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擁世界頂級化石資源,可這些博物館為何無人問津?

2020-12-16 科技日報

◎ 作者丨科技日報記者 張曄

◎ 編輯丨陳磊

世界獨一無二的和政羊、世界最大的三趾馬動物群、世界最豐富的鏟齒象、世界最大的鬣狗——巨鬣狗、世界最大的真馬——埃氏馬、世界最早的第四紀披毛犀……

走進甘肅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猶如打開了通往遠古的一扇窗口,這裡展示了在和政及周邊地區埋藏的時間跨度從距今3000萬年到250萬年的3綱8目150多個屬種古動物化石。初到此處的人,無論是地質古生物專家,還是普通觀眾,都為之震撼。

圖為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陳列的庫班豬與鏟齒象化石。科技日報記者 張曄 攝

圖為甘肅和政地區地層剖面圖。科技日報記者 張曄 攝

但令人遺憾的是,坐擁世界頂級的化石資源,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的客流量卻與之不相匹配。雖然是免費開放,但即便在周末或重要活動期間,記者在現場看到,除了政府組織的學生參觀外,普通遊客寥寥無幾。

這種現象並不鮮見。

目前我國自然博物館產權單位、主管部門各不相同,但都面臨著類似的困境:本該敞開大門免費向社會公眾開放,但由於缺少運營經費支撐,只能通過收取門票衝抵水電、人工、折舊等成本,更談不上對設施和展品進行更新、開展相應的市場推廣和品牌包裝,由此也陷入了「越收門票人越少,人越少經營越困難」的惡性循環。

科技日報記者通過採訪多位地質古生物專家和相關博物館負責人、運營企業負責人發現,目前國內以地質古生物為代表的自然科學博物館普遍面臨運營困境,運營經費不足、體制機制不順、觀念理念保守、文旅產品貧乏等因素極大地制約了自然科學博物館做強做活。

幾家歡喜幾家愁

今年,國慶長假恰逢與中秋雙節疊加,打卡各類博物場館也成為越來越多的公眾出行選擇。

在浙江自然博物院杭州館和安吉館,8天假期共接待遊客10萬餘人次。遠在雲南玉溪的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今年剛剛建成開放,國慶期間吸引了6萬遊客前往參觀遊覽。

此外,北京自然博物館、上海自然博物館、遼寧古生物博物館、重慶自然博物館、中國古動物館等雖然沒有公開披露客流量,但是從各大旅遊網站的評價來看,也收穫了較為可觀的客流量。

然而,當記者把自然科學博物館與歷史文化博物館進行一番比較後卻發現,即使是這些自然科學博物館中的「優等生」,客流量也明顯低於歷史文化博物館。

記者通過公開渠道查詢得知,不僅故宮一票難求,全國各地歷史文化博物館都是人氣爆棚,遊客人數幾乎天天處於限流上限。

超級黃金周期間,共有1436萬人次在陝西文博部門體驗傳統文化;成都各大博物館參觀總人數突破100萬人次;蘇州博物館採取實名制分時預約參觀,每小時800名額,8天長假天天爆滿;南京市博物總館「黃金周」首開夜遊模式,吸引並接待遊客共計22.7萬人次……

除了以上舉例的幾家自然科學博物館外,仍有大量的博物館尚處於門可羅雀的狀態。

某化石博物館館長表示,今天自然科學博物館的狀況跟20年前的歷史文化博物館類似,缺少運行經費支持,體制機制不順,展示手段落後。過去,我國的歷史文化博物館通過收取門票支撐場館運行,舉步維艱,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遊客稀少、影響力較弱。其後,通過財政專項保障,運行經費得以解決,文化博物館運營「死結」得以解開。

那麼,自然博物館的出路何在?

多個「婆婆」造成的產權亂象

「我國擁有世界一流的化石資源。」中國古生物學會副理事長兼科普工作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永棟向記者介紹,比如雲南澄江動物化石群被譽為揭示寒武紀「生命大爆炸」奧秘的金鑰匙,遼寧北票發現了中華龍鳥、孔子鳥等珍稀古生物化石,甘肅和政出土的晚新生代古哺乳動物化石揭示了青藏高原和黃河中上遊地區的環境演化;此外,在四川、山東、貴州、雲南、湖北等地也有許多世界獨一無二的化石資源。在這些化石資源基礎上,各地建立起來的地質古生物博物館成為自然科學博物館中最靚麗的名片。

但由於自然科學門類眾多,目前,這些博物館分屬不同部門機構管理,產權性質也各不相同。比如遼寧古生物博物館屬於國土資源部門管理,中國古動物館、南京古生物博物館是科研院所內設二級部門,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是地方政府投資建設管理,還有一些化石博物館是民營企業投資建設的,比如四川天演博物館、遼寧北票翼龍博物館等。

不同的「母體」,主業各不相同,造成各博物館建設水平、資金來源、內容設計參差不齊。科協等部門主要是開展科學普及工作,有專業的人員、專門資金建設維護博物館運營;地方政府、國土資源部門、高校院所主職主責是行政管理和科研教學,科普工作處在邊緣化位置;民營博物館在設計和運營上心思巧妙、善於滿足市場需求,但企業的根本屬性是盈利,其參與國有博物館運營又缺少相應的政策機制支持與運營渠道,國有博物館引入民營企業動力不足。

是什麼束縛了公益場館的手腳

王永棟的另一個身份是南京古生物博物館館長。他告訴記者,該博物館過去只有周六、周日和國家法定節假日才會開放,其他時間都是閉館,許多遊客對此也表示不解。

作為中科院與江蘇共建的項目,2005年,南京古生物博物館建成時是當時國內唯一的大型古生物科普場館,不僅背靠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這支科研國家隊,還處在玄武湖、雞鳴寺、臺城風景區的黃金寶地。應該說,天時、地利、人和都具備了,那為何15年過去了,還只能在周六、周日和節假日對外開放呢?

南京古生物博物館。圖源:現代快報

「作為研究所的二級部門,南京古生物博物館的人員編屬於研究所,整個館長期只有四五個正式在編人員。由於人員不足,經費有限,無法滿足每天正常開放的要求。」王永棟說,研究所的性質決定了所裡的財力物力投向的是科學研究,考核目標指向的也是科研成果產出。2020年之前,該博物館長期以來一直沒有專門的運營經費支持。以前20元一張的門票收入,對於維持一個中大型博物館的運轉來說,就是杯水車薪;更不用說是提供更多優質專職講解、銷售文創產品、舉行特展巡展以及開展研學活動等增值服務了。

與南京古生物博物館有類似困惑的自然科學博物館不在少數。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南京地質博物館的各類礦石展品廣受好評,但是作為公益場館缺少拓展市場、做強做活的動力,也缺少相應的能力。

王永棟告訴記者,大多數自然科學博物館屬於公益科普場館,其事業單位的身份屬性限制了他們開拓市場的手腳,決定了不能僅僅依靠收門票來壯大發展。但是改造場館設施、提升展陳手段、開發文創產品、提供研學服務等,都需要引進專業人員、投入大量資金、承擔市場風險。「像我們這樣的科研單位肯定是無法做到的。」王永棟說。

據專家介紹,國家也沒有統一的財政支持資金項目,支持自然科學類博物館建設、運營、更新等。目前,屬於國有性質的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建設、運營資金大多缺少穩定支持機制。博物館工作人員的身份也是五花八門,有的是公務員,有的是事業編制,有的是市場招聘,基本沒有形成「專業的人做專業事」的用人導向,也不利於形成優勝劣汰的人才流動機制。

「無中生有」的恐龍園卻人氣爆棚

知名旅遊網站「驢媽媽旅遊」發布的2020國慶出遊報告顯示:中秋國慶黃金周人氣景區TOP10中,常州恐龍園排名第一;中秋國慶黃金周華東人氣景區TOP10中,常州恐龍園依舊排名第一。

嚴格地說,常州恐龍園內的中華恐龍館是一座「無中生有」的化石科普館。地處長江下遊沿岸的常州市,地下至今也沒有發現過恐龍化石。

圖源:@中華恐龍園 微博

據記者調查,常州恐龍園以「一館一園」模式運行,一館指的就是中國地質博物館中華恐龍館,是1996年常州市政府通過主動「招攬」的方式,由地方政府引進、投資、建設的。

中華恐龍館的化石大多來自原國家地質礦產部的地質博物館,還有許多是後期購置,包括巨型山東龍、中華龍鳥、原始祖鳥,以及中華鱘、鱷類、蜥類等珍稀化石。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單純依靠中華恐龍館不可能帶來這麼大的客流量,常州市政府是將恐龍作為旅遊IP,以主題公園的形式留住遊客、獲得收益。

常州恐龍園的成功無疑為其他古生物化石博物館帶來啟示:一個博物館是否受歡迎,取決於運營方如何練好「內功」,為觀眾提供更加精準、對味的增值服務,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換取客流量、好評度和回頭率。

相較之下,自然科學博物館不僅需要專業的內容設計、精美的展品、大量的靜態展示,還需要3D電影、AR虛擬、AI講解等互動式手段幫助觀眾理解深奧的科學知識,甚至還要在館內設計迷你體驗場地,讓觀眾特別是孩子感受科學的奧妙和自然的奇蹟,這些都需要有專業的團隊設計策劃,大量的資金投入,受各種因素限制,自然科學博物館展陳手段普遍落後、內容更新非常緩慢。

科學文化融合能否闖出一條新路

澄江化石地申報世界自然遺產成功後8年,2020年8月10日,位於雲南撫仙湖東北岸的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開館。

這座投資6.3億、建設6年的博物館,佔地面積近200畝,建築面積4.2萬平方米,擁有國內先進的展陳裝備,也擁有一流的化石資源。「我們從世界各地徵集到各個地質年代的珍貴化石,還有澄江本地獨一無二的寒武紀生物大爆發化石。」該館館長陳泰敏說,博物館投入運營之後一直免費向公眾開放。

位於撫仙湖畔的、今年剛剛投入試運營的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供圖

陳泰敏此前一直在歷史文化類博物館工作,以他「圈外人」的眼光來看,自然科學博物館要讓更多的人走進來,一方面要發揮公益屬性,努力爭取向公眾免費開放,同時把科學知識普及開,就必須結合文旅的思路,打造網紅博物館。

澄江生物群記錄了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激動人心的過程。從低等的海綿動物到高等脊索動物,幾乎所有的現存動物們,還有許多現在已經滅絕的動物類群,都可以在澄江動物群中找到它們各自的代表。

但是,因為古生物化石戴著「高冷」的科學面具,大眾對其的關注和喜愛度有限。

過去,澄江也有一個化石博物館,一年下來遊客數量區區幾萬人,如今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一天就能接待一萬多人。為何曾經的冷門地,如今成了研學、旅遊、度假新地標呢?

觀眾排隊進入博物館。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供圖

「設計新館的時候,古生物專家建議我們把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動物化石展示好就行了,但是我知道,澄江出土的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化石個體小、不直觀、年代離我們太久遠,比起恐龍、大象這些化石,沒有多少人願意來看。」因此,如何解決這些問題,讓大眾喜歡上這個博物館,從而走近化石,認識化石,成了參建團隊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陳泰敏說。

如今,這座建在撫仙湖畔的博物館就是陳泰敏夢想中的模樣。主館有三層,像是地球生命演化樹,一層一層地展開,向遊客娓娓講述生命演化的每一步腳印:一樓以生命大爆發為題展示澄江化石的獨特價值,二樓以生命大演化為脈絡展示各個地質年代的生命演化,三樓主要以生物多樣性為主題場景式展示來自世界各地的珍稀動物標本,讓觀眾直觀了解地球生命演化的宏大故事。

館內最受觀眾喜愛的恐龍化石。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供圖

「正因為澄江有獨一無二的資源,所以我們就要用最好的手段講最好的故事。」陳泰敏介紹說,如VR、智能體感互動等現代科技手段是國內自然博物館中比較多的,同時館內還收藏了珍貴的古生物化石和現生動物標本6萬餘件。「只有這樣,才能全面講述『生命大爆發、生命大演化、生物多樣性』等宏大的地球生命演化故事,為參觀者提供了有趣的參觀體驗。」

但是,把新館建起來,陳泰敏的夢想只達成一半。如何管好用好這個珍貴的世界級的化石資源和博物館的硬體,讓博物館發揮綜合效益,創新文旅融合思路,提升參觀遊覽服務、管理思維,疊加自然博物館的有趣、奧妙的科學基因,努力打造大眾喜愛的化石博物館,才是他的終極目標。

陳泰敏為此呼籲,各級政府、各個部門應就化石類博物館如何發揮綜合效益採取積極措施,比如中央財政補助博物館免費開放運營經費,讓更多的觀眾走進博物館接受自然教育和科普教育;比如支持化石類博物館提升展陳效果,帶給遊客更好的參觀體驗感受;比如支持和資助化石類博物館通過科普書籍、科普電影等形式講好化石故事,鼓勵博物館與教育培訓機構合作開展內容豐富的科普研學活動,通過各項文旅服務充分利用好我國珍貴的化石資源。

延伸閱讀:

讓科普場館走出「深閨」, 企業能幹啥

科技日報記者 張曄

十年前,王虎紋還是華為的一名工作人員。今天,他已經成為一名專業運營自然博物館公司——北京微創博志的創始人兼CEO。

對於這種巨大的身份轉變,王虎紋直言是「科學教育」帶來的機遇。

2009年,王虎紋因為工作原因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建立聯繫,他發現一個怪現象,隸屬於該所的中國古動物館展出的內容很有意思也有知識性,但卻遊客稀少、反應冷清。

衝動之下,他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一面與中國古動物館籤訂合作協議,設立「達爾文俱樂部」;一面對接北京的中小學校,依託博物館等資源開展研學活動。

2012年,他利用夜間空閒時段,在國內首創了「博物館奇妙夜」活動模式。「我們下午5點接手入駐博物館,晚上7點活動開始,介紹古生物知識,放科普小電影,講恐龍晚上會不會復活,然後緊接著孩子們遊館,尋寶答題,做石膏化石拼裝恐龍……做完這些就十點半了,我們再帶著孩子們在展廳搭帳篷睡覺,第二天一早起來自己動手做早飯,8點準時離開。」王虎紋說,這種夜遊模式開創了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全新體驗,也不影響博物館白天的正常開放和科研活動,迅速在市場上火了起來,「去年我們在中國古動物館開展了100多次奇妙夜活動,平均3天一場,場場爆滿」。

十年過去了,微創博志與中國古動物館合作越來越深入,服務內容拓展到九大項目,也為博物館帶來明顯的變化,年遊客量從2009年的五六萬人,上升到2019年的40萬人。

「我們除了跟中國古動物館合作,還拓展到全國8個自然博物館,並且跟北京數十所中小學展開緊密合作,幫助學校設計科普實踐教育課程、推薦或組織參觀博物館活動。」王虎紋告訴記者,讓自然科學博物館走出「深閨」,不斷「圈粉」,除了有北京市教委對素質教育的重視、科研單位的支持、全社會對科技創新氛圍的培育,還有就是需要一支專業的團隊開展運營,用市場化的績效評價手段激勵員工。

南京古生物博物館在2020年終於從中科院爭取到一筆展陳昇級改造和支持經費,並通過招標與微創博志籤訂戰略合作協議,開展博物館的運營合作。對於這樣一個全新的合作模式,南京古生物博物館館長王永棟給予積極評價:「有了專業運營團隊的加盟,將會提升場館的運行效能,以後我們就可以投入更多精力,來專心做好展區內容設計與更新,開發科普課程,舉辦特展巡展,把時間投入到博物館的專業建設上,而市場運營的事則交給企業去做。」

根據合作分工,南京古生物博物館的科學咖啡廳、達爾文實驗站、科普影院、研學活動、品牌建設與市場拓展等交由微創博志負責;而展示內容設計、專業知識培訓、科普課程建設、化石標本收藏展示、科普活動組織這些工作,仍然由博物館的專業人員來負責。

「講解接待、衛生安保、研學活動、市場開拓等工作,由專業的運營團隊來承擔,有望為觀眾提供更好的參觀體驗。」王永棟說,在獲得中科院和地方科普場館運營經費補助支持基礎上,該博物館將免費向公眾開放,把古生物專業以外的運營事項由企業承擔,不僅讓科普場館回歸公益屬性,也能夠滿足市場需求,有利於積極推動科學教育這一市場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文中圖片除標註外均由視覺中國提供

科技日報•深瞳工作室出品

微信編輯 | 劉義陽

審核 | 朱麗

終審 | 冷文生

相關焦點

  • 坐擁世界頂級化石資源,但這些博物館為何門可羅雀?
    科技日報記者 張曄 攝 但令人遺憾的是,坐擁世界頂級的化石資源,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的客流量卻與之不相匹配。雖然是免費開放,但即便在周末或重要活動期間,記者在現場看到,除了政府組織的學生參觀外,普通遊客寥寥無幾。 這種現象並不鮮見。
  • 坐擁世界頂級化石資源卻門可羅雀
    原標題:坐擁世界頂級化石資源卻門可羅雀 目前國內以地質古生物為代表的自然科學博物館普遍面臨運營困境,運營經費不足、體制機制不順、觀念理念保守、文旅產品貧乏等因素極大地制約了自然科學博物館做強做活。
  • 坐擁世界頂級化石資源卻門可羅雀——大量化石博物館面臨運營困境
    世界獨一無二的和政羊、世界最大的三趾馬動物群、世界最豐富的鏟齒象、世界最大的鬣狗——巨鬣狗、世界最大的真馬——埃氏馬、世界最早的第四紀披毛犀…… 走進甘肅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猶如打開了通往遠古的一扇窗口,這裡展示了在和政及周邊地區埋藏的時間跨度從距今3000萬年到250萬年的3綱8目150多個屬種古動物化石。
  • 坐擁世界頂級化石資源卻門可羅雀——我國大量化石博物館面臨運營...
    世界獨一無二的和政羊、世界最大的三趾馬動物群、世界最豐富的鏟齒象、世界最大的鬣狗——巨鬣狗、世界最大的真馬——埃氏馬、世界最早的第四紀披毛犀……  走進甘肅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猶如打開了通往遠古的一扇窗口,這裡展示了在和政及周邊地區埋藏的時間跨度從距今3000萬年到250萬年的3綱8目150多個屬種古動物化石。
  • 坐擁世界頂級化石資源卻門可羅雀 我國大量化石博物館面臨運營困境...
    但令人遺憾的是,雖然坐擁世界頂級的化石資源,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的客流量卻與之不相匹配。即便是周末或重要活動期間,記者在現場看到,除了政府組織的學生參觀外,普通遊客寥寥無幾。這種現象並不鮮見。多個「婆婆」造成的產權亂象不同「母體」,主業各不相同,造成各博物館建設水平、資金來源、內容設計參差不齊「我國擁有世界一流的化石資源。」
  • 我國大量化石博物館面臨運營困境 如何做強做活?
    世界獨一無二的和政羊、世界最大的三趾馬動物群、世界最豐富的鏟齒象、世界最大的鬣狗——巨鬣狗、世界最大的真馬——埃氏馬、世界最早的第四紀披毛犀……  走進甘肅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猶如打開了通往遠古的一扇窗口,這裡展示了在和政及周邊地區埋藏的時間跨度從距今3000萬年到250萬年的3綱8目150多個屬種古動物化石。
  • 我國大量化石博物館面臨運營困境 如何做強做活?_旅遊中國_中國網...
    但令人遺憾的是,雖然坐擁世界頂級的化石資源,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的客流量卻與之不相匹配。即便是周末或重要活動期間,記者在現場看到,除了政府組織的學生參觀外,普通遊客寥寥無幾。這種現象並不鮮見。多個「婆婆」造成的產權亂象不同「母體」,主業各不相同,造成各博物館建設水平、資金來源、內容設計參差不齊「我國擁有世界一流的化石資源。」
  • 「世界頂級恐龍」入駐金昌 下周博物館見
    「世界頂級恐龍」入駐金昌 下周博物館見 2021-01-18 07: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世界最霸氣的博物館,裡面全是珍貴的恐龍化石和遺址,就在中國
    恐龍的種類相當多,不同的種類體型和習性差得很遠,有無肉不歡的霸王龍,也有隻愛吃素的板龍,但是這種統治了地球的動物卻突然之間消失了,留給人們的只有化石。恐龍在死亡以後,軟組織會腐爛消失,但是骨骼這些硬組織則會保留下來,被泥沙包圍隔絕了氧氣,在經過億萬年的沉積作用,這些硬組織就會礦物化,形成化石等待著人類發現它。
  • 「化石博物館」走進武漢瑞景小學
    來自中國地質大學EARTH 24H(地球24小時)的王子豪和他的科普團隊將博物館「搬」進了武漢瑞景小學,為同學們搭建起了一間超棒的、可觸摸的地學博物館,一間神奇的化石屋。    在這間教室裡,200餘塊珍稀化石,8個地質年代,從亞洲大陸到澳洲海岸,發掘地遍布世界各地;50餘種礦物、隕石,從太陽系外到小行星帶……「鎮館之寶」是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提供的一大塊恐龍蛋化石,包含有12顆恐龍蛋。
  • 世界頂級恐龍展「空降」金昌市博物館,1月下旬展出~
    世界頂級恐龍展「空降」金昌市博物館,1月下旬展出~ 2021-01-18 11: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豐寧古生物化石博物館:讓遠古生命「活」起來
    原國際古生物協會主席理察·約翰·愛爾德利基實地考察後評價:「熱河生物群是世界古生物化石的寶庫,而豐寧就是這座寶庫中的夜明珠。」2009年,當地建設了我省首家非國有博物館,於是,這些遠古生命開始重見天日。豐寧古生物化石博物館內的古昆蟲類展區。
  • 走進雲南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觀世界自然遺產
    國慶假期去雲南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一路依照導航驅車前行,快到博物館時顯示車輛擁堵。由於是單向行駛,本來很近的道路變成了繞帽天山一圈,車子車裡停在2公裡外步行到博物館參觀,來到博物館人頭攢動,人們觀賞自然遺產的興趣高漲。
  • 激活化石博物館需要網際網路思維
    當我們看到商店裡守著「恐龍」櫃檯走不動道的小朋友,看到痴迷於《侏羅紀公園》、野外找化石、盲盒「挖礦」的大朋友,就會知道答案是否定的。應該說,不論是來自遠古的化石,還是它們聯繫著的茂密森林、深邃海底、浩瀚天空,化石博物館裡自帶神秘體質的「石頭」,魅力不比唐三彩、元青花小,背後的故事也毫不遜色於秦皇漢武。一言以蔽之,化石博物館不缺精彩的展品,缺的是精彩的呈現方式,不缺吸引人的故事,缺的是講故事的人。
  • 在《我的世界》裡建造一座恐龍化石博物館
    上個月上映的《侏羅紀世界2》截止到前兩天,全球累積票房10美金,也是驗證了人們仍然願意為恐龍題材的商業大片而買單。當然,拍攝這樣一部恐龍題材的商業大片製作成本可是不菲,菜鳥君這100多顆綠寶石也是不夠負擔的。那麼我們能不能在《我的世界》中建造自己的恐龍呢?答案是肯定的。
  • 國內以地質古生物為代表的自然科學博物館普遍面臨運營困境
    但令人遺憾的是,雖然坐擁世界頂級的化石資源,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的客流量卻與之不相匹配。即便是周末或重要活動期間,記者在現場看到,除了政府組織的學生參觀外,普通遊客寥寥無幾。這種現象並不鮮見。多個「婆婆」造成的產權亂象不同「母體」,主業各不相同,造成各博物館建設水平、資金來源、內容設計參差不齊「我國擁有世界一流的化石資源。」
  • 博悟報導|帶你遊覽世界頂級博物館(內附紀錄片資源)
    博悟報導第135期2020二月05本期內容由於新型冠狀病毒肆虐,為避免交叉感染,全國各大博物館都暫停了對外開放,這可憋壞了很多像小悟這樣的「博物館迷」。不過別著急,在無法出門看展的日子裡,小悟為大家精選了12部高分博物館紀錄片,帶你足不出戶,遊覽世界頂級博物館,探究其中藏品及其背後的精彩故事。1《故宮100——看見看不見的紫禁城》想深入了解故宮,但又苦於空閒時間太少?
  • 亞洲體腔最大恐龍化石落戶豫地質博物館
    中新社鄭州四月二十六日電 今日上午,河南省地質博物館在鄭州正式開館迎賓。亞洲體腔最大的恐龍化石、世界上最小的竊蛋龍化石、中國唯一的結節龍化石、目前世界上最大一窩恐龍蛋化石均落戶於此館。    據悉,河南省地質博物館是一個具有現代化、高科技、獨具河南特色的國內省級一流的地質專業博物館;是河南省資源、環境、省情展示交流的「窗口」;珍稀地質礦產標本收藏、研究中心;國土資源知識普及與青少年科學文化素質教育基地;該博物館還是中國第一家向公眾免費開放的地質專業博物館。    河南省地質博物館坐落在鄭東新區,建築面積五千八百平方米,布展面積四千一百平方米。
  • 我的化石博物館恐龍化石解鎖攻略
    小編今天給各位玩家朋友們帶來的是我的化石博物館恐龍化石解鎖攻略,很多的玩家朋友最近在問我的化石博物館的遊戲中恐龍化石應該怎麼解鎖呢?恐龍化石要如何獲得呢?相信不少的玩家朋友應該都是十分好奇,小編也特地幫大家把整理了相關的攻略,如果你還不知道的話不妨來往下看看吧!
  • 朝陽濟贊堂古生物化石博物館
    撰稿:李海君 朝陽濟贊堂古生物化石博物館被譽為化石王國的明珠,它位於朝陽市龍城區傳奇路一號,坐落在國家重點化石保護區內,交通十分便利,緊鄰高鐵城市花園,與朝陽環城水系相連。博物館館藏標本數量之多,物種豐富、保存完整,國家一級、二級和三級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標本數百件,這裡有世界最早帶羽毛恐龍--赫氏近鳥龍,世界第一朵花——遼寧古果,最早的哺乳動物「始祖獸」、「神獸」「仙獸」;模式標本:李氏朝陽獸,朝陽傳奇甲龍、遼寧李氏木,李氏中國蘇鐵等;飛進北京鳥巢的帶冠孔子鳥,多次飄洋過海巡展的顧氏小盜龍等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