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段時間,一本名為《西湖登山擷趣》的書就將在全省各大新華書店上架,而且是有中英文兩種版本。作者許益民是位虛齡已75歲卻精神矍鑠、思路清晰、能說會道的老人,之所以筆名叫「曹家橋」,是取祖籍蕭山曹家橋之意。老人家出生在杭州,兒時便爬遍杭州群山,即便現在,仍保持著隔一天便去登高的習慣……
60多年前西湖群山上野果番薯隨便吃
爬山這件事,許老說自己真是從小就喜歡,「那時候又沒娛樂活動的,一到暑假,肯定是去爬山。赤了雙腳,約上幾個小夥伴一起,兜裡揣著3分錢,買一個菜瓜,大家分著吃,那叫一個開心啊。」
許老這句「從小」,真是要追溯到60多年前了,當時他也就是個十來歲的伢兒。暑假,家裡大人忙於工作,調皮的男孩子們總是一大早就結伴出去玩。在山裡摸爬滾打玩了一天,太陽快落山時,就能見到那幾個滿頭是汗、身上沾滿泥巴卻開心地飛奔下山的孩子。睡一晚後又生龍活虎,第二天繼續上山。
「現在政府重視老百姓的健身活動,山上修了很多遊步道。五雲山、南高峰、北高峰、十裡琅璫、老和山……我們小時候全部是泥地土路,從家裡出發先走到靈隱或者虎跑再上山,一出去就是一天,早飯麼吃飽一點,山上野果子很多,山裡農民種在地裡的番薯,各種瓜田,路過麼總要進去挖點來吃吃的。即使被發現,人家看到小孩子也不會說什麼,最多喊一句『表(不要)挖』,那時我們早就挖了逃掉了,哈哈哈……」
長大工作後,許老一直保持著爬山的習慣,只是不同於兒時的玩樂,後來是以鍛鍊身體為主,退休後開始系統規律地爬山。70歲之前,許老保持著每天早起登山的習慣。「每天,無論下雪、下雨、冰凍,從不落下。早上5點多起床,冷水一衝就出門,冬天也一樣。下雪天山上的景致非常特別,很美很美,山路實在不好走,就腳上綁著稻草上山,有一回撿了兩片麻袋片,一片一片鋪著往前走。」許老說,爬山必須要堅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肯定不行,現在的他把爬山的頻率降低兩天一次,基本都在家附近的寶石山或者吳山,遠的地方不去,但爬山這件事絕不能停。
一座山一棵樹一塊石頭都有歷史故事
這麼多年下來,許老基本登遍了西湖群山,大杭州範圍內的一些山也去過。75歲的他現在爬北高峰,40分鐘就能到頂。退休返聘的許老目前是某集團的高級經濟師,眼睛不老花,思路那叫一個清晰,對數字更是相當敏感,他說自己的身體沒啥毛病,這多半要歸功於爬山,「爬山對體魄、眼界的提升真是無窮無盡的。」
相比小時候,許老現在登山的裝備要豐富得多,雙肩包、登山杖、帽子、太陽鏡、護膝、登山鞋、毛巾、巧克力,外加一壺水,有時走得遠了,還帶一包泡麵,午飯直接在山上解決,他說每次登山必做這幾件事:大叫6次、背部撞樹、倒走、踮腳走、按摩頸部穴位。
雖說是經濟學專業人才,許老卻熱愛寫作,迄今為止發表過好幾部經濟學著作和長篇小說,文字功底實在沒話說。在許老看來,杭州的每一座山都有故事和文化底蘊,「你無意中在山上遇到的一塊石頭、一棵樹,背後都可能是歷史的積澱。山裡村民也都是有故事的人,每一次爬山都能發現不一樣的東西。」正因如此,許老喜歡把自己的爬山心得寫成微博和大家分享,告訴更多人杭州群山的故事,有時也在報紙上發表文章,反響都非常好。
前年,有朋友建議許老寫一本爬山的書。「這個提議不錯,但我畢竟不是專業的,所以只能寫出自己的感受,書名也就選擇了『擷趣』。」攝影朋友提供照片支持,許老又新增了部分內容,包括親測路線推薦等,加上此前的,編寫成了《西湖登山擷趣》並於2015年出版。蕭山、餘杭的5家新華書店都將該書擺在顯眼書架上,且銷量不錯。之後還有專業人士將書翻譯成英文版,許老覺得挺好,就請了專業翻譯和商務印書館的專業編輯幫忙校對。「希望讓更多朋友看看不一樣的西湖群山,特別是國外朋友。」許老說。
現在,許老的書正計劃在杭州各大新華書店推廣,有興趣的朋友們很快就能讀到西湖群山的趣事了。許老給快報讀者準備了20本《西湖登山擷趣》,掃一掃二維碼關注「快運動」就有機會免費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