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成語龍》象徵中華民族的文化紐帶,象徵生生不息的中華龍的血脈,它將五湖四海的、同根同源的中華兒女緊緊聯結在一起,手拉手、肩並肩、根連根、心連心(中華文化紐帶生生不息龍脈聯結五湖四海 貫通千秋萬代)。
海內外的炎黃子孫龍的傳人以及外國朋友,通過《中華成語龍》,可以輕鬆有趣地學習成語,不但可以豐富詞彙、增長知識,還能培養自信、提升文化、增強記憶、啟迪智慧、擴展思維、發揮聯想,相信對提升全民文化素質、建立學習型家庭及社會、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凝聚力、促進中國統一大業必將會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
陳漢東先生簡介:1968年出生於廣東豐順,客家人。自幼喜歡文學和朗誦。1990年大學畢業分配到廣州,曾從事包括建築、房地產、餐飲、傳媒、文化策劃和語言文字教育等工作。2006年3月8日起擔任北京人文奧運研究基地、中國人民大學人文奧運研究中心「2008人文奧運《中華成語龍》」項目組負責人和總策劃。
大學學的專業是地質勘探,現在卻在找尋中華民族的文化金礦和精神寶藏;畢業後從事的第一份工作是民用建築工程管理,現在卻想著如何構建全民文化工程;三年後下海投身房地產行業,現在卻準備營造千家萬戶的文化家園;曾投資經營餐飲,現在卻在為大眾規劃膾炙人口的精神食糧和文化大餐……
陳漢東與中央臺著名播音員方明(左)合影(其成語龍由方明先生全部播講錄音)
問:為什麼會想到與2008年北京奧運聯繫起來呢?
陳漢東:2001年7月13日,北京眾望所歸,成功獲得2008年奧運會的主辦權。2008年北京奧運會不僅是歷史悠久的奧林匹克與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的一次偉大握手,更是世界文化與中華文化的一次雄偉交匯!
《奧林匹克憲章》明確指出:「奧林匹克運動謀求把體育與文化教育融合起來」。
在網上我看到希臘雅典市長、雅典奧組委主席阿弗拉莫普洛斯訪問北京時曾說過的一番話:「中華文明舉世公認,受到各民族的尊敬,也影響了現代社會,比如現代人們引用警句,要麼是古希臘的諺語,要麼是中國的成語……」
國際奧委會文化和奧林匹克教育委員會主席、中國奧組委名譽主席何振梁先生,他在1985年6月5日當選為國際奧委會執委後,在參與世界體壇重大問題和討論的發言時經常引用中國的成語、典故來說明問題,大家都稱他是「詩人」、「哲學家」,說他把「五千年中國的智慧」帶進了執委會。
前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先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曾說,他通過何振梁先生了解了中國,並對中國有了深厚的感情,他經常得到何振梁先生的教導,而且每次教導後何振梁先生都會教他一句中國的成語作為總結。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人文奧運研究中心主任馮惠玲教授在《中國傳統文化對奧林匹克精神的回應》一文中寫到:「奧林匹克運動中出現的問題無法僅靠西方文化去解決,需要從其他文化形態,特別是東方文化中尋求有益的啟示。中國傳統文化不但主張和,而且提倡和而不同,強調統一之中的差異、和諧之中的多樣,在尋求一致的同時包容個別。對於奧林匹克精神中西方文化對世界其他地區弱勢文化的強勢壓迫與侵犯,這是一個很好的回應與補充。今天,奧林匹克文化更應強調不同文化的和諧交流與對話,尊重文化身份、文化個性、文化多元化,這在全球化時代有著重大意義」。
中國人民大學人文奧運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金元浦教授在《和諧是人文奧運的靈魂》一文中寫到:「人文奧運是北京向世界提出的具有獨特價值的創新理念,是綠色奧運、科技奧運和人文奧運三大口號的核心。其內涵非常豐富,寓意十分深遠。人文奧運依託於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中國文化的深厚底蘊,展示了北京對世界奧林匹克精神的開掘與發展。中國古老文化歷經五千餘年,是世界上惟一從未間斷、綿延至今的人類文化的瑰寶。圍繞『人文奧運』我們必須充分開發中國傳統文化資源,展示中華文明,盡顯東方神韻,創造性地實現奧林匹克文化與中華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在奧林匹克文化造福中國社會的同時,積極以中國文化精華來補充和發展奧林匹克文化,從而凸現北京2008人文奧運會獨一無二的歷史價值」。
以上不同時期、不同人物對奧運、對成語和對中華文明的闡述,對我正在研究的《中華成語龍》是一個極大的鼓舞,也是一個有益的啟示,為此我很自然地將《中華成語龍》與2008年北京奧運會聯繫起來。希望能為人文奧運作出貢獻,並爭取給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增添一道亮麗的風景。
成語龍大迴環圖案
問:為什麼選擇成語作為創作的核心內容?
陳漢東:在我才5歲的時候,爸爸媽媽就教我:「吃飯要細嚼慢咽;走路要抬頭挺胸;說話要真心誠意;做事要一心一意……」。在家庭的影響和薰陶下,我從小就對成語情有獨鍾。大家都知道,成語是經過千錘百鍊而形成的語言文字的精華,它們大多來自古代的詩詞歌賦、戲曲、小說、歷史故事、寓言、典故、諺語和俗語等。經過去粗取精、沙裡淘金,成為我國詞彙寶庫中最耀眼的明珠。由於成語言簡意賅、短小精悍,不僅因形象、生動、簡練而獨放異彩,還能以含蓄、豐富、深刻的寓意反映深邃的哲理。同時四字格成語結構勻稱,音律均衡,琅琅上口且易傳誦易記憶,並能體現高低升降、抑揚頓挫的節奏美和韻律美。所以千百年來,成語廣泛地為人們相沿習用、喜聞樂見,一直活躍在人們的口頭筆下,有著廣泛的社會基礎並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它贏得了包括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在內的千千萬萬中國人的高度認同,大家都非常喜歡這個很有中國特色、中國風味的「文化特產」,就連很多外國朋友也非常喜歡咱們中國的成語。成語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載體,有人還說成語是咱們中華文化的微縮景觀呢。這就是我為什麼選定成語作為核心內容的原因。
問:採用成語接龍的方式又是出於何種考慮?
陳漢東:成語接龍首先是一種有趣的遊戲,大家可以彼此互動並共同參與,而且還能積極調動大家的思維和記憶。成語接龍有非常好的群眾基礎,平時在家裡、學校或朋友、同學、同事聚會的時候,大家都可以一起玩這個遊戲。在事先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就只能調動原來的詞彙積累。原先閱讀量大、詞彙豐富的人,往往還能比較從容自如地應對,而一般人可能沒有多少回合就會招架不住,無奈地敗下陣來。怎樣才能有更多應對的「招數」呢?通過成語詞典來學?這也是一種方法,不過可能沒學多久就堅持不下去了。能不能找到一種更好的學習方法呢?這使我想到了中國武術:先練基本功,再練現成套路的武術,然後才開始對打和「見招拆招」。對了,我能不能也先編好一條或幾條長龍,讓大家先熟讀甚至背誦,然後再自由接龍呢?如果大家都練好了這條長龍的話,就肯定能象三國演義裡的張飛和趙雲他們一樣打得酣暢淋漓,哪怕大戰三百回合,也依然難解難分、不分勝負!
剛才是「戲說」成語接龍,更重要的是通過《中華成語龍》來熟讀已連接好的成語,很快就可以把成語記住,而且記得很牢,不容易忘記。因為聯珠的形式符合學習和記憶的規律,所以能事半功倍,平時如果想要隨時溫習,可以走馬觀花般很快地瀏覽一遍,這樣就能更加鞏固記憶了,甚至能做到刻骨銘心、沒齒難忘!
如果要保持學習成語的興趣和持久的動力,還可以找同學或親朋好友一起來玩接龍遊戲,大家互動學習,這樣就會樂在其中、樂此不疲了。假如有五個人以上,還可以在戶外玩散步和跑步成語接力呢!
問:為什麼命名為《中華成語龍》呢?有什麼特別的寓意嗎?
陳漢東:大家都知道,龍是中華民族團結凝聚的標誌,它更是中華民族奮力開拓、自強不息的精神代表!飛龍在天、龍騰虎躍、生龍活虎等成語就形象地描述了龍的這種活力。
龍的形象是許多動物形象的綜合提升。比如說龍「角似鹿、頭似駝、頂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在遠古時代,中華民族的各個部落都是以動物為其圖騰的,在中華民族逐步走向融合統一的進程中,龍成為大家公認的文化標誌。龍的形象由各個部落動物圖騰的綜合構成,反映了各民族的共同意願,由此可見,龍的形象最初就是中華民族團結合力的象徵,比如中國的舞龍和賽龍舟,都需要集體配合、齊心協力才可以很好地完成。
中華文化就是各民族在發展進程中不斷交流融合而成的。《中華成語龍》將2008個不同的成語連接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也是中華民族「求大同、存小異」和「海納百川、兼容並包」的生動體現。
那龍的血脈是什麼呢?我認為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代代相傳、萬古流芳的中華文化,就是中華龍生生不息的血脈和靈魂!
《中華成語龍》並沒有刻意追求排成龍的形狀,是因為龍的形象已深入人心。海內外中華兒女都是龍的傳人,龍的文化、龍的血脈代代相傳、息息相通!正所謂:舍貌取神、大象無形!
只要全球華人手拉手、肩並肩、根連根、心連心就一定能使中華巨龍騰飛!就一定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陳漢東與著名學者、楚詞研究專家文懷沙先生合影
問:聽說你用36個成語創作了一首《中華成語龍之歌》,是嗎?
陳漢東:這是我做的一個探索和嘗試,想用它給《中華成語龍》作一個成語版的簡要說明,希望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中華成語龍之歌》的內容是這樣的:
博大精深 源遠流長 古往今來 萬古流芳
百家爭鳴 百花齊放 兼收並蓄 博採眾長
承前啟後 一脈相傳 繼往開來 光輝燦爛
言簡意賅 短小精悍 妙語連珠 接二連三
寓教於樂 興趣盎然 津津樂道 侃侃而談
家喻戶曉 耳熟能詳 如數家珍 了如指掌
傳神寫照 躍然紙上 脫口而出 出口成章
五湖四海 四面八方 人才輩出 濟濟一堂
刻骨銘心 沒齒難忘 千秋萬代 地久天長
今年春天已和我的好友、《兩隻蝴蝶》的詞曲作者牛朝陽溝通,他答應為《中華成語龍之歌》作曲。相信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會乘著歌聲的翅膀更好地傳向四面八方和千家萬戶,並伴隨中華文化之龍一起騰飛!
問:創作《中華成語龍》用了多長時間?請你簡單說一說創作的經過。
陳漢東:前後用了5年多的時間。1999年初,當我到北京廣播學院參加播音主持培訓班學習的時候,授課的姚喜雙教授說在秦朝已經開始了「書同文」,但我們國家準備再用5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來推進 「語同音」!我就想我能不能用一種獨特的方式來促進「語同音」的進程呢?2000年正好是千禧龍年,假如用2000個被譽為「中華文化的精華、中國歷史和文化的『活化石』、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的成語來連成一條長龍的話,這樣豈不是既可推廣普通話,又能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不但老少鹹宜、雅俗共賞,而且還能寓教於樂,使人們樂在其中。好,就這麼定,我要創作《中華成語龍》!要把它獻給全世界龍的傳人以及喜歡中華文化的外國朋友!
一開始以為,接好這條長龍可能不會用太長時間。剛開始接的時候的確也比較順暢,可接了二百多個以後,就越來越不好接了,經常出現接不下去的情況。因為我給自己制定了五個基本標準:1、選用的成語可以在已經出版的成語詞典或漢語大詞典中找到或者有其它依據; 2、前後兩個成語首尾相連的字必須是同一個字(可以用多音字,但不用諧音);3、都是四字格;4、相對比較常用;5、不重複。怎麼辦呢?身邊的幾本成語詞典看來不夠用。第二天,我就到新華書店搬了幾部大部頭成語詞典回家,這時候情況大有起色。因為有的早期出版的詞典在書店已經買不到,所以我一有空就經常跑到圖書館去查閱,而且一泡就是大半天。前幾年兩次來北京出差,都專程到北京圖書大廈搜尋成語詞典和語言文化方面的圖書,每次找到喜歡的書都如獲至寶、大喜過望。成語接龍接得多了、接得久了,雖然也摸索到了一些方法和小竅門,但始終沒有重大突破。好在我並沒有急功近利的思想,一直憑著愛好和興趣,而且也覺得這個過程本身就能使自己學習和提高。同時又很好地磨練了我這個原來比較好動和外向的「猴」的性格,經過這麼長時間的修煉,我也就變漸漸地變得有點「內外兼修、動靜相宜」了。
著名歷史學家、學者史實為中華成語龍題詞
問:聽說你曾經想放棄《中華成語龍》的創作?是什麼又使你堅定了創作的信念?
陳漢東:2002年8月,我和父親拜訪了前臺灣中國書法學會的理事長,86歲高齡的著名教育家陳其銓先生(我們是廣東豐順的同鄉),他聽說我正在創作《中華成語龍》,很是高興,非常認真地聽了我詳細的想法和構思。我們一致認為成語是兩岸人民都非常喜愛並且高度認同的文化瑰寶,成語是兩岸人民同根同源的強有力的證明。陳老說這是一件有深遠意義的事情,欣然揮毫給我題寫了「中華成語龍華夏九州同」等三幅飽蘸深情充滿期盼的墨寶。平素惜墨如金的陳老,這時卻潑墨如雲,實在令人感動。我是既激動又慚愧,激動的是能得到碩學鴻儒、學界泰鬥的肯定和鼓勵;慚愧的是,因為多種原因,《中華成語龍》的創作曾一度中止甚至有幾次都想放棄。特別是陳老先生在80歲高齡的時候,仍用「八十再出發」自勵,這就更令漢東汗顏!
我坦誠地跟陳老說明了我在《中華成語龍》創作過程中出現的信心不太足、信念不夠堅定的情況和碰到的一些問題,陳老聽了以後,不但沒有責怪我,反倒又給我題了「達觀」二字。先生語重心長地說:「『達觀』並非消極的自我陶醉,而是積極的理念作為,凡事應有理想、有目標、有計劃,然後努力以赴,但問耕耘、不問收穫」。先生的教誨,使我恍然大悟、茅塞頓開!在這關鍵時刻,多虧陳老的諄諄教誨,漢東必將銘刻在心、沒齒不忘!
晚上,平時一上床5分鐘就能睡著的我第一次失眠了,輾轉反側、徹夜難眠。雖然千禧龍年已過,但傳承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卻是千秋萬代的事情,並不會受到「2000」這個數字的限制,特別是北京又成功申辦了2008年奧運會,我何不爭取連成2008個成語?!心意已決,在臨近天亮的時候,我一躍而起,寫下了 「鍥而不捨 持之以恆 天道酬勤 有志竟成」四個成語作為我的座右銘貼在我的寫字檯前。計不旋踵,義無反顧!天天面對、時時激勵!
後來雖然也遇到了一些困難,但我堅持認定的目標,不再退卻。在這個過程中,我因多次面對難關又經努力得以攻克而對「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了更深刻地體會和理解。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我的不懈努力下,在良師益友的支持鼓勵下,終於在2004年第28屆雅典奧運會前夕初步完成了《中華成語龍》的創作,而且構思和寓意比剛開始的時候更加豐富而成熟。當時就向版權局正式申請了著作權,並拿到了《著作權證》。
問:聽說除了臺灣的86歲高齡的陳其銓老人外,你在國內還有一個85歲的「老」朋友?
陳漢東:是的,這裡要跟大家講述一個真實的故事。《中華成語龍》的開頭是:天下第一 一脈相承 承前啟後 後繼有人 人中之龍……當接到這裡的時候,雖然我手頭的成語詞典中「龍」字開頭的成語有不少,但我覺得將它們用在這兒效果不是特別理想,如果用「龍的傳人」來連接,感覺可就不一樣了!可我翻遍了身邊所有的成語詞典也找不到它的蹤影。《中華成語龍》裡如果沒有「龍的傳人」,那豈不是太遺憾了!?《中華成語龍》裡不能沒有「龍的傳人」!又過了一段時間,我再去廣州購書中心,習慣性地走到中文工具書區域的時候,忽然看到一本《漢語新成語詞典》。咦,這部詞典裡不知道會不會有「龍的傳人」?當我一邊按拼音檢索一邊默默念著「龍的傳人」、「龍的傳人」的時候,一個期盼已久的身影映入了我的眼帘,好像它也在睜著眼睛望著我。我太激動了,這時我才真正體會到「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感覺,而且和出版家、散文家蘇晨老師因為我學習研究成語的懇切態度而贈送給我的《漢語成語研究》的作者史式先生竟然是同一個作者!真是喜出望外!回到家裡,馬上打電話通過出版社的編輯問到史式先生家裡的電話。
雖然從來沒有見過面,但我們很有「共同語言」,第一次通話居然就談了38分鐘,在談話即將結束的時候,我才知道史式先生已經是83高齡,他也才知道我當時還不到38歲,結果我們倆成了真正的忘年之交,他成為我的「老」朋友,我成為他的「小」朋友。史老不僅對成語很有研究,而且還是中華民族史研究會的會長,並在1990年和臺灣著名學者黃大受教授一起倡議兩岸學者和史學家共同編寫《中華民族史》,並得到全球100多位華人學者和史學家的聯合籤名贊成和海內外華人的積極響應。因為很談得來,我平時經常打電話給史老,向他請教有關成語的問題,他總是津津樂道、娓娓到來,最長的一次通話,我們竟然談了兩個多小時,而且兩人都一直保持著很高的興致,通話要結束的時候,雙方依然意猶未盡。我們經常會在電話裡探討一些問題,通過「問」史老我「學」到很多東西,史老說這才是「學問」,他說他也有教學相長的感覺。史老博古通今、博聞強記,記憶力非常驚人,而且對成語和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如數家珍、了如指掌,經常出口成章、妙語連珠,而且往往是信手拈來、脫口而出。我們經常「煲電話粥」,我從這個「粥」裡汲取了不少營養,在這裡我要特別感謝史式先生。
臺灣著名書法家陳其銓先生為陳漢東先生的成語龍題字
問:在初步完成《中華成語龍》創作後,你做了哪些準備工作?
陳漢東:初步完成《中華成語龍》後,我就想怎樣才能讓《中華成語龍》有更好的表現形式,更多地思考如何讓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以雅俗共賞、老少鹹宜的形式出現,並讓人們樂在其中、樂此不疲,從而真正做到寓教於樂。讓不同年齡、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區域、不同民族乃至不同膚色的人都能通過《中華成語龍》戶內戶外的遊戲和活動,很輕鬆地掌握咱們中國的成語。讓學習變得簡單容易,輕鬆有趣,而且大家可以彼此互動、積極參與。
我在我家附近找了一個幼兒園作為試點,中班的小朋友每天只用十多分鐘,三個星期後4歲多的小朋友就會流利地背誦66個成語了!而且都表現得很開心,很快樂。回到家還一個勁兒地要求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和他一起玩《中華成語龍》遊戲呢!
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國家語委委員、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音指導、著名的語言藝術家方明老師已將《中華成語龍》全文字正腔圓、聲情並茂地演繹並錄音;著名書法家福林先生也用三個月時間用端莊秀美、格調高古的小楷完成了中華成語龍的小楷長卷。我們要讓中華文化以雅俗共賞的方式走進千家萬戶,並且千秋萬世代代相傳!
我這次到北京來,還陪我的小外甥女參加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的《動感特區》欄目。在訓練之餘,我們就和來自成都、廣東、新疆、河南和遼寧等地的小朋友還有他們的父母或姥姥、姥爺一起玩《中華成語龍》遊戲,他們都興致勃勃積極參與,只用幾分鐘就能很流利地背誦十幾個成語了。在電視節目的才藝展示環節,我和外甥女還有她媽媽三個人一起朗誦了幾十個《中華成語龍》的成語,現場反應也非常熱烈。
特別有趣的是,今年中央電視臺舉辦的全國青年歌手大賽上有個環節是成語接龍,當接到尾字「餘」的時候,大賽選手苦苦思索卻沒能接上,電視機前的一位僅3歲多的小朋友卻脫口而出「餘韻流風」。在場的人都大吃一驚,這位小朋友的表現令全家人既驕傲自豪又驚奇不已,這位小朋友就是我的好友溫廣為的寶貝兒子——華華。今年年初我剛到北京的時候住在廣為家,有空就和華華一起玩《中華成語龍》的遊戲,前面的二十多個相連成語他不知不覺就會背了。他們家的小保姆也在幾天之內就能流利地背誦七十多個相連的成語。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華之聲和華夏之聲,分別從不同角度對我創作《中華成語龍》進行了專題採訪和報導,而且中央電臺對臺廣播中心準備結合《中華成語龍》策劃製作長期播放的寓教於樂的語言學習娛樂節目。到時候,海內外炎黃子孫以及外國朋友就可以用更有趣的方式來學習《中華成語龍》,全世界的人都可以通過網絡廣播來感受中華文化的無窮魅力。
當我帶著作品去中國人民大學,找到人文奧運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金元浦教授和人文奧運網曾繁文總編的時候,得到他們的熱情接待和熱烈回應。我們一起探討如何用《中華成語龍》來支持2008北京人文奧運,特別是要想辦法讓全民參與進來,同時爭取與全民健身相結合,在提高全民身體素質的同時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質,要在家庭、學校和社區廣泛深入地開展這一有益的活動。希望到2008年的時候,對整個中國人民的文化素質和身體素質都會有一個較大的提升和促進。
2006年1月25日,《華夏時報》以「2008個成語6年接成龍」對我創作中華成語龍專門報導;
2006年4月4號,《北京晚報》更以「陳漢東 中華成語龍 傳承華夏文明」作為大標題,對我作了整版《人物面對面》的專訪,這對我是一個很大的鼓勵。
中國人民大學人文奧運研究中心已專門成立「2008人文奧運《中華成語龍》項目組」,希望能為人文奧運做出更多的貢獻。到北京2008年奧運會的時候,爭取做到「世界給我十六天,我還世界五千年」!
陳漢東與國際奧委會委員、韓國的張雄(左)合影
問:聽說您特意拜訪了96歲的國學泰鬥文懷沙先生?
陳漢東:今年一月份我和好友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華夏之聲的副總監溫廣為一起拜訪了文懷沙老先生。文老雖然已96高齡但鶴髮童顏、神採奕奕而且思維敏捷、幽默風趣,文老就中華文化的特點、成語的源流以及傳承華夏文明等方面高屋建瓴、言簡意賅地談了他獨到的見解。有幸聆聽文老的諄諄教誨,我們得到了很多啟迪,實在是獲益非淺。
問:聽說你特邀古琴大師李祥霆先生為方明老師朗誦的《中華成語龍》作即興的伴奏?
陳漢東:為了使《中華成語龍》能有更好的表現方式以及更佳的傳播效果,我專門拜訪了中國琴會會長、古琴大師李祥霆先生。經過充分溝通,我們決定由李祥霆先生用製作於唐代至德丙申年(即公元756年),至今已有1250年歷史的名為「九霄環佩」古琴來演奏,同時將即興伴奏古琴曲命名為「神州清韻」。目前演奏和錄音已全部完成,和方明老師抑揚頓挫如行雲流水般的朗誦合在一起,真是相得益彰,使人有餘音繞梁之感。另外還專門錄製了《高山》、《流水》等五首古琴的名曲,同時用古琴演繹了《連環五彩》。相信中華文化在全世界會引起越來越多的外國朋友的共鳴,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知音。
(背景:2003年11月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宣布我國的古琴藝術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問:上面已經介紹了《中華成語龍》,我們還想了解一下你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的經歷,可以嗎?
陳漢東:當然可以,我是客家人,祖籍廣東豐順,1990年大學畢業後一直在廣州工作和生活,今年開始到北京發展。我喜歡用成語開頭寫對聯和藏頭詩還有自由體韻文,朗誦和打桌球是我的第一業餘愛好。我的經歷比較豐富,甚至有點戲劇性,在這裡把前後做一下簡單的對比。
大學學的專業是地質勘探,現在卻在找尋中華民族的文化金礦和精神寶藏;畢業後從事的第一份工作是民用建築工程管理,現在卻想著如何構造全民文化工程;三年後下海投身房地產行業,現卻在準備營造千家萬戶的文化家園;曾投資經營餐飲行業,現在卻在為大眾「烹製」膾炙人口的精神食糧……
我和體育有不解之緣,在大學時,我是班裡的體育委員。在校運會上我們班的總分是第一,十公裡十人越野接力賽跑,我們班是混合組(7男3女)在衝向終點的時候,跑到了男子組的前面。我個人還打破了學校三級跳遠的紀錄,在1990年吉林省運動會大學乙組的比賽中,我榮獲桌球男子單打和男子雙打兩項第一名,並榮獲「體育道德風尚獎」在男子4×100米接力賽中(我是第4棒)獲金牌……
1999年5月,已31歲的我專程到北京廣播學院參加播音主持培訓的學習,因為我這個「老廣」準備把語言文字教育作為自己的終身事業。當然首先要把普通話學好。
2001年起從事文化策劃和語言文字教育工作。
2004年6月底初步完成《中華成語龍》的創作。
2006年3月8日起擔任中國人民大學人文奧運研究中心「2008人文奧運<中華成語龍>項目組」負責人和總策劃。
問:準備如何將《中華成語龍》與人文奧運結合?有些什麼構想呢?
陳漢東:奧林匹克憲章明確指出:「奧林匹克運動謀求把體育與文化教育融合起來」。奧林匹克運動並不局限於體育比賽,它更是一種學習活動。人文奧運的內涵中包含著教育的深刻內容。人文奧運秉承奧運精神,將奧林匹克運動與人的教育、公民素質的提高,社會文明程度的提升聯繫起來,建設一個不斷學習不斷創新的學習型社會。
北京2008年奧運會組委會制定的戰略方針之一就是「把舉辦奧運會與全國人民的廣泛參與結合起來」,以發揮全國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共同辦好北京奧運會,共享奧運成果。
首先選擇幾個學校和社區作為試點,用兩三個月時間摸索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便於在學校和社區廣泛深入開展的《中華成語龍》教育學習模式。然後制定具體方案,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地全面推廣實施。
爭取倡議全國的男女老少配合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有音樂節拍和《中華成語龍》朗誦的晨曲每天散步2008步,在輕鬆愉快的散步中感受中華民族文化瑰寶的魅力(潛移默化耳濡目染妙語連珠接二連三),當地報紙配合電臺刊登每天或每周播出的成語(預計每周40個,一年內完成2008個成語)。在提高身體素質的同時提高人的文化素質,從而促進學習型社會的建立(攜手邁步2008 鍛鍊身體 提升文化 成語之龍 化成天下 強健民族 振興中華)。
爭取在適當時候策劃組織2008個人(包括:北京市民、56個民族的兄弟姐妹、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和在北京的外國朋友)朗誦、表演或開展大型的文化接力健康跑活動。
向全球華人徵集《中華成語龍》書法及篆刻作品:1、每人一幅書法,寫一個成語,共2008幅書法作品(寓意中華文化長城,東方巨龍飛騰);2、每人刻一枚印章,每個印章刻一個成語,共2008枚篆刻印章。中華民族文明進程中我們的先輩們留下了一個個堅實的足印;中華文化給炎黃子孫龍的傳人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我們的祖先早已把我們的一切烙上了「中國印」!我們要共同印證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這些舉措正寓意:四海同心,心心相印;刻骨銘心,心心相通,爭取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時候給全世界人民留下美好而難忘的印象。
任重而道遠,現在只走出萬裡長徵的第一步。我衷心希望全球華人能通過共同學習、傳誦《中華成語龍》,手拉手、肩並肩、根連根、心連心,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共同努力,同襄盛舉,共創輝煌!
讓大家一起來為夢想創造可能,讓中華巨龍飛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