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鄉圓,曾經生活了大半輩子的故居,一直是父母心中的牽掛,常常念叼著要回去看看,正逢秋高氣爽之日,陪父母回鄉一遊。
倚立在柳江河邊的運江古鎮,就是父母心心念念的故居,小鎮始建於漢代,這裡曾經是繁華的桂中商埠,早年以水上運輸為主,是一座歷史悠久,靠山環水的江中小島。飽經歷年的洪水肆虐,如今的小鎮已變得面目全非,政府把鎮上的居民都遷移到了新建的開發區,但還是有十幾戶人家故土難離,依然在小島上生活。
長長的石板街已有些許裂痕,記載著古鎮的悠久歷史。進到街上剛好遇上幹完農活趕著牛車回來的老鄉,順手拍下這勤勞的背影。
父母告訴我,這古建築以前是小鎮有錢人家開的旅館,曾經是來自四面八方商賈的雲集地,站在門前仰望,我似乎看到了舉杯換盞在談生意的商人們,現在已是破舊不堪,滿目瘡痍,看著幾分心酸……
這破舊的青磚瓦房就是父母的舊居,退休後的父親有空經常回來修房,屋頂已經漏雨了,父親買來些新瓦重新修好。
鎮上的甘王廟,是為紀念甘王而建,據碑文上寫:甘王原名羅應,廣西象州大樟鄉人,他曾帶領一群難兄難弟參加了南朝軍隊,屢立戰功,被南朝皇帝劉裕封為護國大將軍,受封時姓名稱甘佃,他不受封,只請求免去家鄉百姓皇糧,故受當地人愛戴,壯族民間流傳的由人而神化的人物,並為他修建了甘王廟,甘王廟會,是壯族民間的宗教信仰,每年都會舉行廟會活動。
母親和鄉鄰們也都是虔誠之人,來時也不忘準備些香紙蠟燭,許個好願望拜一拜,期望風調雨順,平安健康!
沿著河邊從這裡拾階而上就可以進到街中心,這裡曾經是港口碼頭,鎮子隔三天為一個集,四面八方沿水路來趕集的人們就從這個碼頭上街。
碼頭有個很特色的名字 叫&34;,很多來趕集賣貨的商人就在這設攤做生意,那番熱鬧景象一直珍藏在記憶裡。
這裡早年是家國營理髮店,也是小鎮唯一的理髮店,早年裡面有四個理髮師,時隔幾十年,有三個師傅已經作古,剩下的老師傅已經八十多歲,依然堅守在店裡,為鎮上十多戶居民服務。
好不容易遇到故人來,老師傅和我們暢聊甚歡,熱情邀請去他家吃午飯,我們不想煩攪他,謝絕了師傅的好意。
小鎮唯一的木雕師傅,一直堅守在鎮上不肯搬遷,用木材樹根雕塑了很多栩栩如生的作品,一些外地遊客也會慕名前來參觀購買。對於留念故土不肯搬遷的居民,每逢漲水時政府會派救援隊來接應,把居民們轉移到安全的地方暫住,由政府統一安排。
母親終於得了多年心願,回到生活了大半輩子的故居遊歷一番,用鏡頭記錄這一刻吧,讓她以後想念時看一看。
我們從河邊到街上,街頭巷尾走走看看的過了大半天,帶的乾糧和飲水也吃得差不多了,正要準備打道回府,意外遇到了母親兒時的玩伴和鄰居,她們是從柳州特意回來看看故居的,驚喜之餘大家不約而同的要拍照留個念,記錄意義非凡的的故居之行。
風景優美的柳江河邊還停泊著幾艘運輸船和漁船,河對岸還有很多村子,鎮上的居民以捕魚和種桑養蠶為生。
千裡相聚終須一別,歡樂的時光總是讓覺得短暫,再會吧,美麗的母親河!有機會一定再來,歸去咯……