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全球一半人口的亞洲季風近況如何?

2020-12-19 中國氣象數據

關注天氣新聞的人,一定對以下這些不會感到陌生:

「專家詳解近期南亞暴雨和夏季風動態」

「冬季風暴捲土重來,全美多地迎來大雪與降溫」

「冬季風暴也有名字?」

……

細心的人會發現,上面的天氣新聞都有一個共同的話題,那便是季風,作為地球的常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它。

何為季風

季風是指盛行風向隨季節而顯著變化的風。

由於陸地增溫快,散熱也快;海水增溫慢,散熱也慢,因而在不同的季節空氣會產生不同的流動方向,就會形成季風。

在南亞、東亞、赤道非洲、澳大利亞北部等,都是季風活動明顯的地區。亞洲南部和東部的季風尤為活躍,像一個「不安分」的小姑娘一樣,常常出現在大眾的視野當中。

至於為何「不安分」,一方面是因為亞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洲,加上它毗連歐洲,陸地面積也就更大了。另一方面亞歐大陸東面瀕臨的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南面又瀕臨印度洋,這樣海陸之間的溫差與其他地區相比就會顯著很多。

季風影響

東亞季風的影響範圍大致包括我國東部、朝鮮半島和日本等地。

我國東部與南部的廣大地區,正好處於大陸與海洋高低氣壓中心之間的過渡地帶,是東亞季風的必經之路。

季風它很有規律。

當年明代航海家鄭和下西洋,就是利用季風作動力。每次多在農曆十月從江蘇瀏河乘東北季風南下,次年7、8月乘西南季風北上回國。

圖片來源:新華國際

冬季,在蒙古高壓或西伯利亞高壓的控制下,我國北方的天氣晴朗、寒冷、乾燥。

東部沿海地區,常有8級以上的北或西北風伴隨寒潮南下。

夏季,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也稱夏威夷高壓)加強,為我國帶來了溫暖溼潤的空氣團。同時另一股從赤道附近的印度洋那裡吹來的西南季風,則帶來更為溼熱的空氣團。

一般情況下,西南季風帶來的水汽更多,它多影響我國西南地區南部、華南以及長江中下遊地區;東南季風的影響範圍較廣,東部地區都會受到影響。

夏季海陸氣壓形式 圖片來源:《地球上的風》

亞洲季風近況

據一項新的研究顯示,過去80年來,亞洲夏季風降雨量持續下降,這是過去448年來前所未有的下降。

有幾個因素被認為會影響亞洲夏季風的強度,包括太陽活動、火山爆發和人為排放氣溶膠。該研究顯示,硫酸鹽氣溶膠——這同時也是導致霧-霾的大氣汙染物——可能是過去80年來導致亞洲夏季風衰退的主要強制因子。

同時近期的一項研究也表示,紅海珊瑚可以證明南亞夏季風逆勢增強

紅海的珊瑚怎麼就和亞洲夏季風有了聯繫呢?

這與南亞夏季風的一個分支有關。它的移動方向為由西向東,途中經過撒哈拉沙漠,不知不覺就攜帶了沙塵,之後經過蘇丹東部一條狹窄的山口,進入紅海。

沙塵當中含有鋇,易溶於海水。它的多寡一定程度上能代表風的強度。

大自然真的是神奇無比呀,看似毫不相干的兩個東西,竟也有如此神奇的聯繫。

中國氣象數據網出品:

參考資料:《地球上的風》、《中國氣象報》

相關焦點

  • 亞洲氣候特徵:氣候類型複雜多樣,熱帶和溫帶季風氣候為亞洲獨有
    根據全球不同區域的氣候特徵來劃分出不同的氣候類型,主要的氣候類型包括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極地氣候和高山高寒氣候等等。
  • 大氣所揭示不同緯度火山爆發對全球季風降水的影響
    全球季風區是全球人口分布密度最大的地區之一,季風的異常活動伴隨出現的洪澇和乾旱事件對社會經濟發展有著重大影響。火山活動作為自然外強迫中的重要因子,能夠通過噴發產生硫酸鹽氣溶膠,減少到達地面的太陽短波輻射,產生冷卻作用,減弱全球水循環。因此理解火山爆發對全球季風降水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科學和社會意義。
  • 揭示亞洲-澳大利亞季風的變化模式和機制
    揭示亞洲-澳大利亞季風的變化模式和機制亞洲季風前緣(左)和澳大利亞季風前緣(右)的降雨記錄均顯示小冰期降雨減少,而熱帶西太平洋地區的降雨記錄則顯示降雨增多,指示小冰期熱帶輻合帶的收縮。   西太平洋地區是全球人口密度最大的區域之一,未來氣候變化過程中西太平洋地區的降雨在時間和空間上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對區域社會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近
  • 亞洲季風可追溯至六十四萬年前
    (原標題: 亞洲季風可追溯至六十四萬年前)
  • 威脅全球近一半人口的寄生蟲病
    直到今天,在全球範圍內,還有一種寄生蟲病,威脅著世界上近一半人口,它愛滋病、結核病一起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全球3大公共衛生問題,這種寄生蟲病就是瘧疾。今年4月25日是第13個世界瘧疾日(World Malaria Day)。世界瘧疾日由世界衛生大會在2007年5月第六十屆會議上設立,旨在推動全球進行瘧疾防治。
  • 13億多人口,面積不足中國三分之一,印度為何能養活這麼多人口?
    印度人口超過13億,是目前全球第二人口大國,其面積為298萬平方公裡,不足中國三分之一。然而印度糧食自給率接近100%,每年還能出口1000萬噸大米。而相比之下,中國糧食自給率不到90%,相當於有一億多人的糧食缺口,是全球最大糧食進口國。為何印度能養活這麼多人口呢?
  • 中國和印度都是季風氣候顯著的國家,但冬夏季風的強弱卻完全不同
    「大氣環流」是氣候形成原因中的重要因素,包括氣壓帶、風帶和季風環流,我們知道全球的氣壓帶和風帶是由於「三圈環流」的結果。而季風環流卻不是,季風是指大範圍地區盛行風隨季節而發生顯著改變的現象,這種冬夏季節風向完全相反的現象,主要是由於海陸熱力性質而產生的。
  • 高中地理——每日講1題(西伯利亞、亞洲地形與氣候、人口遷移)
    (9種氣候),其中季風氣候和大陸性氣候的分布範圍最廣。;④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主要分布在我國的秦嶺-淮河以南和日本的南部;⑤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沿岸;⑥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北沿海地區
  • 亞洲人口最少的國家,卻有全球最擁擠的首都,人口密度比印度還高
    而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就是一個極具反差的國家,它是亞洲人口最少的國家,但卻有著全球最擁擠的城市之一,人口密度比印度還要高,你知道是哪裡嗎? 亞洲地區是全球人口最集中的地區,或許是亞洲的地理條件相對較好,也或許是亞洲民族的傳統,亞洲素來盛產「人口大國」,中國,印度和印尼,巴基斯坦,孟加拉國都是世界前十排名的人口大國
  • 玩轉地理 | 亞洲季風從哪兒來
    世界上許多地方都有季風現象,但以亞洲南部和東部的季風現象最為顯著。由於東亞和南亞(及東南亞)所處的位置不同,所以這些地方季風的形成和特點都有很大的不同:東亞季風主要是由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引起的,南亞季風是由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和行星風系(氣壓帶、風帶)的季節性移動共同作用引起的。東亞位於世界最大的大陸(亞洲大陸)的東端,面臨著世界上最遼闊的海洋(太平洋)。
  • 多麼痛的領悟,什麼是季風氣候?
    世界上季風最顯著的地區是:亞洲東南部,非洲中部和西部,澳大利亞北部等。因此,亞洲東南岸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季風氣候區。在季風的饋贈下,水稻養活了世界一半人口,還形成一個水稻美食圈,各國都有水稻製作的特色美食。日本的壽司。
  • 亞洲氣候特徵:氣候類型複雜多樣,熱帶和溫帶季風氣候為亞洲獨有
    根據全球不同區域的氣候特徵來劃分出不同的氣候類型,主要的氣候類型包括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極地氣候和高山高寒氣候等等。
  • 為什麼東亞、東南亞和南亞地區,會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地方?
    當今世界的總人口已經超過77億人,以目前全世界的人口增長速度,不出5年,全球的總人口將會邁上80億總人口大關。我們地球表面的陸地面積總共約為1.49億平方千米,約佔地球表面面積的30%,全球陸地可以分為七大洲,地球上的人口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是極不均勻的,其中亞洲的東亞、東南亞和南亞地區是世界上人口最為稠密的地方。
  • 全球糧食產量最多的六個國家,亞洲佔了一半,另外一半呢
    這六個國家都是人口大國,有五個是世界人口的前五名,人口都超過2億,就是中國、印度、美國、印度尼西亞和巴西,俄羅斯也是世界人口第九名,有1.47億人口。這也比較合理,人口和產糧大體上應該要正相關的,吃飯的人多,產量自然就要多才能滿足。那麼,這些國家分別生產了多少糧食呢?平均畝產水平又怎麼樣?我們以2019年的統計數據為基礎,分析如下。
  • 潘基文:亞洲是全球減貧事業的排頭兵
    潘基文:亞洲是全球減貧事業的排頭兵 發布時間:2020-12-16 11:29: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12月15日電 (劉亮)博鰲亞洲論壇《亞洲減貧報告2020
  • 世界上人口超過兩千萬的島嶼有幾個?其中有多少個在亞洲
    爪哇島位於東南亞的赤道南方,面積13.88萬平方公裡,印度尼西亞號稱萬島之國,全國有17508個島嶼,爪哇島只能排在第五位,但人口卻是最多,印度尼西亞的首都雅加達也在這個島上,也是印度尼西亞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全國超過一半以上的人口都在這裡。爪哇島自然條件優越,屬於熱帶雨林氣候,土地利用率高,物產和資源豐富,所以人口密度非常高。
  • 【中國科學報】西南現代季風氣候在新近紀已形成
    記者從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獲悉,該園助理研究員蘇濤博士和合作者研究發現,我國西南地區的季風氣候在新近紀已經形成。該研究結果日前發表於《氣象與大氣科學》。  據蘇濤介紹,季風氣候是全球重要的氣候類型,世界三分之二的人口生活在受季風氣候影響的區域。認識季風氣候的形成和演化規律對應對當今全球氣候變化有重要意義。
  • 揭示南海夏季風活動規律 提高季風預報水平
    目前,全球有6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季風區,季風活動造成的乾旱和洪澇直接影響該地區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國處於亞洲季風區,每年的天氣、氣候深受季風活動的影響,特別是在5月~9月的汛期,中國大範圍地區的降水分布、降水帶移動以及旱澇災害在很大程度上受夏季風控制。
  • 全球升溫2青藏高原徑流變化及影響獲揭示
    原標題:全球升溫2青藏高原徑流變化及影響獲揭示    1月13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發布消息稱,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研究員汪濤及合作者利用觀測數據約束了地球系統模式對降水和徑流的未來預估
  • 高中地理——每日講1題(等溫線、熱帶季風氣候、亞洲的氣候)
    ①K地位於印度的西南部,夏季時受西南季風的影響,降水較多,為熱帶季風氣候;②四幅氣溫-降水圖中,「以溫定帶、以水定型」。因此綜合來看,選項D正確,K的氣候為熱帶季風氣候。亞洲地域遼闊,氣候類型多樣(9種氣候),季風氣候和大陸性氣候的分布範圍最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