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完成130多起器官捐獻 用愛堅守生命的「重生」

2020-12-19 人民網重慶視窗

  北京朝陽醫院地下一層,急診搶救區,一間小屋裡擺著兩張搶救床。見有人來,一位瘦瘦高高的小夥子站起來,「我叫米梓鑫,是一名器官捐獻協調員。」他貼心地解釋,「器官捐獻成功完成,經常要爭分奪秒,所以我們將器官捐獻辦公室設在急診搶救區,為的就是能第一時間發現潛在的器官捐獻者。」

  器官捐獻協調員,又被稱為生命的「接力人」。他們奔走在生死與悲歡離合間,為一些患者送去「新生」的希望。每一次,他們需要同時面對的是死別的悲傷與新生的希望,這其中摻雜的是不理解、氣憤、卑微、感激等各種複雜的情緒。兩年來,米梓鑫沒有退縮過,不斷地嘗試,順利推動完成了130多起器官捐獻,為數百名患者送去了希望。

  面對拒絕從不輕言放棄

  「如果我放棄了,等待救治的患者就更沒有希望了」

  米梓鑫大學的專業是醫學,畢業後,他並沒有從醫,而是選了一條更為艱辛的路——做一名器官捐獻協調員。他說,這是受了姥爺的影響。「作為參加過戰爭的老兵,姥爺對生死看得很超脫,他很早就對我說過在他百年之後要捐獻遺體。」

  上大學後,米梓鑫在解剖課上第一次見到了「大體老師」。「這是對遺體捐獻者的尊稱。對於『大體老師』,我們心中充滿敬佩和感激,正是他們無私的奉獻精神,我們才有了更多學習的機會。」

  畢業後,米梓鑫進入北京朝陽醫院,當時正趕上醫院成立器官捐獻辦公室,他果斷加入了這支隊伍。

  工作遠比想像中困難,不被理解或是被拒絕的情況時有發生。有時候,米梓鑫一個人要同時面對一位患者的20多名家屬,壓力可想而知。他說:「當得知患者康復的機會很小,我們不僅要將實情告知家屬,還要詢問他們是否有器官捐獻的意願。剛開始時,我真的有些開不了口。」

  即使被拒絕了,米梓鑫也不會放棄,而是持續關注患者的病情進展和患者家屬的心理變化,尋找轉機。有一次,醫院裡一名腦出血患者已被判定為腦死亡。患者的妻子、女兒原本已同意了捐獻器官,但有天醫院裡突然來了一堆親戚,其中一位患者侄女當場提出「不能讓叔叔死無全屍」。就這一句話,讓原本已經籤了協議的母女倆打了退堂鼓。

  米梓鑫多次聯繫那名患者的侄女,可對方始終避而不見。過了幾天,米梓鑫終於「堵」到了這位女士。「患者已經腦死亡,現在全靠機器維持生命,對他的妻子、女兒來說,每一天都在苦苦煎熬。她們想要通過器官捐獻留下一份對親人的思念和寄託,讓他的生命得到一種延續。希望您能站在患者妻子、女兒的角度多想一想。」米梓鑫入情入理的分析,最終打動了這位女士,捐獻得以完成。

  而正是一次次善意的理解,讓他更加堅定了對這份職業的選擇。用米梓鑫的話說,搶救室門口等待的家屬,心態每一天都在發生變化。比如,第一天進搶救室時,大家往往對搶救成功充滿期待,但總有些重病人,醫生也無能為力。「當家屬理性看清現實時,也就是我們開展工作的最佳時機。」面對拒絕、誤解,他從不輕言放棄,他常常給自己打氣:「如果我放棄了,等待救治的患者就更沒有希望了。」

  有些離別讓人猝不及防

  「無論捐獻最終是否成功,我們都會陪著家屬」

  採訪當天,米梓鑫狀態並不好,眼裡有血絲,臉色顯得有些蒼白。當天凌晨3點多,他剛剛跑了一趟朝陽醫院懷柔院區,他連續跟進好幾天的一位患者突然去世了,最終沒能成功捐獻器官。

  這位患者姓潘,是11月30日送醫的,55歲,因車禍導致重症腦外傷。潘先生的妻兒在得知國家的器官捐獻政策後,同意在潘先生過世後將器官捐獻給其他有需要的患者。潘先生的妻子含著眼淚跟米梓鑫說:「如果老伴兒的器官能救活另一個生命,那就好像他還在一樣。」

  但是器官捐獻是件複雜的事兒,甚至需要一些「運氣」。從器官評估、倫理審查、準備法律文書、到腦死亡判定……一連幾天,米梓鑫一直加班加點,四處奔忙。然而,12月4日凌晨3點多,潘先生的病情突然惡化離世。得知消息當晚,米梓鑫連夜趕到醫院,幫助他們辦理手續、聯繫太平間……米梓鑫說:「患者病情的突然惡化或是家屬態度轉變等都是不可控因素。無論捐獻最終是否成功,我們都會陪著家屬。」

  在他的職業生涯中,類似的情況已經發生過幾十次。連續數日的奔忙努力,一夕之間化為泡影。「對器官協調員來說,最頭痛的往往是提交各種身份證明,時間往往也耽誤在這些環節。」米梓鑫說:「器官捐獻沒能成功,往往意味著可能會有一個甚至多個生命會因此而離開。對受捐者來說,眼看著即將到來希望,又轉瞬破滅了,也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辛苦奔波感受人性美好

  「能為他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兒,感覺很幸福」

  2018年冬天,朝陽醫院急診搶救室送來一位50多歲的男性腦出血患者,在醫院搶救了十幾天後,被醫生宣布腦死亡。米梓鑫第一時間得知情況,主動去跟家屬溝通。患者的女兒是本市一家診所的中醫醫生,在了解了器官捐獻的意義後,很快同意了捐獻。

  由於捐獻前需要做倫理調查、辦理法律文書等,在那三四天時間裡,米梓鑫一直跟陪在患者家屬身邊,隨時解答她們有關器官捐獻的各種困惑。

  捐獻手術當天,當患者被推進手術室後,患者的女兒遞給米梓鑫一個保溫杯。「知道你胃不好,這是送給你的,謝謝你讓我父親的生命得到延續。」米梓鑫沒收下保溫杯,但心裡永遠地留下了一份溫暖。「那位患者後來捐出了腎臟、肝臟和角膜,一共救了5名患者。」直到現在,米梓鑫跟患者的女兒一直保持著微信聯繫,「這位大姐和她母親也加入了器官捐獻志願者的隊伍。」

  在米梓鑫的朋友圈裡,許多朋友就是患者家屬。米梓鑫和他們相處的時間可能只有短短十幾日甚至幾日,但這個細心的大男孩會主動幫著家遠的家屬安排住處,在他們難過時陪在一旁說些寬慰的話。米梓鑫說,「器官捐獻是一件偉大的事,作為器官捐獻協調員,我們能為他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兒,感覺很幸福。」

  因器官捐獻的「雙盲原則」,許多捐獻者家屬儘管牽掛著至親捐獻的器官,卻不得相見。於是,米梓鑫又扮演起「愛心使者」。平時,他會和捐獻者家屬一起分享受捐者身體健康的好消息。

  採訪中,米梓鑫收到了一條微信,「小米,你看大哥現在狀態還行嗎?」緊接著,又是一張自拍照。畫面中,一個頭戴安全帽的中年男子面對鏡頭,笑容質樸,身後是一處施工工地。這位楊先生,是一位小捐獻者的父親。兩年前,他年僅10歲的兒子因患腦膠質瘤不幸離世,當時楊先生捐出了孩子的肝臟、腎臟和角膜。

  對米梓鑫來說,每一天都要24小時待命,每當出現一例潛在器官捐獻者,他都會第一時間奔赴現場。

  溫情脈脈,是誰的眼眸?蓬勃脈動,是誰的心臟?器官捐獻協調員的每個故事都值得記錄。米梓鑫自己也是一名器官捐獻志願者。他說:「沒有捐獻,就沒有移植。這件事總要有人來做,幫助逝者『重生』,我喜歡並享受這個過程。」(記者 劉歡 文並圖)

(責編:秦潔、張禕)

相關焦點

  • 推動器官捐獻移植工作高質量發展
    原標題:推動器官捐獻移植工作高質量發展   「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我國的器官捐獻與移植
  • 時間就是生命!航空公司快速完成人體捐獻器官轉運
    快速地人體器官轉運(央廣網發 通訊員供圖)央廣網廣州9月1日消息(記者周羽 通訊員朱同輝 陶濤)8月31日下午,東航開闢綠色通道,通過MU5310航班從廣州快速轉運一例人體捐獻器官至上海。分公司還積極與機場各單位協調,為攜帶人體捐獻器官的2名旅客開闢綠色通道。14時50分,航班開始登機旅客還未到機場。地服部保障專員立即和旅客再一次聯繫,確認旅客目前所到位置,預測旅客到達機場的時間,提前安排工作人員在機場停車位等候。爭分奪秒!
  • 器官捐獻常見的26個問題
    答 捐獻的器官用於挽救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的生命,捐獻的眼角膜用於救治角膜病失明患者,捐獻的組織經加工後用於治療相關疾病的患者,捐獻的遺體用於醫學教學和科學研究。 問 7、人體捐獻有年齡限制嗎?
  • 他們捐獻的器官讓三千多人重獲新生
    21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舉行「生命傳遞,移路相隨」器官捐獻一千例感恩會暨2020年移友會。感恩會邀請器官捐獻者家屬講述他們替逝者捐獻器官的心路歷程,分享他們對生與死的看法。據悉,這一千例器官捐獻使三千多位患者重獲新生,給三千多個家庭帶來了希望。
  • 天津完成首例臺灣同胞器官捐獻
    新華社天津7月9日電(記者張建新、李鯤)記者從天津市紅十字會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了解到,8日,46歲的臺灣同胞林先生在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離世,但他的生命以另一種方式得到了延續——他捐出的器官幫助7位大陸患者或重獲新生、或重見光明。林先生是首位在天津實現器官捐獻的臺灣同胞。
  • 父親幸運換肝奇蹟重生 兒子感恩也要做器官捐獻志願者
    醫生告訴她,健康的肝臟在CT中會呈現出白色,那些淺灰色的小圓點,就是威脅她丈夫生命的惡魔。聶大姐記得,上一次,患肝癌的丈夫做了腫瘤切除術後挽回一條命。「可以割了嗎?」她問。醫生搖了搖頭,「肝內的病灶散且多,沒辦法完全切除,現在只有一種辦法可以挽救他,就是肝移植。」
  • 生命的接力!讓愛和生命得以延續
    今日一則《19歲女大學生捐獻腦死亡媽媽器官》的新聞想必都出現在了每一個鄭州人的新聞列表中。當看到這個新聞時,內心很沉重。或許這就是正如網友所說的這就是是逝者生命以另一種方式的延續。致敬天使,平凡而偉大的人!
  • 弋陽縣又一例人體器官捐獻,挽救了3個人的生命!
    5月22日,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張某在弋陽縣人民醫院實現了一肝兩腎器官捐獻,挽救了3個人的生命。這是弋陽縣紅十字會在疫情發生以來實現的第二例人體器官捐獻。經醫院的全力搶救,患者生命體徵逐漸穩定,但患者顱內損傷嚴重,5月21日經專家會診已經腦死亡。今年30歲的張某正當壯年,是一企業的業務骨幹,更是家中的頂梁柱,家中還有父母和年幼的女兒。車禍發生時,遠在老家安徽的張某家屬得知張某發生車禍後,一家人心急如焚連夜驅車趕到弋陽,守候在醫院ICU病房外,陷入無盡的悲痛中,期待奇蹟能夠出現。
  • 東營:重病女孩去世,捐器官完成遺願 向逝者致敬,讓生命在愛的傳遞...
    張沙沙的器官捐獻手術現場。(圖片由受訪者提供)本報記者 徐文君 兩年前,身患重病的墾利永安鎮中心村女孩張沙沙決定捐獻器官,本報也曾多次報導。14日,黃三角早報記者了解到,張沙沙於當天早上因病去世,而她捐獻出了肝臟和腎臟,這一行為感動了不少曾經看望她、照顧她的義工們,在很多人的心中,她仍然還「活著」,活在人們的心裡。
  • 東航快速完成一項人體捐獻器官轉運任務
    中新網廣州9月1日電 (郭軍 朱同輝 陶濤)記者1日從東方航空公司了解到,8月31日下午,東航開闢綠色通道,通過MU5310航班從廣州快速轉運一例人體捐獻器官至上海。分公司還積極與機場各單位協調,為攜帶人體捐獻器官的2名旅客開闢綠色通道。14時50分,航班開始登機旅客還未來到機場。地服部保障專員立即和旅客再一次聯繫,確認旅客目前所到位置,預測旅客到達機場的時間,提前安排工作人員在機場停車位等候。15時,旅客一行到達機場,早已在停車位等候的2名地服部工作人員快速上前,協助旅客推送裝有人體捐獻器官的保溫箱,並將列印好的登機牌送至旅客手中。
  • 金華網丨十年間全國有3萬餘人逝世後捐獻器官 挽救9萬餘人生命
    11月7日,中國紅十字會在浙江杭州舉辦「生命接力·救在身邊」全國人體器官捐獻工作十周年宣傳活動。活動現場,器官移植醫生、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志願者、器官移植受者等親歷者分別講述了「我與器官捐獻的十年」,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和感受。來自溫州醫科大學的學生表演詩朗誦《一個人的球隊》,述說器官捐獻者、17歲男孩葉沙的故事。
  • 讓生命以愛的形式延續 張沙沙捐獻遺體延續3人生命
    看到這麼多陌生又溫暖的人幫助自己,沙沙的心中十分感動,她在病中寫下了自己的心願,捐獻器官,回報社會的愛心。她的陽光與善良使她成為了病友群的「精神支柱」,來自天南地北的病友知道了她的病情後,還曾主動寄來藥物,並曾集資為她安裝空調。
  • 明年清明「伍漢文」「易躍」「吳思」將在遺體器官捐獻紀念碑上留名
    她的故事經三湘都市報持續報導引發廣泛關注(詳見三湘都市報7月12日A06版、7月13日A06版、7月16日A04版、7月19日A04版),一場關於生命價值的討論正在持續。2020年清明節,「吳思」這個名字,將鐫刻上長沙市紅十字遺體器官捐獻紀念廣場的紀念碑,得到緬懷和紀念。
  • 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多年之後依然記得15歲男孩捐獻器官救了5...
    工作六年來,他已成功協調310餘例器官捐獻,自己也已籤署了器官捐獻志願書。今年是我國器官捐獻工作開展十周年。全國累計器官捐獻志願登記已達251萬人,完成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3萬餘人。但據統計,每年因終末期器官衰竭而等待移植的患者約有30萬人,缺口依然很大。這讓劉源對這份工作的信念更加堅定。
  • 他們捐獻的器官讓3000多人重獲新生
    21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舉行「生命傳遞,移路相隨」器官捐獻一千例感恩會暨2020年移友會。感恩會邀請器官捐獻者家屬講述他們替逝者捐獻器官的心路歷程,分享他們對生與死的看法。據悉,這一千例器官捐獻使三千多位患者重獲新生,給三千多個家庭帶來了希望。接受器官捐獻者向器官捐獻者親屬獻花。
  • 為生命千裡護航 海航集團旗下福州航空保障人體捐獻器官運輸
    中國航空旅遊網訊www.cnair.com  10月12日,海航集團旗下福州航空FU6560桂林=福州航班成功保障了一例人體捐獻器官的運輸。據了解,該航班於14點17分從桂林起飛,15:58分順利抵達福州長樂國際機場,比原定計劃落地時間提前了17分鐘。
  • 11月完成3次運輸!金鵬航空高效保障人體捐獻器官轉運任務
    中國航空新聞網訊:今年11月,金鵬航空累積完成三次人體捐獻器官運輸任務,在民航多單位多部門的通力協作與支持下,金鵬秉承「生命至上」理念,在數次成功保障人體捐獻器官的任務中積累豐富經驗,實現了快速通關、優先承運的目標,搭建起承載生命曙光的「空中綠色通道」,為「生命接力、愛在傳遞」貢獻民航力量。
  • 24歲研究生離世父母捐獻孩子器官助他人獲新生
    西安交大一附院腎移植科器官捐獻協調員花靜表示,牛忠楠的家屬在了解器官捐獻知識後,主動提出捐獻患者器官,捐獻了一個肝臟、兩個腎臟、兩片眼角膜,已經先後為兩名腎衰竭患者和一名終末期肝病患者進行了移植手術,使3個瀕危患者獲得重生,眼角膜目前處於備用狀態,很快可讓兩名眼病患者重獲光明。
  • 致敬深圳人體器官捐贈15年:走近因愛重生的受助人
    深圳是全國多器官捐獻最多的城市,目前已有142例器官捐獻志願,讓數百人延續了生命;656例眼角膜捐獻志願者,讓上千人重新看到世界的絢爛。此外,還有170人身後捐獻了遺體,如今,他們已經成為備受尊敬的逝者。    手術室裡穿梭著不同的醫生,有心臟科的,有腎病科的,有肝臟科的,還有趕來的眼科醫生。
  • 欽州11歲「最美女孩」捐獻器官,3歲男孩重獲新生……
    春暖花開的季節,欽州11歲小女孩李豔不幸患病去世,然而,她捐獻的肝臟讓一名面對殘酷的事實,經過慎重考慮,李豔父母做出了常人無法想像的決定:將李豔有用的器官捐獻出去,讓自己心愛的女兒以另一種方式重生!李豔是個心地善良、很有愛心的乖孩子,平時對弟弟妹妹疼愛有加,什麼事情都替他人著想。「她不在了,把器官捐獻給需要的人,成全別的家庭,我相信這也是她生前的心願」。李豔父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