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亞洲-澳大利亞季風的變化模式和機制

2021-01-20 科學網
揭示亞洲-澳大利亞季風的變化模式和機制 太陽輻射減弱導致小冰期亞洲和澳大利亞夏季風的同步撤退

    圖:小冰期亞洲-澳大利亞夏季風同步撤退。紅色符號代表小冰期降雨減少的古降雨記錄位置,藍色代表增多的位置,紫色代表沒有明顯變化的位置。亞洲季風前緣(左)和澳大利亞季風前緣(右)的降雨記錄均顯示小冰期降雨減少,而熱帶西太平洋地區的降雨記錄則顯示降雨增多,指示小冰期熱帶輻合帶的收縮。

 

西太平洋地區是全球人口密度最大的區域之一,未來氣候變化過程中西太平洋地區的降雨在時間和空間上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對區域社會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近日,Nature Geoscience 以長文(Article)的形式在線刊登了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副研究員晏宏等的最新研究成果。在題為《小冰期西太平洋熱帶輻合帶動力學》(Dynamics of the 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 over the western Pacific during the Little Ice Age)的研究論文中,研究團隊對過去千年亞洲-澳大利亞季風的變化進行了詳細的分析,並對其變化模式和機制進行了探討。

熱帶地區的降雨主要發生在一條狹窄的輻合抬升帶上(學名熱帶輻合帶)。熱帶輻合帶的位置和強度控制著熱帶地區降雨的時空分布。同時,通過水汽供給和氣壓梯度力的作用,熱帶輻合帶還會對鄰近大陸的季風強度產生重要影響。在長時間尺度上(軌道-千年),研究顯示熱帶輻合帶通常會出現整體位置的南北平移,這種平移通常會導致南北半球熱帶地區的降雨出現相反的變化。比如,當熱帶輻合帶整體北移的時候,北半球熱帶地區降雨會增加,而南半球熱帶地區則會減少。

雖然長時間尺度熱帶輻合帶的變化已經得到了清楚的認識,但是在與人類社會密切相關的短時間尺度(年代-百年),熱帶輻合帶的變化模式和機制仍然不清楚。研究者通過對亞洲-澳大利亞季風區古降雨記錄的綜合分析,發現亞洲夏季風和澳大利亞夏季風在最近的小冰期中(約公元1400-1850年)出現了同步撤退的現象。這種南北半球夏季風同步撤退的情況與長時間尺度上的反向變化(熱帶輻合帶平移導致)完全不一樣。研究團隊提出了一種新的術語名為「熱帶輻合帶收縮」(ITCZ contraction)來解釋這一現象。

通過進一步的分析,研究團隊認為熱帶輻合帶的收縮可能與小冰期期間太陽能量輸出的減弱有關。由於陸地降溫比海洋快,小冰期太陽輻射的減弱會導致陸地-海洋的熱力差減弱,從而減弱海洋向陸地的水汽輸送能力。西太平洋地區的特殊格局(赤道地區為海洋,南北半球為亞洲大陸和澳大利亞大陸)條件下,則演變為熱帶向南北大陸水汽輸送的減弱,從而出現熱帶輻合帶收縮的現象。研究團隊利用多個氣候模式的模擬結果也證實了這一現象。

此項研究得到了科技部、自然科學基金委及科學院項目的支持。(來源: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揭示南海夏季風活動規律 提高季風預報水平
    季風區又是全球大氣能量和水汽的主要供應區,全球大氣運動和天氣氣候變化都直接與季風活動有關。  過去20餘年中,國際上先後進行了不少與季風有關的大規模科學試驗,如國際夏季風試驗(MONEX)、澳大利亞季風試驗(AMEX),但這些試驗重點都放在印度—阿拉伯海和西、中太平洋地區,並且偏重研究兩個極端季節(6月~8月和12月~2月),很少注意到過渡季節(4月~5月)的變化和其它地區的季風問題,使得許多季風的科學問題,特別是與位於印度及其鄰近海域以外的東亞夏季風爆發與活動有關的科學問題仍然未得到解決
  • 大氣所揭示不同緯度火山爆發對全球季風降水的影響
    前人研究基於模式模擬指出熱帶火山爆發會使季風區降水減少,季風環流減弱,並歸因於海陸熱力差異的減小。近年來也有研究發現不同緯度的火山爆發會通過影響環流對季風降水產生不同影響,但物理機制解釋仍存在不足。
  • 科學網—揭示蒙古高原隆升對亞洲氣候形成的影響
    東亞冬季風對高原隆升的響應 本報訊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範圍最大的地形,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極」之稱,其隆升過程對亞洲乃至全球的氣候變化有至關重要的影響。青藏高原通過動力和熱力作用能顯著加強大氣的準定常行星波、印度季風和東亞季風以及亞洲內陸地區的乾旱。然而,已有研究大多針對青藏高原主體的影響,對其周邊各個小地形(如蒙古高原)的貢獻缺乏足夠關注。蒙古高原位於青藏高原以北,平均海拔約為1500~2000米,多數研究認為蒙古高原的隆升與印度—歐亞板塊的碰撞有關,是青藏高原隆升的副產品,其隆升時間比青藏高原主體晚。
  • 【中國科學報】揭示蒙古高原隆升對亞洲氣候形成的影響
    東亞冬季風對高原隆升的響應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範圍最大的地形,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極」之稱,其隆升過程對亞洲乃至全球的氣候變化有至關重要的影響。青藏高原通過動力和熱力作用能顯著加強大氣的準定常行星波、印度季風和東亞季風以及亞洲內陸地區的乾旱。然而,已有研究大多針對青藏高原主體的影響,對其周邊各個小地形(如蒙古高原)的貢獻缺乏足夠關注。蒙古高原位於青藏高原以北,平均海拔約為1500~2000米,多數研究認為蒙古高原的隆升與印度—歐亞板塊的碰撞有關,是青藏高原隆升的副產品,其隆升時間比青藏高原主體晚。
  • 東南亞及周邊地區氣候變化
    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影響是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全球性問題。東南亞及周邊地區屬於亞洲季風系統的關鍵區,該區域是亞洲季風與ENSO 相互作用、太平洋與印度洋相互作用、南北半球相互作用的交匯中心,是氣候變化最為活躍的區域之一,也是受氣候變化不利影響最為嚴重的區域之一。
  • 大氣所揭示全球陸地季風區水循環對全球增暖響應的整體圖像
    全球季風區通常被劃分為三部分,即亞洲-澳洲季風區(簡稱「亞澳季風」,包括著名的印度季風/南亞季風、東亞季風、西北太平洋季風和澳洲季風)、非洲季風(含北部非洲季風和南部非洲季風)、美洲季風(含北美季風和南美季風)。季風降水和水循環過程對於全球水循環具有重要影響。
  • 地質地球所等揭示全新世東亞季風與人類活動存在500年周期的同步變化
    氣候變化的最基本的特徵是它的周期性和事件的不確定性。由於周期性氣候變化的過程、規律、機制在預報、預警方面的優勢和需求,它是近年來學界研究的焦點之一。迄今,對於周期性氣候變化與社會變遷的許多研究成果,多來自有文獻記載的歷史時期,其時間和過程較準確可靠。
  • 大氣所揭示火山爆發對全球乾旱區降水的影響及其物理機制
    作為對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最敏感的地區之一,理解乾旱區對輻射強迫的響應具有重要科學和社會意義。前人研究集中於人為外強迫(如溫室氣體,人為氣溶膠等)對乾旱區氣候變化的影響,對自然外強迫的影響關注較少。火山爆發作為自然外強迫中引起大幅度輻射強迫變化的因子,能夠通過噴發產生硫酸鹽氣溶膠,減少到達地面的太陽短波輻射,產生冷卻作用。理解火山爆發對乾旱區降水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 影響全球一半人口的亞洲季風近況如何?
    ……細心的人會發現,上面的天氣新聞都有一個共同的話題,那便是季風,作為地球的常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它。何為季風季風是指盛行風向隨季節而顯著變化的風。由於陸地增溫快,散熱也快;海水增溫慢,散熱也慢,因而在不同的季節空氣會產生不同的流動方向,就會形成季風。在南亞、東亞、赤道非洲、澳大利亞北部等,都是季風活動明顯的地區。亞洲南部和東部的季風尤為活躍,像一個「不安分」的小姑娘一樣,常常出現在大眾的視野當中。
  • 全球升溫2青藏高原徑流變化及影響獲揭示
    原標題:全球升溫2青藏高原徑流變化及影響獲揭示    1月13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發布消息稱,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研究員汪濤及合作者利用觀測數據約束了地球系統模式對降水和徑流的未來預估
  • 科學家對古近紀海洋表面溫度變化機制提出新見解
    海洋環流系統中,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表現為海洋表層環流由南半球穿過赤道流向北半球而海洋底層環流流回南半球,在現代氣候突變事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包括亞洲的季風環流變化都認為和此密切相關。因此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變化的機制及預測是當今海洋學和氣候變化研究的熱點問題。
  • 上海生科院揭示花粉管生長模式從管狀到泡狀的轉變機制
    之前的研究表明,LePRK1能夠和另外一個番茄花粉受體激酶LePRK2以及一個RopGEF蛋白——KPP (Kinase Partner Protein,激酶伴侶蛋白)相互作用,但LePRK1在番茄花粉管體內的生物學功能及其作用機制一直是未知的。
  • 為何季風氣候只出現在大陸的東岸?盤點世界上主要的季風氣候區!
    1、季風的成因季風是風向隨季節變化而有顯著變化的風系,它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區域內下墊面性質的不同,熱力反映的差異,如大陸和海洋比熱的不同而形成的海陸間的熱力差異等,亞歐大陸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陸,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洋,這二者之間的熱力差異最為明顯,因此亞洲東部季風氣候最為明顯。
  • 【科技日報】爬行動物卵生與胎生繁殖模式進化遺傳機制揭示
    【科技日報】爬行動物卵生與胎生繁殖模式進化遺傳機制揭示 2019-02-14 科技日報 趙漢斌 【字體:大 中 小】
  • 亞洲季風可追溯至六十四萬年前
    (原標題: 亞洲季風可追溯至六十四萬年前)
  • 冰河時期地圖預測澳大利亞氣候變化模式
    印度亞洲新聞社(IANS)1月20日雪梨消息 新繪製的上一次冰河時期地球表面的地圖表明,受未來氣候變化的影響,澳大利亞北部將變的更溼潤,而南部將會更乾燥。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地球科學研究院的蒂莫西?
  • 黃土高原西部全新世季風變化及突變事件精細結構研究獲進展
    深入研究全新世氣候突變事件在不同區域的起迄時間、表現形式、內部結構和轉型特徵等對理解其規律及觸發和傳輸機制有重要意義,是預估未來全球變暖背景下氣候變化的重要依據。 黃土高原位於亞洲夏季風北緣,是研究高低緯氣候系統相互作用的理想區域。黃土-古土壤序列在理解東亞第四紀氣候變化中發揮重要作用。
  • 爬行動物卵生與胎生繁殖模式進化遺傳機制揭示
    脊椎動物繁殖模式主要分為卵生和胎生兩種。卵生如何進化為胎生是十分重要的基礎性生物學問題。13日來自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消息,中外研究人員合作,成功揭示了爬行動物卵生和胎生繁殖模式進化遺傳機制。胎生繁殖模式具有優化胚胎發育環境和保護胚胎不受外在不利影響的作用,因而可以大大提高後代的存活率和適合度。包括蜥蜴、蛇和蚓蜥等的有鱗類爬行動物約有20%的胎生物種,其獨立起源次數可能達98至129次,超過整個脊椎動物的胎生起源次數的2/3。但胎生進化伴隨卵殼退化、胚胎附著、胎盤發育、受精卵延長滯留、免疫耐受等方面,遺傳機制研究尚屬空白。
  • 南海海洋所等揭示熱帶印度洋赤道上升流季節內變化機制
    近日獲悉,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東曉團隊及合作者,利用觀察數據並結合數模,闡述並揭示了熱帶印度洋赤道上升流(簡稱為東印赤道上升流)的季節內變化特徵和機制,相關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 中歐科學家首次揭示人類活動引起魚類行為變化對生態系統的影響機制
    12月15日,國際頂級氣候變化期刊「全球生物變化」(Global Change Biology)在線刊登了中歐科學家聯合發表的關於人類活動引起的魚類行為變化對生態系統結構影響的最新研究成果科學家們以魚群為研究對象,首次利用數學建模揭示了魚類行為變化對生物種群乃至整個生態系統的影響機制。成果由揚州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及與丹麥海洋研究所、瑞典于默奧大學生態環境學院共同完成。   人類活動種類之多,範圍之廣,強度之深,正在極大地改變著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