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世界女子冰壺錦標賽本月18日將在北京首都體育館開幕,賽事籌備工作正在緊張進行。那麼,首體是如何「變身」為冰壺賽場的呢?昨天,正在現場忙碌的助理製冰師馬永俊講解了這些不為人知的幕後故事。
【18℃溫差:
腳下-6℃,身邊12℃】
馬永俊介紹,與多數冰上項目相比,冰壺比賽對場地要求十分苛刻,賽道冰面必須由專業技術人員鋪設製作。「對冰壺來講,好的冰場比好教練還重要。」
走進首體館內,4條長45米、寬4.75米的賽道呈現眼前。環繞賽場一周的送風管道正在持續工作,這主要起到除溼作用。只見製冰人員不時進場測量冰溫、噴水,一旁的電腦在實時監控冰面溫度和溼度。「冰壺比賽要求場館溼度在50%以下,冰面溫度在零下6攝氏度左右,而館內的溫度應該在12攝氏度以內。」馬永俊說,這些數據會直接影響冰壺與冰的摩擦係數。「冰壺比賽對場地要求非常高,好的賽道對運動員的發揮極為重要。」
【製冰要用不含雜質的蒸餾水】
完成世錦賽場地的製冰需要8至10天,幾乎與比賽時長一樣。馬永俊說:「首先要在賽道上凍一層底冰,要用細水管把水一點點均勻地澆上去。然後補水,噴白漆,大家看到冰壺賽道的乳白色實際是漆色,不是冰的顏色。噴完底漆再經過精準測量,用色漆畫上大本營、標誌線等。然後繼續補水,找平。平整度達到要求後,用刮冰車修出弧線。實際上冰壺賽道不是平的,而是略向下凹的U形場地,這樣運動員才能投出弧線球。製冰結束後,還要在賽道表面撒上一層微小的冰粒,以保證運動員通過刷冰改變賽道的摩擦力。最終形成的冰面厚度為5至6釐米。」
冰壺賽道的製冰十分講究,製冰要用不含一點雜質的蒸餾水,否則不僅影響滑度,還容易開裂。本次世錦賽製冰用水約120噸,造價40萬元左右。各種顏色的冰漆完全不含油脂,能夠與水充分相融。「場地質量越高,越有助於運動員的發揮。打個比方,冰面就像撞球案子,微小的起伏就會影響冰壺走線。」馬永俊說,有的運動員試冰時甚至會用秒表、紅外線測速儀等工具,測試壺在冰面上滑行的速度。
【頂級製冰師全球只有十幾個】
馬永俊10年前開始學習製冰,目前是國內水平最高的製冰師之一。此次賽事的主製冰師,則是由國際冰壺聯合會委派的世界頂級製冰師漢斯,來自加拿大。「近幾屆的世錦賽、冬奧會冰壺賽道製冰基本都由漢斯負責。除了技術好,他幹活還特別細緻,每做完一步都反覆校驗。」馬永俊說,「我跟他學到了很多東西。希望2022年北京冬奧會上,我也能儘自己的一份力。」
據了解,製冰師共分四個級別,最高級為四級。只有拿到專業協會頒發的資格證明,才能為國際大賽製冰。全世界只有十幾個四級製冰師。像冬奧會、世錦賽這樣頂級的冰壺大賽,全面負責的都是四級製冰師。「從初級到四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不斷的考試和工作經驗,還需要四級製冰師的推薦,這就是為什麼全世界只有十幾個四級製冰師的原因。據說,製冰師從3級升入4級需要12年時間,就是為了使製冰師積累足夠的經驗。
物以稀為貴,專業製冰師的收入不菲,一名高級的製冰師,比如為冬奧會這樣級別的賽事製冰,一次收入就高達100萬元人民幣。道理很簡單,能勝任這項工作的人太少了。
【世錦賽賽道保留4天】
按計劃,本次世錦賽的籌備工作將於16日全部結束,17日各隊將進場訓練。在18日至26日的比賽期間,製冰師在每場比賽前要對冰面進行修整,「冰面要颳得像鏡子一樣平整,然後再補水。」馬永俊說。
在世錦賽結束後,27日至30日組委會將保留賽道4天,開展群眾性冰壺推廣體驗活動,讓市民在世界頂級製冰師打造的專業賽道上感受冰壺運動的魅力。
此外,為了能夠在青少年中普及冰壺運動,比賽期間組委會將組織數萬名大中小學學生到現場觀看比賽。
連結
冰壺比賽規則
冰壺所用場地是一個保持得非常平整的長44.5米、寬4.7米的冰道。冰道的一端畫有一個直徑為1.83米的圓圈作為球員的發球區,被稱作本壘。冰道的另一端也畫有一圓圈,被稱為營壘。冰壺場地兩端各裝有一個斜面橡膠起踏器。場地前後兩端各有一條藍色的實線稱為前擲線和後衛線。冰壺擲出後,如果未進前擲線或越過後衛線都視作無效,將被清出場外。
比賽雙方各有4人,雙方隊員輪流投擲,每名隊員投擲兩次,投擲的目的是使冰壺儘可能地接近營壘中心點。哪隊投擲的冰壺比對手更接近圓心,哪隊就得分。營壘區就是冰壺比賽的得分區域。當16次投擲全部完畢後為一局。一局結束後,下一局從場地的反方向繼續比賽,由上局比賽得分的隊伍先投擲。冰壺比賽共10局,10局總分最高者為獲勝隊。
比賽技巧靠「刷」
「掃刷」:適當的「掃刷」應該能夠溶化冰表面,使冰能夠轉化成薄薄的一層水,這樣做能夠減小「砥石」與冰面的摩擦,冰壺可以走得又遠又直。冰面:冰面儘可能平整之後,將水滴均勻地噴灑在冰面上。冰壺的底面就在這「冰層」上滑行。
■來源:體育沒有圈、煙臺日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