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郭婧婷 北京報導
自6月香港特區政府緊急牽頭輸血國泰航空後,國泰航空集團有了新動作,10月21日,國泰航空發布公告宣布進行重組,將停止運營集團旗下擁有35年歷史的港龍航空,並且公布另一則重磅信息,集團(包括國泰港龍航空)將在全球裁撤8500人,佔全部員工數的24%。
由於香港局勢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2019年下半年開始至今,香港航空市場受到衝擊,基本「耗盡」了國泰儲備多年的現金流,為應對上述事件帶來的資金壓力,國泰航空雖然推行包括暫停非必要開支、推遲飛機交付、推出特別休假計劃及實施高級管理層減薪等一系列措施,但每月仍然流失港幣15億至20億元現金。
國泰航空方面預計,此番重組成本為22億港元,或將使國泰航空集團於2021年每月減少約港幣5億元的現金支出。
國泰航空試圖斷臂求生,走出至暗時刻。
歷史再無KA
國泰港龍航空的歷史可追溯至1985年,那一年,曹光彪、包玉剛、霍英東等人與中國銀行、華潤、招商局等中資企業共同創辦港澳國際投資有限公司,並創辦了港龍航空。
此後經歷過幾次重組。2006年,國泰航空以82.2億港元及發行新股(股份佔九成),向港龍航空其他股東全面收購港龍。
此番重組,港龍航空退出歷史舞臺,讓人唏噓不已。
根據重組方案,整個集團會削減約8500個職位,相當於集團職位總數約24%;國泰港龍航空將即時停止營運,航線由國泰航空及香港快運航空營運;降低駐港機艙服務員及機師薪酬。
多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港龍航空並非毫無徵兆。
「遠程航線國泰飛,短程航線港龍飛,實際上帶來的是成本的增加,並沒有多少戰略效益。新加坡航和勝安航空的重組已經證明了這種模式沒有什麼生命力。」民航業資深人士林智傑告訴記者。
在民航專家綦琦看來,國泰沒有做好港龍的差異化戰略定位和轉型是根本原因,疫情打擊是導火索,借勢港龍停運開展大規模裁員操作也是一種戰術。
此番重組,港龍的市場轉交給低成本的香港快運運營,是否意味著國泰將全面進軍低成本,對此,綦琦分析,只是港龍停運引發的航線再分配操作。香港快運只是品牌,港龍航線原本就是多為中國香港往返內地城市,窄體機即可執飛。國泰當前面臨的不是全服務和低成本模式問題,而是航空市場什麼時候能向好恢復問題。
香港機場管理局今年10月16日公布香港國際機場2020年9月份航空交通量。9月份,香港機場客運量及飛機起降量分別為10萬人次及10535架次,分別同比減少97.9%及68.5%;貨運量38.8萬噸,同比下降4.4%。
求生
新冠肺炎疫情繼續衝擊著全國航空業,已有數十家航司因此走上破產之路,餘下的航司處境依舊艱難,「活著」成為全球航空公司當前的首要任務。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已下調2020年全年客運預測,降幅達66%,其中又以亞太區航空公司的收入降幅最為顯著,而預計全球客運需求要到2024年才能恢復至疫情前的水平。
國泰航空的危機追溯到去年下半年,受香港環境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影響,各地政府實施的旅遊限制已導致國泰集團在出入境旅客方面客運量大幅減少,國泰航空經營受到重創,資金鍊緊張,市值大幅縮水。
香港是亞洲的國際航空樞紐之一,航空業對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的貢獻達到4.9%,國泰航空作為香港最大的主基地航司,不具有境內航線網絡,完全依賴跨境旅遊。
6月9日,國泰航空發布重磅公告,國泰的董事局宣布建議實施一項資本重組計劃,集資總額約390億港元,港府緊急輸血273億港元,成為國泰航空第四大股東。此次政府注資的195億元和貸款78億元及產生的利息,使得未來國泰會有不小的還款壓力。
國泰航空方面表示,儘管獲得了390億港元的救助,公司每月仍然流失15億至20億港元現金。預計本次重組將使集團於2021年每月減少約5億港元的現金支出。
「我們於9月較倚重前往英國的留學生需求。我們營運了三班由香港前往倫敦的包機,以滿足來自中國內地的過境旅客需求,亦為來自上海的過境旅客開辦了一班由香港前往特拉維夫的包機。自8月中香港放寬內地出境轉機限制以來,有關需求逐漸回升。總括而言,過境旅客佔9月整體客運量的大約33%。」國泰航空顧客及商務總裁林紹波對外披露。
據了解,今年上半年,國泰航空集團營收276.69億港元,同比下降48.3%,虧損98.65億港元,其中,國泰航空及國泰港龍航空的客運收益為103.96億港元,較去年同期減少72.2%。
國泰航空集團此前公布的2020年9月份合併結算的客、貨運量,多個數據同比大幅下降。
9月,國泰航空與國泰港龍的載客量同比下降98.1%,收入乘客千米數按年減少97%。在2020年首九個月,載運乘客人次較去年同期下降83.2%,運力下降74.8%,而收入乘客千米數則下降81%。兩航空公司在9月份運載的貨物及郵件同比下降36.6%。
相較客運,9月貨運需求有所增加,儘管較疫情前水平大為遜色,國泰仍增加貨機班次至旺季水平,尤其是跨太平洋航線的航班。9月,運營客改貨航班525對。
在綦琦看來,此次重組方案也可以理解為國泰航空獲得注資後響應港府注資要求條款在業務重組和提質增效的「交作業」。全球疫情控制成效得不到好轉、港府無法有效對接內地防疫措施,不能分享內地航空市場強勁復甦紅利,香港航空市場將始終無法恢復。
林智傑認為,未來國泰仍然面臨諸多挑戰。一方面經濟地位下滑,營商環境不穩定,內地直飛洲際,樞紐競爭力下降。同時,接連燃油套保巨虧以及去年以40多億港元高溢價收購了香港快線,國泰自身經營管理需要改進。再者,疫情對民航業的影響可能會持續2~3年,後疫情時代運力過剩,需要消化。
(編輯:孟慶偉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