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Arting微信公眾號
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1945-),德國新表現主義代表畫家之一。他被公認為德國著名的當代藝術家和美術家。是當代德國藝術界偉大而寡言的特立獨行者。70年代,他曾師從德國當代最有影響力的前衛藝術家約瑟夫·波伊斯(Joseph Beuys)和Peter Dreher。基弗曾有「成長於第三帝國廢墟之中的畫界詩人」之稱謂,其畫無論創作手法還是呈現面貌均極為現代,但往往主題晦澀而富含詩意,隱含一種飽含痛苦與追索意味的歷史感。他沉浸在粗糲的色調中,像一個思考者、讀者和認真的探索者,尤其是對德國歷史的探索,用冷色堆砌出巨大而充滿傷感意味的物象。
基弗紀錄片上集
基弗紀錄片下集
安塞姆·基弗的紀錄片《故城草木深》,由荷蘭導演索菲亞·菲尼斯(Sophie Fiennes)在2010年完成,基弗在法國、德國和義大利共擁有7間工作室。這部影片記錄探訪了安塞姆·基弗在法國南部巴爾雅克的工作室和其創作過程。
《冬日景觀》 331.9×576.1×35.1cm 2010
鋼筋玻璃框架、布面油彩、感光乳劑、丙烯、蟲膠、火灰、斷裂的灌木、假牙、蛇皮
繪畫是為認識,認識是為繪畫。我著手每一個新主題、處理每一種體驗時,首先是沒有任何討論的。認識是在繪畫過程中產生的,但進而所獲得的觀點又改變了繪畫。這樣一個過程,這樣一種循環推論,是我們在每一幅畫的創作中都可以應用的。
——安瑟姆·基弗
Gehutete Landschaft, 190 x 330 x 55 cm ,2015-2017
Oil, emulsion, acrylic, shellac, lead and metal on canvas on wood
The Painter's Studio,280x380x5cm 2016
Oil, emulsion, acrylic, and shellac on canvas
Ignis Sacer,280 x 380 x 9 cm,2016
Oil, acrylic, emulsion on canvas
Alkahest,101.9 x 164.8 cm,2011
Oil, emulsion, acrylic, shellac, charcoal, lead object on photograph on cardboard
The Waves of Sea and Love,190 x 380 x 43 cm,2017
Oil, emulsion, acrylic, and lead on canvas
作為德國戰後新表現主義的一員,1980年基弗與喬治·巴塞利茲一同代表德國參加第39屆威尼斯雙年展後,成為國際藝術舞臺的焦點。2007年,他的裝置作品永久進駐羅浮宮;2008年,成為第一位獲得德國書業和平獎的造型藝術家;2016年,他被Artprice列入德國藝術家前十強排行榜。
《佔領》系列 黑白攝影拼貼 1969
《四位一體》 297.5×435cm 麻布木炭油畫 1973
安塞姆·基弗被稱為第三帝國廢墟上成長起來的畫壇詩人。他一直專注於表現德國的歷史,德國的文化命運及納粹主義的遺產。他說:「我帶著聯繫我們意識和經歷的象徵進行創作,這象徵將同時引發我們對自身的不斷的省思。」
他的作品不是為了給人以愉悅,而是以觸目驚心的廢墟和荒蕪帶給人們以震撼,具有強烈的歷史性和宗教性。他用藝術深刻地反省自己,甚至整個民族,讓德國的那段歷史無處遁逸,或許我們該稱他「德國的良心」。
《奧利西斯和伊西斯》379.7×561.3×24.1 cm 1985-1987
布面油彩、丙烯、感光乳劑、黏土、陶瓷、鉛、鋼絲、PCB電路板
《世界樹》 82.6×58.7cm 攝影照片、水彩、丙烯 1980
《你的金色頭髮瑪格麗特》41.6×55.6cm 1980
紙上丙烯、水彩、水粉、稻草
基弗1945年出生於德國多瑙艾辛根,那一年德國戰敗,到處是一片狼籍的廢墟殘骸,廢墟是二戰後德國人司空見慣的真實場景,廢墟成為戰爭給社會造成破壞的最有衝擊力的視覺體驗。戰後的文學界出現「廢墟文學」,成為德國文化中與反省並置的另一個重要的精神背景。這也是解讀基弗作品的一條具有時代特徵的重要線索。基弗雖未經歷二戰,但他成長於「廢墟文化」。在談話錄中,基弗提及了他童年在炸彈坑裡玩耍的經歷:「在我長大的地方有許多彈坑。孩子們看待它們,覺得和別的東西一樣真實。」諸如此類的經歷,無疑對他日後創作的影響是舉足輕重的。一方面,在基弗作品中出現的風景大多都是廢墟和荒蕪之地;另一方面,古代文明廢墟是基弗作品中的另一個重要主題。基弗作品的外觀滄桑灰暗,肌理斑駁艱澀,裡面暗藏了傷痛的回憶與戰後的德國文化。
《德國精神英雄》 306.1×680.1cm 粗麻布面油彩、木炭 1973
《諾託恩格》 300.5×435.5×4cm 1973
粗麻布面油畫、木炭、硬紙板炭筆拼貼
Margarethe,280 × 400 cm,1981
Oil, straw, emulsion, and gelatin silver print on linen
《萊茵河》系列 布面紙上木刻、墨水 1982
On the Rhine,318.8 x 386.1 cm,1982-87
Woodcuts and acrylic on cut and pasted papers
用繪畫來表述和定義德國的歷史和文化發展,是藝術家基弗進行創作的初衷,這使基弗被視作「德國罪行的考古學家」。但他是一位沒有政治野心的藝術家,他善於觀察和思考,從不用藝術去譁眾取寵,在創作中形成了其獨特的繪畫語言。基弗的工作方式私密、緩慢,難以言喻地艱深。他說:「我讀很多、寫很多,我畫畫……沒有病假,不會罷工。我不是明星,我待在家中創作。」
Glaube, Hoffnung, Liebe,280 x 380 x 75 cm,1984-1986
emulsion, synthetic polymer paint, shellac on photodocument paper on canvas (linen) with lead
Alexandria,170.2 x 229.9 cm,1987
Ash, pigment, original photographs on treated lead in glazed steel frame, in artist's frame
THE DEATH OF VERGIL,231.8 x 171.5 cm,1988-89
Olive branch and graphite on treated lead
古代文明的廢墟與現代工業廢墟相重疊。基弗於1991-1993年到墨西哥、中國和澳大利亞等地旅行。1996年以後,基弗創作了一系列關於描繪文明遺蹟的作品,和那些被毀滅的納粹建築相比,這些建築是真正的廢墟,它們本身烙有時間流逝的痕跡。這一刻,永恆和瞬間、高貴和卑微、經典和平庸之間的界限在基弗作品廢墟似的表面被模糊,觀者獲得了更廣闊的思考。
Odi Navali,189.9 x 330.2 cm,1997
Oil, emulsion, acrylic and lead boat on canvas
BILDERSTREIT,150 x 120 cm,1976-1991
Mixed media on lead
基弗的作品中總能看到一些或清晰或模糊的字跡,這些文字蘊含著更加深遠的思想內涵,他的作品標題也常常源自這些文字。在看圖時代的當下,雖然我們習慣了更加直白外露的畫面,但對於基弗繪畫藝術作品中圖像的解讀,包括對其畫中題寫文字的辨別,對觀眾的知識學養也提出了非同一般的要求。如基弗所說:「文字被用來刺激觀眾,它打開了記憶的另一個精神層面。」
Aschenblume,330 × 760 × 40 cm,2006
Oil, acyrlic, emulsion, shellac, and books on canvas
Der Wolken heitere Stimmung,238.1 x 238.1 x 1.9 cm,2011
Oil, emulsion, acrylic, shellac and lead on canvas
為了實現畫面的意義,基弗運用了各種類型的材料和技法,完全突破了傳統的繪畫形式。沙子、泥土、水泥以及各種碎屑物摻合乳膠、紫膠、速幹的家用油漆等等,都被他自由地運用於畫面上。用泥鏟抹出粗糙的畫面底層,用油彩、木質材料、丙烯混合技法在底料上造型、渲染,再依據主題需要往上堆砌稻草、鉛、玻璃、衣服,甚至飛機的殘骸等等,把效果做到極致。
Journey to the End of the Night,190.5 x 283 cm,2004
Oil, acrylic, emulsion and metal on canvas
其中不得不提的是,金屬「鉛」經常出現在他的作品中,在畫面上、在「書」中、在「粉畫」中。他自1974年起就開始使用鉛,並形成一種風格。他在鉛皮表面壓刻出車輪印、鞋印、劃痕、凹洞等,形成肌理,再作畫於其上,產生一種灰暗而厚重的質感。基弗喜歡它的重量,說它是「唯一足夠承載人類歷史重量的物質」。 鉛在他的作品中具有延展性,用藝術家的話說 「它是可變的,有可能實現比黃金更高的狀態」。
Dein Haus ritt die finstere Welle,290.8 x 123.8 x 81.3 cm,2006
Oil, emulsion, acrylic, charcoal, lead boat, branches, chair and plaster on canvas
Makulisten Immakulisten, FullFormat,190 x 140 cm,2007
Oil, emulsion, acrylic, clay, schellac, lead and iron on cardboard on plywood covered with glass
曾經在年輕的時候,基弗一直在糾結自己該成為一個藝術家還是作家,他潛心閱讀與寫作,記錄並反思了胡塞爾、海德格爾以及更早期的古希臘哲學家恩佩多克萊的思想和著作。他在原有的「火、土、氣、水」組成萬物的基礎上加上了「空」。
基弗的藝術創作也因為這種哲學思考,而更加獨特而強大,有著神秘而充滿智慧的藝術特質,他的藝術理想自此走向更加宏偉和深遠的領域。
The Heavy Cargo,280 x 380 x 76 cm,2005
Oil, emulsion, wire, metal mesh and lead on canvas
《20年的孤獨》 380×490×405cm 混合材料 1971-1991
《韋利米·赫列勃尼科夫:民族的命運》 380×560cm 2004
布面油彩、感光乳劑、丙烯、鉛制船隻
Geheimnis der Farne,190 x 330 cm,1996-2000
Oil, emulsion, acrylic, chalk, branches, resin coated fern, plaster, shellac, clay, barb wire on canvas
Velimir Chlebnikow Schicksale derVlker 230 x 380 cm 2007
Mixed media on board
Johannisnacht, 370 x 280 x 170 cm,2016
Glass, metal, wood, burlap, clay, lead, asphalt, resin ferns and silver leaf
《新月沃土》 475×950cm 布面丙烯、油彩、蟲漆、沙石 2009
Die Ordnung der Engel, 285.1 x 140.3 cm,2007
Paint, clay, ash, chalk, iron, cotton and linen dresses on panel
基弗之所以偉大,在於他並沒有將自己停留在對歷史的反思與批判上,他還通過藝術作品思考事物和世界的本源,探索過去、現在與未來,穿梭在歷史、神學、科學、哲學、文學等各個領域。
有人說,如果藝術界也有諾貝爾獎,那麼獲獎者非他莫屬。如果基弗沒有成為一名藝術家,他也許會是一個哲學家或者文學家,抑或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他對人類和宇宙的探尋,是他創作的最終指向。
The Feminine Ecstasies,167 x 154 cm,2013
Watercolor on paper
Aurora,71 x 51 cm,2013
Watercolor on pater
Winter Landscape,43.2 x 35.9 cm,1970
Watercolor, gouache, and graphite on paper
基弗工作室外田野上的裝置作品
基弗在德國廢墟文化中延續他的詩性創作。基弗說:「對於我來說,理想的繪畫狀態是不斷渴望,即使不知道如何繼續,也要一往直前。」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