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鐵生生命的最後一刻:為捐器官,憋得滿臉通紅,硬撐到醫生趕來

2021-01-08 曉讀夜話

距離2010年史鐵生逝世到今天,十年時間過去了,我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至今仍在緬懷這位作家。大多數人對史鐵生的印象是「輪椅上的作家」,那個寫下《我與地壇》的作家。但是在我心目中,史鐵生卻是一個用生命在寫作,用純粹心靈去創作的作家。

韓少功說史鐵生是一個生命的奇蹟,是一座文學的高峰;莫言說他是一個傑出的作家,更是一個偉大的人。但是我覺得這些評價都太過空洞籠統。如果你真正了解他一生的故事,你就會發現,史鐵生,永遠不該被遺忘!

1951年,史鐵生出生於北京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從小就有機會接受良好的教育。相對於同時代的很多孩子來說,史鐵生是幸運的,他有一個幸福的童年。除此之外,史鐵生從小天賦異稟,13歲那年,他就憑藉自己的實力考上了當時頂尖的清華附中,成為一家人的驕傲。

史鐵生當時的老師和同學們後來回憶說:中學時代的史鐵生不僅功課好,而且非常熱愛體育,運動競技場上經常出現他的身影。與此同時,史鐵生還擅長朗讀和作文,對美術和無線電都有一番自己的研究和成果。因此,史鐵生是當時全年級公認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頂尖學生之一。

在清華附中的日子裡,史鐵生的授業老師一直很看好他,不僅因為他的才華,還因為他的滿腔抱負,史鐵生的同學表示:

「假如沒有後來這麼大的人生曲折,我想像他會成為一個建築設計家,或者物理學教授,或者工程師。雖然他的作文好,我敢打保票,史鐵生絕不會專門從事文學創作。」

其實從史鐵生青年時代的點滴,我們就能發現他是一個集天才與抱負於一身的有志青年,那麼我們也不難想像他後來「在最狂妄的年紀裡失去雙腿」,承受的是怎樣一種痛苦和落差。

殘疾,將人生撕去一角

1969年,全國上下掀起了一陣知識分子「上山下鄉」的狂潮。這時的史鐵生剛從清華附中畢業兩年,這個未經世事的少年懷著滿腔熱情和對浪漫鄉下的詩意幻想,毅然加入了報名的隊列。

史鐵生的母親對此很擔心,她曾找到學校的宣工隊,說孩子患有先天性脊椎裂不能到農村長期勞動。史鐵生當時在理論上可以留在北京,但是當時大批有志青年湧入的陝西對他來說有著一股無形的吸引力。最終,史鐵生懷著三分虔誠和七分好奇,跟隨同窗孫立哲等人共赴陝西延川。

在延川插隊的日子裡,史鐵生幹了三個月的農活後,便因腰腿疼痛回京治療。兩個月後,疼痛消除,史鐵生不以為意,便回到了延安。部隊為了照顧史鐵生的病,便讓他去餵牛。後來,史鐵生在《我的遙遠的清平灣》中就提到了這段經歷,這些牛成了他最為得意的「作品」。

遺憾的是,就在史鐵生從北京回到延川後的第二年,長期的勞作讓他的腰傷和腿傷再度復發。1971年10月,史鐵生回京住院治療,沒想到一住就將近兩年。更殘酷的是,他治病結束的日子卻也是他輪椅生涯的開端,他的下肢因病徹底癱瘓了……這一年,他才21歲,正是一生中的黃金時代。

出院後的史鐵生陷入了人生的低谷和迷茫,他曾經想過向死亡尋求解脫,但是無論是母親含辛茹苦的付出,還是朋友們的關懷都讓他明白自己不當這樣懦弱。在家休養了一年後,史鐵生在北新橋街道工廠找了一份工作,在小作坊裡和孤寡老人、殘疾人一起製作小工藝品,畫蛋殼畫,畫扇面,糊小紙盒,靠微薄的收入來養活自己。

業餘期間,史鐵生也嘗試去做翻譯等一些其他活計,奈何沒什麼門路,後來又開始嘗試寫小說,沒想到第一次投稿就被錄用,從此,坐著輪椅的史鐵生就這樣搖搖晃晃地走上了文學創作這條路。

寫作,找尋生命的意義

自從1979年,史鐵生發表了第一篇小說《法學教授及其夫人》以來,史鐵生的創作靈感迸發,先後又創作了不少優秀作品。1983年,史鐵生的成名作《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獲得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次年,小說《奶奶的星星》再度獲此殊榮。後期,史鐵生所作的《老屋小記》、《病隙碎筆》也榮獲「魯迅文學獎」。

史鐵生一直稱自己「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的確,很多人不知道他絕大部分的作品都是在病榻上完成的。在史鐵生雙腿殘疾後不久,他的身體又患上了嚴重的尿毒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史鐵生需要通過每天兩次的透析才能維持生命。

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透析在醫學上是一項非常觸目驚心的技術,就是指把一個人全身的血液更換一遍,這是常人十分難以接受的一種療法,不僅成本高,而且過程極其痛苦。史鐵生回憶,每次做完透析後,自己手上的血管就要被針紮成粗大而扭曲的蚯蚓狀。

就是在這種痛苦的療法中,史鐵生筆耕不輟,在自己生病之際寫下了感動無數人的《病隙碎筆》。據統計,這本書一共20萬字,而史鐵生卻足足寫了四年,這樣算下來,這部作品其實是史鐵生在痛苦的治療之餘,利用自己不多的清醒時間,每天在病床上寫成的。

在與疾病鬥爭的幽暗光陰裡,史鐵生以自己的方式向世人奉獻了關於生命、苦難和信仰的寶貴深思。2002年,華語文學傳媒在頒獎典禮上給史鐵生的授獎詞是:

「他的寫作與他的生命完全同構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寫作之夜,史鐵生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他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內心。」

死亡,讓生命更有尊嚴

2010年的最後一天,59歲的史鐵生因為突發腦溢血,被送進離家不遠的北京朝陽醫院,後來因為生命體徵漸弱,史鐵生被緊急轉移到宣武醫院的重症監護室。根據在場好友何東的回憶,史鐵生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一直咳嗽不停,身上高燒不退,一張臉憋得通紅,讓人看了難受。

何東提出讓史鐵生走得舒服一點,但是史鐵生本人很頑強,他硬是憑藉自己的毅力挺了幾個小時,只為了等著醫生到場,完成器官捐獻移植手術。史鐵生生前不止一次和妻子陳希米談論過器官捐獻這個話題。

陳希米說:「捐獻器官是史鐵生生前的鄭重囑咐,他希望把自己所有能用的器官都捐了。因此,幾十年來,鐵生一直想知道自己的身體究竟發生了怎樣的病變。」最後,大夫凌峰聯繫了協調華北地區器官捐獻的天津紅十字會,陳希米鄭重地為丈夫籤署了捐獻肝臟和角膜的文件。

史鐵生在微弱的呼吸中硬是堅持到天津紅十字會取器官的大夫趕到,才舒緩地呼出最後一口氣,讓每一個捐獻的臟器都處在血液正常灌注狀態。凌鋒不由得感慨:「鐵生真堅強,真配合。」

在一片莊嚴的氣氛中,現場所有的醫護人員在安魂曲中向史鐵生鞠躬致敬,然後虔誠地取出他捐獻的器官,認真、細密地縫合好軀殼,整理好遺容,鐵生的器官隨後被火速送往天津。9個小時後,他的肝臟和角膜在兩個新的生命中延續,而他的大腦和脊椎也按照他的遺願,捐獻給了醫學院做研究。

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一書中曾經說: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死是一件無須乎著急去做的事,是一件無論怎樣耽擱也不會錯過了的事,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他在《說死說活》寫道:史鐵生仍不失為一份很好的肥料,可以讓它去激養林中的一棵樹,或海裡的一群魚。

這就是史鐵生生前對待死亡的態度,因此,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仍是那樣坦然。沈從文說:沒有在黑夜痛苦過的人不足以談人生。而在我看來,沒有在生死邊緣徘徊過的人也不足以談生死。

我想史鐵生的作品之所以深刻,他作品中對生死的理解之所以動人,正因為他寫出來的東西都是自己的親身經歷,那些迷惘痛苦,生死考驗都曾是他鮮活的過往,這些閃光的智慧、痛苦過後的哲思都是史鐵生用生命去叩問,最終為我們找到的答案。

史鐵生用自己真實的一生告訴當下的人們,餘生很長,別慌張,別失望,人不管遇到什麼,最終一定要選擇勇敢地往前走。只有當你向前走,你才能看到更加寬闊的天地與人生。

世界上沒有一種人生是完美的,但我希望當我們走不下去的時候,還能想起世界上這個曾經掙扎著勇敢向命運挑戰的作家,通過他的文字重拾信仰,找尋生活的勇氣。

END.

在閱讀中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更多名人軼事,文學解讀,歡迎關注我的帳號,記得點讚哦~

相關焦點

  • 16歲少年遭遇車禍腦死亡 捐全身器官救6人(圖)
    經醫生建議王政於當晚8點轉入廣州軍區武漢總醫院治療。當晚10點,醫生首先為王政進行了雙腿手術,隨後將其送往重症監護室觀察。  不幸的是,此後僅不到一天的時間裡,王政腦部傷情快速惡化,6月4日下午4點左右,醫生正式宣布王政腦死亡。
  • 臺灣著名才子佳人,妻子因便秘憋得滿臉通紅,丈夫說:太不堪了
    兩人之間的矛盾因為24小時在一起而徹底暴露出來,李敖對胡因夢有著近乎變態的控制欲,他希望妻子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和規矩做事,而且要求她時刻保持優雅和體面,這裡就涉及到婚後所有人都要面臨的問題了。女性素顏和化妝的區別,以及上廁所拉屎放屁這些基礎操作,胡因夢的正常生活讓李敖無法忍受,最終這段婚姻僅維持了3個月就結束了。
  • 東營患病女孩治癒渺茫 病危期間欲捐獻器官救他人
    養父以撿垃圾為生,說無論如何不會放棄沙沙,但三十多萬的治療費讓這個家庭一籌莫展。現在生活無法自理的沙沙,唯一的心願就是想捐獻眼角膜及器官,為社會儘自己最後的貢獻。8月14日,張莎莎籤署了眼角膜及器官捐獻協議。   籤完協議後,記者問沙沙的想法。她親筆寫道,活著不能為大家做事,最起碼死後可以幫助別人,真好。
  • 從煉獄到天堂:永遠的地壇,永遠的史鐵生
    從醫生給他的腿宣判了「死刑」的那一刻,史鐵生的大腦就被一個「死」字填滿了。他在醫院時多次想要自殺,卻陰差陽錯地活了下來。有一次,半夜時分,他準備用一根電線結束自己的生命,卻意外地被特意前來探視他的一名醫生救了下來。
  • 孕婦吃龍蝦把新生兒辣到早產,寶寶滿臉通紅吐舌頭:好辣
    女性懷孕的時候胃口都很奇怪,口味變得刁鑽不說,有時候會突然很想吃一樣東西,而且必須吃到。但不是什麼東西都適合孕婦吃的,吃多了會引起不良反應,可是有的孕媽不吃又會坐立不安。01孕婦吃龍蝦把新生兒辣到早產,新生兒小臉通紅吐舌頭一位成都的孕婦不負"四川辣妹子"的稱號
  • 史鐵生:時間畢竟不早了 輕輕地來輕輕地走
    當你親眼讀過了這篇文章,你的心會被一種宿命的恐懼所籠罩,你會突然想到,原來死亡是這樣拼命地,一刻也不停地,向你奔來。而這個人,他是誰呢,他為何不怕?為何還端坐著,這樣不為所動地描述死亡?   後來,臨下火車,我特地回去重讀這段,只為核對那個名字,是史鐵生,果然。
  • 東營:重病女孩去世,捐器官完成遺願 向逝者致敬,讓生命在愛的傳遞...
    張沙沙的器官捐獻手術現場。(圖片由受訪者提供)本報記者 徐文君 兩年前,身患重病的墾利永安鎮中心村女孩張沙沙決定捐獻器官,本報也曾多次報導。14日,黃三角早報記者了解到,張沙沙於當天早上因病去世,而她捐獻出了肝臟和腎臟,這一行為感動了不少曾經看望她、照顧她的義工們,在很多人的心中,她仍然還「活著」,活在人們的心裡。
  • 器官移植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專訪《當死亡化作生命》作者約書亞...
    作為一名外科醫生,梅茲裡希完成了多例移植手術;作為一名寫作者,他也將對於器官移植的思考、病人的故事記錄下來,希望更多人能夠正確了解器官捐獻,思考如何將死亡化作生命。《當死亡化作生命:一個移植外科醫生的手記》,[美]約書亞·梅茲裡希著,韓明月譯,中信出版社2020年6月版。約書亞·梅茲裡希在新澤西州的普林斯頓長大。
  • 灌南侯廷高車禍離世後,家人決定捐出親人的器官 他用這種方式留下...
    昨日,43歲的侯廷高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但他卻為別人留下了希望,他捐獻的肝臟、雙腎和雙角膜,將挽救3個人的生命,同時幫助兩個人重見光明。   侯廷高是灌南縣三口鎮大港村人,1月17日中午兩點多鐘,在去幹活的路上,遭遇了車禍,司機肇事後逃逸,他隨即被送到了灌南縣人民醫院救治。在這場車禍中,侯廷高沒能挺過來,由於傷勢過重,他被宣布腦死亡。
  • 捐贈器官若要先」活「過來再死去 你還願意捐嗎?
    如今器官移植幾乎是常規手術,但仍然面臨著家人痛苦抉擇和倫理挑戰的兩難境地。由於死亡軀體中只有不足1%能夠在醫學上滿足器官捐獻的條件,可供捐獻的器官數量遠遠滿足不了患者的需求。因此,目前一些醫生正尋求讓更多垂死病人成為供體,甚至不惜挑戰長期公認的、關乎生死界限的道德準則。有人認為,如果做得過頭了,可能會危及器官捐獻這個敏感領域。
  • 父親推開門,瞬間忍不住了,裡面全是女兒器官的受捐者……
    6歲女孩捐獻器官救5人,父母聽說受捐者生活正常,忍不住淚流滿面。「父親推開房門,瞬間忍不住了,裡面全是女兒器官的受捐者。」最近,以上述這句話為簡介的視頻,在微博上備受關注——爸爸推開房門瞬間忍不住淚崩,裡面全是女兒器官的受捐者視頻中是6歲器官捐獻者丹丹的父母在女兒去世後第一次了解其他受捐者的情況。
  • 闢謠:醫生從不獻血,叫病人捐獻器官沒醫德!他們用這些行動回應
    有人質疑,你們醫生叫別人捐,你們自己捐了嗎?這就是中國器官捐獻的現狀,很多人排斥,更多人是質疑醫生。一位資深的急救醫生,主動參加了OPO組織(器官獲取組織,宣傳和挖掘潛在捐獻者),他向我傳達了他的苦惱。雖然自己的工作是去宣傳器官捐獻,甚至去勸別人器官捐獻,但是他卻不敢輕易去表明自己的身份。
  • 離世前將器官捐贈給5名患者!
    「4年前,我還是一名臨床護士,一個偶然的機會,成為了一名器官捐獻協調員。從此,滿懷熱情地參與到器官捐獻的協調工作中。」 器官捐獻協調員柏凌說,每一例捐獻的背後,都有一個感天動地的故事。從事這份工作,收穫最多的是來自捐獻者家屬的感謝, 「器官捐獻雖然結束了,但我和捐獻者的家人們成為了朋友,事後多次的電話、微信溝通交流,使他們重新揚起了生活的風帆」。
  • 25歲杭州小夥滿臉通紅:陪51歲媽媽做人流,尷尬到了極點!
    最近劉女士的一次人流就尷尬到了極點,不僅僅是因為她已經51歲了,更讓人難以啟齒的是,陪伴她的是自己25歲的兒子。今年年初,劉女士發覺自己的月經紊亂。這種情況一直連續了好幾個月,絲毫沒有好轉。劉女士今年51歲了,她一開始認為這是自己更年期之後絕經。3月下旬,劉女士到浙江綠城心血管病醫院婦科做了檢查,發現有塊宮頸息肉,當即就做了摘除手術。
  • 浙江小夥在颱風天幫鄰居修屋頂不幸跌落,離世後捐出器官救助...
    最後時刻,他的父親做了一個艱難決定——捐出他的肝、雙腎、眼角膜。目前,董偉利的肝和雙腎,已挽救了三位器官衰竭患者的生命。8月9日,颱風「利奇馬」登陸前夕,樂清已是風雨交加。10日凌晨1時許,董偉利的鄰居董某因病被家人送去醫院。董偉利和董某都住在樂清仙溪鎮潭頭盧村,兩家是拼牆鄰居。
  • 致敬深圳人體器官捐贈15年:走近因愛重生的受助人
    深圳是全國多器官捐獻最多的城市,目前已有142例器官捐獻志願,讓數百人延續了生命;656例眼角膜捐獻志願者,讓上千人重新看到世界的絢爛。此外,還有170人身後捐獻了遺體,如今,他們已經成為備受尊敬的逝者。    手術室裡穿梭著不同的醫生,有心臟科的,有腎病科的,有肝臟科的,還有趕來的眼科醫生。
  • 高臺:因病故去丈夫捐出器官3人獲新生 淚痕未乾妻子也籤器官捐獻...
    因病故去丈夫捐出器官3人獲新生淚痕未乾妻子也籤器官捐獻自願書一對小夫妻歷經8年戀愛,終結連理。一場疾病卻讓愛侶陰陽兩隔。心懷善念的丈夫捐出了肝、腎、角膜多個器官及組織,3名患者獲得新生。人性的善良並不因苦痛而墜落,丈夫故去的第二天,淚跡未乾的妻子默默籤下《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自願書》。
  • 這位麗江首例人體器官捐獻者,捐出了自己的...
    他們深愛著世界 他們的離開不是離去 而是換個方式活著 今年10月,麗江人小和在生命即將終結之時,捐出了自己的器官,讓4個人重獲新生。這個麗江人,也成了全麗江首例人體器官捐獻者。
  • 24歲女孩離世後,捐器官救助6人
    沈倩的父母表示,捐獻女兒的器官,是想讓女兒以另一種方式「活」著 。沈倩今年24歲,是重慶沙坪垻區蓮光小學的一名教師。她的父母都是普通農民,老兩口在老家永川開著一家理髮店,做點小生意。平常周末時,沈倩都會回家看望爸媽,非常有孝心。
  • 夢百合杯80後老將屠殺90後新秀 周睿羊滿臉通紅
    夢百合杯80後老將屠殺90後新秀 周睿羊滿臉通紅 揚子晚報記者 錢 旭  為了「80後」而戰 古力殺得周睿羊滿臉通紅  剛剛在年初奪得百靈杯的周睿羊,1991年出生,一度被認為是中國「90後」棋手的「領頭羊」。但在前輩古力(30歲)高高舉起的屠刀下,周睿羊昨天真成了一頭挨宰的小綿羊——古力後半盤下得非常銳利,鈍刀割肉、積少成多,不知不覺間黑棋盤面竟然已經有了10多目的優勢,周睿羊只得無奈認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