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幣試鑄幣、樣幣

2020-12-14 詩舉雅樂

中國近代機制銅元自光緒二十六年( 1900) 在廣東省誕生至1949 年新中國成立止,其間歷經晚清與民國兩個歷史時期。新中國成立初期,機制銅元在廣西等個別邊遠省份和地區仍有局部流通,直至50 年代後。

銅元作為傳統制錢的替代品,近半個世紀來承擔近代中國的輔助貨幣,在抵制外幣流入、調劑貨幣流通方面曾發揮著特殊作用。其時甚至在勞工、農民等社會底層,銅元一度承擔主幣職能。隨著近代中國社會災難深重,經濟日漸式微,貨幣體系也由統一而割裂,由割裂而紊亂。統治者濫鑄無度,地方軍閥於是競相漁利,直至各地銅元盜鑄蜂起。私版盛行,除民間私鑄,「官私」、「局私」、「洋私」等不一而足。錢法大亂,反過來又加劇了經濟與金融的混亂程度。可以說私版銅元從一個側面直接見證了近代中國貨幣體系的興衰。本文試圖從近代中國私版銅元的產生背景與成因、私版銅元的來源與大致分類入手,探討其對當時經濟社會的嚴重危害,進而闡述一國貨幣體系的自主性、統一性、宏觀性對幣值穩定、平抑物價進而保持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的極端重要性。

一近代私版銅元的背景與成因

私鑄幣特指在特定歷史時期,由集團或個人仿照官方流通貨幣非法鑄造的各種貨幣。私版銅元指晚清民國時期國內外各種勢力非法仿鑄的銅輔幣。因當時銅元流通範圍最廣,私版銅元也就成為近代中國鑄幣史上數量最大、流布最廣的非法貨幣。

清朝末年,國力日衰,外國貨幣大量湧入中國市場,傳統的制錢貨幣流通體制幾近崩潰。清政府於光緒二十六年( 1900) 由兩廣總督李鴻章主持,仿照港仙鑄行「光緒元寶」機制銅元,以抵制外國銅元,救濟「錢荒」。此是為中國鑄行銅元之肇始。

初期銅元完全仿港仙形制,衝壓機鑄,以「仙」為計算單位。鑄造銅元初衷本想與此前廣東鑄行的銀元直接掛鈎使用,然中國幾千年來銀銅並行的貨幣體制使百姓不習慣以「仙」為單位的換算方式,且銀銅之間也無固定比價。為迎合當時社會這種獨特的貨幣需求,當局把換算單位由「仙」改為「文」,將幣面外緣計值「每百枚換一元」改為「每枚當制錢十文」,使其直接與制錢掛鈎。計值改變後銅元市場需求量大增,當局因此獲利頗豐。但豐厚的利潤刺激各地競相鼓鑄,鑄量激增,貨幣體系漸趨混亂。

其實到光緒年間,經歷了鹹豐鑄行大錢引起的惡性通貨膨脹,制錢已一蹶不振。鹹豐大錢7 個主要品類中只有當十大錢保留下來,與「同治重寶當十」、「光緒重寶當十」一道在市面上流通,而銅元成為這些當十大錢規範的替代品。換言之,銅元之所以受到商民歡迎,一方面是因補救了制錢匱乏引起的「錢荒」,迎合了當時市場貨幣流通需要,另一方面是因為其式樣新穎,製作精細,並以其具有較高的鑄幣技術而不易仿鑄,受到商民信任。然而由於銅元實質上仍是虛值大錢的繼承和衍變,它也僅是封建性貨幣向資本主義貨幣過度的產物。李鴻章鑄行銅元雖有幣制改革的成份,但後來的豐厚鑄幣利潤很快使其改變初衷。鑄造銅元成為當局彌補財政赤字的手段,搜刮民財的工具,於是各省競相鼓鑄,鑄量激增。據《中國金融論》( 張輯顏著民國十九年十月初版) 記載「光緒二十八年冬,天津銀根吃緊,市面恐慌,其時袁世凱為直隸總督,謂此為錢荒所致,於是鼓鑄銅元以救之,當時國人既苦制錢缺乏,復見銅元式樣,攜帶便利,官局所鑄,僅閱兩三月,而鑄出者數千萬枚,獲利百數十萬兩,於是日夜鼓鑄,各省亦均效尤。」到光緒三十一年( 1905) ,全國有17省鑄行銅元,5 年間鑄量由16. 9 億枚激增至75 億枚。銅元供過於求,錢法漸壞,地方民間私鑄之風盛行。

為整頓錢法維護中央鑄幣權統一,光緒三十一年,清政府在天津設立戶部造幣總廠,對各省廠統名為戶部造幣分廠,以期把鑄幣權收歸中央,實現「圜法整齊,推行盡力,用副朝廷通變宜民之至意。」光緒三十二年,度支部制定《整頓圜法章程》,把全國24 處造幣廠合併為9 處戶部分廠,並對銅元成色做了統一規定。「統一製造大清銅幣,由戶部頒發祖模,均與總廠所鑄一律,唯於正面加鑄省名一字,以便查考。」「各省所鑄銅幣,不得大宗販運出省,若各省需用銅幣,可備價至總廠領取」。

儘管發布了章程,但為時已晚。由於其時市場銅元流通量巨大,各地私鑄猖獗,加之日本奸商和個別造幣廠的「洋私」充斥沿海各省市場,幣制紊亂已是頹勢難挽。事實上,晚清政府已經認識到銅元鑄權統一性、鑄量計劃性的極端重要,並採取了一些措施,奈何積重難返,收效甚微。宣統二年( 1910) 《幣制則例》重申:銀元、銅元的鑄造權統由中央掌管,七錢二分制銀元定為主幣,經批准生產的銅元定為輔幣,未經批准的銅元應停止鑄造。然而幣制改革終無實質性進展,銅元私鑄之風也難以禁絕。

民國初建之時,市場繼續流通「光緒元寶」和「大清銅幣』兩類當十銅元。民國元年( 1912) 3 月南京造幣廠發行「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當十銅元,次年續有較多發行。這種新式銅元很快流布全國,逐步取代了清政府的舊式銅元。由於民國時期政權不統一,地方軍閥割據自雄,為補充軍費紛紛設局,競相鼓鑄。這些銅元成色不一,粗精各異,面值結構混亂,有的甚至採用土法翻鑄仿製別省銅元,形成許多「官鑄私版」銅元,加劇了幣制混亂程度。直至1927 年北伐戰爭勝利,國民黨基本建立了全國統一政權後,於1928 年制定了《國幣條例草案》,對銅元鑄造作出統一規定,「輔幣規定若干,其中銅幣有『一分』和『半分』兩種,成分均為銅九五、錫四、鉛一。」1933 年國民政府廢兩改元後,銅元流通已非常稀少,之後為鎳幣所代替而退出流通。

從總體看,私版銅元的成因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是承歷史之餘緒。鹹豐朝為鎮壓太平天國起義而大量鑄行大錢,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直至光緒年間鹹豐當十錢仍在市場流通。光緒元寶當十銅元亦成為新版虛值大錢; 而儘管機制銅元技術含量較高,但因其用料少、面值大且為市場所接受,民間仿鑄、特別是外國人仿鑄成本不高,利潤豐厚,故而私版銅元大量出現。二是國家錢法鬆弛,鑄幣權失控。中央政府對各地造幣廠控制不嚴,特別是光緒三十二年,度支部把全國24處造幣廠合併為9 處以後,由於利益驅動,被關停的造幣廠實際上仍時有鑄造,形成一定數量的「局私」銅元。三是貨幣體系紊亂。由於各地濫鑄無度,市場銅元流通量大增,銅元貶值,於是民間出現把十文銅元通過加熱捶疊等方法,製作成二十文形制。日本「洋私」也有輕質二十文銅元。四是民國時期軍閥混戰,割據勢力仿鑄嚴重。由於中央集權無力,地方割據勢力大量仿鑄別省銅元,形成「官私」,嚴重擾亂了當地流通市場。

二私版銅元的來源與大致分類

通過對大量私版銅元實物的考證研究發現,近半個世紀以來,近代中國的私版銅元大致可分為「民私」、「局私」、「官私」、「洋私」四大類別。

1. 「民私」銅元。主要來源於國內民間,以衝壓、翻鑄等方法製作。常見品有「光緒元寶」、「大清銅幣」「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等。其典型特徵是:

( 1) 大多為黃銅質地,衝壓紋理較平淺漫漶,甚至以翻砂法鑄造,即所謂「細砂版」 ;

( 2) 幣面文字不規範,特別是背面英文錯誤百出; ( 3) 形制、龍紋均與官版銅元有異。

事實上,「民私」銅元在民國初年已大行其道。據《民國時期貨幣金融紀事》記載,1913 年在重慶銅元局大量鑄造十文、二十文、五十文銅元的同時,四川地方勢力也採用各種方法大量私鑄五十文、一百文銅元,當時僅成都一地即有私人造幣廠80 多家,其鑄量之大可想而知,以至於民國中後期川版「民私」銅元大量充斥市場。

2. 「局私」銅元。主要來源於被清政府關閉的地方造幣廠。這些造幣廠在當局關停命令下達後,由於廠房還在,機器設備並未完全徹底地併入別廠,因而待關停風頭一過,仍舊私下鼓鑄,形成「局私」銅元。由於這部分「局私」銅元與該廠官版銅元系出自同一衝壓模具,故在實際操作中研究者很難把私版與官版嚴格區分開來。

3. 「官私」銅元。主要來源於民國初期偏遠地區軍閥割據勢力的造幣廠。民國初年,各地軍閥競相設立造幣廠大量鑄造銅元,以百分之四十的鑄幣餘利充作軍政費用。沒有造幣廠的軍閥甚至採用土法翻鑄仿製他省銅幣,形成民國時期特有的「官私」銅元。甘肅「天水沙版」便是這種「官私」的典型。民國九年,孔繁錦任隴南鎮守使。他到任後一面購置機器,一面用土法翻砂仿鑄四川漢字銅幣、河南雙旗幣和紀念幣、江西九星圖等十文、二十文、五十文、一百文四種面值的十多種銅幣,均為粗製濫造、銅質低劣之品,從此劣幣充斥當地市場。

孔繁錦的「官私」銅元引發了當地民間私鑄蜂起,屢禁不止。秦安、甘谷等地有用磚模和泥版鑄造銅幣的,其幣制之混亂為當地史所未有。民國二十年楊虎城主政陝西後,因本省無造幣廠,曾委託四川造幣廠代鑄,即今所見「陝西省造一分、二分」之精整者。然其所屬孫蔚如部對此也有大量仿鑄,質量低劣,暗記頗多,版式複雜,即所謂「漢中版」。

4. 「洋私」銅元。主要來源於韓國、日本等外國勢力和沿海省份造幣廠。清代末年,由於韓國使用衝壓銅幣早於中國,且銅幣已退出流通代之以鎳幣,造成銅幣跌價。在韓國銀洋一元可兌換「五分」銅元200 多枚,而運到中國改鑄後可獲利一倍多。自光緒二十九年( 1903) ,在幣制紊亂、海關鬆弛的情況下,各造幣廠競相鼓鑄,使國內銅價上漲。奸商從韓國大量收購「五分」銅幣 ,經由上海、煙臺等港口偷運入境加以改鑄獲利。這便是收藏界所稱「洋私」、「韓改幣」。

有史料記載,當時有的沿海省份造幣廠「陰結洋商,隱屏鑄作」,私鑄情況嚴重,因而部分「韓改幣」可稱為「洋私」與「局私」合一的產物。「韓改幣」的另一個重要來源是日本人的純粹「洋私」。日本人公然在租界開爐鑄錢,且「欲用何省字樣,登時有錢模印之」。就存世情況看,「韓改幣」常見的有浙江、湖北、山東、福建等省的「光緒元寶十文」 。這些銅元大都未經處理直接衝壓,改鑄後文字圖案粗陋不堪,錯誤百出,有的韓國文字、圖案仍清晰可見。進入民國後,日本「洋私」銅元仍屢禁不止,充斥市場。據《民國貨幣史料》所載1918 年9 月20 日、21 日、23 日上海《新聞報》記載,「日人私鑄銅元充斥長江中下遊城市: 民國七年九月,寧垣當二十銅元私版日行充斥,聞系日人販運來寧,賤價私售,希圖漁利。近為省署察悉,已飭令商會前知各店,禁用此項銅元,以免滋生事端。」

三私版銅元對社會經濟的危害

一、鑄幣權的獨立性喪失,國家主權受到侵害。自晚清至民國,政府對私版銅元始終未能嚴厲收繳和集中銷毀,在長達半個世紀的銅元流通中,私版銅元始終躋身其中。即便是針對「洋私」銅元,民國政府最初還加以禁絕,但到後期也就任由其在市面流通。據民國十年三月十五日《錢業月報》記載: 「銅幣,不分省界,一律通用,唯近日日人私鑄值錢廿文銅幣,不獨銅色較劣,分量也較輕。故特另立行市,每廿文銅元只值錢十六文。」公然另立行市,允許其折價流通,其鑄幣權毫無獨立統一可言。另據民國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銀行月刊》記載:「中國政府於國內幣制,絕無管理之權,由各省自行操縱,所有造幣廠,亦均在各省管

轄之下。」如果說晚清還存在地方與中央爭利問題,那麼民國中央的鑄幣自主權則完全喪失,對內外各種私版銅元的控制徹底放開。其政府無力,錢法大壞由此可見一斑。

二、擾亂流通市場,導致貨幣貶值。在光緒三十一年以前,即銅元鑄行5 年內,由於銅元受到社會歡迎,商民樂用,其價格往往超過幣面計值,在市面流通時升水程度約在5% 至15% 不等。銀元對銅元的比價為:光緒二十八年,在蘇州88 枚,杭州90 枚;光緒三十一年,在寧波平均市價95 枚,安慶95 枚,上海92 至95 枚。但到光緒三十一年以後,由於鑄量激增,「民私」、「洋私」等私版銅元充斥市場,銅元價值急劇下降。宣統元年銀銅比價由110 枚至134 枚,市面流通平均貼水10%至40%,出現大幅貶值。進入民國後,各地軍閥紛紛設局開鑄,面值、重量、成色各異,與清末銅元一起流通。「民私」、「官私」、「局私」紛出,外國奸商大量傾銷「洋私」,貨幣體系紊亂程度尤甚與清末,銅元貶值幅度更大。下表為民國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銀行月刊》6 卷7 期記載的具體兌價,可見銅元貶值之快之劇。

一元之兌價比較

實際上,至民國十八年前後,銅元已跌至每元兌300 枚以外,到民國二十二年( 1933) 廢兩改元時為338 枚,直至為鎳幣所替代而退出流通。

三、破壞經濟正常運轉,危害社會政治經濟穩定。縱觀銅元從面世到退出流通,從升水到貼水,到大幅貶值,可謂其興也勃,其亡也忽。銅元貶值的主因固然是錢法不良、濫鑄無度,但也因此催生了盜鑄蜂起,加劇了幣制紊亂程度,最終導致貨幣貶值,民生日艱,嚴重動了社會政治經濟基礎。誠如當時有識之士所呼籲「夫社會中最大之成分莫如勞工,今勞工之主貨逾於法價者半矣。嗟彼食力何以聊生。長此不圖補救,則過激之化不輸而入,而生計革命之期迫矣。」

古玩交易市場已經恢復,日趨成熟! 老百姓的民意心聲——合法收藏,自由買賣,上門交易才放心!很多藏友都在問有沒有上門交易,答案是有的。但是想讓買家願意花時間去,你首先必須讓需要人知道,不是像我們一些藏友仗著自己手寶貝,感覺人家有錢人都得必須找他,找你你必須讓人知道啊!任何寶貝再好,沒有人知道,一切都是枉然。在今天,「所有的行業都將被網際網路化」,所以傳統的藝術品交易不僅有線下也有線上,只不過以前有錢的買家能看到自己喜歡古玩只能通過拍賣平臺來獲知,現在隨著網絡發達,不僅藏品價格透明化,也帶動了更多好的藏品通過網絡讓需要買家所熟知。同樣藏品價格低,佣金也低,這也造就了一批投資賺差價買家通過網絡來尋找藏品。

買家買藏品很方便,只要是自己能查的到的或者信賴的他們自然會買。網際網路加、大數據精準分析客戶推廣的方式,通過網絡合作推廣,不用出門,只要高清圖片即可,只是賣的價格只有平臺的50%--70%,可以在當地交易。服務費極很低。如果你手上古玩什麼都沒有做過,是不會有買家買的,就是家有千寶無人知,導致只能放在自己手上,導致有價無市。很多藏友還在等,不管市場怎麼變化,不去推廣,永遠都出手不了,不然都是自欺欺人罷了。

這種興起的通過網絡推廣的方式能從最大程度上打破了傳統拍賣在地域上的局限,買家不必長途辛勞參加現場活動,而這種方式適合願意低價出手、沒有時間出遠門、對大城市沒有安全感的朋友 ,有想嘗試的藏友在通過這種方式時一定要問清楚,是怎麼查到你藏品信息,不要花了錢沒有辦到事。

收藏藝術品從線下走到線上,中藝復興找到新突破

古玩藝術品因其具有的收藏價值、文化價值、觀賞價值以及不可複製性,讓收藏者願不遠萬裡前去赴約,許以千金只求抱得珍品歸。中國作為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古國之一,前人留下的傳世古玩藝術品不計其數,古玩藝術品交易需求不小,但是傳統的線下古玩藝術品交易方式存在著許多弊端。未來行業格局將出現「兩端」分化。高端文物藝術精品仍將牢牢「攢」在龍頭拍賣公司「手中」,大量中低端藝術品、美術品的拍賣交易,將以全新模式「線上」面貌出現在大眾面前。藝術品交易網絡化已經處於發展中階段,但為大勢所趨。

傳統線下古玩藝術品交易,不管是展覽還是拍賣的形式都受到了地域和空間的限制,知名展覽或拍賣機構大多集中在一、二線城市,譬如北京著名的798藝術區,國內外消費者在購買古玩藝術品時都要長途奔波,耗費購買之外的時間和費用。此外,由於線下畫廊屬於私下交易,成交價格保密,傳統線下古玩藝術品交易還存在價值發掘模糊、信息不對稱、信息獲取不及時等缺點。

傳統線下古玩藝術品交易靠人情、關係維護,渠道和展覽的品牌價值在交易鏈中充當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屬於小眾的圈子式交易模式,導致優質的藝術品資源被壟斷在少數人手中。同時,線下展覽的運營成本高。此外,線下舉辦古玩藝術品拍賣需要印製畫冊並進行預展,使線下藝術品交易的成本非常高。相比之下,線上藝術品交易具有準入門檻低、交易成本低、消費頻率高、跨境交易便利等優點,自然吸引了傳統展覽、拍賣機構進行網際網路化。

藝術品屬於高端消費品,與人均消費水平和高淨值人群數量呈正相關性。隨著大眾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開始從追求物質消費走向走向精神消費,而這正是藝術品市場開始發展,並走進尋常百姓家的基本條件。據目前公開統計顯示,國內人均GDP超過1.5萬美元的一線城市有兩個,人均GDP超過一萬美元的省市已多達8個;《2016年度中國高淨值人群資產配置趨勢全解析》的數據則顯示中國大陸地區的千萬富豪約有134萬名千萬富豪。線上藝術品交易具有非常多的潛在消費者,但由於大眾藝術品消費尚未成型,若要快速發展還需培育大眾消費市場。為了貼近大眾消費者,許多網站已經開始嘗試從藝術IP授權、衍生品等更接近大眾的領域切入來長期培養藝術品消費,比如Lofter的照片衝印、畫框製作,以及故宮博物館推出的佛珠耳機等便是藝術衍生品。

雖然線上藝術品交易平臺是利於藝術品走向大眾,降低消費門檻的方式,但是由於各方監管存在不完善之處,讓消費者對線上交易形式存在較多擔憂,目前線上藝術品交易還是以低價銷售為主,只能作為一種展示手段,對線下藝術品交易的不足之處進行補充。據相關業內人士看法2018年古玩藝術品線上交易量會超過傳統的線下交易。現在是網際網路時代,以後每個行業都會形成線上平臺,所以不懂線上的朋友你們得學習了,要跟著大趨勢走。

相關焦點

  • 銅幣試鑄幣、樣幣
    一近代私版銅元的背景與成因私鑄幣特指在特定歷史時期,由集團或個人仿照官方流通貨幣非法鑄造的各種貨幣。私版銅元指晚清民國時期國內外各種勢力非法仿鑄的銅輔幣。因當時銅元流通範圍最廣,私版銅元也就成為近代中國鑄幣史上數量最大、流布最廣的非法貨幣。
  • 大清銅幣光緒元寶二十文,戶部價格是多少?
    戶部在古代屬於朝廷的財政機構,而清代的機制幣是在戶部的批准下將模具下發到各種鑄造,而自身也具有鑄幣的職責,今天我專門與各位談一下上述兩種二十文光緒元寶與大清銅幣價位是多少的問題:戶部光緒元寶二十文>一.數量不多的試鑄幣值數十萬在一種錢幣還未投入正式使用之前需產生試鑄幣,在清代戶部有這麼規定外,其它省份一律如此,於是戶部也產生過試鑄幣,因為它的產生必定決定以後大批量鑄發,由於是財政部門經常與天子接觸,樣品給其過目也不能馬虎從事,於是所出的樣幣非常精美,壓力也足,紋飾清晰,當時出現過戶部龍
  • 北京誠軒拍賣2020秋拍:己酉大清銅幣中心「汴」試鑄樣幣以287.5萬...
    12月15日,北京誠軒拍賣2020秋季拍賣會機制幣專場在北京崑崙飯店舉槌開拍,其中己酉大清銅幣中心「汴」試鑄樣幣四枚/均PCGS評級以 287.5 萬元成交。己酉大清銅幣中心「汴」試鑄樣幣四枚/均PCGS評級估價(人民幣):2,500,000-3,000,0001909年己酉大清銅幣中心「汴」二十文、五文、二文、黃銅一文試鑄樣幣各一枚,計四枚,CCC-536、534、533、532/CL-HON.32、31、30、29,光邊,度支部造幣汴廠試鑄
  • 宣統三年大清銅幣十文樣幣
    宣統三年大清銅幣十文樣幣 成交價(人民幣):391,000 簡介 宣統三年大清銅幣十文樣幣一枚,Y-27/CL-HB.95a,幣坯製作精良,鑄造壓力十足,字口平坦,外緣明顯異於流通版,極具樣幣風範;據《中國機制銅元目錄》
  • 袁大頭試鑄幣
    「袁大頭」標準叫法是袁世凱像背嘉禾壹圓銀幣,但在正式開鑄銀幣前,有用銅衝壓試機這一過程,其試機結果稱為試機樣幣。「初始試鑄幣」—是指任何一款機制幣,一切鑄幣工作已臻妥善,奉批開始鑄幣「後」所產出。「初始試鑄幣」產出後,經過檢視,發現缺點,微調、改正、修圖,再重新鑄造,達可呈上御覽核批的階段,該批幣就稱為「試鑄樣幣」。之後,還有報審「呈報樣幣」階段,就是逐一向上報審批通過,之後批量生產流通的銀幣。
  • 頂級藏品——宣統三年大清銅幣二分試鑄樣幣
    機制銀元目前的價格已高高在上超越歷史高位,我實在是高攀不起,只能放棄,如此稀缺的銅元樣幣這種價格還是可以接受,究其原因不外乎銅元屬於輔幣,沒能像銀主幣那麼受重視,在我看來銅元的古銅色包漿給人以歷史的滄桑感,其漂亮程度遠超銀元,現在被熱炒的軍閥幣價格已經非常嚇人,你想得到這些銀幣幾乎在每個星期的網拍都能得到,而此類極度稀缺的銅樣幣卻是非常少見,除了價格還有緣分據《中國錢幣史略》記載:宣統二年(
  • 拍賣場上那些百萬級別的大清銅幣鑑賞
    另以五角、二角伍分,一角三種銀幣,五分銀幣及二分、一分、五釐、一釐四種銅幣為輔幣。宣統三年,天津度支部選幣總廠開鑄二分、一分、五釐、一釐新式銅幣,與此同時還鑄有計值文字,分別為:二十文、十文、五文、二文、一文新式銅元,其鑄成後適逢辛亥革命,清王朝滅亡,所以均末及發行。此類試樣幣此類試樣幣設計新穎,圖案精美,存世者稀少罕見。其中白銅者最為稀少,特別珍貴。
  • 宣統三年大清銅幣二十文試鑄樣幣
    宣統三年大清銅幣二十文試鑄樣幣一枚,青銅質,未發行,目前已知存世僅二枚,此枚之外,另枚為馬定祥舊藏.宣統三年(1911年),天津造幣總廠新設計宣統三年版大清銀幣,待此版流通幣版式確定後,祖模次第告成,交由寧、鄂兩廠,先行開制銀幣,總廠則先造銅輔幣。
  • 清江丙午淮字大清銅幣二十文,存世僅兩枚,有就發了!
    近年來,隨著機制銀幣價格一路走高,銅元行情也悄然啟動,尤其是稀見樣幣以及頂級品相的高分流通幣,身價已今非昔比。今天小編便帶大家認識一下銅元十大珍之一:清江浦鑄造的丙午「淮」字大清銅幣二十文銅元。丙午「淮」字大清銅幣二十文,就是由清江浦清江銅元局所鑄造。當時的清江浦造幣藏原訂鑄打拾文,所以需要額外的機器。準備就緒後開始試鑄,卻發現機器的壓力只可鑄拾文。機器被拆卸並送至南京造幣廠,後來由於種種原因並未發行,故而珍貴!
  • 張學良管理東三省時的試鑄幣
    東三省一分試鑄幣正面正面圖案:上方是貨幣發行時間,中華民國十八年;中間是國徽,國徽外是珠圈;下方是製造地點,東三省。前期製作的貨幣就成了試鑄幣,沒有公開發行,鑄造量非常少。1930年5月中原大戰爆發,汪精衛聯合閻錫山,馮玉祥 同蔣介石為首的南京政府爭奪中央政府的控制權。張學良的東北軍成交戰雙方拉攏的對象。9月18日,張學良站到南京政府一方,出兵關內,佔領平津地區。10月15日,馮閻宣布投降,中原大戰結束。由於張學良出兵關內,所鑄錢幣流入平津地區,一分硬幣得以存留。
  • 這10枚樣幣銅幣存世(成交價格僅供參考)
    簡介:宣統年造大清銅幣一分試鑄樣幣一枚,未發行,原光大部留存,品相難得,PCGS SP64BN金盾,目前為該公司評級紀錄第一名。簡介:宣統年造大清銅幣二分試鑄樣幣一枚,未發行,存世稀少,鑄造精美,滿銅光,品相極佳,PCGS SP64RB金盾,目前為該公司評級紀錄第一名,且獲RB等級者僅此一枚宣統二年(1910年)朝廷頒布新幣制,採用銀本位制,壹圓為主幣,伍角、貳角五分、壹角銀幣及五分鎳幣加之二分、一分、五釐、一釐銅幣為輔幣,由造幣總廠委託奧地利維也納造幣廠設計制模,後因新鑄銅幣與舊制產生混亂,暫緩鑄造,而後發行的銅幣面值均與此不同
  • 珍稀天子萬年鎏金樣幣 銅元大名品存世僅見
    江南試造天子萬年鎏金呈樣幣,毫無疑問就是這樣的珍品,關於它的來龍去脈、背景故事無疑值得研究。隨著銅元版式分類的不斷細緻與深入,有的只是罕見的趣味情形,有的具備綱目性質,屬於試樣、試機甚至是呈樣幣,在中國近代機制銅元的歷史上應具有一定的歷史地位。此次誠軒2014秋拍的江南試造天子萬年鎏金呈樣幣,經GBCA鑑定SP64,直徑39毫米,厚4毫米,重31.2克,通體鎏金,幣身加厚。
  • 大清銅幣光緒元寶二十文,戶部價格是多少?
    戶部在古代屬於朝廷的財政機構,而清代的機制幣是在戶部的批准下將模具下發到各種鑄造,而自身也具有鑄幣的職責,今天我專門與各位談一下上述兩種二十文光緒元寶與大清銅幣價位是多少的問題:戶部光緒元寶二十文>一.數量不多的試鑄幣值數十萬在一種錢幣還未投入正式使用之前需產生試鑄幣,在清代戶部有這麼規定外,其它省份一律如此,於是戶部也產生過試鑄幣,因為它的產生必定決定以後大批量鑄發,由於是財政部門經常與天子接觸,樣品給其過目也不能馬虎從事,於是所出的樣幣非常精美,壓力也足,紋飾清晰,當時出現過戶部龍
  • 鎏金的大清銅幣你見過沒?據說全世界僅有四枚存世
    1909年己酉大清銅幣二文鎏金樣幣一枚,戶部造幣總廠試鑄,部頒龍,未正式發行,拍品屬初鑄,打制極為規整,壓力十足,工藝精湛製作精良,鏡面底版,圖案飽滿精美,龍圖高高躍出幣面,鱗甲鋒利,通體鎏金,金水飽滿,光澤溫潤,兼罕少品種與絕佳品相於一身,真可謂鳳毛麟角,得以一見頗為不易,完全未使用品
  • 民國二十五年廣東省造五羊圖壹仙銅幣樣幣
    民國二十五年廣東省造五羊圖壹仙銅幣樣幣 成交價(人民幣):287,500 簡介民國二十五年廣東省造五羊圖壹仙銅幣樣幣一枚,CCC-18/CL-KT.29,中孔臺階版,設計頗具地方特色,製作精緻美觀,存世數量稀少,為民國銅元珍貴品種,品相完美者更為收藏愛好者夢寐以求,PCGS SP63BN,目前為該公司評級紀錄第一名 來源:現收藏者於千禧年直接得自於馬定祥家族 廣東省會廣州市舊稱五羊城,故此枚銅幣正面以五隻大尾綿羊作為主圖案
  • 宣統年造大清銅幣一分試鑄樣幣
    宣統年造大清銅幣一分試鑄樣幣 成交價(人民幣):34,500 簡介 宣統年造大清銅幣一分試鑄樣幣一枚,CCC-629/CL-HB.78,紅銅質,奧地利維也納造幣廠設計制模,1910年度支部天津造幣總廠鑄造,僅短暫流通,存世稀少
  • 中國第一枚使用的機制鑄幣,也是我國最為精美鑄幣之一
    這枚錢幣叫吉林省造光緒元寶每元當制錢二十箇銅幣,(簡稱:吉林光緒元寶當二十)。為1901年吉林造幣廠的試鑄樣幣,為銅元十珍之一。其正面中心滿文,凹邊小字,底版平整光潔,壓力一流,背坐龍,品相極美,古玩收藏美品。
  • 一枚銅質戲鑄幣,罕見
    宣統三年大清銅幣二十文試鑄樣幣/PCGS SP62BN 估價(人民幣):150,000-250,000 >2016年拍賣未成交 簡介:宣統三年大清銅幣二十文試鑄樣幣一枚,KM-Pn283/Hsu32,與周沁園、李平文著《中國機制銅元目錄》第246頁HP.98合金版版式相同,極深打,樣幣風範極致,存世稀少,PCGS SP62BN 宣統三年流通版大清銀幣確定後,祖模次第告成,交由寧、鄂兩廠,定期先行開制銀幣,天津造幣總廠則先造銅輔幣。
  • 宣統大清銅幣和光緒大清銅幣有何區別?
    今天小編便大家認識一下存世時期的大清銅幣。宣統早期的大清銅幣1909年己酉大清銅幣中心「汴」五文試鑄樣幣,未正式發行,清代銅元中的頂級名譽品,鑄額甚少,留存至今者僅數枚,此枚鑄工精美,品相極佳,PCGS SP64BN,目前為該公司評級紀錄最高分,彌足珍貴。
  • 大清銅幣等古錢幣有一枚就發達了!無論是銅圓還是鎳幣,傳世均甚稀有
    圖中所示這枚江南省造甲辰紀年二十文銅元,屬試鑄樣幣,黃銅質。是清代頂級珍稀銅元,位列銅元十大珍之一,孫鼎舊藏,現藏於上海博物館。此幣的質料,以傳世實物而言,有紅銅質和鉛質兩種,均為試鑄樣幣,它們的傳世數量,據估計,紅銅質的有五枚左右.8、江西省造辛亥大漢銅幣當制錢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