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杭州5月12日電(記者唐弢 許舜達)在杭州市凱旋路109號,有一家並不起眼的小超市。然而,這家社區超市的四位員工,卻擁有一個常人無法走進的世界。他們都是智力有缺陷的特殊人群。
這家小超市是杭州人徐琴自籌資金創辦的三個集體就業實訓點之一,連同洗車行、書窩一起構成了一家名叫「彎灣」的託管中心,接收來自杭州的有智力缺陷的學員,讓他們體驗社會生活,鍛鍊工作的本領。「我只想讓孩子們過上正常人的生活。」徐琴說。
(小標題)「我的家裡也有一個折翼天使」
徐琴和智力缺陷的孩子「結緣」是在20年前。當時她不滿2周歲的兒子弘毅因一次意外,從植物人的邊緣搶救回來後,不幸患上了多重障礙。
很長一段時間,徐琴都陷在深深的絕望和自責當中,「起初,我常常望著弘毅的眼睛,但他卻不會給我一個孩子應該有的眼神反饋。從那時起,我心裡知道自己可能再也走不進他的世界了。」徐琴說。
命途多舛,弘毅4歲的時候,又被醫生診斷為雙目失明。那時的徐琴幾近崩潰,她抱起兒子就往醫院的樓頂上衝,想要從樓頂跳下。「我不知道自己走了多少個臺階,是兒子的哭聲把我驚醒,我一下子癱坐在地上,兒子的兩個小手緊緊地摟著我。」徐琴回憶道。直到如今,徐琴依然覺得這是自己一生中作為母親所做的最不負責任的事。
跟其他有智力缺陷的小朋友一樣,弘毅到了該上學的年齡後,當時並沒有什麼學校願意接收他,於是他便進入到杭州市楊綾子特殊教育學校。那時候徐琴唯一的想法就是,希望孩子能夠在學校裡儘可能多上幾年。因為她明白,九年義務教育完成之後,除了家裡,弘毅便無處可去了。
然而那一天終究還是來了。在兒子畢業的那天晚上,徐琴一個人跑到馬路上大哭了一場。輾轉整夜,第二天,徐琴做了一個很重要的決定:把與兒子「同病相憐」的7個同班同學重新召集到一起,專門聘請輔導老師和阿姨照顧他們。
於是,2009年9月1日,在徐琴租來的一間小教室裡,只有7個孩子的「彎灣」正式開班了。
(小標題)「彎灣」是智力缺陷孩子成長的「港灣」
在徐琴眼裡,每個智力缺陷的孩子其實都是一株幼細的花苗,雖然小一點、彎一點,但也同樣可以開出美麗的花來。而她希望能為這些略帶「彎曲」的小花苗,搭建一個安心成長的「港灣」,因此才有了「彎灣」這個名字。
接下來的五年,幾個孩子共同生活、學習,他們每天一起去菜場、去超市、去銀行、去坐公交車、去乘地鐵……在日常的「柴米油鹽」裡教會他們如何生活。
「學生們8:30上學,第一堂課安排他們『說新聞』,讓他們把看到的、聽到的東西說出來。先一個字、一個詞地說,再要求他們用這些字詞,慢慢組成一句完整的話,以此來逐步鍛鍊他們的語言能力。」徐琴說。
這些課程,「彎灣」每天都在不斷地重複,它更像是一個又一個指令,幫助學生們反反覆覆地加強記憶。「『彎灣』的核心就是幫助這些學生最終可以『減少幫助』。儘管他們可能一輩子都無法完全離開別人的照顧,但我們努力地在教,希望可以讓他們儘可能地學習和掌握一些生活自理的能力,降低對外界的依賴。」徐琴說。
幾年下來,來「彎灣」的孩子陸續多了起來。2011年,過去的「彎灣班」升級為「彎灣託管中心」,它成了浙江省內首家針對特殊兒童的學費、託管費、餐費等全免的民辦非營利培育託管機構。
隨著機構規模的擴大和入學兒童年齡的增長,「還能再為孩子們做些什麼」成了徐琴當時最迫切的念頭。於是,2014年,「彎灣」開出了第一家實體店--「彎灣」的小書窩;2015年,「彎灣」新添了小超市;2016年,又發展了洗車行……
在徐琴看來,「彎灣」做實體店的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想讓這些孩子們過上正常人的生活,去接觸社會。
(小標題)探索特殊人群的陪伴之路
「融入社會,聽起來似乎是件很簡單的事情。但是對於智力缺陷者的家庭來說,卻並不容易。一方面,因為怕被別人嘲笑、被社會歧視,不少家長會把孩子『藏』起來。而另一方面,這個社會能接納這些特殊孩子的空間又那麼有限。」徐琴說。
但在「彎灣」,每個智力缺陷孩子都有一張屬於自己的工資卡。書店、超市、洗車行獲得的收入,會平均分給每個孩子。「他們拿到這張工資卡都會很高興,到了周末,有的還會拿到爸媽面前『嘚瑟』,『今天我請客,去超市,去商場。』」徐琴說。
徐琴認為,目前智力缺陷人員最缺的就是融入就業的途徑,而「彎灣」要做的就是引領他們向正常的人群發展。「重度智力障礙的學生,一旦離開校園這樣獨特的群體生活環境,他們的生活技能會迅速退化到原點,甚至比入學前更糟。」
對於智力缺陷人士的安置,杭州市殘聯副理事長胡紅生表示,這仍然是一個很大的社會課題,需要全社會各方面一起解決,而「彎灣」無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樣板。
目前,徐琴還在不遺餘力地呼籲社會用正面的態度去正視這個特殊群體,減少家人的壓力。「我們開始思考和規劃智力缺陷群體的養老問題,去探索一條特殊人群的陪伴之路,希望能讓更多的人受益。」徐琴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