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成都市建委正式宣布,我市全面啟動四川音樂學院周邊地段城市音樂廳建設,而城市音樂廳項目也是推進環四川音樂學院音樂坊建設的一個重要標誌,將著力打造成為聚集音樂演藝、版權交易、音樂製作、創業創作為一體的音樂產業發展區。目前,成都城市音樂廳項目已經啟動監理招標。
在打造「城市文化」上,市委十二屆七次全會要求「堅持在保護中利用、在創新中發展,彰顯城市現代文化魅力」。要大力發展文創產業和音樂產業,以音樂傳媒、文博旅遊、動漫遊戲等為重點,構建特色鮮明、競爭力強的現代文創產業體系。要完善公共文體設施,加快推進城市音樂廳及音樂坊、露天音樂廣場等重大項目建設,力爭每年增添幾個重大文體設施。
「一個城市要發展文化產業,首先要選擇一個適合這個城市特點的資源,另外就是一定要創新,創新比開發已有的資源更重要。」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認為,成都要打造文創中心,要做一座有文化創造力的城市,深度挖掘自己的文化底蘊,用現代方式進行包裝、銷售、傳播。
1
校地合作
打造國際化音樂街區
四川音樂學院作為西南地區唯一一所綜合型高等藝術院校,城市音樂廳和音樂坊兩個項目一直為世人所關注。根據規劃,城市音樂廳項目用地面積約42畝,總建築面積4萬餘平方米,由歌劇廳(座位1600個)、音樂廳(座位1400個)、戲劇廳(座位800個)、小表演廳(座位300個)四個廳構成,同時還會建幼兒園、川音大廈和藝術培訓中心。
建成後產權整體劃轉和移交歸屬四川音樂學院所有,並由該校進行運營管理。從規劃圖上看,還將配套城市音樂廳打造一個國際化音樂街區,將形成集音樂生產地、樂器集散地、版權交易地、演出聚集地為一體的國家音樂產業基地。
作為省市重點項目,城市音樂廳的建設是採取創新型的「校地合作」模式,即依託該校文化藝術軟實力和周邊片區濃厚的藝術氛圍,依靠川音豐富的藝術教學資源、創作、研究等優勢資源,在整合各方力量和聚集效應的基礎上進行,「我們將以城市音樂廳建設為契機,引進一系列國際國內一流、有市場、有品位、有水準的交響樂、歌劇等音樂類及綜合藝術演出,為市民提供一流藝術的欣賞機會與觀摩平臺,提升城市藝術品位。」
根據川音的構想,將藉助城市音樂廳的交流平臺,吸引聚集國際知名、國內權威的藝術大師、音樂名家、文化學者、大眾音樂明星、職業音樂人來校開展教學、創作和講座等學術交流活動,舉辦或承辦各類國內國際一流的藝術賽事,助推四川文化藝術走向全國乃至全世界,利用文化的魅力吸引世人到四川旅遊,城市音樂廳將成為世界各國遊客重要的旅遊目的地,為把音樂產業打造成我省經濟增長的支柱性產業做出貢獻。
2
推進「雙創」
為文創人才提供「孵化器」
音樂廳或音樂坊,並不是一個只是聽音樂的地方。四川音樂學院介紹,學校還將借力城市音樂廳和音樂坊建設,將自身文化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促進「產、學、研、用」綜合發展,切合川音特點的轉型升級之路,打造音樂「矽谷」,服務四川經濟社會文化發展。根據規劃,川音附近區域將依託川音藝術資源,按「櫥窗+音樂」的模式予以打造成都第一個音樂博物館。
川音已開始為未來的音樂廳謀篇布局。近期,該校與德國駐成都總領事館及波蘭駐成都總領事館達成合作協議,邀請外方優秀文化藝術團體在成都城市音樂廳落成之際前來交流演出。還與美國、加拿大、日本、德國、義大利等相關音樂學院籤訂友好合作協議。除已有的但昭義鋼琴大師工作站、廖昌永聲樂大師工作站,學校計劃建立「金鐵霖大師聲樂工作站」,擬建立著名作曲家、中國音協主席葉小綱作曲大師工作站、世界知名演奏家寧峰小提琴大師工作站等,打造國際化音樂教學板塊。
「城市音樂廳和音樂坊項目將為文藝人才就業創業提供『孵化器』。」川音介紹,未來還將設置「音樂蜂巢工場」、「數位音樂作坊」等豐富載體,形成產、學、研、用一體化的工作平臺,為音樂文藝作品創作展演和經濟轉化提供大好舞臺。川音還計劃與成都市合作,共同舉辦各種藝術節會,舉辦長期固定的音樂文化節,將音樂文化節打造為成都又一名片。
「目前,從全國各大區的音樂學院來看,還沒有一個以學校為核心規劃的音樂產業基地。」川音原院長黃萬品教授說道,城市音樂廳的修建,將使川音的現狀得到極大改善,將對川音作為全國重要藝術專業音樂院校的未來發展產生極其深遠影響。
3
專家建議
創新比開發資源更重要
「成都要打造文創中心,不僅是文化創意產業發達的城市,還應該是一座有文化再創造力的城市。」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認為,一個城市要發展文化產業,首先要選擇一個適合這個城市特點的資源,另外就是一定要創新,創新比開發已有的資源更重要,而創新需要人力資源,文化產業的第一生產力就是人力資源。此外,一座城市已有的文化產業的發展水平也很重要,因為已有的發展水平裡可以積累經驗、積累人才、積累品牌。包括公共文化資源和地方旅遊資源必須豐富。
他建議成都應該打造自己的城市文化體驗中心,涵蓋娛樂、文脈、科技和歷史的功能,「比如博物館的功能和主題公園+影視+高科技+文脈+網際網路傳播+旅遊,全部集中在一個體驗中心。」從剝離輕重資產、轉型做文化產業業務、文化產業植入產品的消費三方面,對藝術小鎮進行改造。打造健康旅遊基地形成產業鏈,其中包括旅遊的要素,還有健康的要素和音樂的要素,娛樂的要素等等。
同時他提到時下最熱門的足球產業和創業基地,「足球可以在全國做無數的連鎖服務,俱樂部、藝人經紀,甚至包括資訊服務等等。創業基地則是融合創業、創業投資和創業輔導的三創基地。」
陳少峰認為,成都要建設文創中心,就應該成為文創人才的聚集地、文化創業的熱土、文創活動舉辦的勝地,「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不能滿足於做一座有文化底蘊的城市,需要增強再創造力,把歷史文化與現代生活相結合,創造新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