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史:19世紀德國的統一(下)

2021-01-08 小老弟說歷史

今天我們接著上篇文章繼續了解德國的歷史。史學家們對俾斯麥在1863—1871年實施的政策褒貶不一。與其說他是個強勢的控制狂,倒不如說,他更像是一個應時而動的弄潮兒。他的主要目標就是鞏固並擴展普魯士的勢力,並利用三場戰爭成功地實現了這個目標。這三場戰爭是:1864年針對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問題而發動的戰爭,1866年的普奧戰爭,1870年的普法戰爭。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問題又一次出現了。對此,英國政治家巴麥尊曾開玩笑地說,這個問題太複雜了,全世界只有三個人能理解:阿爾伯特王子,他已經死了;一位德意志教授,他已經瘋了;還有巴麥尊自己,不過他早就忘了。這個玩笑時常被引用。

就像1848年一樣,這個問題不是原則性的,它的背後是強權政治。德意志民族主義者抵制丹麥對領地的接管,自由主義的自由、獨立和自決權可能會進一步鼓舞民族主義者的士氣,但俾斯麥卻決定趁勢用武力來解決這個問題,這樣既擴大了普魯士的勢力範圍,又可以作為今後普奧衝突的藉口。1864年春夏複雜的外交和軍事事件之後,1864年10月,奧地利和普魯士籤署協定,決定共同管理這一地區。在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問題上的不和引發了後續的爭端,1866年奧普戰爭爆發。普魯士激進的提議未獲通過,德意志邦聯因此解體,普魯士退出邦聯,成了引爆這場德意志內戰的最後一根導火索。

儘管大多數的邦國都期望奧地利能夠贏得這場戰爭,這樣邦聯就會恢復,但普魯士畢竟在經濟和軍事上都更勝一籌,它於1866年7月在克尼格雷茨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於是,戰敗的奧地利在德意志事務上再也沒有了發言權。奧普戰爭後,一個新的政治實體代替了邦聯。新成立的北德意志邦聯是個聯邦國家,而非邦聯。它不僅不包括奧地利,還剔除了四個德意志南部邦國:巴伐利亞、巴登、符騰堡和黑森—達姆施塔特。普魯士由於吞併了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漢諾瓦、黑森—卡塞爾、法蘭克福和拿騷,領土面積擴大了不少。俾斯麥創立了北德意志邦聯憲法。所有邦國都可以繼續管理自己的內部事務,同時邦聯主席,即普魯士國王,負責接管外交和軍隊事務。

帝國議會基本上沒有實權,增加的上院被稱為聯邦議會,被普魯士牢牢地控制著。北德意志邦聯憲法為後續的德意志帝國憲法打下了基礎。此時,俾斯麥在普魯士境內獲得了多方擁護。奧地利戰敗後,自由派又開始分裂,一些右翼分子退出了進步黨,和其他北部德國邦國的自由派組成了國家自由黨,支持俾斯麥。保守派也進行了重組,其中自由保守黨支持俾斯麥。然而,雖然北德意志邦聯的地位十分重要,但它卻無法穩固普魯士在德意志的地位,南部德意志邦國還是抵制關稅同盟的擴張。直到1870年的普法戰爭後,普魯士才得以將南部德意志邦國併入邦聯,組成德意志帝國。危機的出現一開始是由於西班牙王位的繼承問題。

西班牙選了一位霍亨索倫繼承人,但遭到了法國的反對。雖然後來西班牙也撤下了這位候選人,但惡化爭端對法國和俾斯麥都是有好處的。俾斯麥審時度勢,趁勢出擊。在短暫的普法戰爭中,德意志軍隊在普魯士總參謀長馮·毛奇將軍的指揮下,藉助德國技術的支持,迅速打敗了準備不足的法國。由於1870年9月巴黎宣布共和,外部勢力不再幹涉法國內政,不想支持這個通過革命建立起來的政府。1871年,普法戰爭結束,德國吞併了法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並提出了巨額賠款的要求。普法戰爭中,德國南部邦國在民族主義熱忱的煽動下,加入了北德意志邦聯。此時戰爭結束,這些邦國意識到無論在軍事上還是政治上,他們都沒有選擇權,只能留下來。

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帝國成立,並在凡爾賽宮舉行慶典,德意志邦國的國王們將德意志帝國的世襲帝位授予了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不管之後民族主義者如何吹噓,當時各方都不是很樂意,包括諸侯們和新皇帝自己,因為俾斯麥並不是懷著愛國主義的熱情想要統一德國,他所謀求的只是普魯士勢力的成功擴張。第二帝國的憲法寫得十分清楚。這是個聯邦帝國,構成帝國的邦國保留自己的國王和對內部事務的極大權力,但外交政策和戰爭則是帝國層面的事務。其政治結構實際上呈三層金字塔形。底層是帝國議會,由成年男性通過無記名公投選出。雖然表面看起來非常民主,但議員實際上幾乎沒有任何實權,只能對政治發表自己的意見。

由於議員沒有酬勞,沒有收入來源的人很難在議會中獲得席位。正如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指出的那樣,任何想要行使實權的人都會鄙視議會。雖然帝國議會有否決權,但立法是由聯邦議會起草的。聯邦議會是帝國政治體系的中間層,由不同邦國的代表團組成。作為最大的邦國,普魯士在聯邦議會享有否決權,它的影響力極大,可以終止任何對普魯士不利的措施或憲法的修改案。權力真正集中在了金字塔尖的皇帝、宰相、內閣大臣、高級官員和軍隊的將領等少數人手裡。名義上,皇帝或宰相擁有很大的權力,但一旦出現權力真空即皇帝和宰相都很弱時,就會導致官僚統治。

軍隊也不是完全對議會負責的。起初,戰爭大臣的部分事務對帝國議會負責,但普魯士的戰爭大臣在最大的普魯士軍隊的事務上並不對帝國議會負責。1883年,帝國議會失去了對軍隊預算的控制,也就喪失了對軍事事務僅有的發言權。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甚至很久之後,軍隊在德意志政治中一直扮演著非常模糊,但具最終毀滅性的角色。俾斯麥創立了這部憲法來保障他自己和普魯士的權力,但實際上,他並沒有那麼忠於這部憲法。後來,當憲法似乎不再能滿足他的需要時,他甚至想要廢棄它。回過頭看,德國統一背後舉足輕重的俾斯麥可以說是為德國的未來留下了一份引發重重問題的遺產。

好了,本期內容到這裡就結束了!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分享點讚,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鼓勵!如果想看更多內容就關注小編吧,每天都有更新!

相關焦點

  • 德國史:19世紀復闢時期的德國(下)
    相比之下,在三月革命前的德國,馬克思才剛剛開始構想自己的革命觀點,當時並未在德國產生多少影響。直至遭流放,他的主要著作才在倫敦大英博物館靜謐的閱讀室中面世。而那時,他對19世紀德國政治的觀察和評論也不過是隔岸觀火。適當的時候,本書還會再次談到馬克思思想的影響。維也納是主要的音樂中心。
  • 19世紀德國的「閱讀革命」
    近30年來,在年鑑學派、新文化史和書籍史影響下,閱讀史逐漸興起。這是一個包括文獻學與書籍史,並借鑑了社會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研究方法的綜合性、跨學科的研究領域,內容涵蓋閱讀實踐本身、閱讀主體在此過程中的精神狀態,以及閱讀對個體、社會和歷史的影響等。在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本期刊發一組文章,分別從閱讀的內容、受眾、場所、影響等方面考察19世紀德國、法國、英國的閱讀歷史,以饗讀者。
  • 德國史:19世紀德意志帝國時期的德國文化
    今天小編帶大家了解19世紀的德國。德意志帝國時期的德國文化包含廣泛多樣、時常互相衝突的亞文化。其一方面是較為浮誇、乏味的「官方」文化。這種文化誕生於剛剛統一的社會,代表著要成為強國的熱望。這是德國文化中的多愁善感和英雄主義的融合。與之相對的,是從不同視角對現代生活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們描寫了在中產階級生活虛浮的表面下,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矛盾和掙扎。特奧多爾·馮塔納揭示了在不斷變化的社會中,社會傳統的背後充滿了怎樣的個人掙扎和家庭危機。
  • 德國史:19世紀德意志帝國時期的德國文化
    今天小編帶大家了解19世紀的德國。德意志帝國時期的德國文化包含廣泛多樣、時常互相衝突的亞文化。其一方面是較為浮誇、乏味的「官方」文化。這種文化誕生於剛剛統一的社會,代表著要成為強國的熱望。這是德國文化中的多愁善感和英雄主義的融合。與之相對的,是從不同視角對現代生活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們描寫了在中產階級生活虛浮的表面下,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矛盾和掙扎。特奧多爾·馮塔納揭示了在不斷變化的社會中,社會傳統的背後充滿了怎樣的個人掙扎和家庭危機。
  • 發達的交通運輸網絡對19世紀德國統一有著怎樣的軍事價值?
    德國的鐵路在英國的影響下得到建設,最初由私營公司進行承包建設,對德意志的統一沒有造成有效作用。普魯士政府加強了對鐵路建設的幹預,將鐵路和普魯士的政治及軍事融為一體,在德國的統一中,鐵路路有著重要作用,成為戰爭勝利的關鍵。
  • 德國史:德國統一社會黨政權崩潰了,昂納克退出政治局
    德國史:德國統一社會黨政權崩潰了,昂納克退出政治局歡迎來到百家號如霜說史,小編了解到在民主德國不存在可以與之相比較的現象—在聯邦德國,這些現象對政治意識的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在專制制度的條件下,極權國家的傳統未被削弱且長期有效。
  • 中國德國史研究70年的成就與思考
    中世紀遠程貿易與德國城市興起、漢薩同盟的歷史影響、16世紀德國在東方的貿易活動、關稅同盟與德國的統一、德國近代鐵路建設、德國工業革命與工業化發展、19世紀後半期德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原因、納粹德國的經濟及經濟政策、納粹德國的農業政策、納粹德國的外貿政策與對華貿易、魏瑪共和國和聯邦德國的企業勞資關係、近現代德中貿易關係等都成為探究對象。
  • 邢來順:中國德國史研究70年的成就與思考
    中世紀遠程貿易與德國城市興起、漢薩同盟的歷史影響、16世紀德國在東方的貿易活動、關稅同盟與德國的統一、德國近代鐵路建設、德國工業革命與工業化發展、19世紀後半期德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原因、納粹德國的經濟及經濟政策、納粹德國的農業政策、納粹德國的外貿政策與對華貿易
  • 德國的聖誕節與史多倫
    然而我們可以確知的事實是,史多倫有了原型後的中世紀開始至近代,十字遠徵軍把在波斯、地中海吃到的葡萄乾帶回後,在歐洲產生了對葡萄乾的需求。16世紀,德國開始大興種植葡萄。17世紀葡萄、葡萄乾已經成為歐洲料理中不可缺少的材料。另一方面,和史多倫一同在聖誕時期吃的聖誕薑餅,在16世紀,由於交通貿易的發達,在配方中會加入杏仁、橙皮、檸檬皮。
  • 法國為何在19世紀的工業化中,被德國反超?
    法國依靠著1789大革命後變身資本主義現代國家的超級動員力和工業實力,降維打擊一眾君主專制國(沙俄/普魯士/奧地利),在19世紀初期,成了歐洲靚的仔。 但問題是,為何經歷1789大革命洗禮,政體為資產階級共和國或君主立憲的法國,在19世紀的工業化中,竟然被落後的、君主專制的德國反超了?為何傳統歐洲霸權的法蘭西,被一個當時都不看好的德意志聯邦擊敗後,再也沒有翻過身來? 下邊,第十經濟觀察室就從19世紀法蘭西和德意志的工業化歷史中,為大家綱舉目張,尋找答案。
  • 《德意志的鄉愁》:20世紀德國保守主義思想史
    書名:《德意志的鄉愁——20世紀德國保守主義思想史》著者因為「一戰」的失敗,德國人告別了19世紀的黃金時代,受制於戰勝國的盤剝;因為不成熟的魏瑪民主制度,德國國內政治跌宕、危機四起;因為第三帝國的崛起,德意志再次陷入戰爭泥潭,並背負上沉重的道德包袱;因為「冷戰」格局,德國被一分為二,淪為國際政治爭鬥的犧牲品。
  • 19世紀德國歷史主義史學的學科塑形力
    19世紀德國歷史主義史學的學科塑形力 範丁梁 內容提要 德國史學在19世紀完成了機構化、專業化和科學化,成為了現代意義上的科學。該過程是在歷史主義史學的引領下完成的。在德意志新型大學中,歷史寫作作為一種研究型職業,確立了學科規訓。
  • 【讀書札記】德國的分裂與統一
    這說明德國的民族主義已經成為一種思潮,並進而變化成一種運動。因此,到19世紀中期,雖然德國民族統一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但民族主義作為一股強大思潮和一種運動已經極大地震撼著德國各階層,從而為德國的統一奠定了思想基礎。本來德國的統一有兩種可能,一種是由普魯士主導,另一種是由奧地利主導。那為什麼最終是普魯士而不是奧地利來主導呢?
  • 19世紀德國畫家康拉德·基塞爾作品欣賞
    圖片來源網絡丨讓生活有「藝」思,點擊關注【風笛藝術】19世紀德國畫家康拉德·基塞爾(Conrad Kiesel)作品欣賞。圖片來源網絡丨讓生活有「藝」思,點擊關注【風笛藝術】19世紀德國畫家康拉德·基塞爾(Conrad Kiesel)作品欣賞。
  • 圖說德國歷史Ⅰ --- 從遠古時期到19世紀
    我們的第一部分圖說德國歷史將為您介紹幾位貴族伯爵、國王和著名改革家。早在遠古時期就有人在今天的德國地區居住。在杜塞道夫附近的尼安德特河谷(Neandertaler),人們發現了大約4萬年前在這裡生活的一種古人類的遺骸,並以發現地將其命名為尼安德特人。當然他不是德國人,但可以說是德國人從前的一位表兄弟。
  • 德國史:17世紀德國的宗教、文化和啟蒙運動(三)
    他們也是在受到啟蒙的君主統治下的政府中,努力改進行政工作。雖然並不是所有的君主都能超越狹隘的專制統治,但大多數情況下,在德意志分裂的政治環境中,啟蒙運動能夠由依賴並支撐邦國發展的官僚階級完成,而不像法國那樣,需要由具有批判精神的獨立知識分子來推動。偉大的德國啟蒙思想家伊曼努爾·康德的觀點可能是一切關於德國啟蒙運動的政治觀點中最普遍推論的源頭。
  • 普魯士統一德國後,為啥沒有將德國改名?這個原因最重要!
    1871年,普魯士王國統一了德意志聯邦,建立了德意志帝國。那麼,普魯士為啥沒有將德國改名呢?8世紀,是指生活今日德國境內的日耳曼部落所講的方言。公元2~3世紀,這些日耳曼部落從彼此孤立散居狀態逐漸形成了薩克森、法蘭克、巴伐利亞、圖林根、黑森、弗裡斯等一些較穩定的部落。從公元3世紀起,日耳曼部落大舉南下。公元5世紀末,在西羅馬帝國的廢墟上,日耳曼人建立了法蘭克王國。在查理王統治時期,王國達到鼎盛,其疆域包括整個中歐和義大利、瑞士、法國。
  • 19世紀德國玩具產業的興起,玩具生產活動開始圍繞「消費」運轉
    玩具生產在德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傳統的玩具生產區域主要位於德國南部的紐倫堡、松訥貝格和厄爾士地區。但是在19世紀之前,國家尚未統一,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物資相對匱乏,人們的生產和消費基本上只能滿足生存和生理需求。
  • 為什麼19世紀德國音樂家們徵服了全歐洲?
    無論承認不承認,在整個19世紀,德國音樂家,準確來說是德意志地區的音樂家們確實徵服了全歐洲。儘管一直到莫扎特的時代,維也納宮廷歌劇院還在討論歌劇是否可以不使用義大利語而使用德語。即使法國評論家們都在激烈抨擊華格納的作品,但華格納還是徵服了巴黎。法國的民族主義者和評論家的一切反抗都無意義,德國音樂徵服了巴黎,當然也徵服了全歐洲。
  • 18世紀的德國文學
    17世紀的德國文學,沒有什麼可稱讚的。她如美樹嘉木,還在秧苗的時代,毫無動人的地方,也毫無可注意的偉大著作。實在不足與英、法二國相比肩。但是到了18世紀,這株樹卻到了成長的時代,綠蔭四布,佳果散綴於枝頭,一時有凌駕前古時代,與英、法爭霸於歐洲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