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接著上篇文章繼續了解德國的歷史。史學家們對俾斯麥在1863—1871年實施的政策褒貶不一。與其說他是個強勢的控制狂,倒不如說,他更像是一個應時而動的弄潮兒。他的主要目標就是鞏固並擴展普魯士的勢力,並利用三場戰爭成功地實現了這個目標。這三場戰爭是:1864年針對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問題而發動的戰爭,1866年的普奧戰爭,1870年的普法戰爭。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問題又一次出現了。對此,英國政治家巴麥尊曾開玩笑地說,這個問題太複雜了,全世界只有三個人能理解:阿爾伯特王子,他已經死了;一位德意志教授,他已經瘋了;還有巴麥尊自己,不過他早就忘了。這個玩笑時常被引用。
就像1848年一樣,這個問題不是原則性的,它的背後是強權政治。德意志民族主義者抵制丹麥對領地的接管,自由主義的自由、獨立和自決權可能會進一步鼓舞民族主義者的士氣,但俾斯麥卻決定趁勢用武力來解決這個問題,這樣既擴大了普魯士的勢力範圍,又可以作為今後普奧衝突的藉口。1864年春夏複雜的外交和軍事事件之後,1864年10月,奧地利和普魯士籤署協定,決定共同管理這一地區。在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問題上的不和引發了後續的爭端,1866年奧普戰爭爆發。普魯士激進的提議未獲通過,德意志邦聯因此解體,普魯士退出邦聯,成了引爆這場德意志內戰的最後一根導火索。
儘管大多數的邦國都期望奧地利能夠贏得這場戰爭,這樣邦聯就會恢復,但普魯士畢竟在經濟和軍事上都更勝一籌,它於1866年7月在克尼格雷茨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於是,戰敗的奧地利在德意志事務上再也沒有了發言權。奧普戰爭後,一個新的政治實體代替了邦聯。新成立的北德意志邦聯是個聯邦國家,而非邦聯。它不僅不包括奧地利,還剔除了四個德意志南部邦國:巴伐利亞、巴登、符騰堡和黑森—達姆施塔特。普魯士由於吞併了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漢諾瓦、黑森—卡塞爾、法蘭克福和拿騷,領土面積擴大了不少。俾斯麥創立了北德意志邦聯憲法。所有邦國都可以繼續管理自己的內部事務,同時邦聯主席,即普魯士國王,負責接管外交和軍隊事務。
帝國議會基本上沒有實權,增加的上院被稱為聯邦議會,被普魯士牢牢地控制著。北德意志邦聯憲法為後續的德意志帝國憲法打下了基礎。此時,俾斯麥在普魯士境內獲得了多方擁護。奧地利戰敗後,自由派又開始分裂,一些右翼分子退出了進步黨,和其他北部德國邦國的自由派組成了國家自由黨,支持俾斯麥。保守派也進行了重組,其中自由保守黨支持俾斯麥。然而,雖然北德意志邦聯的地位十分重要,但它卻無法穩固普魯士在德意志的地位,南部德意志邦國還是抵制關稅同盟的擴張。直到1870年的普法戰爭後,普魯士才得以將南部德意志邦國併入邦聯,組成德意志帝國。危機的出現一開始是由於西班牙王位的繼承問題。
西班牙選了一位霍亨索倫繼承人,但遭到了法國的反對。雖然後來西班牙也撤下了這位候選人,但惡化爭端對法國和俾斯麥都是有好處的。俾斯麥審時度勢,趁勢出擊。在短暫的普法戰爭中,德意志軍隊在普魯士總參謀長馮·毛奇將軍的指揮下,藉助德國技術的支持,迅速打敗了準備不足的法國。由於1870年9月巴黎宣布共和,外部勢力不再幹涉法國內政,不想支持這個通過革命建立起來的政府。1871年,普法戰爭結束,德國吞併了法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並提出了巨額賠款的要求。普法戰爭中,德國南部邦國在民族主義熱忱的煽動下,加入了北德意志邦聯。此時戰爭結束,這些邦國意識到無論在軍事上還是政治上,他們都沒有選擇權,只能留下來。
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帝國成立,並在凡爾賽宮舉行慶典,德意志邦國的國王們將德意志帝國的世襲帝位授予了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不管之後民族主義者如何吹噓,當時各方都不是很樂意,包括諸侯們和新皇帝自己,因為俾斯麥並不是懷著愛國主義的熱情想要統一德國,他所謀求的只是普魯士勢力的成功擴張。第二帝國的憲法寫得十分清楚。這是個聯邦帝國,構成帝國的邦國保留自己的國王和對內部事務的極大權力,但外交政策和戰爭則是帝國層面的事務。其政治結構實際上呈三層金字塔形。底層是帝國議會,由成年男性通過無記名公投選出。雖然表面看起來非常民主,但議員實際上幾乎沒有任何實權,只能對政治發表自己的意見。
由於議員沒有酬勞,沒有收入來源的人很難在議會中獲得席位。正如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指出的那樣,任何想要行使實權的人都會鄙視議會。雖然帝國議會有否決權,但立法是由聯邦議會起草的。聯邦議會是帝國政治體系的中間層,由不同邦國的代表團組成。作為最大的邦國,普魯士在聯邦議會享有否決權,它的影響力極大,可以終止任何對普魯士不利的措施或憲法的修改案。權力真正集中在了金字塔尖的皇帝、宰相、內閣大臣、高級官員和軍隊的將領等少數人手裡。名義上,皇帝或宰相擁有很大的權力,但一旦出現權力真空即皇帝和宰相都很弱時,就會導致官僚統治。
軍隊也不是完全對議會負責的。起初,戰爭大臣的部分事務對帝國議會負責,但普魯士的戰爭大臣在最大的普魯士軍隊的事務上並不對帝國議會負責。1883年,帝國議會失去了對軍隊預算的控制,也就喪失了對軍事事務僅有的發言權。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甚至很久之後,軍隊在德意志政治中一直扮演著非常模糊,但具最終毀滅性的角色。俾斯麥創立了這部憲法來保障他自己和普魯士的權力,但實際上,他並沒有那麼忠於這部憲法。後來,當憲法似乎不再能滿足他的需要時,他甚至想要廢棄它。回過頭看,德國統一背後舉足輕重的俾斯麥可以說是為德國的未來留下了一份引發重重問題的遺產。
好了,本期內容到這裡就結束了!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分享點讚,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鼓勵!如果想看更多內容就關注小編吧,每天都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