友拜讀過《論語》,其書由孔子及其弟子一起編纂而成,集中體現了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

可以說,縱觀《論語》一書,可知《論語》是非常入世的,孔子主張大家積極追求功名,幫助君王了卻天下事,自己遊走天下宣揚其學說,並且著書立說,其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但是相對而言,由尹喜記載下來的《老子》卻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書中體現的,無一不是消極避世的思想。

在道家思想體系中,道是無所不在,無所不存的,它主張人們都能無為而治,相對於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來說,道家體系顯得更加避世,也不主張大家追求功名利祿,而是希望大家都回歸本真,休養生息。

因為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有所不同,所以不少學者認為,孔子讀不懂老子李耳的思想,或者孔子雖然向老子求問,但是卻並不認同老子的思想,所以老子並未把道德經相傳與孔子,反而是在西出函谷關時,將其傳給了尹喜。

然而,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爭鳴,各國廝殺不斷。所以,不少學者認為,老子不傳書與孔子,恐怕還有更加深層次的原因。

深層次的政治原因

在那個戰火激蕩的年代,周朝王室曾經發生過非常激烈的權力爭奪。當時,當周朝原來所立的太子去世之後,周天子想要將庶子扶上王位,即周王子朝。

但是權力向來是吸引人的,周王室裡,並不是僅有王子朝一位皇子,還有其他人也想要做皇帝。當周天子無故暴斃之後,各方面的勢力開始蠢蠢欲動起來。

大家都緊盯著天子的寶座,其中最有可能與周王子朝相爭的,便是王子猛。於是,王子朝與王子猛之間展開了非常激烈的爭奪。最終,王子朝打敗王子猛,奪得天子之位。

但是事態並沒有因為王子朝的勝利而歸於平靜,因為周王室還有其他的王子。諸侯和周朝權貴紛紛覺得這是一個機會,擁立王子匄,自封為周敬王。

在權貴和諸侯的擁立之下,周敬王成為了正統天子,而王子朝卻不被認可。他被降為臣子,而且每日活在害怕被殺的恐懼之中。

由於卻是存在被滅口的風險,於是王子朝投奔楚國,希望能在楚國擁有安身之地。

但是這時正值楚王新喪,周王子逃到楚國之後,隨身所攜帶大批周王室典籍竟然不翼而飛。

在那個禮崩樂壞的年代,周王室的典籍並不僅僅只代表著一堆書籍而已,而是象徵著王權,象徵著自己才是正統的王位繼承人。

而當時的老子李耳,正是擔任著周王室圖書館館長一職。當時的周王室典籍被很多人覬覦。

因為它不對外開放,並存有大量珍貴資料,更加重要的,在當時人們的心中,典籍在一定程度上麼也代表著王權。

因此很多人都想要典籍,不僅王子朝如此,周敬王更是如此。他派人四處尋找王子朝,並且打算將王子朝滅口,得到典籍,宣示自己的正統。

老子李耳擔任著守藏室史,自然會被周敬王劃入可能知曉周王室藏書下落的那一撥人。此時孔子卻前來問禮,如果此時老子將道德經傳授與他。

可能會坐實自己知曉典籍下落的傳聞,為自己招來殺身之禍。因此,此時孔子前來問禮,時機是非常不正確的,老子不敢也不能在此時將道德經傳給他,此為老子不傳書於孔子的第二種猜想。

至於第三種猜想,則是因為「單氏取周」的傳聞。

單氏取周

由於王室典籍的不翼而飛,周敬王登上王位之後,向天下徵集圖書,企圖恢復周王室藏書。

而老子李耳,則已經被罷免守藏室史一職。也有說法,說是老子自己辭了這一職位,以求保住身家性命。

但是,此時的周朝依舊不平靜,由於周敬王是被權貴擁立,成為天子,於是大權旁落,臣子權勢大過王權,政權一度掌握在單氏手中

因此,一部分學者認為,此時孔子很有可能幫助過單氏,威逼老子李耳,以求得到王室典籍。

從後來的老子西出函谷關一事來看,老子當時西出,應當是想要避難才對。

周王室的政權風波很有可能已經波及到了他,使他的身家性命遭到威脅。而其最大的原因,則是因為很多人認為老子李耳知道王室典籍的下落。

如果孔子曾經幫助過單氏取得典籍,那麼老子自然不會將道德經相傳。

而當尹喜向老子求問時,老子西出函谷關,逃出生天,不再被王室的政權所困。因此,也就能放心將道德經相傳,並且自己離開函谷關避世。

綜上所看,老子離開函谷關,將道德經傳授給尹喜,卻不傳與孔子,大致就是以上三種原因。

但是歷史神秘莫測,就算是書籍上有所記載的事件,尚且有可能是時人為了謀取利益所作。而這樣的千古之謎,就更加讓人捉摸不定。

不管如何說,老子離開函谷關時,將道德經相傳,總歸是為我國留下了瑰麗的文化珍寶。

道德經不過數千言,卻又有無盡智慧藏於其中,字字珠璣,讓人每次閱卷閱讀,都能得到新的啟發。

而孔子也為我國留下了積極入世的儒家思想,激勵了無數仁人志士的家國理想,成為了我國的經典文化。

相關焦點

  • 老子西出函谷關之後,到底去了哪裡?《後漢書》裡怎麼說的?
    一:老子為何人?為何西出函谷關?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春秋時代思想家、哲學家。老子為貴族,曾擔任守藏史,也就是咱們現在說的圖書管理員。著有《道德經》一書,是道家學派的經典著作,道家把老子視為宗師,與儒家的孔子相比擬。因為內憂外患,時局動亂,這些跟老子的哲學思想相違背,所以他騎上青牛離開洛陽。向函谷關而去。
  • 老子西出函谷關後並沒有消失,而是回到了家鄉養老
    老子根本沒有西出函谷關,更沒有騎著大青牛升天,也沒有去印度傳教,釋迦牟尼也絕不是他的徒弟……在中國人的普通認知裡,都知道老子是道教的創始人,他的《道德經》至今也仍是中華民族的瑰寶級文化。老子的確去過函谷關,也的確去過甘肅,但這些都不過是他路過罷了。辭官之後的老子,一心想要整理總結自己一生的所見所聞和所感,所以他才會四處遊歷。而函谷關之所以會最被大家重視,是因為他在函谷關寫出了《道德經》,並且在這之後,有關於他的記載就開始越來越少,也不出名了。
  • 孔子為什麼總被老子「懟」,道不同不相為謀,我們該學習誰呢
    老子在洛邑做周王室收藏吏,孔子問禮於老子,在此期間表達了想把自己的「仁義之書」著作藏在王室圖書館,結果被「懟」了一頓而拒收。孔子五十一歲時到沛地見老聃(老子和老聃是否為一人存疑),說自己「吾求知於度數,五年而未得也。
  • 老子西出函谷關,不知所蹤?荷蘭教授認為,去了印度重新創業
    為什麼老子如此的神秘?實際上,只因為他做過一件事,時值壯年的他選擇騎著青牛,西出函谷關,從此世上再也沒有人見過他本人。後人一直不斷地搜尋老子最終的去向,荷蘭萊頓大學漢學教授許理和人為,老子西出函谷關以後,一直忘西去了印度,創立佛教。到底這種說法是否經得起推敲呢,從一些史籍記載來看,不是沒有可能。
  • 千古之謎:老子為何西出函谷就消失了,2000年後發現史料早有記載
    老子的學說後被莊周發展,老子與後世的莊子並稱老莊,道家後人將老子視為宗師,與儒家的孔子相比擬,史載孔子都曾向老子請教關於禮的問題。他著有《道德經》一書,這是道家學派的經典著作。關於老子究竟西出函谷關之後究竟去了哪裡的問題,千百年來一直爭論不休。目前主要有一下幾種推測:一、《後漢書·襄楷傳》記載:「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愛,精之至也。」
  • ONE說 | 怎樣的周口才能讓老子西出函谷前為它停留拒絕終南山上的...
    兩千五百年前終南樓觀上那一盞光焰暗淡的青燈將註定成為照亮人類理性文明進程的不滅光焰。伴隨著終南山中那飄忽不定的山嵐霧氣。老子書寫下那足以令後人景仰與驕傲的第一行字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公元前771年周王朝的都城鎬京被來自西方的犬戎攻陷。
  • 老子西出函谷關後留下千古絕密,那隱藏在大山深處的雄關究竟在哪
    函谷關建於春秋戰國之際,"因在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東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號稱天險"(《辭海》)。函谷關扼守崤函咽喉,西接衡嶺,東臨絕澗,南依秦嶺,北瀕黃河,地勢險要,道路狹窄,素有"車不方軌,馬不並轡"之稱。《太平寰宇記》中稱"其城北帶河,南依山,周回五裡餘四十步,高二丈"。
  • 老子和孔子到底誰更厲害
    老子(東亞,中國,約公元前6世紀,文化方面,儒家文化圈,中古希臘羅馬時期),原名李耳,字伯陽,諡號聃,又名李老聃,約公元前571—前471年,中國道家學派的創始人,《道德經》的作者,哲學家。老子的生平不是很祥,約前571年出生於春秋時期楚國的苦縣,相傳老子曾經做過周朝的典吏,管理周朝的書籍,並通覽周籍,有著深厚的學識和智慧。約前523年孔子曾向老子問禮,並探討了周禮及人生哲學,孔子對老子推崇備至。前516年,周室內亂,相傳老子蒙失職之責,辭官歸隱,西出函谷關,路遇函谷關守官關尹,受關尹請求之後著書上下兩篇,共計五千言遺世,便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道德經》。
  • 孔子問禮,老子的學問有多高深?民國大師李宗吾:他講的是厚黑學
    老子是中國古代文化巔峰符號的象徵,他以西出函谷關後遺留的孤本《道德經》而名垂萬古。孔子為向老子求教,曾三次拜訪老子。第一次是在周景王十年。當時的老子正好受權貴排擠,被免去了國家圖書館館長的職務。不過,第三次,史料對孔子問禮有了詳細的描述。不光細緻的講述了出發前的準備情況,還認真記述了孔子問禮於老子的精闢對話。孔子問禮,二人有過怎樣的一番的日程安排和交談?史料說孔子來問禮,老子很高興,便與孔子徹夜長談,然後,老子陪同孔子調研考察東周的音律、愛國教育基地和禮儀祭祀等諸多方面。
  • 老子西出函谷關,留下了《道德經》,還有這張《太極圖》
    老子是道教的鼻祖,也是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之一。關於老子的神秘傳說非常多,其中老子倒騎青牛西出函谷關就是一個非常有名的典故。無奈老子西遊決心已定,尹喜十分不舍,於是再三懇求老子在函谷關住上幾天,以求聞聽。尹喜越聽越得奧妙,怕老子西去後再也無緣面聽教誨,又請求老子必須留下一本著作,才可以通關放行。老子無奈,於是留下了5000字《道德經》一文,然後歸隱隴西。關於老子西出函谷關,留下了中國思想史上的巨著五千言《道德經》的故事,劉向《列仙傳》記載:「後周德衰,乃乘青牛車去。」
  • 佛道儒三教合流是怎麼一回事?道觀裡為何有觀音像?
    在我國古代流傳著「三教合流」的說法,其中三教指的儒道佛。三教合流的觀點最早是那位花了8億贖身的梁武帝提出來的,當年他為了讓儒家、道教向佛教低頭提出了「三教合流」這一概念,只是他的時代,這個觀點是帶著政治目的的。三教合流的另一個高峰期是明清時期,那時候的文化融合相對就比較文明,沒有以前那麼直接的武力衝突了。
  • 半人半神亦半仙,是老子出函谷成仙,還是太上老君下凡度化世人?
    跟報團出遊的唐僧一伙人不同,老子西遊可是單個上路,重點是他老人家出去時早已上百歲,雖不比孫悟空年長,但以人來說也算是個健行的狠角色,他究竟是人是神,我們看下去。一、是人相信對老子不陌生的人都知道,他是著名的反仁義、反禮樂,崇尚簡單自然,絕聖棄智,民利百倍這等當時驚世駭俗的標語,都敢貼在背後。他的出生地仍是個謎,不過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孔子問禮與尹喜求書兩件事。
  • 老子及其《道德經》與甘肅的淵源
    老子青牛圖道德經孔子問禮於老子老子是中國古代哲學家、思想家和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一生最大成就是開創了道家學派,並為後人留下了一部五千餘言的《道德經》。老子曾做過周王室管理藏書的史官,後來隱居不仕,騎青牛西出函谷關後「莫知其所終」。
  • 孔子教臣民守規矩,老子教君主別胡來,其實都是同一個字上做文章
    孔子自知「弘道」之艱難,故有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弟子們也在老師身上看到了光復周禮的希望之光: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道」字在《論語》出現了100多次,足見光復「文武之道」的重要性。由於太重要,重要到高於生命,所以有時候,孔子把自己融入「道」中,也以「道」自稱,比如」吾道非邪,吾何為於此?」顏淵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不容然後見君子」。
  • 老子騎青牛西出函谷關,其實是代表道家學說萬物生生不息的意思
    老子西出函谷關,有很多解釋,其中有一種解釋是在老子騎著青牛出了函谷關之後,就化胡而去,也就是成為西方佛教的如來佛祖,這種說法在《西遊記》就有說到。在《西遊記》原著第六回中,就寫到二郎神楊戩與孫悟空打鬥時,觀音想以玉淨瓶幫助,而太上老君則以金剛琢幫助一節中就提到了化胡為佛一段。菩薩道:「我將那淨瓶楊柳拋下去,打那猴頭;即不能打死,也打個一跌,教二郎小聖好去拿他。」老君道:「你這瓶是個瓷器,準打著他便好,如打不著他的頭,或撞著他的鐵棒,卻不打碎了?
  • 我國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函谷關,現以老子文化為主
    (3) 全日制大中專學生(憑學生證,限大陸、港澳臺地區),半價函谷關,這裡為老子著《道德經》的所在,兼有 「紫氣東來」、「雞鳴狗盜」、「公孫白馬」、「玄宗改元」等歷史故事和傳說,更是我國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
  • 奇異的越南高臺教,供奉佛祖,老子,孔子,耶穌以及關聖,孫中山
    今天讓我們來談談一種奇特的宗教——高臺教。高臺教是越南特有的宗教,於1926年為兩個殖民政府中的越南公務員所創,全名叫三七普渡大道。高臺意為最高存在,其主神為一個虛幻的存在,名叫高臺仙翁大菩薩摩珂薩,是不是覺得這個名字很複雜卻又很好理解呢?
  • 老子三大爭議:誰是老子,道德經是他寫的嗎,他去哪了?
    認為老子是李耳不假,但這個李字是他母親的姓名,「生而指李樹,因以為姓。」再返回到《史記》,也提到了有關老子的另外一種說法,認為:「或言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雲。」而長沙馬堆出土的兩種帛書《老子》,根據鑑定都屬於戰國戰時期作品。符合了近代學者梁啓超的論點,即《老子》的作者並非李耳,而是戰國吋期的一位名叫太史儋的人。專家進一步分析,老子是春秋時代人,提出了「道法自然」的理論,然而並沒有成書,而是流傳到戰國時,由太史儋吸收採納寫成了《老子》。老子是倡議者,真正的作者卻另有其人,是太史儋。
  • 「老子」也主張「學而時習之與溫故知新」,老子與孔子默契度很高
    老子是孔子的老師,其實老子也主張「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老子與孔子師徒二人,默契程度超人想像。「最差的老師」不最差的《道德經》講解,用獨特的戲說加正解的方式展開,為了照顧《道德經》初學者,我們把「戲說趣解」置於前,「直譯正解」置於後,讓我們一起去領略「老子」穿越二千多年的智慧。今天講解第三十四章。
  • 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老子的親傳弟子又是誰呢?
    孔子晚年又修訂了《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其思想對我國乃至世界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孔子眾多弟子中,有名的也很多,比如有顏回、子路、子貢、子騫等等,他們為了儒家思想的廣泛傳播也付出了各自的努力。那麼,你知道作為和孔子並稱的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的親傳弟子又是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