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圖集
在杭州圖書館的收藏展品中,有兩幅特別的畫作,一曰《牽手》,二曰《秋韻》,並非出自名家之手,卻讓很多人喜愛。
杭州江幹區有一家洗車行,門面裝修並不起眼,卻總有車輛排隊光顧,不少還是豪車,許多車主甚至專門繞上大半個城市的遠路過來。
這些故事,都和一個叫「彎灣」的地方有關,而故事的主角,是一群「長不大」的孩子。
「他們要走一些彎路,他們需要愛的港灣」
這群「長不大」的孩子,有一位共同的媽媽,名叫徐琴。
29年前的一天,徐琴不滿兩歲的兒子弘毅意外摔傷,從此成了一個有多重障礙的孩子。腦外傷後遺症並發,癲癇發作最多一天達10多次。智力嚴重受損,視力時好時壞,兩側身體均有癱瘓。
「4歲時,弘毅的眼睛忽然看不見了,醫生確診為雙目失明。我腦子一片空白,抱著他往醫院樓上衝,心裡只有一個念想,就是爬到最高處跳下去。」
不知走了多少臺階,孩子的哭聲把徐琴驚醒,「他的小手緊緊地抱著我,我感受著他的心跳和體溫,淚如雨下。這是我一生中作為一個母親最不負責任的事情。」
從醫院樓上下來,抱著孩子回家,徐琴完成了作為母親的「蛻變」。此後經年,徐琴始終牽著兒子的手,也牽起了許多「同病相憐」的孩子們的手。
從杭州市楊綾子特殊教育學校畢業後,孩子該怎麼辦?兒子畢業的那天晚上,徐琴一個人跑到學校門口大哭了一場。
在那個年代,很多特教學校畢業的孩子,只能長時間待在家裡「嗷嗷待哺」。父母不是不想他們接觸社會,而是怕他們被「傷害」。一句鄰裡間的感慨,一句無關痛癢的閒言碎語,對這些孩子和他們的家庭來說,都可能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幾經輾轉,徐琴做了一個重要決定:把兒子的同班同學重新召集起來,專門聘請剛剛退休的特教老師和阿姨照顧他們。這個決定得到了學校和其他孩子家長的支持。
2009年9月1日,楊綾子特殊教育學校的一間小教室裡,只有7個孩子的「彎灣」託管中心成立。
這些孩子不是那麼完美和挺拔,人生道路上要走一些彎路,但徐琴希望「給他們提供一個學習工作生活的『愛的港灣』。」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徐琴坦言,一開始創辦「彎灣」是有私心的。就是想給兒子找些小夥伴,讓他不再孤單。漸漸地,「彎灣」的孩子從7個變成了10個、20個、35個,她覺得自己對所有的孩子都有責任了。
「我受不了他們渴望的眼神。他們的情感是那麼豐富和直白。我想,他們的所需所求,才應該是我未來努力的方向。」
買菜、做飯、打掃等這些普通的事情,對「長不大」的孩子們來說,卻需要付出成倍的努力。菜場、超市、銀行、地鐵公交車站、人行橫道線前……最初,「彎灣」的課堂就設在這些場景裡。
「一段200米的路,走10遍記不住就走上20遍、30遍,一個動作一年學不會,就反覆訓練5年、10年。」生活輔導老師金燕說,「教這些孩子,沒有任何技巧可言,就是要有絕對的耐心。」
在此基礎上,「彎灣」設計並培訓孩子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2014年開始,彎灣書屋、便利店、洗車行、無人超市、保潔服務隊等相繼成立,孩子們邁出了真正走向社會的那一步。
「歡迎光臨!可可、誠誠、靜靜……幹活了!」每當有汽車開進洗車行,帶隊的心怡總會這樣吆喝夥伴們。「藍色擦車門、紅色擦坐墊、黃色擦輪胎……」反覆念叨著口訣,五六個孩子拿著不同顏色的毛巾一擁而上,專注地擦拭著相應部位。
「孩子們臉上的笑容,特別有治癒力。」洗車行的老顧客柏女士說。
老師家長們欣喜地發現,孩子們因為工作而變得自信,又因為自信而擁有了更多機會。
2020年6月開始,「彎灣」孩子們的50幅畫作在杭州市各級圖書館巡迴展出,其中兩幅被杭州市圖書館收藏。「大家都在為畫展取什麼名字發愁,一位媽媽提到袁枚的那句詩,『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我一聽,就是它了,沒有比它更貼切的了。」徐琴說。
相信「小」的偉大,守護「小」的力量
「彎灣」的每個孩子都有一張工資卡。每個月的第一天,徐琴會把微信、支付寶裡的營業款轉換為現金髮給孩子們,由他們自己存進工資卡裡。「每個月的這一天,孩子們都特別歡樂,你從他們的背影裡就能看出來。」
到了周末,孩子們會拿著自己的工資卡到父母那裡「炫耀」:「去超市,我請客。」這是孩子們「忽悠」爸媽的拿手戲,因為真到了買單的時候,他們的工資卡全都藏起來了。
但這些「吝嗇」的孩子們,會在過年的時候,做出一件特別的事情。
孩子們會提早幾天,到銀行裡把工資取出來,塞到準備好的紅包裡。大年三十晚上,畢恭畢敬地送給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弟弟妹妹……
創辦11年,「彎灣」的名氣越來越響,得到的關注和幫助也越來越多。「彎灣」登記在冊的志願服務團隊有近100個,志願者超過2000人。
徐琴查過資料,僅在杭州地區,存在心智障礙的孩子就超過3萬人。如果有機會,她希望能帶動更多的媽媽,幫助幾個孩子。
「在現有的醫療條件下,我覺得,活動是最好的康復。彎灣是個港灣,但我們最終的目的,是要讓孩子們能劃出這個港灣。」徐琴說,「彎灣」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孩子們可以更有力量去划動手中的槳。「這些孩子雖然不完美,甚至很弱小,但要相信『小』的偉大,守護『小』的力量。」
杭州亞運會即將召開,亞組委正式授旗「彎灣亞運拉拉隊」,杭州市政府給予了「彎灣」託管中心一塊嶄新的活動場地。「一樓做開放式體驗廚房,二樓用於康復性的體能訓練……」徐琴興奮地與記者分享著對未來的暢想。
一路走到今天,是不是特別辛苦?這是很多人都會問徐琴的問題。每當這時,她總會想起「彎灣」的孩子們,有的牽著她的左手,有的在她右臉親了一口,一聲聲「媽媽,媽媽」此起彼伏。
「我生活在蜜罐裡啊。」徐琴說。記者俞菀、崔力
責任編輯: 王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