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魯士與其他邦國相比強在哪,為何能統一四分五裂的德意志?

2021-01-08 朝文社社長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言皓

德國自20世紀以來一直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強國,儘管接連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洗禮,現在又成為了歐洲大陸的領頭羊,在世界舞臺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殊不知,一百多年前的德國處於嚴重分裂的狀態,然而到了1871年,最終由普魯士王國統一了德意志地區,德國從此不再只是一個地理名詞。

那麼為什麼是普魯士而不是其他邦國來統一德意志呢?而非同樣實力強盛的奧匈帝國。

教育因素

普魯士王國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教育制度。

一是普魯士將教育劃分為初、中、高三等。初等設制四年,中等六年,高等即為大學。進入中、高等學校必須通過入學考試,從而打破了依據門弟而獲得受敎育權利的陳規。

二是教育重在培養熱愛祖國、崇尚個人自由、自身能夠得到全面發展的人才。除此之外普魯士王國嚴厲規定只有接受過培訓的合格教師才能任教,這樣一來師資水平顯著提高了。

普魯士還重點創辦了一批新型高校,專注培養高素質人才。

柏林大學就是在1809年創辦的。這間學校實行「學術自由」、「教學與科硏相結合」、「科學硏究領先」等等原則,並廣泛網羅人才,聘請大批學術名流任教。

後來,這些以柏林大學為代表的普魯士高校,最終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爆發於德國做出不可磨滅的科學貢獻,也客觀上加速了普魯士統一德國的進程。

法國人稱普魯士為一個「兵營加學校」的國家,其優良的教育制度可見一斑。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教育是催生科技的唯一道路。

正是完善的教育制度讓普魯士軟實力大增,為日後統一德國奠定了深厚基礎。

經濟因素

經濟上,普魯士領導德意志各邦建立統一的經濟體制,為日後德意志帝國的建立打下經濟基礎。有兩點是值得注意的,一為農奴制的廢除,二為關稅同盟的成立。

廢除農奴制雖然普魯士的農奴制改革是不徹底的、自上而下的。普魯士早在十九世紀初就立法在形式上廢除了農奴制度。

不過由於容克貴族的阻撓一直收效甚微,最終在爆發了革命之後,容克貴族做出妥協,政府通過土地贖買的方式讓農奴成為了自由民。

農奴制的廢除為普魯士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加速了工業發展進程,讓普魯士成為了工業國家。另一方面,普魯士廢除農奴制的舉措也深深影響了各邦國。

德意志各邦國正漸漸被「普魯士化」了。容克貴族為了自身的利益而放棄農奴制度最終為普魯士、德意志帶來了生機。

關稅同盟的建立雖然目前不知道德意志關稅同盟是如何興起的,但無疑普魯士是這個同盟的主要推動者。

關稅同盟規定在加盟的德意志邦國中廢除所有境內關卡,取消消費稅和國內關稅,實行商品自由流通。

關稅聯盟一方面減低了各邦國的行政成本和行政效率,使得商品可以自由流通、實現了資源的最大流轉和利用,從而使德意志各邦國的經濟獲得長足發展。

而從客觀上來講,聯盟統一了德意志地區的度量衡和貨幣制度。德意志地區從此形成了一個真正具有國家意義的地區。

伴隨著經濟的發展,普魯士依仗著自身優良的礦產資源和發達的經濟體制,在德意志地區取得了經濟上的領導地位。

而另一方面,奧地利此時仍然實行自給自足的經濟,其工業品缺乏競爭力。因此奧地利實行保護關稅政策,而沒有參加關稅同盟。這樣一來奧地利在經濟上就被排除出了德意志。

軍事因素

不可否認的是,早期的普魯士王國有些許軍國主義的影子。

普魯士實行義務徵兵制度,並且從頭到尾徹底地貫徹和實行這項制度。

一是,1814年,普魯士修訂的陸軍法,強制規定年齡17至50歲的全體健康男性都有服兵役的義務,並將其寫入憲法。

二是,陸軍法還規定每個應徵男子必須在常備軍中服役三年,再在預備役服役四年,然後才能轉入後備役,國家兵役制度嚴禁頂替包換。這意味著每個普魯士符合應徵規定的男子需要服兵役7年!

三是退伍後的後備軍還需要承擔絕大多數的衛戍任務和後方的勤務,這樣一來普魯士擁有了歐洲大陸上陸軍比例最大的國家。

鐵血宰相俾斯麥

有了人才、經濟得到了發展,軍事能力大大加強,這些所謂的硬體設施是普魯士能夠統一德國的先決條件,但是如果少了一個人,或許普魯士要晚好幾年才能統一德意志。

這個人便是有名的鐵血宰相俾斯麥。

俾斯麥對內實行專制、緩解財政危機、完成軍事改革。對外開展靈活外交,發動三場戰爭:普丹戰爭、普奧戰爭、普法戰爭最終實現了將奧利地排除在外的所謂的「小德意志」的統一。

俾斯麥是整個德意志統一大業的真正意義上的實行者,正是他的鐵血政策與靈活的外交手腕加速了普魯士的統一大業。

然而統一後的德國民族自豪感和國家野心得到了極大的膨脹,正一步步陷入跟英法兩個歐洲強國爭奪利益的泥潭。

經過兩次世界大戰,其國家又再次分裂,人民遭受了極大的苦難,這與其統一時期確定的軍國主義道路不無關係。

參考資料:《德國通史》,《俾斯麥傳》,《關稅同盟與德國的民族統一》,《世界歷史》

相關焦點

  • 德意志邦國一片散沙,為何能逆襲為世界第二?
    德意志邦國是神聖羅馬帝國崩潰後的產物,也是德意志帝國的前身。這是一個極為鬆散的組織,除了名義上的大哥奧地利帝國外,這個組織內的小國家都各自為政,誰也不理睬誰。當時所有的人都認為,德意志邦國肯定完蛋。因為這就是一片散沙,將來肯定會被法國、英國這些歐洲強國吞併掉。
  • 容克貴族的普魯士在夾縫中崛起並成功統一德意志的來龍去脈
    邦國之間的區域經濟聯繫日益緊密、分工日益細化,不同邦國的關稅、貨幣、交通嚴重束縛了德意志工商業發展。還有德意志聯邦中有幾十個獨立主權的邦國和城市構成,致使工商階層在國際競爭中處於劣勢地位,所以廢除德意志內部關稅、建立統一經濟市場的呼聲高漲。新興工商業者極欲在全德意志統一關稅,而普魯士對此非常熱心。
  • 薩克森大公國:君主加入普魯士軍隊服役的德意志邦國
    薩克森-魏瑪-艾森納赫大公國(通稱薩克森大公國)是德意志中部的一個重要邦國,既親近普魯士,也是德意志的藝術文化中心,首任君主曾加入普魯士軍隊服役。那麼薩克森大公國是如何建立與滅亡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
  • 黑森選侯國:被拿破崙與普魯士兩次吞併的德意志邦國
    黑森選侯國的選帝侯威廉一世與羅斯柴爾德家族交好,羅斯柴爾德憑著威廉一世的幫助,成為歐洲最富有的家族,威廉一世也因此成為德意志最富有的君主之一,黑森選侯國也成為德意志最富有的邦國之一。那麼黑森選侯國是如何建立與滅亡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
  • 符騰堡王國:德意志帝國境內最民主的邦國
    符騰堡王國是德意志帝國南部僅次於巴伐利亞的第二大邦國,由拿破崙提升為王國。符騰堡王國是德意志各邦中實施君主立憲最好的邦國,因此成為德意志各邦中最民主的邦國。那麼符騰堡王國是如何建立與滅亡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符騰堡選侯國
  • 普魯士本非德意志民族,為何卻能統一德國?
    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終於在1871年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的皇帝。跟英、法等老牌歐洲強國相比,德意志的統一顯得姍姍來遲,可誰也沒想到,此後的70年裡,這個年輕的帝國連續發動兩次世界大戰,深刻改變人類的歷史進程。
  • 德意志帝國的雛形——德意志關稅同盟
    要問道十九世紀後半葉,最為大放異彩的國家是哪一個?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德意志帝國。19世紀早期的德意志,關稅橫行、商業衰微、工業也僅有一點苗頭。而19世紀中後期的德意志,已經有了發達的軍工、化學、冶煉工業,漫長的鐵路通向國家的各個角落,將商品與人力快速的配置到合適的位置。在世紀末,德國的工業產值甚至已經超越英國,成為名副其實的歐洲第一。德國的實力之所以能實現逆襲,跟德國的統一進程脫不開干係。
  • 為何統一德國的是普魯士,不是奧地利?
    1871年,普魯士擊敗法國並在凡爾賽宮鏡廳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國,至此德國才以統一的面目出現在世人面前,而在此之前德意志只是一個地理名詞。回顧德國走向統一的歷程,很多人會對普魯士依仗武力強行揉合各邦的做法大加讚賞,但卻少有人會了解到本來有三套德國統一方案。
  • 普魯士統一德國後,奧地利是如何自救的
    1866年奧地利在普奧戰爭中失敗,被普魯士逐出德意志。奧地利境內的各個民族趁機要求獨立,奧地利面臨四分五裂的危機,為了避免分裂,奧地利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對匈牙利貴族妥協,建立了奧匈二元帝國。那麼奧匈帝國是如何成立的,船長為你細細道來。
  • 巴伐利亞王國:僅次於奧地利、普魯士的德意志第三大邦國
    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奧利地、普魯士成為唯二有希望統一德意志的邦國。巴伐利亞雖然沒有能力統一德意志,但卻是德意志各邦中僅次於奧、普的第三大邦國。那麼巴伐利亞王國是如何建立與滅亡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不久巴伐利亞王國宣布脫離神聖羅馬帝國,與15個德意志邦國組成萊茵同盟(巴伐利亞王國一直是萊茵同盟裡最大的邦國)。稍後弗朗茨二世放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稱號,神聖羅馬帝國滅亡。
  • 英國王室來自於漢諾瓦,卻為何沒阻止普魯士吞併漢諾瓦?
    在拿破崙戰爭結束之後,為了提升英國在德意志事務中的話語權,漢諾瓦選帝侯國被提升為王國。直到1837年,維多利亞女王繼位(1837年--1901年),由於德意志地區禁止女性的繼承王位(《撒利法典》),漢諾瓦王位才由維多利亞的叔叔坎伯蘭公爵(恩斯特·奧古斯特一世)繼承。至此,英國與漢諾瓦才結束了共主聯邦的歷史。
  • 逆襲的普魯士王國,讓德意志聯邦的統一開始乘風破浪
    一旦統一,這些小邦國就會失去現有的獨立統治地位,再次淪為帝國的下屬,因此他們不同意統一。相比這兩個不同意,德意志的統一最重要的是還缺少一個主力。缺少一個帶頭促進德意志統一的主力,缺少一個不懼艱難敢於前行的主力,缺少一個能激起德國人民族大義的主力。就在這時,德國東部地區,有一個以柏林為中心的邊陲小邦布蘭登堡卻在不斷發展壯大,它就是普魯士王國。
  • 普魯士領導北德意志邦聯——德國的統一
    薩拉爾把農民(以及除了無產階級以外的其他一切階級)看作是「完全反動的群眾」,摒棄工農聯盟的思想。拉薩爾在他那部刻畫十六世紀農民起義事件的歷史劇《法國貴族季金根》中,不是把農民,而是把過了時的、實質上是反動的社會集團—騎士描寫成為最進步的力量。對於當時主要問題—統一德國的道路問題,拉薩爾贊成在普魯士領導下建立統一的德意志國家。
  • 為何說每個德意志人都是希特勒,軍國主義怎麼在德國泛濫成災的
    德意志民族在軍事上的強盛主要源於祖先日耳曼人的優秀基因。公元3至6世紀,日耳曼人跟著「民族大遷徙」的浪潮,一路遊牧來到西歐。通過長期對衰敗的古羅馬帝國的打擊和背叛,德意志民族最終被統一在「神聖羅馬帝國」之下。然而好景不長,自從黃金詔書頒布後,德意志民族再次四分五裂。
  • 編輯說史:普魯士一心想要統一德國,最後卻不再屬於德意志
    可以說,德國就是普魯士通過鐵與血的手段,橫掃二三百個小國和死對頭奧地利,完成統一。由於普魯士是通過軍事來確立國家與政權的,所以這個國家的每個人基本上都會打仗,而且還很厲害,名將輩出。普魯士很早就開創了職業化軍人這一職業,並且給予軍人很高的社會待遇與地位,形成了一種一人參軍,全家光榮的社會氛圍。也因此,普魯士王國的軍隊戰鬥力非常的強,基本上是歐洲一霸。
  • 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是「俾斯麥貫徹普魯士霸權」的結果?
    威廉二世時期的對外政策則在世界政策的指引下,將確立德國的國威和爭奪世界霸權作為德意志帝國的努力目標。不同的對外政策給德意志帝國帶來了迥然不同的國際性後果。俾斯麥時代的內政外交:雖然德國的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1871年建立起來的德意志帝國卻是俾斯麥推行「鐵血政策」的產物,是普魯士憑藉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力量推行強權政治的結果。
  • 德意志第二帝國別了,奧地利老大哥
    奧地利被要求不再幹涉德意志各邦的事務。 換言之,奧地利被踢出了德意志同盟。 這個立國近千年的德意志邦國,這個曾在幾百年中擔任德意志皇帝,曾多次領導德意志諸侯東抗奧斯曼土耳其,西戰法蘭西的老大哥,這個曾一度震撼歐洲的霸主,就這樣傷感地退出了德意志的舞臺。
  • 淺談國家隊所在國家的中文名:德意志戰車所在的國家為什麼有多個...
    因為在神聖羅馬帝國時代的德意志諸邦名義上有一個統一的國王,其實,各個諸侯的權力卻非常大。長期以來德意志地區都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 拿破崙戰爭後,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就這樣,一個名義上的德意志也不存在了。拿破崙戰爭之後的歐洲秩序重建中,也沒有一個統一的德意志。為此德國大文豪歌德曾經說道:「沒有一個地方可以稱為德意志;如果我在維也納這麼問,答案是這裡是奧地利。
  • 德國歷史地圖系列——從普魯士王國到德意志帝國的變遷,1815年至...
    德意志統一的締造者是普魯士,那普魯士為何能以王朝戰爭的方式完成此歷史重任呢?首先,普魯士依靠的是實力強勁的容克階級。容克階級是資產階級化的財力雄厚的統治階級,他們所掌握的高度發達的工業和農業,可謂普魯士王國得以完成統一大業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