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魯士文化具有四大特徵,經歷了六個過程,同德意志發展階段同步

2021-01-10 阿芳看天下

普魯士文化具有四大特徵,經歷了六個過程,同德意志發展階段同步

大家好,很高興又和大家在新的一天見面了,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內容是關於普魯士文化的。今天,人們對文化的理解含有最廣泛的意義。文化被理解為一個民族通過長期體力和腦力勞動所取得的物質的精神的全部成就。這樣一來,文化作為一個「精神概念」的限制性和區分性就失去了。依我們看,確定為文化的首要標誌,應該是人的或民族的精神的創造,或精神的成果。這種精神的創造或精神的成果,雖然也可能通過某種物質表現出來,但物質成果本身並不能稱之為文化。

普魯士國王在波茨坦修建豪華的夏官桑蘇兩宮(即無憂宮),是洛可可建築與園林的代表,但是桑蘇西宮本身是文化嗎?顯然不是。只有像建築家格奧爾格·馮·克諾貝爾斯多夫(1699-1753)等人加諸於宮殿的精神創造,例如建築藝術、建築風格、建築理論、藝術裝飾等才稱得上文化。人們慣常使用的「物質文化」概念,其實並不恰當。如果把桑蘇西宮稱為一種「物質文明」也許還勉強可以。「文化」不是雜貨鋪,文化是一種高級的精神創造,也是一種純粹的精神概念。所以,我們是把哲學、文學、史學、語言、宗教、倫理、制度、法律、技術、藝術、音樂、美學、教育、科學等作為文化的本體的。

確定為文化的第二個標誌,是精神的創造或精神的成果,必須具有高級水平,體現社會的進步性,符合進步的倫理和美學。確定為文化的還有第三個標誌,就是精神的創造或精神的成果具有發展性、滲透性、交流性和世界性。文化雖然往往表現為一種民族文化,但它必然會越出民族和國家界限,同世界其他文化在普魯士這個「武化」的國家,文化的產生和發展確實經歷了艱難的相互影響和融合曆程。普魯士文化,較之中部、南部、西部德意志文化,起步要晚。柏林相對來說是個近代城市。慕尼黑、科倫或德勒斯登的居民滿可驕傲地指出,當他們的城市已是古老的文化中心時,柏林還是一個未開化的、處於原始狀態的地方。

然而到19世紀初,當普魯士在分裂的德意志從一個最大的離心因素成為民族統一的象徵和希望以來,柏林就成了德意志的文化中心。普魯士土生土長的學者、藝術家、文化名人不多,但卻吸引了全德各邦大批學者、藝術家、政治家、軍事家來到普魯士,為普魯士服務。獲得解放的猶太人,為普魯士的文化增添了光輝異彩。普魯士文化在這個時期最終融進了德意志民族文化之中。

普魯士文化具有這樣幾個特徵:第一,普魯士文化的主要承擔者是新興的資產階級的知識分子。很難把佔據國家統治地位的容克階級列入創造文化之列。普魯士的崛起同德意志民族文化的興起,幾乎是同時的。普魯士文化的中心命題也是要求「統一與自由」。由於資產階級政治上的軟弱,普魯士文化的承擔者只想在思想和理論領域內曲折地抒發己見,他們害怕行動。因此,普魯士產生了眾多的思想家和哲學家,並執德意志文化之牛耳。

第二,普魯士的東部廣大領地,不僅存在著日耳曼人因素,而且存在著大量的斯拉夫人和半斯拉夫人(西裡西亞人)的因素,兩種因素的混合,也就影響到普魯士國家和普魯士文化。普魯士首相俾斯麥1868年4月30日致法學家約翰一卡斯帕爾·勃隆赤裡的信中還承認:「在普魯士存在著一種斯拉夫因素和日耳曼因素的強烈的混合,這是國家的順應性的主要原因。」普魯士文化不是純粹的日耳曼文化,更不是古希臘羅馬文化的繼承者,而是一種混合型文化,它更多地同東部斯拉夫文化有聯繫,而存在著敵視西方文化的傾向。

第三,普魯士文化是德意志文化的主要部分。政治上是普魯士徵服德意志,文化上卻是德意志融化了普魯士。第四,普魯士文化總是經常屈從於普魯士的「武化」,缺少文化「號角」文化經常被軍刀鏗鏘和戰馬嘶鳴所掩蓋。普魯士文化因而帶有兩種相反的色彩,一種是對國家越來越溫順,一種是對國家越來越激進。19世紀70年代後,一種資產階級同容克國家相妥協的融合文化在普魯士一德意志佔了上風。

一般而言,普魯士文化經歷了如下階段:啟蒙主義文化階段,古典人文主義文化階段,浪漫主義文化階段,民主主義文化階段,社會主義文化階段和融合文化階段。它們不一定是緊相銜接的,有的是交叉,有的是並存。我們只是從性質上加以區分歸類,當然也照顧到時間順序。這些階段,同德意志文化發展階段基本是一致的、同步的。

文化作為一種民族要素,代表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和個人的素質和修養,決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和個人的生活方式和活動形式。另一方面,文化的普遍性質決定了文化的發展性、交流性和世界性。民族文化的小百川,會匯入世界文化的大海,推動人類社會進入大同世界。從這個意義上講,普魯士文化問題,既是德國問題,也是歐洲問題,乃至世界問題。好的,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歡迎大家訂閱我們,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好玩有趣的資訊。

相關焦點

  • 中國旅遊業經歷的四個主要發展階段
    製圖:實習生 姜舒寧旅遊業經歷的主要社會發展階段,是1978年從中國改革開放開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階段。今天的國人不僅關注怎麼活著,還普遍關注個人的發展,社會的發展。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各方面的需要日益增長,人民的需要從物質文化領域向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全面拓展。這正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進入一個新的發展平臺,看到的風景和要解決的問題屬於新的階段。
  • 柏林對普魯士來說具有特殊意義,是精神文化的象徵,是民族的象徵
    柏林對普魯士來說具有特殊意義,是精神文化的象徵,是民族的象徵大家好,很高興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內容是關於柏林的。居裡希和貝爾格公國要到200年後的維也納會議上才併入普魯士。在對居裡希一克勤弗繼承過程中,選侯約翰·西吉斯蒙德(1608-1619)改宗喀爾文教,從而造成同布蘭登堡和普魯士路德宗教徒的爭執。約翰·西吉斯蒙德年輕時到過斯特拉斯堡,深受西方激進的宗教改革的影響。他本人生性比較淡泊,對宮廷內部(比如法國宮廷)的明爭暗鬥深感厭煩。
  • 人生軌跡發展的八個階段危機
    他認為:人的自我意識發展持續一生,他把自我意識 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劃分為八個階段,每一階段能否順利度過是由環境決 定的,所以這個理論可稱為"心理社會" 階段理論。每一個階段都是不可 忽視的。同樣,消極結果是指這個發展階段對人格所產生的消極影 響。每一階段都要受前一階段所發生情況的影響,並對下一階段的發展 也產生影響。在埃裡克森看來,所謂健康人格就是以八個階段各種危機的積極解 決所形成的相應品質為特徵。
  • 觀點要覽|文化學篇:「文化強國」基本特徵引熱議
    「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基本特徵引熱議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將建設「文化強國」「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的文化戰略目標納入2035年遠景目標之中,引發學界熱議。有學者指出,這是黨中央首次從國家規劃層面提出了建成文化強國的具體時間表,開啟了建成文化強國的新徵程,具有極為深遠的意義。「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必須把文化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有學者認為,文化強國具有三個基本特徵:具有高度文化素養的國民、發達的文化產業以及強大的文化軟實力;以此衡之,我們國家現在還只是文化大國,還不是文化強國。
  • 臺灣閩南語歌曲的鄉土情懷 經歷四個發展階段
    早期移民中,以漳(漳州)、泉(泉州)、廈(廈門)漢族移民人數最多,其次是從廣東遷臺的移民,他們入臺開發、建設家園,自然的也從祖籍地帶去了方言、習俗、信仰等民間文化,其中包括民間音樂和地方小調。    汪舟表示,根據大的歷史時期的劃分,臺語歌曲大致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清治時期。
  • 普魯士精神是德意志精神的精髓,而且沿襲下來,迄今影響整個世界
    我國著名史學家周一良教授在論述對「文化」的看法時,提出了文化的三層次說:除了「狹義的文化」和「廣義的文化」以外,尚有一個「深層的文化」,「亦即一個民族文化中最為本質或最具特徵的東西」。他以日本為例,認為日本傳統文學藝術中每每崇尚兩個特點,可以譯為「苦澀」和「閒寂」,這兩者的具體表現,可以形容為簡單、質樸、纖細、含蓄、古雅、引而不發、不事雕飾等等。
  • 探析日本電影美術發展史和階段特徵
    作為呈現藝術視覺形象的「表象」,遵從電影藝術發展脈絡的電影美術往往可以展現深層次的審美特徵。本文試從歷史時間維度對日本電影美術的發展進行階段性探析。日本電影自19世紀開始,經歷了高潮與低谷。在日本自身的美學作為一種「地緣文化美學」不斷嬗變的過程中,其電影美術也經歷了不同發展階段。它從傳統戲劇的舞臺美術轉化而來,經歷東西方不同文化的拉扯,再到如今獨具風格特徵的多元化發展,展現了不同的階段特徵。舞臺美術起源下的傳統色彩19世紀即將結束之際,電影作為一種新興媒介進入日本。
  • 我國體育產業新階段特徵及發展趨勢前景展望
    本文對這一新階段體育產業特徵進行了系統分析,並對未來發展趨勢進行了展望。認為:體育產業新階段呈現出高速發展、結構優化、主體壯大、跨界融合、資本湧入、虧損嚴重、人才匱乏等特徵,未來體育產業的政策紅利將不斷釋放,產業發展環境不斷優化;體育產業發展的內在邏輯逐漸清晰;體育與相關產業的融合態勢不斷增強;體育新需求、新業態、新模式將不斷湧現;科技和金融將為體育產業騰飛插上翅膀。
  • 湘西土家族、苗族宗教信仰為何具有多神崇拜的特徵
    宗教在原始社會一定發展階段產生之後,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曾經歷了在不同的社會形態下的各自發展階段。湘西土家族、苗族宗教信仰具有多神崇拜的特徵,既保存有原始宗教以天地日月、風雨雷電、山川河流等自然物質人格化的自然神靈信仰、氏族圖騰信仰和祖先信仰,又保存有古代宗教以太上老君、七仙女、閻王爺、麻陽神等。
  • 試論:中國舞蹈歷史發展的幾個特徵
    中國舞蹈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隨著社會制度的交替進步和人們審美需求的提高,經歷了不同時期的各種歷史轉型,從這些歷史轉型中,我們可以窺探中國舞蹈發展歷史上的幾個明顯的特徵。從原始娛神與娛人的宗教性、雅俗共賞的歌舞性、戲曲表演的程式性和當代舞蹈的專業性等幾個漸次的變化,我們可以獲知中國舞蹈發展的一些規律。
  • 普魯士王國之普魯士崛起
    布蘭登堡-普魯士1656年揚·卡齊米日·瓦薩率軍發動反攻,波立軍很快收復華沙與大片領土。此後瑞典與陷入對峙階段,雙方互有勝負。腓特烈·威廉一世1701年的普魯士王國領土分散,經濟落後,為了振興普魯士,腓特烈一世對內積極改革,對外積極擴張。普魯士的經濟與文化得到很大發展,建立了精良而強大的軍隊。
  • 容克貴族的普魯士在夾縫中崛起並成功統一德意志的來龍去脈
    一直奉行大陸均勢政策、曾經支持奧地利的英國,從保持大陸均勢和殖民競爭上考量,與普魯士結成同盟。七年戰爭爆發,雖然打得慘烈,普魯士腓特烈大帝曾兩次產生自殺念頭,但最終的勝利讓普魯士成為歐洲第五個列強。教育上,在全普魯士推行全面的義務教育,改善中學教育、建立新型的柏林大學,積極樹立德意志自由平等和民族愛國思想。從而使普魯士從封建社會開始向資本主義社會進行了脫胎換骨的轉變,在與奧地利的爭霸過程中最終佔據了優勢地位。
  • 交戰前夜的普魯士與法蘭西
    「且不要指望像旅遊那般舒服愜意」,馮塔納在第一卷就揶揄說,那裡只有「貧困、骯髒……沒有現代文化的跡象」。在這個正在經歷工業化的煤炭和鋼鐵的國度,火車仍然是奢侈品;只有大城市和大的城鎮才會通火車。此時的普魯士已經湧現出諸如柏林、哥尼斯堡、布雷斯勞、多特蒙德、杜塞道夫以及科隆這樣的大城市,而且煤炭和鋼鐵的年產量更是超越了法國、俄國和奧地利的總和。此外,普魯士的鐵路裡程已經達到5000英裡,較之與自己毗鄰的三個大國,普魯士的鐵路網毫無疑問是覆蓋了更大的範圍,此等優勢在接下來的十年間還會繼續擴大。
  • 作為政治地理概念,普魯士有三個含義,「普魯士王國」最受關注
    第一個含義和第三個含義只能列為附帶說說的「前史」和「後史」,真正充當德國歷史上正經角色的,是1701年到1918年的普魯士王國。人們很難想像到,普魯士是從一個小小的、荒蠻的、窮困的東部邊區馬克,個被人輕蔑地叫做「神聖羅馬帝國(即德意志第一帝國)的砂石罐頭」發展起來的。在不到五個世紀內,普魯士成為德國的絕對領袖歐洲的強權,爭霸世界的龐然大物(德意志第二帝國),叱吒風雲於歐洲和世界。
  • 新發展階段的政治經濟學「序言」
    即將來臨的「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在這一歷史節點上,習近平總書記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的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戰略全局的高度,以辯證思維看待新發展階段的新機遇新挑戰,以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為主構建新發展格局,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以深化改革激發新發展活力,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會發展新局面,對新發展階段我國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作出系統闡釋,對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關係的發展及其趨勢作出深入探討
  • 為何統一德國的是普魯士,不是奧地利?
    1871年,普魯士擊敗法國並在凡爾賽宮鏡廳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國,至此德國才以統一的面目出現在世人面前,而在此之前德意志只是一個地理名詞。回顧德國走向統一的歷程,很多人會對普魯士依仗武力強行揉合各邦的做法大加讚賞,但卻少有人會了解到本來有三套德國統一方案。
  • 《青島文化地圖》正式出版發行 圖書音頻同步上線
    《青島文化地圖》是青島新聞出版事業的創新作品,首次以島城資深報人的視角,以老城區的重要道路為切入點,探尋青島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的獨特人文歷史風貌,由一條條城市道路,打開了青島這座城市一幅幅鮮活的歷史畫卷。該書圖文並茂,同步上線喜馬拉雅,通過掃描圖書封面的二維碼,即可收聽圖書音頻,具備閱讀和聽書雙重屬性,以融媒體的形態展現青島市地名文化建設的初步成果。
  • 德國地圖上,為啥沒有普魯士?大部分歸俄羅斯了!
    在德國的歷史上,普魯士的歷史地位非常重要。 但是,如果你打開德國地圖,已經看不到普魯士的影子。 那麼,普魯士去哪了? 大部分歸俄羅斯了!
  • 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是「俾斯麥貫徹普魯士霸權」的結果?
    它大致可劃分為俾斯麥時期和威廉二世時期兩個階段。總體上看,德意志帝國初期的政治架構呈現為行政結構上的聯邦主義和政治體制上的專制主義。此後則相應地出現了向中央集權主義和議會化發展的趨勢。就國內政治生活而言,在俾斯麥時代,突出體現在這位鐵腕宰相發動的對於天主教中央黨等兩大群眾性政黨的大規模政治鬥爭以及他不斷通過更換議會多數派而進行政治操控的統治方式。
  • 布蘭登堡門,德國精神和意志的象徵
    這是18世紀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二世為了紀念7年戰爭修建的,於1791年建成。7年戰爭的勝利,使普魯士人理直氣壯地登上了歐洲舞臺,從一個邊疆地區不起眼的窮國家,擠進了歐洲列強的隊伍的。普魯士是從荒涼貧瘠的土地上靠尚武精神起家的,以打仗為生,靠軍事立國,他們的軍隊經常作為僱傭軍,為給錢最多的君主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