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寧古生物化石博物館:讓遠古生命「活」起來

2020-12-13 河北新聞網

化石發掘現場,王朝林(左一)、張福成(左二)正與來自英國的學者(右一)交流。 記者董立龍攝

[閱讀提示]

豐寧發現疑似新屬種恐龍化石的消息,近日再次刷屏。

實際上,地處燕山深處的豐寧,不僅有恐龍,還有著一個豐富的化石群落——熱河生物群。

原國際古生物協會主席理察·約翰·愛爾德利基實地考察後評價:「熱河生物群是世界古生物化石的寶庫,而豐寧就是這座寶庫中的夜明珠。」

2009年,當地建設了我省首家非國有博物館,於是,這些遠古生命開始重見天日。

豐寧古生物化石博物館內的古昆蟲類展區。王金玲攝

1

建館收藏,遠古生命重新綻放光彩

走進豐寧古生物化石博物館,就走進了一座侏羅紀公園。

一隻豐寧原羽鳥張開翅膀,正展翅欲翔;一隻滿洲龜拖著長尾巴,探頭探腦;一隻龍蝦張揚著螯和觸角,一隻蜻蜓正試圖降落。最多的是魚,或單獨在水中逡巡,或成群結伴在嬉戲,還有恐龍、鱷魚、蠑螈、蟬、蜘蛛……各有各的色彩,各有各的姿態。

其實,這些看似鮮活的生命,早已定格在1億3千多年前的某次地質運動中。億萬年後,是這座不足300平方米的展館,賦予了它們新的生機。

「這是中華鱘魚,不同於長江裡面的保護動物,也不是從菜市場買到的同名魚類;這是卡勒萊新蘆木,蘆葦和竹子的祖先,看,它已經有結了。」展館工作人員王金玲的話語充滿了自豪感,「這裡面的動植物化石,90%都產自豐寧,其餘也大都屬於熱河生物群。」

1928年,在北大任教的美國地質學家葛利普率先提出了熱河動物群的概念。其後的90年間,冀北、遼西等原熱河省的土地,因為蘊藏著這座星球上更古老的生物,吸引了全世界科學家的目光。

「熱河生物群是世界古生物化石的寶庫,而豐寧就是這座寶庫中的夜明珠。」原國際古生物協會主席、英國萊斯特大學教授理察·約翰·愛爾德利基實地考察後,這樣評價豐寧的化石資源。

然而,不要說外地人,就連大多數豐寧當地人也並不知道,億萬年前的豐寧大地,曾經有著一個那樣生機勃勃的世界。

把這個世界集中展現給人們的,是豐寧古生物化石博物館館長王朝林。

20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出差路過遼寧省凌源市,一間化石店內擺著的碩大的鱘魚化石吸引了他,其上標註的產地豐寧,更讓他感到吃驚。「當時我心裡就想,這麼好的東西,怎麼能讓它流失到外地呢!」

國務院頒布的《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是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的,在那之前,化石保護缺少直接的法律依據。

很多地方政府對化石的認識和管理也不到位。一些外地來的化石販子長期駐村,老百姓上山私挖亂採,挖出來的化石,好的會被販子收走,不好的隨手扔掉。

當時和王朝林同行的縣政協常委劉泊洲,曾擔任過縣文化局長,也覺得保護這些化石資源非同小可。二人返回後,立即向縣裡進行了匯報。

從那時起,化石保護,開始在豐寧成為政府議題。當地的政府工作報告幾乎每年都會提到要建設化石博物館。然而,作為一個深度貧困縣,豐寧缺錢。

王朝林回憶:「當時的縣領導跟我說,化石保護迫在眉睫,但縣裡沒錢,作為縣裡的企業家,你得把這事擔起來!」

這樣一句口頭邀約,王朝林把它當成了大事來辦。而今,20年過去了,他收藏的化石已經超過了一萬件。

「乍開始,要跑好幾天,才能收回來一塊。有時候,跑半個月,也收不到一塊。」20年來,王朝林開著輛吉普車,把化石主產區外溝門、四岔口兩個鄉的溝溝岔岔都跑遍了。

「老百姓有固定的銷售渠道,一開始都不賣給我,只賣給東北來的化石販子!」王朝林說,好在自己是用現金支付,所以慢慢贏得了信任。

2005年3月,豐寧出臺了關於加強古生物化石保護和管理的七項規定,並授權縣化石協會牽頭保護化石資源。

化石協會成立於2004年,劉泊洲擔任會長,王朝林任秘書長。他們多次聯手公安部門,從縣城和化石產地的賓館裡,甚至已經出縣境的班車上,堵住化石販子,回收化石。

這一舉措,不僅打擊了外來的販子,也在私挖亂採的百姓中產生了震懾作用,從而制止了化石大量外流。

「起初只是愛好,但通過後來的了解和學習,我們已經由一開始的愛好、收藏,逐漸轉變為了保護。」劉泊洲說。

2008年,王朝林從事化石收藏十年之際,豐寧的化石資源保護終於邁出了重要一步。當年4月,省政府批准建立豐寧古生物化石省級自然保護區。

2009年10月23日,我省批准的首家非國有博物館——豐寧古生物化石博物館正式開館。

由於該自然保護區並沒有建立專門管理機構,博物館聘用的工作人員同時擔負起了對保護區內化石資源進行實質性保護的職責。

對此,多位古生物專家受訪時都表示,當國內多地化石資源遭遇毀滅性盜挖的時候,豐寧的化石資源卻最大程度得到了保護,這多虧了當地有這麼一些人!

2

攜手科研機構,共探遠古神奇

10月14日,豐寧芥菜溝一處山坡上,知名古生物專家、臨沂大學教授張福成和同事正帶著專業人員進行化石發掘。

他們身後的巖石剖面,就像一本厚重的史書,每打開一頁,都會讓人有著新的發現。

這次經過自然資源部批准的發掘,就是奔著一項新發現而開展的——這裡埋藏著一具恐龍化石。

2017年10月,豐寧古生物化石博物館工作人員在這裡實地巡查時,發現了部分裸露的恐龍化石。這部分化石目前已被保護性填埋。

王朝林手機中的照片顯示,恐龍化石裸露的部分包括肩胛骨、肋骨等部分,並且結構完好。專家推測,恐龍的身長將超過7米。發現體型如此之大的恐龍,在豐寧尚屬首次。

雪白的圍巖上出現的那些紅色的骨頭,在專家眼中,還有著更大意義。多位古生物專家實地考察後認為,這具恐龍位於1.3億年前地層中,疑似新屬新種,可能會填補恐龍進化發展中的斷鏈。

連日來,這些信息經媒體報導後,引發了社會各界的極大關注。其實,豐寧古生物化石博物館早在10多年前,就曾經引起過世界轟動。

2005年3月20日,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員季強和研究團隊向世界宣告,他們發現了世界上最原始的鳥類化石,並將其命名為「華美金鳳鳥」。

而今這對化石之一,作為鎮館之寶,正展示在豐寧古生物化石博物館內。一塊深灰—灰黑色薄層凝灰質砂質泥巖中,那隻揚著長尾巴的生物非常完整。

從頭到尾長約50釐米,全身被覆著清晰的羽毛印痕。頭顱側面輪廓呈三角形,吻較短,上下顎各發育18顆光滑的牙齒。保存有12節頸椎、11節背椎和23節尾椎,其中尾長約27釐米。最神奇的是,它的體內還有12枚卵。

儘管其後的研究進一步證實,華美金鳳鳥實際上是恐龍中的一種——傷齒龍類,但這塊化石還是擁有巨大價值,它為傷齒龍類恐龍長有羽毛提供了首個證據,並成為了世界上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原始的初鳥類生物。

華美金鳳鳥化石發現於2004年7月。化石出土之後,王朝林查遍手頭的資料,也沒找到這個可以對應的物種。他隱隱覺得,這應該是個好東西。於是,立即聯繫了季強,並與劉泊洲一起,把化石送到了季強的辦公室。

那時網絡還未普及,了解化石的信息只能四處參觀、四處拜訪。北京等地的自然博物館、地質博物館,只要是有化石的地方,他們都想法找到,帶著水和乾糧,進去一待就是一天。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中國地質科學院……只要聽說有研究化石的專家,他們就慕名前去拜訪。

經歷這樣的過程,他們眼中的古生物化石,已經不再是最初單純的收藏品、觀賞品,而是凝結著古代生物發展衍化、古代地理和氣候不斷演變的實物證據,而且有利於研判生物發展、地質變遷的未來趨勢。

他們獲得了專家的熱情接待,不僅從專家那裡收穫了相關資料,還和很多專家成為了朋友。

2009年豐寧古生物化石博物館開館時,中科院院士周忠和親自前往揭牌,並將該館確定為中科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的科研工作站。

華美金鳳鳥問世之後,引起各國專家注意。2006年世界古生物大會,把豐寧選作分會場。時任國際古生物協會主席愛爾德利基領著27個國家30多位古生物專家,前來參觀考察。

10月14日的發掘現場,英國愛爾蘭CORK大學學者Maria也帶著團隊來到了現場,他們忙著從每一個巖層上取樣,然後要拿到實驗室進行地球化學領域的分析。

3

規劃地質公園,叫響區域新名片

豐寧古生物化石博物館坐落在該縣文化局辦公樓的一層,不足300平方米的面積,被分為古植物類、古魚類、古哺乳爬行兩棲類、古鳥類和古昆蟲類等五個展區。

王朝林拿出自己全部藏品的不到1/30,就把這裡裝得滿滿的。由於空間狹窄,一株水平視角、2米見方的鐵樹化石,擋在另一株垂直視角的鐵樹前面。

「這就像個雜貨鋪!」當參觀者為展品的精美而驚嘆時,王朝林卻不滿足於博物館的現狀了。

他說,目前的博物館是2008年布的展,現在十年過去了,藏品不斷增加,根本展不開。而且隨著研究的深入,還會有更多精品出現,也需要足夠的空間予以展示。

和同屬熱河生物群的遼西相比,豐寧的化石更顯精美,雖然賦存數量較少,但圍巖細膩,石材堅硬,化石保存完整度高。其中很多昆蟲的翅脈、鳥類的絨毛都非常清晰,而其他地方的化石,有很多只能看到一個輪廓。

王朝林希望有一個更大空間,能讓這些遠古生命展現出它們定格在石頭中的精美一面。他知道,化石買賣價值只能實現一次,而化石展示,則能讓價值實現不斷重複。

目前,博物館免費向社會開放,每年參觀者達三四萬人,還不定期面向機關、學校及社會各界開展科普教育活動,並因此成為了省科普教育基地。

從事化石資源收藏、保護20多年之後,王朝林感慨道:「如果沒有政府部門的重視,光憑我個人之力真的難以為繼!」

而近兩年豐寧對於化石保護的舉措,讓王朝林看到了希望。

經過不斷呼籲,承德市層面,已經把豐寧化石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提升到了新高度,計劃將其打造為全市乃至河北的一張旅遊新名片。

2017年11月,新一版《豐寧古生物化石保護區建設發展規劃》出臺。王朝林建設一個大博物館的夢想正在逐漸實現。

目前,在化石產地四岔口鄉,一個兼具展示功能的大型化石儲藏室和一個展示化石出土地層剖面的保護棚,已先後開始動工,總建築面積達7000平方米。而在縣城,一個精品化石展館的建設,也提上了日程。

按照新的規劃,豐寧還將投入4.2億元,在四岔口鄉建設一座古生物化石地質公園。該地質公園是以古生物化石展覽展示、學術交流為主體,集民俗手工業、文創產業等於一體的風情旅遊發展區。

「你看這裡,東鄰亞洲最大的抽水蓄能電站,南有千松壩森林公園,北上就是距離北京最近的稀樹草原,打造出來,絕對是個大景區!」王朝林希望景區儘快打造成功,因為屆時必定能帶動化石產地的百姓儘快脫貧,從根本上避免他們重新走上私採亂挖之路。(記者董立龍)

■相關

冀北熱河生物群有望獲全面保護

豐寧古生物化石博物館內,一塊臉盆大小的化石上面布滿了密麻麻的生物。

仔細觀察,其中個體較大的是魚,有成人手指大小;其次是尾端分為三叉的一種蟲子,個體比瓜子稍大;最小的是一種貝類,需要仔細辨認才能看清。

博物館工作人員王金玲介紹,這三種生物,就是熱河生物群的代表。其中的魚,即狼鰭魚,是一種原始的真骨魚類,細分種類很多,是中生代後期東亞地區的特有魚類;尾巴分叉的蟲子,名為三尾擬蜉蝣,實際上是這種水生昆蟲的稚蟲;而貝類則是東方葉肢介。

1928年,在北京大學任教的美國古生物學家葛利普,將以這三種動物為代表的化石動物群命名為熱河動物群。這些動物生存於距今約1.25億年至1.45億年間。後來,在這一地層發現的動植物越來越多,1962年,我國古生物學家顧知微將以上述三種動物為代表的化石群通稱為熱河生物群。

熱河生物群的化石分布範圍極廣。臨沂大學張福成教授介紹,其範圍東達朝鮮、日本,南至浙江,北到西伯利亞,但主要產區還是在原熱河省範圍內的冀北、遼西地區。

資料顯示,熱河生物群保存了大量精美的化石,包括20多個重要生物門類:無蛤類、軟骨魚類、硬骨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等脊椎動物類群,以及無脊椎動物的腹足類、雙殼類、葉肢介類、介形蟲類、蝦類、昆蟲和蜘蛛類,還有輪藻、各類陸生植物(含被子植物)等。

在豐寧出土的熱河生物群知名化石品種,就包括長背鰭燕鱘、阿氏燕獸、瀰漫始今鳥、豐寧原羽鳥等。其中的阿氏燕獸,2007年3月由中美兩國研究小組發現,是河北境內首次發現的中生代哺乳動物。其體長15釐米,體重30克左右,生活於距今1.25億年前。

其獨特之處在於中耳骨骼通過骨化的麥氏軟骨連接到下顎骨上,專家介紹,這為學界提出的哺乳動物耳演化模式首次提供了中間環節的化石證據。

熱河生物群化石不僅分布在豐寧,還廣泛分布於冀北地區的山間盆地中。河北省區域地質調查院的統計顯示,承德北部、張家口東北部的24個山間盆地中,16個已經發現了化石。

豐寧古生物化石博物館館長王朝林介紹,冀北地區熱河生物群的年代較遼西地區要早,因此數量和種類相對較少,但豐寧的化石圍巖堅硬、細膩,為化石完整保存提供了良好條件。

而據省區調院退休專家康子林介紹,1億多年前,這一帶實際上是湖泊,後來的地質運動中,地殼自南西向北東逐漸上升,其間小火山不斷噴發,形成了很多山間斷陷盆地,而在火山灰的掩埋之下,這些遠古生物的生命就定格在其中。

他還介紹,我省根據此前展開的化石資源調查,已經於2015年完成了全省化石資源保護規劃,這一規劃堅持保護為主、合理開發、保護第一的思想,擬對冀北熱河生物群劃定28個重點保護區。(文/記者董立龍)

相關焦點

  • 河北豐寧發現1.3億年前疑似新屬種恐龍化石
    新華社石家莊9月7日電(記者曹國廠)我國專家在河北省承德市豐寧滿族自治縣境內1.3億年前地層中發現疑似新屬種恐龍化石。根據腿骨化石估算,屬於大中型恐龍化石。目前發掘工作正在進行。豐寧化石博物館館長王朝林介紹說,去年十月,豐寧化石博物館工作人員在四岔口鄉李起龍村芥菜溝實地巡查過程中,發現部分恐龍化石裸露在地表,隨後保護起來。今年8月28日,自然資源部向河北省國土資源廳去函,同意搶救性發掘該恐龍化石。9月4日,恐龍化石搶救性發掘開工儀式在芥菜溝舉行。
  • 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開館啦!帶你解讀遠古的「無字天書」!
    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開館啦!帶你解讀遠古的「無字天書」!參觀人群絡繹不絕 據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遺產管理委員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任、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館長陳泰敏介紹,該館建于澄江動物群古生物國家地質公園內,投資6.3億元,佔地面積近200畝,建築面積4.2萬平方米。該館以「生命大爆發、生命大演化、生物多樣性」為主要脈絡,「講述地球生命宏大的演化故事,突出澄江化石重要的位置」。
  • 朝陽濟贊堂古生物化石博物館
    撰稿:李海君 朝陽濟贊堂古生物化石博物館被譽為化石王國的明珠,它位於朝陽市龍城區傳奇路一號,坐落在國家重點化石保護區內,交通十分便利,緊鄰高鐵城市花園,與朝陽環城水系相連。博物館館藏標本數量之多,物種豐富、保存完整,國家一級、二級和三級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標本數百件,這裡有世界最早帶羽毛恐龍--赫氏近鳥龍,世界第一朵花——遼寧古果,最早的哺乳動物「始祖獸」、「神獸」「仙獸」;模式標本:李氏朝陽獸,朝陽傳奇甲龍、遼寧李氏木,李氏中國蘇鐵等;飛進北京鳥巢的帶冠孔子鳥,多次飄洋過海巡展的顧氏小盜龍等化石
  • 自然博物館古生物展重開(文化看臺)
    自然博物館古生物展重開(文化看臺) 新的古生物陳列圍繞著「生命的歷程」這一主題展開,分為《生命的起源和早期演化》、《無脊椎動物的繁榮》、《恐龍的進化》、《哺乳動物的大發展》四部分內容。  據了解,自然博物館的古生物展最初是在1984年開放的,而在近20年中,我國的古生物研究又有了很大的發展,新發現層出不窮;不僅在遼西發現了「帶羽毛的恐龍」以及最早的被子植物化石,還在雲南發現了轟動世界的「澄江動物群」化石。
  • 一個古生物化石,距今至少有3億年歷史,卻無人知道它是誰?
    每一次大的地質活動都會導致大量的生物滅絕,這些生物中的一部分會因為地質活動而變成化石,封存在巖石中。大地是天然的歷史博物館,只要變為化石的巖石呆在地下,那麼就可以保存數千萬年甚至是數億年以上。每一次地質板塊變遷,都會讓很多的動物化石被埋葬在深海或者深層的地表之下。
  • 5•18國際博物館日,探秘遠古的生命密碼,比恐龍還古老的貴州龍
    來到貴州黔西南,雖然不免被奇特的地貌奇觀、多彩的民族風情迷花了眼,可心心念念的還是去一趟博物館,追尋三疊紀的遠古記憶,探秘早已聞名的貴州龍。卻不知,原以為厚重的博物館,在厚重之餘更有奇遇,以至於在幾年後的國際博物館日,依舊能夠想起那一日的博物館之旅。
  • 雲南澄江5億年前古生物化石展出 VR再現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8月10日,雲南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首次向公眾開放,這也是我國首個建在化石遺址上的大型自然博物館,館內展示了6萬多件寒武紀時期珍稀的古生物化石和現生動物化石,通過「生命大爆發、生命大演化、生物多樣性」為主要脈絡,講述了地球生命「從魚到人」的宏大演化故事。
  • 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在這裡解讀生命密碼
    原標題: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在這裡解讀生命密碼   5億年很遠,澄江化石地很近,或許只隔著侯先光教授36年前的那一錘。從昆明魚到人,從撫仙湖蟲到現生昆蟲,每一個生命演化故事的背後,都隱含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不朽理念。   澄江化石地不僅是一組不朽的生命密碼、一本神秘莫測的無字天書,更是一部關於地球生命的壯麗史詩。
  • 億年古生物化石「花落」上海自然博物館
    鄭瑩瑩 攝   中新網上海8月15日電 (記者 鄭瑩瑩)上海自然博物館15日獲贈一批國家級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包括:生存年代屬於侏羅紀中期或晚期的赫氏近鳥龍、生存年代距今至少1.2億年的三燕麗蟾、生活在約1.5億年前的遼西滿洲龜等等。  當天上午,朝陽濟贊堂古生物化石博物館化石標本捐贈儀式在上海自然博物館舉行。
  • 古生物博物館明年元旦起免費開放
    記者了解到,升級後的新展陳以38億年生物演化史中發生的重要事件為參觀主線,全面介紹生命從地球上誕生以來所經歷的跌宕起伏驚心動魄的演化故事。   此次展陳昇級最大的亮點之一,是展出了大量從未對外展示的精品化石標本,如大型斑彩菊石、三葉蟲集群、魚龍海百合牆、大型棕櫚葉等。
  • 古生物「活」起來 恐龍、猛獁象等22個滅絕屬種「現身」長春
    長春晚報記者 陳思秀在鬱鬱蔥蔥的叢林裡,走來了一隻巨大的猛獁象,近距離的衝著人們低吼;一隻翼龍在出現在手機裡,拍打著翅膀,仿佛要從屏幕裡衝出來……,11日,記者在朝陽區新銳雙創基地的一家創業公司辦公室——長春古生物研學旅基地,看到了一屋子古生物化石和標本
  • 坐擁世界頂級化石資源卻門可羅雀——大量化石博物館面臨運營困境
    世界獨一無二的和政羊、世界最大的三趾馬動物群、世界最豐富的鏟齒象、世界最大的鬣狗——巨鬣狗、世界最大的真馬——埃氏馬、世界最早的第四紀披毛犀…… 走進甘肅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猶如打開了通往遠古的一扇窗口,這裡展示了在和政及周邊地區埋藏的時間跨度從距今3000萬年到250萬年的3綱8目150多個屬種古動物化石。
  • 坐擁世界頂級化石資源卻門可羅雀——我國大量化石博物館面臨運營...
    世界獨一無二的和政羊、世界最大的三趾馬動物群、世界最豐富的鏟齒象、世界最大的鬣狗——巨鬣狗、世界最大的真馬——埃氏馬、世界最早的第四紀披毛犀……  走進甘肅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猶如打開了通往遠古的一扇窗口,這裡展示了在和政及周邊地區埋藏的時間跨度從距今3000萬年到250萬年的3綱8目150多個屬種古動物化石。
  • 南京古生物博物館升級了,元旦起免費開放
    展陳昇級後的南京古生物博物館將於2021年元旦起正式免費對外開放。
  • 十大備選 古生物博物館介紹
    、季強、唐治路、王麗霞、王永棟、郭建崴、江新勝、李建軍、吳宏堂等專家院士作為我館科學顧問,開展包括地質礦物、古生物標本和地質與生命科學普及等工作。古生物博物館除了生命進化史主題和專題展以及臨展外,還輔以各種科普設施,包括有255座大型多功能報告廳,古生物所所史展,二個臨展區,3D影院,達爾文實驗站,九米長大型互動屏,澄江動物群多點觸摸系統,澄江動物群混合現實展示臺,與恐龍合影設備,恐龍多點觸控螢幕等。
  • 化石與民間傳說:古生物化石造就古代神話怪獸
    人類接觸古生物化石已經有近千年的歷史了,但是直到300年前,化石的定義才算是步入科學的正軌。在此之前,那些奇形怪狀的化石就成了無數神話、民間傳說的起源,被誤認為「守護黃金的怪獸」、「天使的財富」或是「遠古巨蛇」。古希臘人關於獨眼巨人Cyclops的神話就是基於猛瑪骨骼化石的發現。頭蓋骨中的洞被解釋為眼眶,而其他骨骼則被拼接成一個男人的形狀,而非其本來的大象形狀。
  • 承德發現1.3億年前大型恐龍化石 初步認定是「新屬種」
    1米多長的粗碩腿骨赫然顯露,肩胛骨、尾椎骨等在山巖間依稀可辨……   在豐寧滿族自治縣四岔口鄉李起龍村芥菜溝,距今1.3億年前大型恐龍化石被發現。據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專家組初步認定,該化石屬冀北熱河生物群首次發現,將改寫世界古生物進化史。
  • 坐擁世界頂級化石資源卻門可羅雀 我國大量化石博物館面臨運營困境...
    世界獨一無二的和政羊、世界最大的三趾馬動物群、世界最豐富的鏟齒象、世界最大的鬣狗——巨鬣狗、世界最大的真馬——埃氏馬、世界最早的第四紀披毛犀……走進甘肅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猶如打開了通往遠古的一扇窗口,這裡展示了在和政及周邊地區埋藏的時間跨度從距今3000萬年到250萬年的3綱8目150多個屬種古動物化石。初到此處的人,無論是地質古生物專家,還是普通觀眾,都為之震撼。
  • 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為你揭開遠古和政的神秘面紗
    ,都會看到專家們為我們描繪出的這幅畫,直觀地感受遠古和政的迷人風採。 我們只有從這些化石中,去感受生命演化的奧秘,去領略奇妙的大自然的風韻,去體味宇宙造化的玄機,去探尋遠古和政的神秘面紗……地球上形形色色的生物為這顆星球增添了無限生機形成了一個多姿多彩的生命世界被稱為馬中的「高富帥」
  • 國內以地質古生物為代表的自然科學博物館普遍面臨運營困境
    世界獨一無二的和政羊、世界最大的三趾馬動物群、世界最豐富的鏟齒象、世界最大的鬣狗——巨鬣狗、世界最大的真馬——埃氏馬、世界最早的第四紀披毛犀……走進甘肅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猶如打開了通往遠古的一扇窗口,這裡展示了在和政及周邊地區埋藏的時間跨度從距今3000萬年到250萬年的3綱8目150多個屬種古動物化石。初到此處的人,無論是地質古生物專家,還是普通觀眾,都為之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