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軍世】航空母艦相比較於戰列艦的誕生要晚得多,1910年飛機第一次駕駛從戰艦上起飛時,戰列艦的重要「分支」:戰列巡洋艦也已經誕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戰列艦仍被普遍認為是海戰的主力艦,而這時的航母,仍然被認為是海上偵查、巡邏,為戰列艦提供輔助的艦艇,直到二戰中連續三年3次航母大戰,才讓航空母艦短時間登上了海戰核心的地位。
第一次大海戰:航母上位前的預演
1940年11月11日,英國皇家海軍出動光榮號航母在內的地中海艦隊,利用艦載機突襲了義大利塔蘭託海軍基地,僅以損失2架飛機的代價,擊沉和重創義大利三艘戰列艦,以及其他艦艇,這是航空母艦問世以來首次以艦載機大規模襲擊軍港。
不過此時的英國人,作為航母發展的起源國家,當時世界第一的海軍力量,並沒有真正意識到航母的巨大作用,沒能繼續發展航母,結果在遠東被日本航母迎頭一棒。
第二次大海戰:航母無懸念擊沉戰列艦,消滅「半個」世界第二海軍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軍6艘航空母艦上起飛了354架戰機,偷襲了美國太平洋艦隊駐紮的珍珠港;此戰中,日軍僅以損失飛機29架的代價,美國12艘戰列艦和其它艦船被擊沉或損壞,343架飛機被摧毀或破壞,此戰後的6個月,美國艦隊在太平洋上實際相當於「可有可無」,而大西洋上的美軍艦艇分身乏術,這一戰相當於消滅「半個」當時世界第二的美國海軍。
不過,也正是因為日軍摧毀了美國戰列艦,而沒能等到當時在370海裡外「躲雨」的美國航母,使得美軍不得不依靠航空母艦組織反擊,發現航母如此好用,1940年下單了衣阿華級戰列艦後,就在二戰中開始了「暴兵」航母。
第三次大海戰:面兒都沒見到,就靠飛機和炸彈「打招呼」
相比較於前兩次的海戰屬於航母對戰列艦展現劃時代的攻擊力,在1942年5月的珊瑚海海戰中,則完全成為了以航母為核心的現代海戰,在這一戰中,美國有2艘航母和122架飛機參加參戰,日本有3艘航母和121架飛機參戰,雙方各沉沒了一艘航母,其他航母也都受傷了。
這是第一次雙方海軍在沒有見到對方的情況下,航母與航母之間互相發起攻擊,勝負完全由航母的艦載機在遠距離攻擊來決定。
這場海戰中,雙方的艦艇沒有見面,也沒有互射一炮,這與戰列艦的主炮齊射的激烈海戰畫面完全相反,卻意味著,航母已經成為了海戰核心,成為了引領海戰新時代的主宰力量。
來自俊赫君的話說:
並非當時的人們沒有預料到航空母艦的實力,相比較而言,主要是時代技術特點限制了當時的想像力:
1、航母艦載機的由弱變強:
在1940年的塔蘭託之戰中,英國皇家海軍光榮號航母搭載的還是老式「旗魚」式的雙翼魚雷轟炸機,這並非是單純的英國艦載機落後,反映的其實是二戰前,艦載機發展並沒有超出人們的預期,並沒有表現出足夠的攻擊力和主導海空的實力。
零式戰鬥機作為二戰前期最好的艦載機之一,1939年首飛,19407月31日才服役,而此時塔蘭託之戰已經即將開打,此後美國艦載機的性能不斷發展,才將航母作為海上平臺的優勢不斷放大。
2、航空母艦作為海上平臺的放大:
世界上第一艘現代意義的航母,不論是英國的競技神號還是日本的鳳翔號,都還沒有達到二戰時期的「大型化」,二者的噸位實際都與二戰時期護航航母差不多,在級數量也並不優秀,雖說具有一定的攻擊力,但是此時的艦載機在載彈量和飛行能力上,還不足以嚴重威脅戰列艦,在一戰時期甚至發生過兩艘英國航母艦載機無法擊沉一艘巡洋艦的海戰。
而到了二戰開始後,航母自身噸位和艦載機數量上都成倍增加,飛機性能大幅提升突破火炮組成的防空防禦圈,攜帶的魚雷和炸彈也足以威脅到戰列艦。
3、關於航母的使用意識:
英國海軍的塔蘭託之戰,讓後起之秀的日本海軍敏銳地意識到了,在戰列艦無法比拼老牌海軍強國的情況下,航母的海空突襲作用意義非凡,因此偷襲珍珠港才在戰術上如此成功,不過即便是取得如此勝利的日本海軍,也還是念念不忘:大和號戰列艦與美國艦隊主力決戰,這種因為時代而烙印在骨子裡的主力艦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