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輕井澤,如何從沒落驛站一步步走向世界級文旅小鎮?讓我們來一起遵循它的腳步,學習具有強大市場競爭力的特色小鎮及田園綜合體是如何打造出來的。
輕井澤的興起,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1)明治時期沒落的驛站
日本江戶時期,京都到東京只有兩條線路,其中一條叫中山道。輕井澤是中山道上的眾多驛站之一。明治維新後,隨著鐵路公路的發展,驛站的功能慢慢弱化,輕井澤一度沒落。
2)避暑勝地的「發現」
1886年,加拿大傳教士肖恩為了逃避夏季悶熱潮溼的東京,來到了海拔1000多米的輕井澤。涼爽舒適的輕井澤夏天,經過肖恩的推薦,很快就吸引了一批外國人到訪。
3)在國際上初露頭角
1912年,輕井澤開通鐵路,更多的外國人來到這裡,為了滿足外國人的需求,輕井澤建造了將近60多座西式別墅和教堂。商店街豎立起了英文標牌,各種西式的店鋪以及高爾夫、網球等西式娛樂活動也開始盛行。
1964年,日本東京第一次舉辦奧運會,輕井澤正式走入世界。
4)不斷發力,成為國際知名休閒度假勝地
1997年,日本新幹線(高速鐵路)正式通到輕井澤,使其到東京的時間縮短為1小時10分,大大增加了遊客量,光是通車後第一年的旅遊流量就比前一年大幅增加了50%。
其後,許多美術館、博物館、音樂廳、大型購物中心、知名酒店集團度假村紛紛落戶於此,輕井澤漸漸以世界級休閒度假勝地的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
1)「東京後花園」的先天區位優勢與便捷的交通
區位與交通是旅遊目的地的基礎因素,毗鄰大城市、交通便利能為其帶來更多的流量,促進其繁榮發展。
輕井澤距東京130公裡,被稱為「東京的後花園」。由新幹線、高速路、航空系統打造的外部交通系統,與由輕井澤循環巴士、東西觀光列車信濃地鐵、西武觀光巴士、星野穿梭巴士等便捷的內部交通相輔相成,大大拉動了以東京為首的關東地區客流,也為內部客流提供了極其完善的交通動線選擇。便捷的交通路網,擴大了其向周邊乃至國際輻射的影響力。
2)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歷史積澱,及以此衍生「自然+ 」的產業生態分布
輕井澤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歷史積澱,是這裡成為度假勝地的前提條件,造就了天然的療養空間與避暑勝地。
輕井澤位於長野縣東南部,身處海拔約1000公尺的高原,四周被淺間山、鼻曲山、碓冰嶺等山峰包圍,擁有廣闊優美的自然風光、豐富的森林和動物資源,還是日本三大野鳥的棲息地。春賞櫻、夏避暑、秋觀葉、冬滑雪,每個季節,都有不同的旅行活動,給遊客帶來豐富的體驗。
△王子滑冰場
輕井澤在165平方公裡的土地上,依託自然環境,衍生出五大「自然+ 」產業生態區:新·舊輕井澤、中輕井澤、南輕井澤、信濃追分,以及鹽澤湖區域。每個區域都有自成體系的項目吸引不同層次的觀光者。
△王子購物中心
3)嚴格的法律條例,保障房產開發與自然風貌的和諧共存
輕井澤由當地政府主導規劃,發展和創造。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輕井澤是一個以地產為核心的別墅度假項目,但在規劃上,對建築覆蓋率,面積,高度,顏色,商店招牌等景觀建造有嚴格規定,並且通過了一系列的法律條例保護小鎮的自然風貌。其中,1972年《輕井澤自然保護對策綱要》中嚴格限定了樓層和樓高,以及別墅區面積不得超過60.53%,樓層數不能超過2層10米,而商業用地不得超過1.25%等一系列開發準則。
本輕井澤在天時地利的條件下,沿襲「尊重自然,與自然共生」的精神,進一步把輕井澤打造成健康休閒度假勝地。
而我國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以及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下,特色小鎮及田園綜合體項目風起雲湧,尤以旅遊休閒度假小鎮為盛。但我們也不得不面對一個尷尬的現狀:特色小鎮千篇一律,盈利模式尚未摸索到位,這也導致了國內鮮有成功案例。
因此,面對國內缺乏現成模式、複雜的地產制度環境,以及業態規劃無法保證商業營收的情況下,輕井澤的成功模式為我們提供了一次很好的頂層設計領域和商業邏輯的再思考。
圖文摘自房地產觀察家及其他網絡,意在認同與分享,如有侵權將速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