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機器的汽車零部件都需要潤滑,更為重要的當然是汽車發動機裡的潤滑油了,那麼在高溫的環境同時還要抗磨性要好,那麼最近這幾年裡為什麼日系車開始提倡用0W-20標號機油?那麼0W-20標號機油和其他機油有什麼不同之處呢。看完下完文章你就知道,你也會弄明白你的車也要用什麼標號的機油。(聲明:此文章內容僅作為汽車愛好者感言發布,並不作為新聞內容發布)
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0W-20機油吧:
黏度指標:國際公認的分類是SAE分類,SAE是美國汽車工程師學會的英方縮寫。SAE分類中,分為低溫黏度等級SAE 0W(W代表冬季)、5W、10W、15W、20W、25W,數字越小,代表低溫運轉越好,如0W代表在零下30度仍然保持良好潤滑性;5W代表零下25度;15W代表零下15度;20W則代表零下10度;25W為零下5度。除了低溫黏度等級外,還有高溫黏度等級SAE20、30、40、50、60,數字越大,表示機油的粘度越高。
機油好處
1:由於粘度低,對發動機活塞.活塞環及其他部件的積碳油泥具有較高的清洗性能。
2:是目前所有全合成高端機油中級別最高的機油SN級,有很高的節油環保性。
3:有較好的低溫啟動性和低溫流動性
4:高溫時對發動機油較好的耐熱性?保護髮動延長發動使用壽命
5:當發動機長時間高速運轉時,對發動機有良好的冷卻性能
其實不只是日本車逐漸開始提倡0W-20,比如「現代」、「路虎」、「福特」、「克萊斯勒」也都有逐漸使用0W-20的趨勢,只是目前尚沒有達到這樣的程度,但這也算一種趨勢吧。。。關於機油標號含義我就不在這一一贅述了,大夥都懂。拿0W-20機油對比0W-40,高溫時0W-20會更稀而0W-40更為粘稠。稀,則流動性好,機器運轉阻力更小,更加省油,但是由於稀,不粘,所形成的油膜就比較薄,在高溫高剪切的狀態下機油膜容易破裂,造成發動機表面有部分金屬與部分金屬直接接觸,加大了發動機的摩擦阻力,容易導致發動機「故障」。
而「黏度」更高,特性則相反,阻力大,費油但油膜厚,包裹性好,「高溫高剪切」狀態下油膜不易破裂,保護性好。
以上對比了-20與-40的特性差異,我們可以得出一點結論,要使用0W-20機油,發動機必然要符合「高精度加工」的特性,加工「精度高」部件之間的摩擦係數越低,只要能將「機體內部」的摩擦係數降低,理論上就可以使用「黏度更低」的機油(假設摩擦係數為0,我們就可以不使用機油)。
我們都清楚,發動機內部承受壓力「最大」的部件就是「凸輪軸」,由於運動的方式所產生的摩擦為「滑動摩擦」,同時「高阻力摩擦係數」,這樣一來「凸輪軸」的加工精度對於整個發動機表現來講、尤為重要。所以日系車企往往憑藉「精密加工」加工技術將「凸輪軸」打磨的如同鏡面般「光滑」大大的減少了摩擦,所以它可以降低機油標號。
其次,日系車企往往喜歡一種「鑽石塗層」(如下圖紅圈處),這是日產的VQ37VHR所採用的鑽石級硬度的DLC(Diamond Like Carbon)塗層,大大減小了摩擦損耗,延長了壽命。同樣類似這種DLC塗層,豐田也會有的,所以採取了這種塗層的部件「硬度極大」非常耐磨,這樣也可以降低磨損、降低機油標號。
眾所周知,日系民用車不喜歡用渦輪,而更喜歡研發「高轉速」NA,靠「上萬轉」的轉速來釋放「功率」,「高轉速」對發動機的精密加工高度依賴,所以在曾經日系車「高轉速」的發展背景下,很多F1技術被引入民用車製造,比如日產的「真圓內徑」加工,類似這樣的加工技術非常多,這種高端的精工技術也降低了磨損。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本田的K20A可以輕鬆上到9000轉,用0W-30就可以,那我們現在呢,平均最高轉速在4500-5500轉之間,用0W-20也沒有什麼不妥。
所以能不能用-20機油,關鍵在於「加工夠不夠精密」,加工精密度越高,機體內部的摩擦就越小,摩擦小,對機油黏度的依賴就小,就可以使用-20機油了。日本在「精密加工」這部分確有過人之處,但是也不能太過於冒失,以目前的國內實際情況來看,還是用-30的穩妥一些
首先,越稀的機油,粘滯阻力越小,燃油經濟性越好,即越省油,建議用0W-20,可以達到省油目的。
選用何種機油,主要由運動付最大接觸壓強決定,而不是加工精度決定。決定潤滑油膜會否受壓剪切破碎由兩個因素決定:一個是潤滑油的抗剪切性能,一個是運動付接觸壓強。
機油粘度越高,抗剪切性能越好,粘度越低,抗剪切性能越差,從機油抗剪切性能需求角度來說,和燃油經濟性是矛盾的。
運動付接觸壓強越低,抗剪需求越低,所需機油粘度也越低,反之,接觸壓強越高,所需機油粘度越高。這裡的壓強並不是靜力產生的壓強,而是機器運轉過程中由動力產生的動壓強。
材料剪切破壞產生的前提是剪切力大於材料可以承受的剪切力,運動付接觸面動壓強不大,即發動機運動負荷低,是使用低粘度機油的條件,日系車使用0W-20機油,說明日系車發動機運動負荷不大。
比如航模發動機用摻蓖麻油的燃油做潤滑油,粘度極低,因為運動付表面接觸動壓強很低。
航模發動機使用摻蓖麻油的燃油做潤滑油,粘度極低
幾萬元的國產五菱宏光可以用0W-20機油,也是機油選用和負荷相關的另一個例子。
五菱宏光也可以用0W-20機油,因為發動機負荷低
可見,使用0W-20機油還是別的機油,和加工精度沒有關係,只和運動付接觸動壓強的負荷需求有關,負荷大導致用更高粘度機油需求,負荷小,可以用粘度更低的機油。
有人說德國車發動機加工精度不高,活塞和汽缸配合間隙大,導致必須用粘度大的機油,這也導致機油消耗過大,其實不是這樣的,否則,該如何解釋日本本田車汽油過多地通過汽缸壁漏到機油裡面去,導致機油位上升,機油變質,而德國車卻無此缺陷呢?
如果你有更好的建議我們可以評論區留言
(聲明:此文章內容僅作為汽車愛好者感言發布,並不作為新聞內容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