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函谷關西漢時曾東徙300裡 或為京畿拓疆(圖)

2020-12-15 中國新聞網

漢函谷關遺址全景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楊僕徙關,在新安當地一直流傳,是個很熟知的故事,不過細細想來,這個故事似乎又疑點重重。(記者朱金中)

  楊僕徙關最早見於文獻記載,是東漢大學問家應劭在注《通史》時,言之鑿鑿講了「恥為關外民」的故事。後來,酈道元在《水經注》中不僅完全引用,還增加了「以家僮七百人徙關於新安」等細節描述。這之後,南宋學者呂祖謙、元朝學者方回和清代顧炎武、顧祖禹、朱一新等都對此說法深信不疑。

  不過,持懷疑態度的人也不少。

  比如宋代學者王益之、清代學者沈欽韓等經過考辨,認為從時間上看,函谷關徙關在前,三年後楊僕才討伐南越,為樓船將軍,這三年裡,楊僕一直是個司法幹部,怎麼可能對軍事問題指手畫腳,「恥為關外民,上書乞徙東關者」?

  清代學者何焯更是質疑:函谷關乃天下雄關,就算搬遷,也應該是國家撥款,「以武帝之雄,豈展拓都畿費出臣下之家財乎?」更何況,這麼浩大的工程,怎麼可能只700多個家僮來當「臨時工」?搞成「豆腐渣」工程怎麼辦?

  楊僕徙關的故事,在班固的《漢書》中,就一句「徙函谷關於新安,以故關為弘農縣」,連楊僕的名字都沒提。更要命的是,在《史記》中,太史公壓根沒提這個事。

  兩大史籍如此記錄,讓楊僕徙關的故事從頭到尾都顯得很可疑。

  到了現代,著名歷史地理學者史念海、辛德勇等人先後到漢函谷關考察,對這段歷史進行了梳理,得出的結論大致是:函谷關東徙300多裡,從靈寶搬到新安,確有其事;這個東徙工程,可能是楊僕的建議;但函谷關東徙的根本原因,並非楊僕的「恥為關外民」心理,也非漢武帝的好大喜功,而是漢武帝出於中央集權的需要,做出的一項戰略性部署。

  所謂楊僕徙關的故事背後,是西漢時期國內行政版圖大調整、大布局的總體規劃。

  函谷關東徙是京畿拓疆需要

  函谷關的東徙,首先源於軍事上的考量。

  函谷關之所以被稱為長安鎖鑰,就是因為它牢牢卡住了崤函古道。崤函古道是從崤山到潼津的一條道路,不僅地貌形態高低起伏,多溝澗峭崖,而且自古就是樹木茂盛之地。

  秦漢之前,戰車是軍隊最為重要的作戰工具。洛陽師範學院的曾謙先生認為,由於崤函古道曲折狹窄,而自東向西的戰車又必須經過函谷古道才能西行,哪一方佔據了函谷關,就能取勝。秦穆公時期的崤之戰,秦軍在崤函古道遭遇埋伏,三員大將被俘,幾乎全軍覆沒,就是最好的例證。所以,函谷關是保衛長安的東大門。

  漢武帝時期,隨著對匈奴戰爭的展開,中國古代的兵種結構開始發生變化:騎兵和步兵成為軍隊中的主要兵種。戰車必須經崤函古道西進長安,而對騎兵和步兵來說,完全可以從其他更加狹窄的川道,甚至函谷關周圍的山嶺中通過,函谷關已經基本喪失了以關拒敵的屏障。

  曾謙先生舉例說,唐代安史之亂時,在崤函古道發生過兩次戰鬥,都出現了騎兵繞道他路「別徑奇道」進行攻擊的戰法。這說明函谷關保衛關中已成為一句空談。

  要搞一個真正能保衛長安的關隘,要麼前置,要麼後移(這也是後來潼關興起的原因),漢武帝選擇了將其前置300多裡,搬遷到新安,這是出於京畿拓疆的需要。

  設置弘農郡增強京畿實力

  西漢的行政版圖既不同於周代的分封制,也不同於秦代的郡縣制,劉邦建立西漢王朝後,實行了分封和郡縣並存的「郡國制」。

  西漢初年,諸侯國勢力坐大,不僅有英布這樣的異姓王反叛,更有「七國之亂」的劉姓骨肉相殘。景帝在撲滅了吳楚等國的叛亂後,大力削藩;漢武帝時頒行「推恩令」,把關東諸侯國分割成「大國不過十餘城,小侯不過數十裡」眾多更小的王國。

  漢武帝一方面削減諸侯王的實力,另一方面極力壯大中央政府的勢力:除削減一些諸侯王封地,設立郡縣外,還變著法擴大中央直轄郡縣,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關中地區。

  關中地區不僅賦稅直接上繳中央,而且還是中央軍(南北二軍)的主要兵源地。如果擴大關中地區的疆域,最為間接的辦法就是函谷關東徙。

  秦漢時,所謂關內關外,地域上就是以函谷關為界,而在政治、軍事等領域,函谷關也是一個很明顯的界限。比如人們出入函谷關,必須由持有官府發給的通行憑證;嚴禁優良馬匹流入關東地區,防止諸侯國騎兵實力增強;諸侯國的軍隊無詔不能踏入函谷關一步,等等。

  函谷關從靈寶遷到新安,一個直接的後果,就是將靈寶到新安這一大片土地劃歸了關中管轄。這片土地不僅山林茂盛、土地肥沃,而且民風彪悍,人才輩出,既能為中央政府提供大筆賦稅收入,又能提供兵員和官員——函谷關東徙的第二年,即公元前113年,漢武帝迫不及待地在秦漢兩座函谷關之間設立郡縣——這個郡,就是歷史上聞名遐邇的弘農郡。弘農郡轄11個縣,治所在秦函谷關一帶。

  弘農郡的設置,不僅增強了京畿地區的實力,而且使中央政府更有力地控制了關中東出的通道。北京大學辛德勇教授認為,秦漢時期,在地緣政治和軍事地理意義上曾經奉行過一項「關中本位」戰略,就是指利用關中地區的軍事地理優勢,確保國都安全,並威懾控制整個國土。

  函谷關東徙,無疑是「關中本位」戰略的一個強化措施。

  「關中本位」戰略擴大關中區域

  函谷關的東徙,不是面子工程,而是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一個戰略措施,但如果你以為僅僅如此,你又錯了。對於這位千古一帝來說,函谷關東徙只是他強化「關中本位」戰略組合拳的一部分。

  漢武帝時期,關中的疆域除了利用函谷關的東徙向東部拓展外,漢武帝還通過一系列措施和手段將諸多郡縣劃歸中央直轄,這項政策被史學家稱為「廣關」政策。

  根據《史記》和《漢書》的記載,公元前113年,「代孝王參,初立為太原王。四年,代王武徙為淮陽王,而參徙為代王,復並得太原,都晉陽如故……十七年薨,子共王登嗣。二十九年薨,子義嗣。元鼎中,漢廣關,以常山為阻,徙代王於清河,是為剛王。」——朝廷徙代國於清河之後,恆山以西,便統統納入中央直轄之下。

  「(陽朔二年)秋,關東大水,流民欲入函谷、天井、壺口、五阮關者,勿苛留。」其他幾個關與函谷關並列,這說明當時對匈奴防守作戰最前沿的朔方、五原、雲中、定襄、雁門、代郡等郡,被囊括於關中區域內,使朝廷得以最大限度地直接控制國防兵力,增大威懾關東地區的實力。

  由長江三峽和四川盆地東南緣再向南側延伸,西漢初興時,本來放棄了秦時已經「頗置吏」於彼的滇池附近地區,而與西南諸夷「關蜀故徼」。漢武帝元鼎六年(即公元前111年),復又新增設有牂柯郡,使得大關中區域的東南界,也比從前向外有所拓展……

  經過漢武帝的不斷「廣關」,大關中格局逐漸形成。大關中區域北部的東界,由以臨晉關為標誌的黃河一線,向東推進至太行山一線;中部區域的東界,由秦函谷關的靈寶,向東推進至漢函谷關的新安一帶;南部區域的東界,由四川盆地東南緣,向東南推進至柱蒲關、進桑關一線的滇桂、黔桂間山地……

  「廣關」政策,將西漢中央政府的實力推到了巔峰,劉姓諸侯徹底喪失了和中央叫板的實力。而坐鎮長安的皇帝,可以依託關中,虎視中原,中央集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強。這些隱蔽的歷史,都悄然躲在那座搬遷來的漢函谷關身後……

  走在函谷關前,望著黃塵一色的關牆,感慨頗多,那些我們已經知道的與尚未知道的歷史,那些我們已經發現的與尚未發現的遺存,都一直伴隨在我們身邊,陪著我們一起數著歲月的流逝…… (全文完)

相關焦點

  • 春秋戰國第一雄關函谷關,漢武帝時為何東移了300裡?
    函谷關就位於被稱之為「稠桑塬」的裂縫之中,準確的說函谷關就位於這條裂縫的開口處(河南靈寶縣的王垛村)。函谷關在稠桑原之中是因為稠桑原因為長期被雨水衝刷而形成了一條通透東西的大裂縫。而稠桑原是典型的黃土高原上的塬的地形,頂部平坦如原,高度非常高,四周峭壁陡立,加之黃河從稠桑原北面流過,緊貼著原壁,所以東來的行人要進入關中,沒有其他道路可以走,只能從這條裂縫通過。
  • 漢函谷關:兩京故道第一門戶(圖)
    1「恥為關外人」樓船將軍徙關其實,我國歷史上曾有過3個函谷關。據有關史料記載,一為秦關,位於今河南省三門峽靈寶市北邊;二為漢關,即位於我市新安縣的漢函谷關;三為魏關,該關建於曹魏時期,位置今已不詳。秦關始建於西周,原為桃林塞,為虢國地。戰國中期,該要塞為秦所得,秦便在要塞之東築關城,名東關。因東至新安,西至潼關,凡四百八十裡,其地多流河翼岸巍峰插天,絕谷深委,峻坂紆迴,統稱「崤函」。關城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說起來,漢函谷關是西漢樓船將軍楊僕「搬來」的。
  • 河南靈寶 華夏古戰場函谷關
    因其地處「兩京古道」,緊靠黃河岸邊,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函谷關曾是戰馬嘶鳴的古戰場,與「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劍門關同為我國古代的重要關口。我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老子曾於此著述五千言《道德經》。千百年來,眾多海內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這裡朝聖祭祖。
  • 中國古代的三個函谷關都在哪裡?
    【古函谷關】古函谷關又稱秦函谷關,簡稱秦關,在今河南靈寶市北函谷關鎮王垛村,北距三門峽市75公裡,「西去長安四百裡」。因關城在山谷之中,深險如函(匣子)而得名「函谷關」。函谷關始建於戰國之秦國,為秦長城的防禦體系。函谷關西據黃土高原,東臨山中絕澗,南接巍巍秦嶺,北塞滔滔黃河。
  • 考古發現河南漢朝函谷關不僅是"關" 還是"城"(圖)
    東漢定都洛陽後,漢函谷關是以洛陽為起點的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和第一要塞。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對於這座漢關,記者並不陌生,幾年前曾兩次拜訪它。不過當時絲綢之路申遺工作還沒有開展,保護展示工程尚未開始。秦磚漢瓦的古關隘,保留著一絲荒涼。
  • 函谷關到底有多重要?兵家必爭之地,千年歷史古戰場
    函谷關,故址在今河南靈寶縣,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潼關則是在今陝西潼關縣,兩者相距70多公裡。函谷關,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靈寶市區,該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
  • 函谷關沒落史:戰國時為何繞不開它?後來又為何沒落?
    漢文帝時,西漢名士賈誼正洋洋灑灑寫著《過秦論》,在對於秦統六國而並天下的政論中,賈誼將秦的的地理位置優勢率先點明,所謂「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再加上歷代秦君的勵精圖治,秦國也就有了「因利乘便,宰割天下」的實力。崤山與函谷關的險要在先秦時期聞名天下,作為秦國的東大門,可以拒六國軍隊於關西。
  • 參觀曾經威震天下的函谷關,是一種什麼體驗?河南人民有創意!
    分別是秦函谷關,漢函谷關與魏函谷關。一般我們說的函谷關,指的是戰國時期秦國的天險關隘。西漢大一統以後,洛陽人楊僕將函谷關東移了150公裡,在今天洛陽市新安縣境內;東漢末年,曹操遠徵漢中,為了迅速轉運兵馬糧草,命許褚在位於秦關不遠的黃河灘地築起關樓,稱作新函谷關。無論哪個函谷關,都是崤函古道上的重要關隘。在此我們主要介紹最初的秦函谷關。
  • 【導遊詞】河南——清明上河園、白雲山、康百萬莊園、三門峽函谷關
    與原圖一樣具有極高的欣賞價值,同時石雕也為我們的參觀欣賞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這幅圖描繪的是東京汴梁清明時節的繁榮景象,是當年繁榮盛世的見證,突出反映了當時北宋都城的城市面貌和各階層人民的生活。大家請看,首先映入我們眼帘的是城郊農村的景象。廣漠的田野,河渠縱橫。岸邊老樹杈新芽未吐。薄霧輕籠,略顯寒意,正是早春天氣。打麥場上有幾個石碾子,是用於秋收時脫粒用的,此時還閒置在那裡。
  •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函谷關,為何因為黃河而逐漸廢棄?
    對於經常來往陝西河南的人來說,途徑三門峽,會有一個地名:函谷關。不過如今的函谷關早已被廢棄,成為旅遊景點,附近有鐵路和高速通過,或許在開車和坐火車的時候,函谷關只是路上飛馳而過的一個地名,然而在兩千多年前,這裡卻是從洛陽向西入關中的必經之地,由於函谷關扼守崤函咽喉,西接衡嶺,東臨絕澗,南依秦嶺,北瀕黃河,地勢險要,道路狹窄,素有「車不方軌,馬不並轡」之稱,可以說是真正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 河南在東,陝西在西:絲綢之路從一城一門一關一道開始
    絲綢之路在中國有22處遺址點,從東往西分別是河南,陝西,甘肅,新疆。一般認為,西漢時張騫出使西域,標誌著絲綢之路的正式形成。可惜不過半個世紀便荒廢了。由於北匈奴作亂等原因,西域各國紛紛鬧「獨立」,邊境上戰事頻起,生靈塗炭,更莫提絲路通商了。西漢末年,王莽篡政,絲綢之路中斷。東漢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漢明帝派竇固率兵出擊匈奴,在天山「斬首千餘級」,班超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勇氣出使西域,鎮撫西域各國,最終使鄯善、于闐、疏勒三國派人質到洛陽。
  • 南京東路步行街東拓,全是新鮮看點
    9月12日,南京東路步行街東拓段就將正式開街。也就是說,到時候,從河南中路到中山東一路一段,在狹窄的人行道上和來往遊客摩肩接踵的情況將成為過去式,遊客可以一路閒庭信步,從人民廣場逛到外灘。南京東路拓寬部分2019年底,南京路步行街東拓工程啟動,建設內容包括標識改造、地面硬質鋪裝,景觀綠化改造、增加景觀小品和街道家具等。
  • 別有洞天之十八『函谷關』。
    其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為戰國時秦孝公所設。函谷關曾是戰馬嘶鳴的古戰場,與「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劍門關同為我國古代的重要關口。我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老子曾於此著述五千言《道德經》。後人稱其為「老子」(古時「老」字的讀音和「李」字相同),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裡(今河南鹿邑)人,是我國春秋末年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學家和文學家,不僅是道家學派理論的奠基人,被後來的道教奉為教祖,而且是先秦諸子百家的啟蒙者。他的著作《道德經》,即《老子》一書,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瑰寶。
  • 一條道上兩座雄關,函谷關和潼關哪個更險要
    新朝末年軍閥隗囂力挺函谷關,豪言: 「請以一丸泥 ,東封函谷關 ,圖王不成 ,其弊足霸矣。」唐玄宗宰相張說則針鋒相對地用「何用一丸泥」表明潼關的險要。雙方據理力爭,表達著各種不服。它西起長安,東至洛陽,全長300多公裡,途中必經崤山附近的函谷,此處「劣通東西十五裡 ,絕岸壁立 ,岸上柏林陰谷中,殆不見日。」秦設函谷關,東臨洪溜澗,西依稠桑原,南接衡山,北塞黃河,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 唐詩西漢帝陵意象的本事—「霸陵」本事
    他在自己的遺詔中寫道:「當今之時,世鹹嘉生而惡死,厚葬以破業,重服以傷生,吾甚不取。……霸陵山川因其故,毋有所改。」念念不忘的正是以自己為榜樣教導囑咐後人薄葬。薄葬的直接好處,就是使霸陵免除了被盜墓毀損、被亂民挖掘的命運。《漢書·王莽傳》中,有一段關於赤眉之亂的記載:「赤眉樊崇等眾數十萬人入關,……燒長安宮室市裡,……宗廟園陵皆發掘,唯霸陵、杜陵完。」
  • 「中華商業第一街」南京路步行街東拓搶先看
    9月12日晚,全長約495米的南京路步行街東拓街區將被點亮,東拓範圍從河南中路向東延伸至中山東一路,與外灘相連結。位於南京東路228號的上海新世界大丸百貨,已成為中外化妝品品牌爭相進入的首發地。新華網羅沛鵬 攝南京東路172號的慈昌裡大樓已經完成建築牆面的修舊如舊工程,也成為南京路步行街東拓中的亮點。
  • 河南一區,北宋時為京畿重地,朱仙鎮名列明清四大名鎮,今卻沒落
    文/史間一壺酒明清時期,我國有四大名鎮,一是廣東佛山鎮,二是江西景德鎮,三是湖北漢口鎮,另外一個就是河南的朱仙鎮。朱仙鎮隸屬於河南省開封市祥符區,位於開封市西南部。朱仙鎮的歷史,源遠而流長。春秋時鎮東南筑有啟封城。北宋末期,嶽飛於此取得朱仙鎮大捷。
  • 看完蕭關位置圖,才明白蕭關比函谷關更重要
    漢代司馬遷曾對關中一詞有過解釋,「關中自汧、雍以東至河、華。」其中,汧水指今日發源於隴縣的千河,雍山則在今日的鳳翔縣,河則是黃河的簡稱,華則指的是華山。按照司馬遷的說法,關中就是在潼關到寶雞之間。後來,唐代學者司馬貞對《史記》注曰:「東函谷,南嶢武(嶢關,設置於藍天;武關,設置於丹鳳縣),西散關,北蕭關。在四關之中,故曰關中。」實際上,關中四周大小關塞甚多,並非僅僅指此四關。但是相對而言,函谷關、武關、散關和蕭關則最為重要。除了函谷關、武關是為防備東方入侵者所設置,散關則是關中通往漢中、巴蜀之間的首選大路。
  • 電視劇《琅琊榜》的史實錯誤:從歷史上的京兆和京畿說起
    通過《琅琊榜》朝代名「梁」和皇族的姓氏「蕭」,讀者基本可判斷出故事背景在南梁時代;改編後,同名電視劇的故事背景也被設定為「南梁大通年間」。本劇一登場就出現京兆尹、京畿九門等地名或官職。那麼,真實歷史上的南梁版圖內,存在過京兆和京畿這類政區名麼?  「京兆尹」應為「丹陽尹」  「京兆」作為地名首現在西漢時期。秦代置內史管理京畿地區。
  • 河南洛陽:流失加拿大的西漢畫像磚拓片回歸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新華社鄭州11月22日消息,記者了解,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日前為河南省洛陽市寄來19張畫像空心磚拓片。「這些拓片拓自該博物館收藏的14塊西漢畫像空心磚,內容有反映漢代禮儀制度的揖讓、田獵活動,體現升仙思想的祥禽瑞獸,以及呈現漢代尚馬之風的馴馬場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