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第二帝國別了,奧地利老大哥

2020-12-10 騰訊網

1866年8月,普魯士和奧地利籤訂合約,普奧戰爭正式結束。

對戰敗者奧地利來說,直接的損失並不太大。除了把威尼斯割讓給義大利,以及讓普魯士吞併什勒斯維希-赫爾斯坦因之外,只需要支付一筆不太多的戰爭賠款。

然而政治上的條件卻是決定性的。奧地利被要求不再幹涉德意志各邦的事務。

換言之,奧地利被踢出了德意志同盟。

這個立國近千年的德意志邦國,這個曾在幾百年中擔任德意志皇帝,曾多次領導德意志諸侯東抗奧斯曼土耳其,西戰法蘭西的老大哥,這個曾一度震撼歐洲的霸主,就這樣傷感地退出了德意志的舞臺。

對奧地利皇帝弗蘭茲.約瑟夫來說,雪上加霜的是,他境內的匈牙利人、斯拉夫人等趁著普奧戰爭的當口,也紛紛開始鬧起獨立來。尤其是實力強大的匈牙利貴族鬧得更兇。眼看哈布斯堡家族的領地就要分崩離析。

(茜茜公主和弗朗茨)

幸虧他的王后茜茜公主和匈牙利人關係不錯,從中斡旋。1867年,「奧地利帝國」改為「二元制」的「奧匈帝國」,簡單說就是全國分為奧地利帝國和匈牙利王國兩個組成部分,兩塊各有一個政府和一個議會,但軍隊、外交則是統一的。奧地利皇帝兼任匈牙利國王。這樣一來,匈牙利人就從「頭號奴才」變成了「二號主子」,跟著日耳曼人一起統治斯拉夫等民族。帝國的統治總算稍微穩定些了。

小貼士:茜茜公主的悲劇

在電影中,茜茜公主和奧皇弗蘭茨.約瑟夫是郎才女貌的天作之合,歷史上的巴伐利亞公主伊莉莎白.歐根妮(1837-1898)卻遠沒有這麼浪漫幸福。自從嫁給皇帝表哥,她就處在繁重宮廷禮儀和蘇菲太后的沉重壓制之下,連撫養自己的親生孩子都被禁止。奧地利的國運在法國、普魯士的緊逼下逐漸惡化,她和皇帝的感情也出現裂痕。只有在匈牙利,她能感到安慰。她對匈牙利民族和文化充滿熱愛,而匈牙利人也愛戴這位美麗的德國公主,真心把她當做「匈牙利的皇后」。1889年,茜茜唯一的兒子魯道夫王子與情婦一起自殺。1898年,她自己也被一個義大利無政府主義者刺殺身亡。

(魯道夫王儲夫婦)

幾家歡樂幾家愁。正當被踢出德意志的奧地利哀嘆世事無常時,正式成為德意志老大的普魯士則是春風得意。

通過普奧戰爭,普魯士吞併了什勒斯維希.赫爾斯坦因,還吃掉了漢諾瓦、拿騷等幾個邦國,擴張了不少領土,把原本離散的領土連成一片。並且,在俾斯麥的主持下,1867年成立了「北德意志聯邦」,德意志邦國大部分都加入了。聯邦主席是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總理大臣是俾斯麥。這個聯邦與之前形同虛設的「德意志同盟」相比,不但有統一的國家議會和聯邦議會,而且有統一的內部關稅與貿易,普魯士國王還兼任聯邦軍隊總司令,因此凝聚力要強了許多。

北德意志聯邦,也就是德意志帝國的原始狀態。俾斯麥主導的統一大業,可以說完成了百分之八十。然而,要完成剩下這百分之二十,普魯士還必須戰勝一個比奧地利更厲害的對手,打一場更大規模的仗。

相關焦點

  • 奧地利為什麼不與德國合併,反而和匈牙利組成了奧匈帝國?
    德國與奧地利有著糾纏不清的歷史淵源,兩國同種同宗這是盡人皆知,奧地利人還說著與德國人類似的德語方言。 但是奧地利卻並沒有加入德意志,反而與匈牙利組成了奧匈帝國,這是為什麼?
  • 德意志帝國的雛形——德意志關稅同盟
    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德意志帝國。確實,德國的崛起過程相當令人驚異,在19世紀初期,普魯士王國還是個農業佔主導地位、農奴制仍未消除的落後封建國家,在拿破崙戰爭中,普魯士的表現是英、法、俄、奧、普這歐陸五強中最差的,其國力也是最為衰落的,遠沒有腓特烈大帝時期的威風。
  • 閒話德意志第二帝國(15)奧地利得罪靠山,普魯士換上牛人
    原本,沙俄是奧地利的支持者。但是在1853年的克裡木戰爭中,俄國與英法為爭奪巴爾幹和近東霸權大打出手。奧地利為了爭奪巴爾幹,居然站在英、法一邊,對俄國落井下石。最終俄國戰敗,對奧地利的背叛非常悲憤,於是轉而與普魯士結盟,準備一有機會就報復奧地利。
  • 符騰堡王國:德意志帝國境內最民主的邦國
    符騰堡王國是德意志帝國南部僅次於巴伐利亞的第二大邦國,由拿破崙提升為王國。符騰堡王國是德意志各邦中實施君主立憲最好的邦國,因此成為德意志各邦中最民主的邦國。那麼符騰堡王國是如何建立與滅亡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符騰堡選侯國
  • 巴伐利亞王國:僅次於奧地利、普魯士的德意志第三大邦國
    維也納會議1814年維也納會議,奧、普決定組建德意志邦聯,由奧地利皇帝兼任德意志邦聯主席。1815年德意志邦聯成立,巴伐利亞加入德意志邦聯,成為僅次於奧、普的德意志第三大邦國。1818年巴伐利亞頒布第二部憲法,確立君主立憲制,成立兩院制議會。
  • 三個德意志帝國的簡介,為什麼納粹德國叫第三帝國?
    德意志第一帝國:即神聖羅馬帝國,全稱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其中的斷句在「民族」與「神聖」之間,實際上是兩個單詞「Heiliges Rmisches Reich」和「Deutscher Nation」,我以前上學的時候,歷史課上看到這個名詞,以為斷句在「神聖
  • 德意志第二帝國俾斯麥為了揍奧地利,先聯合他一起揍丹麥
    老毛奇主要在四個方面實現了軍隊改革。第二是科學地培訓參謀軍官,制定命令的標準格式,使得一群參謀按照規定流程就能制定出靠譜的軍事指令來。第三是軍隊不但要用新式槍炮,還要用鐵路、電報、氣球,以及氣象學、地理學、統計學,總之一切科學都要為軍隊所用。第四則是戰略上先發制人,一旦出動則以雷霆萬鈞之勢打垮敵人,速戰速決。 軍隊建立了,打誰呢?俾斯麥頭腦中已經有了清楚的戰略步驟。
  • 《德意志帝國》深刻介紹「德意志...
    德意志帝國的歷史就是德國的近代史——這是歷史影響巨大的國家和時代,誕生了馬克思主義學說、託馬斯·曼、倫琴、愛因斯坦、黑塞,以及奔馳車、西門子公司、通信無線電和齊柏林飛艇。被稱為「東方俾斯麥」的李鴻章,在1896年訪歐期間曾專程向真正的俾斯麥當面討教,希望在中國複製德國的富強之路。德意志帝國是歐洲第二次工業革命和帝國主義時代的縮影。
  • 德意志帝國政治架構的第二大特點,是政治體制上的專制主義色彩
    在當時由於各邦在內政管理上自主權極大,以至當時德國的一些資產階級自由派人士抱怨新建立的德意志帝國「是一座尚未完工的建築物,包含統一的因素太少」。德意志帝國政治架構的第二大特點是政治體制上的專制主義色彩,即一個用議會裝飾的君主專制體制國家,或稱半專制國家。德國統一是由普魯士完成的,普魯士因此在新統一的帝國中佔有明顯的優勢。它擁有帝國2/3的土地和3/5的人口。
  • 德意志邦國一片散沙,為何能逆襲為世界第二?
    德意志邦國是神聖羅馬帝國崩潰後的產物,也是德意志帝國的前身。這是一個極為鬆散的組織,除了名義上的大哥奧地利帝國外,這個組織內的小國家都各自為政,誰也不理睬誰。當時所有的人都認為,德意志邦國肯定完蛋。因為這就是一片散沙,將來肯定會被法國、英國這些歐洲強國吞併掉。
  • 為什麼德國和奧地利沒能合併成一個國家呢?
    在1868年普奧戰爭前,奧地利帝國一直都是德意志聯邦中的一員,而且深得德意志境內許多諸侯國的擁戴,堪稱德意志聯邦的老大哥。因此一直在德意志民族內部有一個大德意志帝國的觀點,即建立一個包括奧地利在內的德意志帝國。但是此時的奧地利帝國是包括現今奧地利、匈牙利、巴爾幹等構成的多民族國家,建立一個大德意志帝國的想法是無法被奧地利帝國境內的其他民族所接受的。
  • 德意志帝國,全稱是「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
    德意志帝國,全稱是「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菜茵河邊,一條大道從東南通向西北。幾輛馬拉的貨車在緩緩行駛。「站住!檢查貨物!」當馬車經過一所路邊的房子時,兩個持槍的武裝人員攔了上來。原來,這所房子是一個關卡,過來的這兩個人是來收稅的。
  • 俾斯麥構想的落空:德意志帝國如何走向侵略擴張之路
    凡爾賽宮已淪為空前團結而大敗拿破崙三世的德意志同盟的兵營。此刻他們所在的凡爾賽宮鏡廳,幾周前還是塞滿普魯士傷兵的戰地醫院,而且,針對拿破崙第二帝國接替政權——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戰爭可能會繼續,但是和平也在醞釀之中。戰爭對法國必定是苦澀的,他們向一向淪為自己外交棋子和戰場的德意志割讓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同時還支付了50 億法郎的賠款。
  • 閒話德意志第二帝國(17)丹麥戰爭,俾斯麥小試牛刀
    俾斯麥、羅恩、毛奇也被稱為德意志統一的三大功臣。老毛奇主要在四個方面實現了軍隊改革。首先是建立統一的總參謀部,把過去依靠國王和統帥拍腦袋的戰略指揮,交由專門機構執行。第二是科學地培訓參謀軍官,制定命令的標準格式,使得一群參謀按照規定流程就能制定出靠譜的軍事指令來。
  • 讓我們把奧地利「接回家」!希特勒劍指維也納,民意選擇德意志!
    普魯士統一德意志歷史上的德意志地區,包括普魯士、奧地利、巴伐利亞等諸多邦國,它們的主體民族是日耳曼人。後來,普魯士扛起統一德意志的大旗,排除奧地利、打殘法蘭西,統一德意志小邦國,建立起德國。雖然德國和奧地利是兩個國家,但是他們的血緣如此接近,像一家人。希特勒就是奧地利人,第一次世界的時候,他 在「大德意志」的感召下,放棄奧地利國籍,以「志願兵」的身份加入德軍。
  • 奧地利與德國同種同宗,為什麼與匈牙利組成奧匈帝國?
    奧地利人和德國人同文同種,為什麼卻與匈牙利組成了奧匈帝國?其實奧地利不止和匈牙利進行了聯合,與其聯合的還包括了捷克人克羅埃西亞人等斯拉夫民族。
  • 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是「俾斯麥貫徹普魯士霸權」的結果?
    德國通史:根據1871年的德意志帝國憲法,德意志帝國政治架構呈現出兩大特點歡迎來到百家號小菊道歷史,今天小菊和大家說說俾斯麥時代的內政外交和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德意志帝國時期的政治生活可以用斑駁陸離來形容。它大致可劃分為俾斯麥時期和威廉二世時期兩個階段。
  • 從德意志到德國
    莫扎特出生在邦君大主教統治的薩爾茨堡邦,他有生之年都是一個神聖羅馬帝國的臣民,他死後薩爾茨堡邦在1803年隨著帝國境內強制的教產還俗而變成了一個世俗的大公國,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上被併入奧地利帝國,所以莫扎特今天有了德國音樂家和奧地利音樂家的雙重身份。「奧地利人最大的成就就是讓大家覺得貝多芬是奧地利人,而希特勒是德國人」,這個到處被引用的笑話最好地體現了奧地利和德意志的這種尷尬關係。
  • 德意志帝國王室成員中第二能打的將領
    作為人類歷史上波及範圍最廣、規模最大、傷亡最大的兩次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在人類歷史上佔據著無可比擬的地位。在這期間,可謂是將星雲集。曼施坦因、隆美爾、古德裡安、巴頓、艾森豪等人更是耳熟能詳。
  • 德意志帝國滅亡100年,皇室卻還存在,過得逍遙快活不想復闢!
    2018年是德意志第二帝國垮臺100周年。當然,世界上沒有人會紀念這個滅亡的帝國,即使它締造了現代德國版圖,即便是它將德國帶入歐洲五大國之一。因為最近德國媒體一則消息,卡洛斯·霍亨索倫親王從酒店21樓墜亡,德意志第二帝國和霍亨索倫家族又才走入人們的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