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九仙山
攀登刺激冒險的天梯,欣賞日出、雲海、霧松三絕,感受登山觀景的樂趣。景點介紹九仙山位於福建著名瓷都德化,山被火山巖覆蓋,巖體大部分都裸露,氣勢很是壯觀。山上生長著大片大片的黃山松,千姿百態,其中以螺旋鬆、蓮臺楹最令人稱奇。野生紅豆杉在山中也十分常見,生長茂盛壯美,國內外多家畫刊都刊登過它的照片。四周的山梁彎間都是原始次生林,遮天蔽日。九仙山有三絕「日出、雲海和霧松」,只有運氣足夠好才能欣賞到三絕中的一絕。山上氣象萬千,有佛光、雲海、霧凇等奇觀。四季景色如畫,春有杜鵑花海;夏有松竹吐綠;秋有紅葉鋪徑;冬有霧凇垂玉。山頂常年煙霧繚繞,空氣非常清新,是絕佳的避暑聖地。如果你是下午登山,建議帶一件長袖,以防感冒。登山途中,你會看見四周獨有的別墅風光,感受到山腳和山頂天然的氣候差距,攀爬冒險的天梯,遇見曲徑通幽處,清泉石上流的美景。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座落於中國福建省泉州市區西北側,佔地154.2畝,主體建築面積23332平方米。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是一座反映中國大陸與寶島臺灣歷史關係的國家級專題博物館。博物館集收藏、展示、研究、交流和服務等功能為一體,也是研究大陸與臺灣關係史特別是閩臺關係史的重要學術機構。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先後被中宣部授予「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團中央授予「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國家文物局授予「國家一級博物館」、國臺辦授予「海峽兩岸交流基地」 。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座落於中國福建省泉州市區西北側,佔地154.2畝,主體建築面積23332平方米。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是一座反映中國大陸與寶島臺灣歷史關係的國家級專題博物館。博物館集收藏、展示、研究、交流和服務等功能為一體,也是研究大陸與臺灣關係史特別是閩臺關係史的重要學術機構。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先後被中宣部授予「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團中央授予「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國家文物局授予「國家一級博物館」、國臺辦授予「海峽兩岸交流基地」。主體建築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採用「天圓地方」的設計理念,四道斜階斜穿屋面,每道斜階有108個臺階,可以直通館頂的觀景天台,縱覽泉州市區全景。整座建築充分利用紅磚、白石。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是一座傳統建築與現代建築完美結合的閩臺建築典範,該館的中庭、走廊、客廳迴廊等公共建築都是採用閩南出磚入石的裝飾技術。
源和1916創意產業
前身是創辦於1916年的「百年老字號」源和堂蜜餞廠,2011年開園以來,按照「保護性開發、創意性改造、傳承性融合」的思路和土地性質、產權、主建築風格「三不變」的原則,對破舊的源和堂蜜餞廠老廠區進行改造,基本保留老廠區的建築、路網、景觀等格局,運用工業元素,融入閩南地區獨特的「紅瓦坡頂、出磚入石」建築文化特色。
泉州博物館
泉州博物館位於清源山下的西湖公園北側,是一座具有閩南建築風格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的「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所在地,佔地面積80餘畝,建築面積16000多平方米。泉州博物館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民終生教育場所。
泉州博物館成立於1985年1月,館址設在位於市中心的泉州府文廟大成殿。泉州府文廟於2001年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市委、市政府決定建設泉州博物館新館,新館於2002年9月開工,2005年元旦建成開放。泉州博物館佔地82畝,建築面積16000多平方米,整體建築包括泉州博物館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的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它也是泉州最大的綜合博物館。
泉州歷史展覽位於博物館二層,佔地面積為1500平方米,分「早期開發」、「刺桐崛起」、「東方第一大港」、「泉南雄風」四個部分,它以泉州歷史為主線,從遠古時期的深滬古森林遺址說起,囊括了閩越先民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的痕跡;海上絲綢之路繁盛;東方第一大港鼎盛絢麗以及明清時期泉州譜寫蔚藍色的歷史篇章。一進入二層展廳大門,題為「在水一方」的前言形象地表明了泉州枕山向海的濱海城市。第一展廳內的沙盤表明了臺灣海峽地形地貌變遷,以及舊石器時代古人類從大陸遷徙寶島,留下的來蹤去影。可以看到石獅海域出土的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其中有古菱齒象、四不像等。漢代陶器、兩晉紀年墓磚以及五代鑄錢陶範等各個時期的珍貴出土文物都名列其中。
泉州東湖公園
東湖公園泉州東湖公園位於泉州城區東北隅,北望清源山,東眺靈山聖墓,南鄰城郊村舍,西聯商業大街,是號稱「鯉魚城」之鯉珠所在地,又是原泉州十大勝景之「星湖荷香」的遺址。唐代湖面曾達40餘頃,連晉江通東溟,層巒迭翠,湖波凝煙,唐有「二公亭」、「東湖亭」,詩云十裡滄波帶古亭。架虹橋、植綺樹,流光泛彩,為宴遊佳處。宋有「波恩亭」,明有「攬古亭」。從唐貞元間刺史席相宴赴舉的歐陽詹等八秀士於東湖亭後日漸馳名於世,成為旅遊勝地。宋、明二度疏浚,壘土七墩,如鬥星,湖中盛植荷花,遂成星湖荷香勝概。爾後數百年間,歷史變遷,湖區荒廢,建築無存,歷史文化名城,著名僑鄉的泉州留下沒有一個公園的歷史遺憾,建設東湖公園為泉州人民的迫切願望。解放後,歷屆政府數度提出復建公園,均因種種原因,未能實現。
園內綠化覆蓋面佔全園85%以上,鋪植草皮6.5萬m2,以本地樹種為主,種植各種樹木近2萬株,各類花卉灌木近4.5萬株,為提供公園四季不同時期綠化美化環境所需花木、苗木,還建了花木苗木基地3.5畝。植物景觀力尋自然界中的跡象和規律,景觀自然、和諧、新穎。重建的公園,以閩南建築文化為主體,吸收了國內外園林組景藝術,充分發揮泉州古建築之精髓和譽滿海內外之石碉、石刻。每個景點既有統一風格,又有各自歷史特色、藝術特徵,既承名城文脈,再現「星湖荷香」勝跡,又注入時代氣息,體現了」海上絲綢之路」、「海濱鄒魯」之殊榮。經幾年建設,雖未完成規劃,但已初俱規模,成為城市中一塊不可多得、市民喜愛的綠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