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技術好,價格便宜,葉儉英的剪髮店積攢了不少老顧客。
□文/圖江門日報見習記者畢松傑
「快,裡邊請,稍微坐一下,很快就到你了。」臘月二十七,當記者走進鶴山市宅梧鎮的「英姐剪髮店」時,葉儉英把記者誤認為了顧客,熱情招呼起來。不一會兒,又見門外一對年輕夫婦帶著小孩前來剪髮,並與英姐熟絡地聊起了家常。
臨近春節,「英姐剪髮店」越發熱鬧,時常傳來歡聲笑語。「最近幾天人比較多,基本每天都要忙到晚上10時多。雖然很累,但是一想到能多賺點,過個好年,也就值了。」眼前這個積極樂觀的英姐,讓人難以把她與幾年前那個低落、彷徨的貧困戶聯繫到一塊。如今,英姐通過經營這家剪髮店,每個月有兩三千元收入,加上鎮裡扶貧政策的照顧,供養兩個孩子上學也沒太大問題,日子正一天天變好。
培訓班中年齡最大的學生
葉儉英,鶴山市雙合鎮雙橋都村村民,丈夫早年因車禍去世,留下一雙還在讀書的兒女。自此,英姐以單親媽媽身份承擔起了家庭重任,靠在家種菜維持生活。
2017年8月,颱風「天鴿」來襲,英姐種植的節瓜還未成熟就被吹毀,大半年的辛苦勞作全部化為烏有。「一雙兒女正處在上學階段,學習、生活的成本增加,本來不多的收入更加顯得捉襟見肘。」一場颱風,「吹」來了英姐的新憂慮:「種田看天吃飯,不如外出打工。但外出打工,自己年齡偏大,又沒一門技藝,賺不到多少錢。」
正當英姐一籌莫展,陷入低落、彷徨之際,時任市公安局駐雙合鎮扶貧幹部高廷珂主動找到了英姐,鼓勵她不要灰心。在交談中,高廷珂發現,英姐對美容美髮有興趣,但一直沒有機會學。「在鶴山市開展的精準扶貧就業技能培訓中,就有關於『美髮師』的課程,這與英姐的想法不謀而合。」隨後,高廷珂四處奔波,爭取補助資金,為英姐解決了報名參加培訓班的費用。
英姐回憶道:「在培訓班裡,我是年齡最大的,學起來相較其他人會慢一點。但為了今後的生活,我就必須付出加倍的努力。」
3個月後,英姐順利「出師」,並在沙坪街道的一間髮廊應聘成功,幹了幾個月,獲得了老闆和顧客的不少點讚。
自主創業當起老闆
幾個月後,英姐從髮廊辭職,因為她有了一個更加大膽的想法。
「我想,自己既然學了一門手藝,與其給別人打工,為何不自己創業當老闆呢?」英姐的這一想法很快就得到了雙合鎮扶貧辦的認可。
「很開心能看到英姐有這樣的決心,只要她有信心,我們一定大力支持和配合。」高廷珂說到做到,迅速為英姐申請到資金3000元用於店面裝修,並補貼了大半年的店面租金。
攢夠啟動資金後,英姐在宅梧鎮鶴山三中門口物色了一個合適的店鋪。「這裡的學生多,人流量大,還有就是我的小兒子就在旁邊念書,平時照顧他也比較方便。」
2018年5月18日,「英姐剪髮店」正式開業。開業當天,前來剪髮的顧客絡繹不絕,英姐更是從早上一直忙到了晚上。「創業雖然辛苦,但累得有收穫。能靠自己的雙手改變窮日子,摘掉『貧困帽』,這種滋味格外的甘甜。」英姐說。
想給孩子買臺電腦
經過1年多的經營,英姐的剪髮店逐漸走上正軌,還積攢了不少老顧客,生意有聲有色。
住在離剪髮店約5公裡之外的梁伯便是其中之一。自從「英姐剪髮店」開業以來,梁伯的身影沒少出現,問其原因,他答道:「這裡技術好、價格低、服務棒,關鍵是老闆娘人也好。」
在剪髮店的一隅,擺放著一臺上了「年紀」的縫紉機。經詢問才得知,除了給人剪髮外,英姐還在為別人編織袋子,按件結算,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她便會開始操勞「副業」。此外,她還會主動承包一些手工活回來做,每做一個能賺到2分錢。
記者忍不住提問:「這樣『白加黑』地做,不累嗎?」英姐左顧右盼,故意壓低了聲音:「累當然累,不過我有一個新年願望還沒完成,我想買一臺電腦給我的孩子。別人家的孩子都有電腦,他們也特別想有。作為母親,我想滿足他們這個心願。」
當被問及自己的新年願望時,英姐猶豫了一會,說道:「新的一年我想購置一臺燙髮的機器,進一步拓寬店鋪的業務,這樣就能賺更多的錢了。」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一方面實施教育幫扶,為英姐的兩個孩子發放年度生活補助合計4750元;另一方面實施資產收益幫扶,入股光伏一期產業扶貧、鶴山市品雙農業有限公司合作幫扶、江門市雙好茶業有限公司合作幫扶等項目,去年共發放分紅3400元。此外,我們還會定期開展慰問活動。」雙合鎮扶貧辦負責人曾湛標介紹。
「感謝政府在就業培訓、創業指導方面給予我的支持,有夢想才有希望,新的一年,我要努力實現一個又一個願望。」英姐堅定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