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統一德國的是普魯士,不是奧地利?

2020-12-12 騰訊網

1871年,普魯士擊敗法國並在凡爾賽宮鏡廳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國,至此德國才以統一的面目出現在世人面前,而在此之前德意志只是一個地理名詞。回顧德國走向統一的歷程,很多人會對普魯士依仗武力強行揉合各邦的做法大加讚賞,但卻少有人會了解到本來有三套德國統一方案。這三套方案的主導者分別是德意志聯邦、普魯士王國和奧地利帝國,而奧地利之所以在後來的競爭中出局,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德意志人對建立一個純粹日耳曼國家理念的選擇。

在德意志聯邦走上歷史舞臺之前,出現在中歐這片土地上的是同樣鬆散如沙的神聖羅馬帝國,而為其畫上句號的人正是將歐洲攪得天翻地覆的法國皇帝拿破崙。隨著數次反法同盟的瓦解,拿破崙的兵鋒直指柏林和維也納,在這種情況下德意志大部分邦國開始加入法國主導下的「萊茵聯邦」。從起源上說,「萊茵聯邦」純粹就是拿破崙人為製造出的政治實體,其成員基本為神聖羅馬帝國內的分散小邦。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帝兼任「萊茵聯邦」的元首,而後者則必須在戰時為法國提供一支數量可觀的部隊協同作戰。

起初「萊茵聯邦」的參與者只有十六個,但隨著越來越多的德意志邦國加入,留在神聖羅馬帝國框架內的成員屈指可數,到最後甚至只剩下普魯士、奧地利和一些微不足道的小邦。1806年,拿破崙宣布不再承認神聖羅馬帝國,而已經被釜底抽薪的哈布斯堡王朝只能無奈地接受事實,於是作為查理大帝第54代後裔的弗蘭茨宣布退位,帝國隨之不復存在。摘掉神聖羅馬帝國皇冠的弗蘭茨保留了奧地利帝國皇帝的頭銜,而此時的奧地利與普魯士、弗騰堡、漢諾瓦、巴伐利亞等並沒有什麼區別,它們都只是德意志的一個成員。

拿破崙覆滅之後,德意志各邦重又組成「德意志聯邦」,但同樣一盤散沙,雖然奧地利曾試圖恢復在德意志聯邦內的領導權,不過卻遭到普魯士的強烈抵制。此前經過拿破崙戰爭的洗禮,歐洲各民族的國家意識已經開始覺醒,突出表現在德意志人對國家的認同上各成一派。什麼意思呢?簡而言之,阿爾薩斯洛林的日耳曼人認為自己是法國人;生活在柏林的日耳曼人認為自己是普魯士人;瑞士和捷克的德語區居民認為自己是瑞士人或捷克人。儘管大家同文同種,但卻沒有人把自己看成是德國人,顯然再不實現統一,德國可能真就變成一個歷史名詞了。

1848年,德意志召開制憲會議,各邦代表齊聚法蘭克福共商建國大計,而圍繞德意志統一卻有三種截然不同的方案。

第一種是德意志聯邦提出的「大德意志方案」,規定新生的德國只包含原「萊茵聯邦」以及普魯士和奧地利的德語區,所有的非德語領土統統扔掉不要。顯而易見,如果採用這種方案的話德國的領土範圍肯定比後來的大,但普魯士和奧地利卻要忍痛拋棄自己辛苦打下的非德語區。而且相較來說,奧地利的損失要比普魯士大得多,因為普魯士的民族成分遠比奧地利單一。

第二種是普魯士提出的「小德意志方案」,包含原「萊茵聯邦」和普魯士,直接把奧地利排除在外。

第三種則是奧地利提出的「大奧地利方案」,包含原「萊茵聯邦」、整個奧地利帝國和普魯士王國。

儘管從面積上看,「大奧地利方案」的疆域最為廣闊,但民族成分卻最為複雜,這對追求單一日耳曼國家的各邦代表來說是不可接受的,因此該方案最先被否決。不過外交歷來憑實力說話,德意志諸小邦在無力抗拒奧地利的情況下只能退而求其次,將希望寄托在普魯士身上,於是「小德意志方案」成為歷史的唯一選擇。

此後普丹戰爭、普奧戰爭、普法戰爭接連取勝,普魯士通過一系列王朝戰爭清除了德國統一的所有障礙,最終一個以「小德意志」為藍本的德意志第二帝國在鐵與血中誕生。

文:閆老師,圖:風長眼量。

相關焦點

  • 普魯士統一德國後,奧地利是如何自救的
    德意志人民紛紛要求統一,建立一個統一的德國。面對德意志人的統一訴求普魯士十分積極而奧地利卻不怎麼積極。當時的奧地利境內德意志人並不佔據絕對優勢、只佔五分之一的比例,並且奧地利境內的非德意志領土也高達五分之四,經濟發達。奧地利擔心統一德意志後會喪失這些經濟發達地區,所以對統一併不積極。
  • 普魯士領導北德意志邦聯——德國的統一
    拉薩爾在他那部刻畫十六世紀農民起義事件的歷史劇《法國貴族季金根》中,不是把農民,而是把過了時的、實質上是反動的社會集團—騎士描寫成為最進步的力量。對於當時主要問題—統一德國的道路問題,拉薩爾贊成在普魯士領導下建立統一的德意志國家。他從虛構的「鐵的工資規律」出發,進而否認無產階級舉行罷工、組織工會和進行群眾性革命鬥的必要性。
  • 奧地利和德國都說德語,也是同一個民族,為何不是統一的國家?
    歐洲的歷史複雜且漫長,整體上來看,如今的歐洲那些國家的建立,如果時間回到幾百乃至上千年前,這些國家組成的民族,都被視為是蠻族,無論是德國、法國、丹麥等等這些國家,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那就是日耳曼人,他們在幾千年的歷史裡面,和以拉丁人為主的羅馬帝國交鋒,並最終戰勝了拉丁人,取得了歐洲絕對意義上的統治權
  • 普魯士擠走奧地利獨吞德意志,若干年後一個奧地利人肢解對手報仇
    對德國統一,歷史書上大多這麼些:普魯士通過戰爭將奧地利排除在德意志以外。按照我們中國人的理解,既然普魯士兵強馬壯,且有志於統一國家,為什麼不把同宗兄弟奧地利一起納入進來,組成德國大聯盟,復興神聖羅馬帝國呢?
  • 編輯說史:普魯士一心想要統一德國,最後卻不再屬於德意志
    說起德國,都會想到德國的前身普魯士王國。可以說,德國就是普魯士通過鐵與血的手段,橫掃二三百個小國和死對頭奧地利,完成統一。由於普魯士是通過軍事來確立國家與政權的,所以這個國家的每個人基本上都會打仗,而且還很厲害,名將輩出。
  • 普魯士與其他邦國相比強在哪,為何能統一四分五裂的德意志?
    那麼為什麼是普魯士而不是其他邦國來統一德意志呢?而非同樣實力強盛的奧匈帝國。教育因素普魯士王國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教育制度。一是普魯士將教育劃分為初、中、高三等。初等設制四年,中等六年,高等即為大學。進入中、高等學校必須通過入學考試,從而打破了依據門弟而獲得受敎育權利的陳規。
  • 普魯士本非德意志民族,為何卻能統一德國?
    普魯士的德意志化作者|霈霖責編|Thomas1866年,普魯士擊敗德意志民族內部的主要競爭對手奧地利。1870年,又擊敗了企圖阻撓德意志統一的法國。▲普奧戰爭前的歐洲局勢,兩個德意志兄弟對德國的統一都有著各自的打算然而,主導德意志統一的普魯士王國,其祖先卻並非德意志民族,在血緣上,古代普魯士人與立陶宛等波羅的海民族更為接近。
  • 兩次世界大戰之後,為何都要禁令德國與奧地利合併?
    文|小河對岸 奧地利的面積只有八萬多平方公裡,與我國的重慶面積基本相當。其人口也只有八百多萬,僅相當於我國的南京人口。但就是如此的一個的小國,為何很多世界強國都害怕其與德國合併呢?奧地利與德國同文同種,本就同屬一個民族,而在歷史上的很長時期,這兩個國家也都是在一起。
  • 容克貴族的普魯士在夾縫中崛起並成功統一德意志的來龍去脈
    說起德國,人們一定會想起普魯士、容克貴族和俾斯麥等關鍵詞,因為他們是德意志第二帝國中央集權制度和軍國主義的來源,也是近代德國精神和文化的代名詞。在二戰後期美英蘇三巨頭相聚德黑蘭時,就商定要剷除普魯士這個萬惡之源,清除容克貴族根基。可見普魯士、容克貴族在德國影響力。那麼,容克貴族主導普魯士後又是如何統一的德意志?
  • 巴伐利亞王國:僅次於奧地利、普魯士的德意志第三大邦國
    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奧利地、普魯士成為唯二有希望統一德意志的邦國。巴伐利亞雖然沒有能力統一德意志,但卻是德意志各邦中僅次於奧、普的第三大邦國。那麼巴伐利亞王國是如何建立與滅亡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維也納會議1814年維也納會議,奧、普決定組建德意志邦聯,由奧地利皇帝兼任德意志邦聯主席。
  • 德國和奧地利難合併,是自己不願意,還是大國有顧慮?
    德國和奧地利現在是鄰居,歷史上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奧地利人與德國人同為日耳曼人,在文化和語言上有不少近似的地方。我們知道德國的統一其實挺晚的,19世紀之前,德意志只是一個鬆散的諸侯聯盟,全國巔峰時期有上千個邦國。
  • 德國史:19世紀德國的統一(下)
    就像1848年一樣,這個問題不是原則性的,它的背後是強權政治。德意志民族主義者抵制丹麥對領地的接管,自由主義的自由、獨立和自決權可能會進一步鼓舞民族主義者的士氣,但俾斯麥卻決定趁勢用武力來解決這個問題,這樣既擴大了普魯士的勢力範圍,又可以作為今後普奧衝突的藉口。1864年春夏複雜的外交和軍事事件之後,1864年10月,奧地利和普魯士籤署協定,決定共同管理這一地區。
  • 德國統一的最後一個拼圖——洛林-阿爾薩斯
    眾所周知,普魯士王國在俾斯麥等人的帶領下,通過三次王朝戰爭得以統一。其中,普法戰爭中普魯士正式統一了南德諸邦,並從法國得到了洛林-阿爾薩斯地區。那麼,洛林-阿爾薩斯,作為德國統一的最後一塊拼圖,她對德國的重要性在哪裡呢?先說說洛林-阿爾薩斯怎麼併入德國的吧。
  • 希特勒生於奧地利,為何能夠成為德國領導人?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希特勒,一個臭名昭著的人物,曾經領導德國發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世界人民帶來了難以想像的沉重災難。當年的希特勒,在德國影響力特別大,可謂是一呼百應。可是誰又能想到,當時德國人十分崇拜的希特勒,居然不是德國人。這件事聽起來很滑稽,但事實的確如此,希特勒其實是奧地利人。
  • 俾斯麥的統一德國之路,誰才是歐洲第一戰略家?沒錯!就是他
    作為歐洲的島國,英國對於普魯士的戰爭極為敏感,但是法國和俄國對於普魯士並無幹涉之意,所以英國對此保持中立態度,而且當時的英國還有人認為德國假如統一,可以牽製法俄,為英國的大陸平衡策略做貢獻。普丹戰爭大大提升了普魯士在德意志地區各個小邦中的聲望,德意志民族主義高漲,大量德意志人看到了普魯士統一德意志的希望,而且俾斯麥也在暗地裡對於奧地利做出攻擊的態勢。德意志統一第二戰:普奧戰爭其實統一德國有兩個方案,第一種是囊括奧地利在內的大德意志方案,另外一種是排除奧地利的小德意志方案。
  • 英國王室來自於漢諾瓦,卻為何沒阻止普魯士吞併漢諾瓦?
    漢諾瓦王國就被普魯士吞併,而淪為普魯士王國的一個省。普魯士吞併漢諾瓦之時,正處於英國歷史上最輝煌的維多利亞時代。而作為當時世界上的頭號霸主,英國為何沒能阻止普魯士吞併漢諾瓦呢? 為英國王室利益,而與普魯士交戰,並不符合英國的利益與國家戰略方向。
  • 為何說義大利的統一,有取巧的成分?
    長久以來,關於義大利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的表現,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然而我們在各種戲謔和調侃的同時也不禁疑惑,身為歐洲列強的義大利為何與歷史上同樣崛起於亞平寧半島的羅馬帝國大相逕庭?
  • 第一次瓜分波蘭,俄國為何願意與普魯士、奧地利一同分享?
    奧地利帝國第二個反對的是奧地利,在神聖羅馬帝國衰微之後,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獨自扛起德意志大旗,因為普魯士的崛起以及西班牙的離心,被削弱的奧地利急需恢復實力,波蘭對奧地利來說是爭奪的主要目標,況且波蘭對奧地利曾有救命之恩(維也納差點被奧斯曼攻陷,波蘭出兵救了奧地利),奧地利不能坐視不理。
  • 李斯特關稅同盟能讓德國統一 歐盟為什麼不能讓歐洲統一?
    李斯特關稅同盟的成功案例歐盟在建立之初被視為世界上唯一能夠挑戰美國霸權的聯盟,然而在英國退歐和新冠肺炎的無情打擊之後,歐盟呈現給人的是四分五裂的景象,在世人看來現在就分崩離析也不是沒有可能的事情,歐盟根本沒有將歐洲統一在一起的可能性。
  • 希特勒不是德國人,卻為何口中無比愛「德國」?
    希特勒出生地是奧地利布勞瑙,父親是當地的海關職員,正因如此網上流傳段子說「一個奧地利人領導了德國」,然而我們往歷史上追溯,這個段子是站不住腳的。奧地利和德國在歷史上都屬於一個「神聖羅馬帝國」,而由於該帝國是由德意志民族為主導,也被歷史書稱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