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溝,任意一景,差不多都是仙境
你知道嗎?四川有三美:美景如畫,美食如山,美女如雲。其實,還有第四美,美酒如瀑。五糧液、瀘州老窖1573、郎酒、捨得、水井坊、劍南春。(你知道嗎,茅臺酒和郎酒是姊妹酒,兩個酒廠共用赤水河的甘泉。除了四川六大名酒,中國還有多少名酒?)。坐擁天府之國,四川人的幸福日子可想而知。北京市海澱區文聯專職副主席葉宏奇先生喜歡四川的美食、美景,更喜歡四川的歷史和文化。我們來看看葉宏奇先生文章《鄉關何處——趙偉長篇小說〈望鄉臺〉》中四川人的幸福小日子是什麼樣子的?
三星堆的寶貝,隨便拿一個出來,世界都會吃驚
在中國的版圖上,四川地處西南,偏安一隅,老百姓一直過著幸福散漫的小日子。直至漢末劉備一伙人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入蜀,情況開始發生了變化——四川逐漸成為戰亂和躲避戰亂之地:南宋,無數江南士紳為了躲避蒙古鐵騎逃亡四川,元軍一路追殺,把這片美麗的土地踩踏得稀巴爛;朱元璋獲取政權後,開始在四川地區駐軍和屯墾,大量北方士兵和家屬遷入;明末,張獻忠把對朝廷的氣一股腦撒在這裡,無辜百姓生靈塗炭,土地幾近荒蕪;清初,湖廣填川,湖南湖北廣東江西等地無數百姓哭哭唉唉,一路扶老攜幼,背井離鄉去往四川「插佔」開荒;民國,四川成為避亂之地,除了淪陷區難民,還有政府科研學術機構紛紛遷往;新中國成立之後,又迎來「三線」建設,許多北方單位連人帶設備奔赴四川各地安營紮寨……
這些仿佛跟作家的《望鄉臺》沒有關係,似乎又有關係。
純手工修鑿的佛,1300年了,世界最大的佛
在經歷了無數兵燹動亂之後,老官廟依舊是老官廟,四川依舊是四川,中國依舊是中國。南來北往的遷徙,始終沒有改變四川及四川人特有的文化屬性,反倒讓各省移民紛紛放棄了原有的口音、生活習俗,甚至性格特質,皈依了四川,成了一代又一代四川原住民。
儘管在老一代作家沙汀、李劫人筆下時常會看到四川各地遍地開花的各省移民會館,其實早已名存實亡。這就是巴蜀文化的韌性,也是中華文化的韌性。作家站在這樣一個經緯交錯的文化時空,以一幅詩性的鄉村風情畫景,進入歷史的縱深,藉助家族興衰的血液冷熱,通過戲樓子的望鄉臺,時而冷靜,時而熱血噴張地觀察這種韌性,以及趙氏家族幾代人在韌性的伸張中至死不渝始終如一的傳承和堅守。
趙氏家族深居山中,以書香立身,以耕作立命,勤勞正直善良,本本分分地過著與世無爭的耕讀生活。但風雲激蕩的近代中國,任何要想置身事外的想法,都是奢侈的,也是於事無補的——趙國儀受周掌柜之託保管一隻皮箱。受人之託忠人之事,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道德要求,但一旦摻雜了外部因素,就可能蛻變成文化的拷問,考驗著家族的形象信譽和傳承的品質。國儀在不經意中,將寧靜的老官廟卷進了時代的旋渦,被各種風起雲湧的變幻裹挾、沉浮、震撼,並在其中遭遇種種碾壓,遭遇是與非,美與醜,善與惡,愛與恨的較量和審視。
看到了?露天茶館
氏族治理是中國鄉村社會治理的基礎,是官府與百姓溝通的重要通道,更是社會得以穩健最基本的平衡點。趙氏家族正是在這種平衡中獲得了生生不息的繁衍,找到了厚植家族文化理念和未來榮光的理由。然而,當平衡被打破,一切努力和奮爭都無法挽回頹敗的局勢時,大多數就只能聽天由命了。
但趙家沒有,而是遵循著內心的指引,舉全族之力,歷經磨難,精心呵護著風暴中那線微弱的光明!國儀玉珍德輝樹蘭子歸和思凡,無論初始時有怎樣的分歧,最終都被歲月的艱辛和人生的跌宕彌合。還有德鵬、青姑、德俊、麻女等眾生,都成就了《望鄉臺》一個個可愛可敬的藝術形象。正如作家所言:「所記之時,所述之事,所著之人,呼之欲出,能觸體溫,能聞氣息,恍如隔世兄妹回鄉行走,歷歷在目,叫人嗟呀,肝腸寸斷……」
到了古鎮,感覺穿越到了古代
童謠山歌的加入,以及開篇詞的運用,都增加了作品詩性化光芒;一以貫之的中國古典文學文本樣式和敘述方法,契合了作家的創作理想和文化取向。
不得不說,《望鄉臺》恣意汪洋的文化磋磨與堅守,都來自作家在鄉土中國與人、自然、天地、神靈的真情道白,那種熱氣騰騰的故鄉情結和家族使命,讓小說保持了始終如一的閱讀快感和美感。
附:作者簡介
葉宏奇,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海澱區文聯專職副主席。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曾在空軍和武警部隊服役22年,先後在《人民文學》《十月》《青年文學》《解放軍文藝》等刊物發表小說報告文學二百餘萬字。出版有長篇小說《閏年閏月》等。
如果你有任何意見建議,請前往《掌閱》《微信讀書》《QQ閱讀》的《望鄉臺》留言區留言。謝謝你。
本文編輯:趙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