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端午至,又是一個粽葉飄香的時候,繁華的街市上熙熙攘攘,人流湧動,都忙著購買貨物,準備歡度佳節。
節前,市埸上出現的一種特殊貨物一一一艾草和菖蒲擺滿了街頭巷尾與街道的兩邊。人們爭相購買這種貨物,幾乎人手一束,家家戶戶預備端午節那天清晨在家門口插艾草、掛菖蒲。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因此,端午節划龍舟是為了悼念屈原。家家戶戶門口插艾草、掛菖蒲卻是為了什麼呢?
一說,不用 「走黃巢」,可免血光之災。
據史籍記載,唐禧宗年間黃巢起義,時值端午,義軍攻打中原地區。傳說當地官府放出風聲:「隔山拔刀三分出,黃巢殺人八百萬!」 嚇唬民眾趕快逃離家園,是為 「走黃巢」。此乃朝廷為了牽制義軍、阻止義軍擴大勢力所施之陰謀詭計。
中原地區有一戶人家,男人都外出了,家中只有一婦和二個小孩,一小孩為親生,一小孩是她嫂子的遺孤。親生的小孩剛能行走,她嫂子的遺孤大她自己的小孩一歲。婦人帶著二小孩逃難,背著她嫂子的遺孤,卻讓自己剛能行走的小孩步行。但自己的小孩行走艱難,總是落在後面。
走不多遠,婦人遇一黃衣人。黃衣人問:「嫂嫂為何不讓大小孩走路,而讓小的小孩走路?」 婦人如實相告,黃衣人聽後甚為感動,道:「你危難之中行忠義之事,已破黃巢之刀,黃巢已無法取你人頭。現在你只要在家門口插上艾草、掛上菖蒲,表示你家乃忠義之家,黃巢便不會傷害你。」 言罷竟忽然不見了。婦人認為是仙人指點,於是回家依言而行,並沿途叫逃難的人們趕快在家門口插艾草、掛菖蒲,可破黃巢之刀云云。因為此婦心地善良,經常行善積德,諸多民眾都相信她的話,立即依言在自家門口插艾草、掛菖蒲,不再 「走黃巢」,安心在家中過端午節。
果然,義軍過境,見門口插了艾草、掛了菖蒲的人家,便無人打擾,秋毫無犯。並且,隨軍的醫生還為民眾看病療疾。那些未插艾草、未掛菖蒲的貪官汙吏、土豪劣紳之家則被義軍屠戮皆盡,其家中財產盡數分給窮苦百姓以及充公作為義軍經費。一時婦人遇仙人指點之事在各地傳開了,平民之家不再 「走黃巢」,紛紛插艾草、掛菖蒲過端午節,並鹹效婦人行忠義之事,立與善積德之功。
其實,黃衣人是黃巢義軍的謀士,武藝高強。他見義軍所到之處都是無人村,導致義軍無人民支援,處於孤軍作戰的危險境地。謀士知有蹊蹺,於是化裝成便衣,獨自尋找原因。途中遇上了逃難的婦人,始知其中緣由。
黃衣人勿然不見,只是縱身躍上大樹隱匿起來了。
謀士小施一計,不僅破了官府 「隔山拔刀三分出,黃巢殺人八百萬」 的謠言,使義軍獲得了人民的擁護和支援,而且又使民眾行善積德成風。世人於是將此傳統繼承下來,成為今天端午節家家門口插艾草、掛菖蒲的風俗。
另一說,攘災避瘟。
相傳很久以前,按常規瘟神在端午節那天要降災,天帝產生惻隱之心,便派神仙下凡體察民情。五月五日,天帝的使臣扮成賣油翁吆喝道:「一葫蘆二斤,二葫蘆三斤。」 大家爭先搶購。只有一位老者不僅不買,還告訴賣油翁帳算錯了。等油賣完,賣油翁尾隨那位不買油的老者,說:「你是好人!今晚瘟神降災,你在屋簷下插上艾草、菖蒲,就可以躲過瘟災。」 老者聽後,就挨家挨戶告訴了所有的人,於是家家插上艾草、掛上菖蒲,瘟神無法降瘟施災,人們都平安得救了。後來世代相傳,習以為俗。
此乃神話傳說而已,真正原因是艾草為重要的藥用植物,可以製成艾絨治病、炙穴,又可驅蟲。《荊楚歲時記》記載:「採艾以為人,是門戶上,以禳毒氣。」 意思是說,因為端午節已到夏天,蛇蠍蟲蟻活動頻繁,出沒無常,人們受到百毒侵體的威懾,所以採集艾草,將艾草扎作成人形,掛在門戶上可以禳除毒氣。
《清嘉錄》卷五:「戴蒲為劍,割蓬作鞭,……… 懸於床戶,皆以卻鬼。」 在古代,科學不發達,人們迷信,認為菖蒲是劍,可以卻鬼避邪,從而在心理上獲得了安全感,取到一種戰勝邪惡的積極作用。
艾草、菖蒲插在門上,不但雅觀,美化了環境,一股清香沁入心脾,清新了空氣,而且的確還有殺蟲滅菌的功效。從前新生兒 「滿三朝」 之日,接生婆將主人家端午節過後收藏的幹艾草和菖蒲煎水給新生兒洗浴,使新生兒滅菌,遍身清爽,有利於健康成長。
年復一年的端午佳節,龍舟競渡,鏗鏘激奮的鑼鼓聲響起了《離騷》之千古絕唱,不斷追思屈原的愛國情懷,使炎黃子孫富有愛國之心;
年復一年的端午佳節,千家萬戶的艾草菖蒲,清香馥鬱,溢出了仁義道德的靈魂,代代傳承與人為善之道,使人活出了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