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陝西西安的吳合醫生離開了人世,簡短的告別儀式後,她的眼角膜被取出捐獻給了需要的人,她今年95歲,捐獻遺體的遺囑,是她2001年立下的。
從醫71年,退休後義務坐診40年,身體隨著年齡增長變得差些了,她仍然堅持在家看診。69歲到91歲的22年間,她資助了79名貧困兒童65800元。她把自己堅持看診的行動總結為:「我不能脫離病人"。
18年前,她親自填寫了遺體捐獻申請,並立下遺囑:「自願捐獻遺體、眼角膜,不要送花圈,可將準備買花圈的費用捐助失學兒童上學用。不要買壽衣,一切從簡。」這一切都是她自己一個人去辦,直到去世前不久,子女才看到這份遺囑。
曾經的病友聽到她去世的消息,發來了簡訊,他說:吳醫生是我見過的最好的醫生,如果可能,真希望吳老一直活著,她對病人更像長者關心家人一般,永生難忘,吳老一路走好。
吳老的一生是光輝的一生,生前作為醫生,治病救人,死後捐獻遺體繼續為醫學做奉獻。這就是醫生最驕傲的事情吧--生是醫學人,逝是醫學魂。
記得很長一段時間裡,每當醫生提到鼓勵人們去獻血,在場的人第一反應都是「醫生騙你去獻血,是為了賺你的錢,醫生自己從來不獻血」。
這樣的論調普遍地存在,常常刺痛著醫務工作者的心,醫生是不是從來不獻血呢?恰恰相反,醫務工作者是獻血的排頭兵、主力軍。
在我的朋友圈裡,是這樣一番場景,不管是年輕醫生,還是主任醫師,他們每年都會曬出自己的獻血照片。我把這當成他們的一種「炫富」,精神的財富。
一位年輕醫生說:多一個人排班真好,多一點時間休息,我的轉氨酶正常了,可以放心獻血了。義務獻血,利人利己。
一位外科主任醫師說:身為外科醫師,我深切感受到血的重要性,除了術中嚴密止血,減少血的丟失,我還能做點什麼呢?獻血是有益他人,於己無害的事,為什麼不呢?
他們用行動狠狠地打謠言的臉:醫生從來不獻血?我們不僅獻,我們還炫!
一位神經外科醫生在朋友圈吐槽了自己遇到的憋屈事:他在ICU門口安慰病危病人家屬,並建議家屬將患者的遺體捐出。旁人在一旁斥責他,說這種醫生沒有醫德,連死人都不放過。有人質疑,你們醫生叫別人捐,你們自己捐了嗎?
這就是中國器官捐獻的現狀,很多人排斥,更多人是質疑醫生。一位資深的急救醫生,主動參加了OPO組織(器官獲取組織,宣傳和挖掘潛在捐獻者),他向我傳達了他的苦惱。
雖然自己的工作是去宣傳器官捐獻,甚至去勸別人器官捐獻,但是他卻不敢輕易去表明自己的身份。因為當他說出自己的這個身份時,別人往往投來的是質疑的目光,有的人甚至當面罵他沒有醫德。
「醫生沒有醫德,賺死人錢,醫生自己不會捐獻器官!」這是真的嗎?醫生,擴大來說是醫學工作者們,他們用自己的行動回擊了這個謠言。
01
1914年12月,郭德林醫生出生在天津,畢業於東北奉天某醫科學院,原先是在天津工作。1969年,作為天津支援廣西的醫療隊成員,他攜夫人一道赴廣西桂平農村做眼科醫生。3年後,他調入廣西醫學院附屬醫院工作。從此紮根廣西醫學。1994年5月因腦出血病逝。
郭教授辭世後,夫人霍秀雲遵其遺願,將郭的遺體完整地無償捐獻給廣西醫科大學(原廣西醫學院)。廣西醫科大學人體結構實驗室對這份珍貴的遺產作了最大限度的利用,在進行了一系列血管、神經等病理解剖、教學解剖和科研後,花了4年多的時間,懷著深切的敬意,小心翼翼地終於將其製作成了一副完美無缺的人體骨骼標本,擺放在實驗室裡,用於教學科研。
02
在北京大學醫學部紀念牆上的262位大體老師中,有一位是97歲的原北京醫學院院長馬旭,還有一位是年僅23歲的北京護士學校學生畢士敏。
馬旭是我國著名醫學教育家、北京醫學院原院長,因病醫治無效,於2011年7月8日上午8時在北京逝世,享年97歲。
2010年8月24日,馬旭校長在遺體捐獻申請書和公證書中鄭重聲明:為了我國醫學事業和醫學教學、科學研究的進一步發展,促進精神文明建設,決定無償捐獻遺體。
2002年,15歲的畢士敏左臂長出一個肉瘤,經診斷為腺泡狀軟組織肉瘤,隨後接受了切除手術。術後本應繼續進行淋巴清掃和放化療的她,卻選擇了出院回家吃藥治療。2004年,她考入北京護士學校,就讀護理專業。2007年冬天,畢士敏進入朝陽醫院實習,入院體檢時發現肺部有陰影。幾年前的肉瘤已發生擴散,被發現時已是晚期。
畢士敏出生在一個農村家庭,得知其家境貧寒後,北京護士學校的師生及朝陽醫院的醫護人員為她發起募捐,她總是想「要感恩」。2008年初的一天,畢士敏撥通了北京解剖學會理事長唐軍民的電話,唐軍民詢問,為什麼想到捐出遺體?
畢士敏的回答是:我已經成人了,但還沒有為社會做過貢獻,我希望,能為這個社會留下點什麼,作為回報。2009年3月19日,畢士敏在遺體捐獻協議上簽了字。2010年9月20日晚,23歲的畢士敏離開人世。次日凌晨,她的遺體被送至北京大學醫學部。
03
作為一名外科醫生,我見過太多器官衰竭患者,渴望生存的目光,器官捐獻者,為他們帶來了生的希望。
2019年年初,「一個人的籃球隊」葉沙籃球隊在網際網路上刷屏,這是一個熱愛籃球的16歲少年捐獻器官的感人故事。他的肺、腎、肝臟、眼角膜分別移植到了五個人身上,讓這五個人重獲了新生。這五個人為了紀念葉沙,組成了"一個人的籃球隊",在WCBA全明星賽上延續了葉沙的生命。
2019年7月,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院進行了三臺特殊手術——把年僅11歲男孩的肝臟、兩個腎臟移植給了3名與他非親非故的重症病人。
這名男孩來自欽州,他被診斷為腦腫瘤、腦疝、中樞性呼吸衰竭、嚴重腦功能障礙,深昏迷,已沒有自主呼吸。彌留之際,他的父母強忍悲痛,作出了器官捐獻的決定,留下了一抹人間溫情,同時也給其他3個家庭帶來了希望。
生命接力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器官移植讓逝者的生命得到了延續。醫生是遺體、器官捐獻最好的動員者,也是捐獻的踐行者。
我國著名肺移植專家陳靜瑜教授說:「器官移植是器官衰竭患者生命最後的希望。沒有器官捐獻,就沒有器官移植。捐獻者將希望和大愛留於人間,他們崇高的奉獻精神,使他人生命得以延續,大愛精神得以傳承,這一平凡舉動 ,體現著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值得我們全社會關注、讚揚與傳頌。」在他的的帶動下,中日友好醫院肺移植科、腎移植科醫務人員共同宣誓支持器官捐獻。
郭德林醫生、吳合醫生、馬旭院長、畢士敏同學、葉沙,以及每一位為遺體、器官捐獻事業做出貢獻的捐獻者,都值得我們永遠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